<p class="ql-block">文/趙思芳</p><p class="ql-block"> 我生活的豫南小城信陽,我的家,在河南之南,三省(鄂豫皖)通衢之地,大街小巷,茶館、茶社、茶餐廳隨處可見,光文新茶館就數(shù)不勝數(shù),被人們譽為“茶都”。信陽毛尖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它的主產(chǎn)地是“五云(車云山、集云山、云霧山、連云山)兩潭(黑龍?zhí)丁執(zhí)叮┮徽保ê渭艺N页:刃抨柮猓梢恢睕]能前往茶山探幽尋奇,實在是一大憾事。今年春天,沐浴著和煦春光,我登上了老寨山、車云山和何家寨。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次對車云山的拜訪。</p><p class="ql-block">清晰地記得,那天是清明節(jié)過后的第一個星期天,陽光明媚,清風(fēng)吹拂,這樣的時日去探訪茶山,心都要飛起來了。從市區(qū)出發(fā),車子沿著環(huán)湖公路行駛,一路上,晚櫻花、泡桐花,紅的絢麗,白的耀眼;道路兩旁的白楊樹、楊柳樹呈現(xiàn)出嬌嫩的紫褐色、翠綠色、淡黃色,一陣清風(fēng)拂來,樹葉嘩嘩響;鳥兒從這棵樹輕快地滑翔到另一棵樹上,婉轉(zhuǎn)啼鳴。此時,朝天空看去,天上的朵朵白云在跟著我們悄悄流動。南灣村、白廟村、睡仙橋……在眼前一晃而過,四十分鐘后到了董家河境內(nèi)的車云山山腳下。</p><p class="ql-block">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繼續(xù)行駛不多路,便來到車云山茶葉有限公司。將車子停在空地,走上一個高坡,看見一個綠樹掩映的村莊,這就是車云山村。這兒的村民都住著兩層小樓,房子依山而建,或白墻紅瓦或灰墻黛瓦,一排排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最惹人注目的是那個寫著紅色的四個大字“曹家茶場”的一一棟樓房。聽村長介紹,這個村子常駐人口300多人,現(xiàn)有茶園5800畝,年產(chǎn)干茶8.2萬公斤。</p><p class="ql-block">從高坡走下來,看見一塊平地,扎個紅色棚子,原來是順豐快遞,幾個年輕人忙忙碌碌,他們要將車云山茶農(nóng)的茶葉寄給遠(yuǎn)方的茶客。</p><p class="ql-block">走到村口,炒茶的聲音映入耳畔,一陣陣裹挾著蘭草或板栗的茶香飄了出來。很想隨意走進一家農(nóng)舍,但想到當(dāng)下正是采茶、炒茶的大忙時節(jié),不便打擾他們。突然想起老曾來,他是市里一家茶店老板,我和丈夫是去年在他那兒買茶認(rèn)識的,知道他在車云山經(jīng)營一片茶園。遂撥通了老曾的電話,老曾今天恰好回到了車云山上的家,約我們?nèi)ニ依镒N覀儽泸?qū)車前往,抵達(dá)目的地,便看見老曾家的二層小樓。步入他家的院子,簡單地寒暄后,老曾便帶我們觀賞了他的大通鋪、茶園和炒茶間。</p><p class="ql-block">老曾家的采茶工住的房間,足足有兩大間房子。他家有70畝茶園,每年春茶開采時節(jié),他請了70多人。這些采茶工來自河南駐馬店、南陽、湖北應(yīng)山。為了迎接這些她們的到來,老曾早早就打好了大通鋪。一個大房間里有兩排連在一起的床,可以睡三十幾人。大通鋪主干是幾根粗壯的木頭拼接而成,上面訂滿木板,通鋪上的被褥全是老曾準(zhǔn)備的。條件較為艱苦,但采茶工都能克服困難,畢竟出外不是貪圖享受的。這些北方來的采茶工飲食習(xí)慣和信陽有差距,信陽人喜歡吃米飯、燉菜、炒菜,而北方人喜歡吃面食,如炸油條、蒸饃、面條。她們?yōu)榱顺陨峡煽诘募亦l(xiāng)飯菜,從家鄉(xiāng)帶來了廚師。</p><p class="ql-block">看完了大通鋪,老曾帶我們來到他家的茶園。他家的茶園位于車云山半山腰,層層疊疊的茶樹鋪滿了整座山,淺綠、翠綠、深綠、青綠、碧綠、蔥綠、墨綠,綠得直叫人感覺,那綠色匯聚多了,就從山上嶺上崗上坡上枝上流淌了下來。</p><p class="ql-block">采茶女們頭戴彩色遮陽帽,腰間系著竹簍,穿梭在茶樹間,給漫山遍野的綠茶樹點綴得煞是好看。開始以為這些采茶工個個是妙齡女子,近前細(xì)看,說是采茶女,倒不如說盡是一群五六十歲的采茶老婦。彩色的帽檐壓著滄桑,滿臉歲月的溝壑?jǐn)D壓得雙目只顧低眉緊盯枯槁而忙碌的雙手。來到一個采茶大姐身邊,一邊幫她采茶,一邊和她拉拉話。采茶女說,她來自駐馬店正陽,到老曾家采茶七八年了。她們最初來的時候,有一個年輕的妹子看到車云山茶農(nóng)生活有奔頭,就留下來嫁給了當(dāng)?shù)氐男』镒印_€說老曾人厚道,待她們很好,每年過年還去她家拜年呢。不過這兩年來信陽采茶的年輕人很少,有的年輕人吃不了苦,手又慢,干不到兩天,就跑回去了。</p><p class="ql-block">老曾接過采茶女的話說,這些留下來的采茶女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一個月下來,快手能掙個七八千,慢手能掙四五千。</p><p class="ql-block">我問老曾今年的信陽毛尖收成怎樣。</p><p class="ql-block">老曾說,今年雨水多。茶葉采不上來,好多芽頭變成了草。明前老下雨,沒想到谷雨前那幾天,天公也不作美,連續(xù)不斷地下雨。沒辦法,雨天也不能放采茶工回去,她們就留在屋子里打個小牌,他照樣供她們吃喝。老曾說,現(xiàn)在的這批采茶工還能吃苦,等她們老了,就請不到采茶工了。我說,不要太操心,早些年,新疆的棉花都是人工采摘,現(xiàn)在不也變成了機器采摘嗎?也許若干年后,人們研制出采摘茶葉的機器呢,你們茶農(nóng)的生活更有奔頭呢。</p><p class="ql-block">看見那邊的茶園里,兩個工人在修剪。我感到好奇,心想還沒到谷雨呢,正是采茶季,怎么忙著修剪呢?老曾說,快到谷雨了,他那幾塊茶園,不再采摘了,及時修剪,然后再施肥。他說修剪掉的茶樹枝,腐爛后也變成了肥料,對茶樹生長有利,有時他還用政府發(fā)放的有機肥施肥。。到了夏天,還請人鋤草。經(jīng)過施肥、鋤草后,茶樹長得更壯實,來年的茶樹長出來的新葉芽壯葉厚。</p><p class="ql-block">說話間,頭上落下幾滴雨。老曾說,車云山的天氣變化無常,有時一天經(jīng)歷雨、霧、冰雹呢。他讓我們?nèi)ニ以僮粫骸?lt;/p><p class="ql-block">從茶園回到老曾的家,一股股清香撲面而來,原來是院子里擺滿了剛采摘的鮮葉散發(fā)出來的。老曾說,這是對鮮葉進行攤晾,然后再進行篩選。篩選后的鮮葉,分為三個等級,上等是珍品,多是芽頭。中等是一芽一葉初展,下等是小芽兩葉。當(dāng)天的鮮葉,當(dāng)夜必須炒完,否則第二天就紅頭了,就不能再炒了,炒茶工是很辛苦的。</p><p class="ql-block">進入炒茶間,幾個工人在機器前忙來忙去。老曾說,他家的這套炒茶設(shè)備中型,花五六萬購買的。他請了三個炒茶工,技術(shù)最好的,每月付一萬二三,技術(shù)差的付五六千。我看見一位工人正在殺青,就仔細(xì)觀察,那位工人告訴我們:這殺青頗有講究,用滾筒,傳龍帶。殺嫩了,不香;殺老了,湯色不好。不老不嫩,要把握好火候。鮮葉殺青后,扎進塑料袋捂一小時,茶葉香些。捂好后,放進鍋里揉捻,使得茶葉形成索狀,并釋放更多的汁液。然后再放進熟鍋里抓條、甩條,直至茶葉根根緊直成型。再磨一下,起調(diào)形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烘焙,將茶葉放在炭火烘,烘茶見不得火心,待茶條定型,即可下炕。此時茶葉的香氣就出來了,還伴有蘭花的味道和板栗的味道。</p><p class="ql-block">烘烤后的茶葉,可以倒在大簸箕上,攤涼。老曾說,信陽毛尖的炒茶工藝既復(fù)雜又考究,大體依次可分為鮮葉攤晾、生鍋、熟鍋、初烘、再攤晾、復(fù)烘等近十道工序。其中最關(guān)鍵的就是熟鍋和烘焙。只有經(jīng)驗豐富的老茶農(nóng)才能掌握好火候、抓條、甩條的輕重與速度。加工到位的信陽毛尖,一眼望去不僅白毫滿滿披,而且條索細(xì)秀、鋒尖。</p><p class="ql-block">提起銷售,老曾說,他做了三十一年茶葉生意了,買他家的茶葉,大多是老客戶。幾年前,受疫情影響,他家的茶葉賣得慢,賣得少。疫情過后,又好多了。他還說,明前茶,一萬個芽頭才炒一斤茶呢。這時,一個炒茶工過來,說要和他商量個事,我們不忍打擾,就說去千佛塔看看,回頭再來坐坐。</p><p class="ql-block">從老曾家出來,天已放晴,一路向千佛塔進發(fā),幾分鐘便來到千佛塔不遠(yuǎn)的山腳下。從車內(nèi)走下來,朝山下看去,群峰挺拔,蒼山青翠,巨石嶙峋。走在車云山的分水嶺上,可以一步跨在鄂豫兩省。向前走幾步,便來到一塊平地,我看見一面藍(lán)色的如門樣的橫框上寫著“浉河區(qū)2024年信陽毛尖開采季啟動儀式”,豎框上寫著“信陽毛尖521”,原來今年的信陽毛尖開采儀式在這兒舉行,想象著開采儀式的盛大場面,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一嗓子“茶山醒啦——茶發(fā)芽啦——”,喊醒了整座茶山,也叫醒了整座小城。隨后數(shù)萬采茶女聞訊而動,坐火車,乘大巴,來到信陽的茶山。</p><p class="ql-block">沿著茶樹小道向千佛塔進發(fā),一路上,我們看見了幾處招牌上都寫著“我在車云山等你”這幾個字,讓人倍感親切,來到信陽二十幾年,今天才走近你,看到你俏麗的容顏,怪我太慵懶了!我又來到一處平地上的櫥窗前,一行行文字映入眼簾,原來這車云山年均云霧日160天,每逢雨水降臨,山上云層如同車輪滾滾而來,故美其名曰“車云山”。</p><p class="ql-block">正在我繼續(xù)閱讀櫥窗上的文字時,一位老人走過來,他說他是曹家茶場的主人,他用手指指他家的茶園,我們便看到“曹家茶園”就在千佛塔腳下的一片山坡上。他說這車云山茶是有說頭的,于是他打開了話匣子。</p><p class="ql-block">車云山這里雨水充沛,土壤富含多種益生礦物質(zhì),早春晝夜溫差大,茶芽晝生夜儲,聚焦了很多的營養(yǎng)元素,成就了車云山毛尖無與倫比的品質(zhì)。車云山是信陽毛尖的發(fā)祥地,也是公認(rèn)的信陽毛尖的最佳產(chǎn)地。車云山茶以“芽壯,葉厚,香高,味濃,湯色綠微黃,耐沖泡而見長”,被譽為“毛尖極品”。所謂“浉河中心水,車云頂上茶”,說的就是車云山上的信陽毛尖。</p><p class="ql-block">1915年,車云山毛尖作為信陽茶的唯一代表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1990年車云山雀舌茶代表信陽毛尖參加全國綠茶評比榮登榜首;1999年昆明世博會上,車云山毛尖茶代表信陽毛尖再獲金獎。</p><p class="ql-block">1956年春,車云山茶農(nóng)精心采制了2斤信陽毛尖寄給了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并在數(shù)月后收到主席回信鼓勵,激發(fā)了茶農(nóng)種茶的勁頭。2006年5月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同志親筆致信車云山茶農(nóng),提出把茶葉子變成錢票子,把茶山變成金山、銀山。</p><p class="ql-block">拾級而上,我們來到千佛塔前。抬頭仰望,只見七層高的千佛塔矗立在山巔上,似乎與藍(lán)天連接一起。塔前的香爐煙霧繚繞,看來香客剛?cè)纪晗銧T。塔內(nèi)的石壁上端放著一尊尊大佛,這就是千佛塔的得名吧。關(guān)于千佛塔,這里還有一個故事。</p><p class="ql-block">相傳武則天稱帝后移都洛陽,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日夜辛勞患上腸胃疾病,久治不愈,宮中有人跟她說:車云山上的貢茶飲了以后可以治很多病,開始她有點不信,經(jīng)宮人再三勸說她便同意了,立即派大臣騎快馬八百里加急日夜兼程,一天就到了車云山,監(jiān)制采新茶。</p><p class="ql-block">當(dāng)時正值清明時節(jié),新茶剛開始采摘,于是信陽州官精心挑選了十二名少女在日出之前采摘嫩芽二斤,精心炒制了半斤新茶,用牛皮紙包裝封好并加蓋信陽州府印章,由派來的大臣快馬加鞭,趕回宮中,讓武皇品嘗。武則天喝了后,驟然腸胃蠕動,氣消食化,口舌生津,精神氣爽,腸胃病不藥而愈,女皇龍顏大悅,于是賜銀在車云山頂修建千佛塔,以彰茶功。</p><p class="ql-block">從千佛塔下來,經(jīng)過老曾家門口,和老曾辭別,他邀請我們品嘗他家新炒制的毛尖。</p><p class="ql-block">“來,來,來,說了半天,嘗嘗我家的茶。”老曾招呼我們喝茶,他說這車云山上的茶是信陽毛尖的極品,泡茶也有講究。我看見老曾取出兩個潔凈明亮的玻璃杯,先將杯子一一用開水燙過。再從精致的綠色的茶罐中取出滿身白毫的雨前新茶裝進杯內(nèi),茶葉約占杯子的四分之一。然后拿起茶壺快速用冷卻了一會兒的開水沏茶,晃幾下后迅速將水倒掉,接著再倒進開水。我開始觀察:起先湯色呈鵝黃色,隨著茶葉的緩慢舒展,湯色逐漸變綠。嗅之,一股如蘭花的茶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品嘗一口,更覺滋味濃醇,回甘生津。再看杯中,“雀舌”盡展,湯色已變成翠綠,香氣四溢……</p><p class="ql-block">天色向晚,我們踏上了歸途。西邊的天空在燃燒,滿山的茶園披上了霞光。我看著車窗外的景色不由慨嘆道:真是好山好水出好茶啊!這滿山的茶樹不就是就是茶農(nóng)的金山銀山嗎?此時,我的口中仍然殘留著車云山持久的茶香。不由得想起剛才去千佛塔路上看到的一個紅色條幅上的文字:“不是您紅顏易老,而是您喝車云山茶太少。”細(xì)想想,不禁莞爾一笑。</p><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10日 信陽浉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赣州市|
遂川县|
玉门市|
平乐县|
屏山县|
南华县|
资阳市|
尉氏县|
石楼县|
太和县|
沧源|
卫辉市|
盈江县|
黔南|
安泽县|
博兴县|
奉节县|
库车县|
沙雅县|
大埔区|
永川市|
南江县|
沅江市|
黄山市|
蚌埠市|
阳信县|
岢岚县|
团风县|
营口市|
邯郸市|
阿尔山市|
闵行区|
原平市|
吉木萨尔县|
南皮县|
西城区|
杂多县|
庆阳市|
滨海县|
海淀区|
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