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騎游來到洛陽。本人退休前曾多次出差來過洛陽。但因工作在身,每次都是走馬觀花。這次首先游覽洛陽博物館,了解洛陽的前世今生。洛陽博物館是一座唐代風格的仿古建筑,氣勢宏偉而莊重。</p> <p class="ql-block">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前后共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p><p class="ql-block">洛陽歷史悠久,博物館館藏豐富。這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造型古樸端莊。</p> <p class="ql-block">館藏唐三彩仕女俑。看來唐代婦女以胖為美的傳說,是有根據的。</p> <p class="ql-block">色彩艷麗的唐代胡人俑,表明當年洛陽西域各國商賈云集,是一個國際大都市。</p> <p class="ql-block">威武的天神腳踏怪獸。造型威猛,動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這尊銅鑄的菩薩身著輕薄紗裙,一條腿抬起,坐姿非常隨意。更像一位慵懶的貴婦人,而不是西域佛教藝術中莊重的菩薩。這是中原本土文化與西域佛教文化融合的結果,更有人間煙火氣。</p> <p class="ql-block">游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博物館的造型就像波濤起伏的大運河。</p> <p class="ql-block">現在一提到大運河,人們都會想到京杭大運河。其實隋唐時期的大運河,是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期通過浙東運河延伸至會稽(今紹興)、寧波。</p><p class="ql-block">元、明、清時期這三個朝代均定都北京,洛陽失去了首都的地位。此后從山東到洛陽的運河段逐漸廢棄。隋唐大運河取直由杭州直達北京,成為京杭大運河。</p><p class="ql-block">這是博物館大廳隋唐大運河動態展示。</p> <p class="ql-block">這是隋唐大運河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這是洛陽的“山陜會館”。</p> <p class="ql-block">會館內的明清古建筑,透著厚重的歷史滄桑感。</p> <p class="ql-block">在“山陜會館”內設有“萬里茶道”博物館。提到中國古代的國際貿易通道,人們會首先想到“絲綢之路”。我國在明清時期,還有一條以茶葉為主要商品的國際貿易通道:“萬里茶道”。</p> <p class="ql-block">萬里茶道是續絲綢之路后,橫跨亞歐的又一個商業傳奇。</p><p class="ql-block">萬里茶道從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出發,走水路沿途穿行江西、湖北,在湖北襄陽的賒店上岸。走陸路經河南、山西、河北,越過蒙古草原,經庫倫(今烏蘭巴托)到達位于中俄邊境(今俄蒙邊境)的恰克圖。之后,俄方商隊橫跨西伯利亞針葉林荒原,翻越烏拉爾山脈,經莫斯科抵達終點圣彼得堡。這條茶路從福建算起,前一段水路加后段陸路,中蒙境內全程約9500里,被人們稱為“萬里茶道”。</p><p class="ql-block">這是博物館展出的“萬里茶道”示意圖。清代末期隨著海運和鐵路運輸的興起,萬里茶道逐漸衰落,最終退出了歷史的舞臺。</p> <p class="ql-block">麗景門是洛陽老城的西大門,有洛陽第一樓、中原第一門之稱。麗景門的箭樓、城門樓加甕城并配以護城河的建筑結構,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典型的城門。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闊,重門疊關,氣勢磅礴。有詩人用:"洛陽牡丹甲天下,麗景城樓世無雙,"來贊美它。</p> <p class="ql-block">麗景門內的洛陽老街。</p> <p class="ql-block">老街上的一對唐裝新人。</p> <p class="ql-block">洛陽“九龍鼎”廣場。一根盤著九條龍的巨柱,在廣場中心巍然屹立。巨柱的頂端是一座象征著權力和威嚴的大鼎。</p> <p class="ql-block">這是隋唐洛陽城遺址公園天堂、明堂景區,是昔日女皇武則天生活、理政的場所。130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在洛陽登基稱帝。她在貫穿洛陽城南北的中軸線上,修建了明堂、天堂、天樞等建筑,構成了一道壯麗的風景線。</p> <p class="ql-block">明堂是唐洛陽紫微宮正殿,號稱萬象神宮。明堂是儒家的禮制建筑,為古代帝王明政教之場所,凡祭祀、朝會、慶賞、選士等大禮典均在此舉行。</p><p class="ql-block">這是景區復建的明堂。</p> <p class="ql-block">這是明堂內景。</p> <p class="ql-block">明堂內武則天接受群臣和外國使節朝賀的巨幅壁畫。</p> <p class="ql-block">天堂是武則天的御用禮佛堂。金燦燦的寶頂告訴我們,這是一個與佛教有關的建筑。當年的天堂毀于一場大火。這是在天堂遺址上修建的保護展示建筑。</p> <p class="ql-block">這是天堂的內景。</p> <p class="ql-block">應天門是隋唐洛陽宮城——紫微城的正南門,俗稱五鳳樓。始建于隋大業元年(605年),原名則天門,神龍元年(705年)避武則天諱改稱應天門。</p><p class="ql-block">應天門是朝廷舉行登基、改元、大赦、等外朝大典的場所。功能類似北京故宮的午門。</p><p class="ql-block">現在的應天門是2016年復建的。</p> <p class="ql-block">應天門城樓內是“應天門遺址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這是博物館展示的唐代應天門遺址。</p> <p class="ql-block">?游覽洛陽龍門石窟。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城南6公里處。這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p><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公元493年),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的營造,從而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龕、10萬余尊造像、2800余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p> <p class="ql-block">在清末到民國期間國家動亂不安,根本沒有人去保護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許多帝國主義分子和文物販子,對龍門石窟進行了瘋狂的盜竊和掠奪。很多石窟的佛像被毀,佛首被盜割。讓人看著心疼。</p> <p class="ql-block">這是近幾年國家陸續從海外購回的“龍門石窟佛首”之一。</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因為它隸屬于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稱“奉先寺”。這里共有九尊大佛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是釋迦牟尼的報身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據說這尊盧舍那大佛,是按武則天的面容雕鑿的。</p> <p class="ql-block">因為去的很早,游客不是很多,得以仔細欣賞這組精美的藝術品。據說這尊大佛是用武則天的胭脂錢(就是私房錢)雕鑿的。</p> <p class="ql-block">這是在伊河對岸遙看奉先寺廬舍那大佛。</p> <p class="ql-block">香山寺與龍門石窟西山窟區一衣帶水,隔伊河相望。與龍門石窟東山窟區和白園一脈相連,并肩鄰立。香山因盛產香葛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武則天稱帝時重修該寺。據說武則天經常來香山寺禮佛,并在香山寺中石樓處理朝政,大會群臣。還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稱頌“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這句詩摘自他當時所作的詩《香山寺二首》。這是香山寺內的乾隆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1936年蔣介石為籌劃西北剿共軍事部署,以“避壽”為名來到洛陽。河南省政府為此在香山寺內建一幢兩層小樓。這幢小樓位于香山寺內東南側,<span style="font-size:18px;">蔣介石和宋美齡曾多次在此避暑。這幢小樓</span>被稱為“蔣宋別墅”。</p> <p class="ql-block">“白園與香山寺毗鄰,是白居易的墓園。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曾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記》。白居易晚年退隱后定居于此,并自號“香山居士”,足見他對這個地方的喜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游覽洛陽關林。關林廟位于洛陽市城南七公里的關林鎮。是武圣關羽的葬首之所,也是我國唯一的“林、廟、”合祀的古代經典建筑,始建于漢代,重修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p> <p class="ql-block">據說古時帝王墳墓稱陵,王侯墳墓稱冢,百姓墳墓稱墳,圣人墳墓稱林。如曲阜孔子的墓稱為“孔林”。關羽被尊為“武圣”,于是關羽墓亦稱關林。</p><p class="ql-block">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被東吳孫權所殺。孫權派人將關羽首級連夜送往洛陽,企圖嫁禍于曹操。曹操識破其計,遂刻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葬關羽于洛陽城南門外。</p><p class="ql-block">關羽一生,以忠義和勇猛著稱。從三國到隋,人們把他視為蓋世英雄。而到隋朝以后,歷朝歷代則把關公作為神靈頂禮膜拜。 </p> <p class="ql-block">二殿為五開間廡殿頂建筑。上懸光緒皇帝題額“光昭日月”。</p> <p class="ql-block">拜殿內關二爺挑燈夜讀兵書塑像。個人覺得關二爺雖然勇猛忠義,但剛愎自用。最后不但丟了荊州,還丟了自己的腦袋,給蜀漢政權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損失。</p><p class="ql-block">其實關羽不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武將。就是同時期的趙云、馬超戰功都不比他差。關羽能成為“武圣”,主要還是因為中國人特別看重忠義。</p> <p class="ql-block">游覽洛陽白馬寺。白馬寺位于洛陽市老城以東12公里,洛龍區白馬寺鎮內。</p><p class="ql-block">白馬寺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第一古剎,中國佛教“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古建筑為元、明、清時所留。</p><p class="ql-block">據傳佛陀的弟子馬神帶領三百匹白馬將佛經傳入中國,其中一匹白馬停在洛陽,便在此處修建了白馬寺。</p><p class="ql-block">山門外的宋代石雕馬,大小和真馬相當,形象溫和馴良,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記得很多年前,第一次游覽“白馬寺”時,還以為這是唐僧取經騎的白馬??。</p> <p class="ql-block">白馬寺歷史上幾經興衰,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白馬寺成為佛教繁盛的地方,吸引了許多僧人和信眾。隋唐時期,寺廟規模擴大,成為中原地區最大的寺廟之一。宋代時寺廟經歷了毀壞和重建。但一直是佛教中心之一。</p> <p class="ql-block">白馬寺是中國佛教藝術寶庫,寺內有許多珍貴文物和古代佛教藝術品,可惜都不讓拍照。寺廟建筑風格典雅,包括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這是“釋源陳展館”。</p> <p class="ql-block">由于白馬寺在中國佛教歷史上的“祖庭”、“釋源”的神圣地位。印度、緬甸、泰國政府相繼出資,在白馬寺旁邊建造具有本國風格的佛殿。形成了一個國際佛苑區。這也是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一部分,給游客一日游四國的感覺。這是緬甸佛殿苑。</p> <p class="ql-block">緬甸佛殿苑的仿仰光大金塔。</p> <p class="ql-block">這是泰國佛殿苑的仿曼谷大皇宮。</p> <p class="ql-block">泰國佛殿苑的仿泰國金山寺。緬甸和泰國都信奉小乘佛教,而我國中原地區信奉大乘佛教。佛殿和佛像樣式不同可能與此有關。</p> <p class="ql-block">三個國家的佛殿苑中,感覺印度的佛殿苑建的最好。這是按1:1比例建造的印度“桑奇大塔”。</p> <p class="ql-block">據說這個佛殿苑的建造,是溫家寶總理訪印期間,與印度總理協商后確定的。建筑材料和工匠全部來自印度。佛殿又是一種獨特的建筑風格。</p> <p class="ql-block">游覽洛陽“天子駕六”博物館。博物館是依托21世紀重大考古發現,"天子駕六"大型車馬陪葬坑,原地原址修建的遺址型博物館。車馬坑規模大,車子類型多,擺放整齊,氣勢宏偉,是當今世界獨一無二的"駕六"遺存。</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陪葬車馬坑,展示的是一支完整的周天子出行的車隊。</p><p class="ql-block">車馬坑內整齊地排列著兩排車馬,共18輛車,在車子的前面,還有若干衛兵開道的單騎,有若干士大夫坐駕的二馬拉車,還有若干諸侯番王坐駕的四馬拉車,最后是天子坐駕的六馬拉車。</p> <p class="ql-block">東周時期乘輿制度有嚴格的規定。天子駕六,諸侯及卿駕四,大夫駕三,士駕二,庶人駕一。</p><p class="ql-block">天子駕六,就是只有天子才可以乘六匹馬拉的車。</p><p class="ql-block">這就是一輛駕六的馬車,是周天子的御車。可以看到車前有六匹殉馬。據博物館講解員介紹,這些馬都是被擊暈后擺放在車前。因為有些馬脖子回彎,這是殉馬蘇醒后爭扎的結果。</p> <p class="ql-block">騎游來到開封,游覽開封府。開封府位于開封市包公東湖北岸,是北宋京都官吏行政、司法的衙署,被譽為天下首府。</p><p class="ql-block">史料記載,北宋開封府共有183任府尹,尤以包公打座南衙而傳頌古今。現在的開封府是在舊址上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曾經先后有寇準、范仲淹、包拯、歐陽修、蘇頌、曾公亮、蘇軾、司馬光、沈括等一批名冠古今的賢臣、名士,在開封府任職。他們執法嚴明,清正廉潔,不畏權貴,行政有方。呈現了“公生明”,“清慎勤”的道德正氣。形成了以“廉正剛毅、除暴安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鮮明特色的開封府衙文化。</p><p class="ql-block">這是開封府大殿前刻有“公生明”的巨石。</p> <p class="ql-block">開封府大堂上擺放著三口鍘刀。這就是民間廣為流傳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分別用來鍘犯死罪的皇親國戚、貪官污吏和平頭百姓。</p><p class="ql-block">砍頭的鍘刀都分等級,可見我國封建社會等級的劃分多么森嚴。</p> <p class="ql-block">這是開封府內的清心樓。</p> <p class="ql-block">清心樓內世界上最高的包公銅像。</p> <p class="ql-block">包公為數不多的詩篇。</p> <p class="ql-block">北宋曾有三位皇帝太宗、真宗、欽宗登基前曾擔任過開封府尹。可見開封府在北宋的地位多么重要。</p><p class="ql-block">皇帝是真龍天子,登基前的皇帝就是“潛龍”。這是開封府內的“潛龍殿”。介紹這三位登基前,曾出任過開封府尹的北宋皇帝。</p> <p class="ql-block">這是開封“延慶觀”的玉皇閣,又叫通明閣,占地約76平方米,始建于元太宗五年(1233年),已有近800年的歷史。玉皇閣座北朝南,通高18.25米,分為上、中、下三層,全部是由青磚、青石和琉璃瓦件砌成,整個建筑不施梁木,結構嚴謹,富于變化,是一座漢蒙文化巧妙結合、具有元代特征的明代無梁閣 。在中國道教史、建筑史、藝術史、民族關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延慶觀的大殿。</p> <p class="ql-block">游覽開封“清明上河園”。開封清明上河園是一座以宋文化為主題的大型歷史文化公園。它是依照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傳世之作《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建造的。景區占地六百余畝,其中水面一百八十畝大小古船一百多艘,景觀建筑面積三萬多平方米,形成了中原地區大型的仿宋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這是清明上河園中,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澤瑞”先生塑像。</p> <p class="ql-block">這是清明上河園景區進門的影壁上,清明上河圖的巨型浮雕。“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作品以長卷形式,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繪有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只;房屋、橋梁、城樓等。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園內的“東京碼頭”。再現宋代東京卞梁卞河上水運繁忙的景像。</p> <p class="ql-block">園內仿宋代東京卞梁的東城門。每天的開園儀式在城門前舉行。</p> <p class="ql-block">城門前還張貼著宋代通緝罪犯的“海捕令”。</p> <p class="ql-block">拂云閣:高31.99米,雄健端莊又不失雋秀舒展,外觀為四層,內夾三個暗層。閣內展示一些宋代官府文件及國畫書籍,也是園內登高遠眺絕佳處。</p> <p class="ql-block">宣德、宣和殿:兩殿造型一致,融為一體,遠觀似城樓,近看如皇宮,建筑結構精細,加以彩繪。兩殿內分別定時演出皇家皮影戲和編鐘樂舞,精彩絕倫。</p> <p class="ql-block">勾欄瓦肆是宋代大城市里娛樂場所的集中地,也是宋元戲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場所,相當于現在的戲院。</p><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園中的勾欄瓦肆定時表演雜技、魔術、地方曲藝、斗雞等。</p><p class="ql-block">園內美食街上的商販、工作人員及演員,皆著宋裝。力圖為游客打造一種“一朝入園,千年穿越”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游覽開封龍亭公園。開封龍亭是古城開封的一個著名游覽點,也是開封文物古跡的一個代表。如今龍亭和楊家湖、潘家湖一同組成了龍亭公園。</p><p class="ql-block">宋代楊家滿門忠良,被奸臣潘仁美陷害。據說自宋代后楊、潘兩姓不相往來。解放前在開封附近農村還有楊、潘兩姓不通婚的習俗。而龍亭公園用一條堤壩將一個湖,分割成楊家湖和潘家湖,不知道是不是這個意思。</p><p class="ql-block">這是龍亭公園的朝門。</p> <p class="ql-block">龍亭其實不是亭,而是建筑在一座高達13米的巨大青磚臺基之上的殿堂。</p><p class="ql-block">這里曾經是五代時期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和北宋及金朝皇宮的遺址。電影“少林寺”中的很多場景是在這里拍攝的。</p> <p class="ql-block">這是龍亭大殿內復制的金朝皇帝的御座。金朝是女真族政權,他們皇帝的御座風格也與我們漢族不同。</p> <p class="ql-block">游覽開封市博物館。開封歷史悠久,博物館館藏也很豐富。</p> <p class="ql-block">這是博物館館藏的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墨寶。本人寫的一筆爛字,對書法一竅不通。但也能感覺到這字體瀟灑飄逸,讓人看著舒服。</p><p class="ql-block">宋徽宗是中國古代少有的藝術天才與全才,他有很高的書畫和詩文造詣。他創立“瘦金體”、主要作品有《宣和畫譜》、《宋徽宗詩》、《書牡丹詩》、《芙蓉錦雞圖》等。據說鞠蹴(足球)也踢得很好,堪稱宋代風流天子。</p><p class="ql-block">但趙佶治國昏庸,近奸人而遠忠臣。生活奢靡,終日游山串宮,酣歌醉酒,亂伶伎。</p><p class="ql-block">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直逼東京,徽宗見大勢已去,慌忙將帝位傳給太子趙恒(欽宗)。次年東京失陷,二帝被俘。公元1127年,徽欽二帝被金兵擄往北國。趙佶于公元1135年死于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p><p class="ql-block">看來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也不一定能當一個好皇帝。</p> <p class="ql-block">這是博物館展出的宋代鈞瓷。本人對瓷器一竅不通,也沒看出來有什么特別之處。但聽說過“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估計這些展品非常珍貴。</p> <p class="ql-block">游覽開封“鐵塔公園”。鐵塔位于公園的東半部,是園內重要的文物,也是主要的景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鐵塔”始建于公元1049年(北宋皇佑元年),是1961年中國首批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塔"之稱”。這是北宋四大家之一“米芾”的題字。</p> <p class="ql-block">“開封鐵塔”高55.88米,八角十三層,因此地曾為開寶寺,又稱"開寶寺塔"。因遍體通徹褐色琉璃磚,混似鐵鑄,從元代起民間稱其為"鐵塔" 。在來此游覽之前,一直以為“開封鐵塔”是鐵鑄的塔。??</p><p class="ql-block">“鐵塔”以卓絕的建筑藝術及宏偉秀麗的身姿而馳名中外。它設計精巧,完全采用了中國傳統的木式結構形式,塔磚飾以飛天麒麟、伎樂等數十種圖案,磚與磚之間如同斧鑿,有榫有槽,壘砌嚴密合縫。建成九百多年來,歷經了多次地震、大風、水患和戰火,而至今巍然屹立,令游人和建筑專家嘆為觀止。它與那些復建的古跡不同,是真正的歷史文物。</p><p class="ql-block">據介紹開封鐵塔現在略有些傾斜,大約5度左右(照片能看出來)。文物部門正在采取措施扶正。</p> <p class="ql-block">游覽開封大相國寺。開封大相國寺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該寺始建于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原名建國寺,后更名為大相國寺。大相國寺在歷史上多次得到皇家尊崇,尤其是在北宋時期,它成為了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國佛教活動中心。</p> <p class="ql-block">我最初是在“水滸傳”中,魯智深和林沖的故事里知道大相國寺。這是大相國寺中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現在大相國寺的主要建筑都是清代遺物,布局嚴謹,殿宇崇麗,高大寬敞,巍峨壯觀。確不愧為久負盛名的古寺寶剎。</p> <p class="ql-block">這是大相國寺的大殿。殿內有一尊四面千手千眼觀音像、高約7米,全身貼金。據說是清乾隆年間工匠用一棵大銀杏樹雕成,精美絕倫,巧奪天工。殿內還有12尊羅漢像,皆銅鑄,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可惜殿內禁止拍照。</p> <p class="ql-block">騎游來到河南湯陰縣。湯陰是民族英雄岳飛的故鄉。游覽湯陰岳飛廟,拜謁這位民族英雄。湯陰岳飛廟始建年代不詳,重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是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是中國三大岳廟之一。</p><p class="ql-block">精忠坊為湯陰岳飛廟廟門,坐東朝西,為明制式木結構牌樓。坊正中陽鐫明孝宗朱祐樘賜額“宋岳忠武王廟”,兩側八字墻的青石上分別陽刻“忠”“孝”兩個大字,字高1.8米,遒勁端莊。</p> <p class="ql-block">湯陰岳飛廟施全祠在山門內右側,祠前置有秦檜、王氏、萬俟卨、張俊、王俊五鑄鐵跪像;祠內立有施全塑像,高舉斬妖劍,怒視群奸,旁立獄卒隗順塑像。明柱上嵌有當代文學家魏巍撰書的楹聯:“存巍然正氣,壯故鄉山河”。</p><p class="ql-block">施全是岳飛的部將,岳飛被害后,他刺殺秦檜為岳飛報仇沒成功。被處以極刑。</p><p class="ql-block">隗順是南宋大理寺的獄卒,因掩藏民族英雄岳飛的遺骨而聞名于世。在岳飛無辜被害后,他冒著危險將遺體連夜背出城外,偷埋在九曲叢祠旁。為了日后辯識,隗順又把岳飛身上佩帶過的玉環系在其遺體腰下,還在墳前栽了兩棵桔樹。隗順死前,又將此事告訴其兒,并說:岳帥精忠報國,日后必有給他昭雪冤案的一天。</p><p class="ql-block">20年后,即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趙昚即位,準備北伐,為順應民意,特降旨為岳飛澄冤昭雪,謚武穆。并懸賞500兩白銀征尋岳飛的遺體。隗順的兒子把其父藏尸的真相告知官府,岳飛的遺骨才得以遷葬杭州西子湖畔棲霞嶺,即杭州西湖畔"宋岳鄂王墓"。杭州西湖岳王墓前的一副楹聯記得很清楚,“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p> <p class="ql-block">岳王殿為湯陰岳飛廟正殿,殿門楣上懸有五塊巨匾,分別是“乃武乃文”“故鄉俎豆”“忠靈示泯”“百戰精威”“乾坤正氣”。其中“百戰神威”和“忠靈未泯”為清帝光緒和太后慈禧所題。</p><p class="ql-block">作為異族入主中原的統治者,能為漢族抗擊異族入侵的民族英雄題匾褒獎。說明不論哪個朝代,保家衛國的英雄都廣泛受到社會尊重和敬仰。</p> <p class="ql-block">岳王殿中央為岳飛彩塑坐像,高丈余,英武魁偉,正氣凜凜。上懸“還我河山”貼金巨匾,一派浩然正氣。</p> <p class="ql-block">游覽安陽袁世凱墓。袁世凱是清末北洋軍首領,竊國大盜。據介紹袁世凱墓造好后,袁氏后人認為應該稱為袁陵。但很多人認為皇帝的墓才能稱為陵,而袁世凱雖然稱帝,但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不能稱為陵。后經北洋重臣“徐世昌”提議,確定稱為袁林。</p><p class="ql-block">袁林位于安陽洹水北岸。整個墓廬顯示著民國初年的西洋式建筑特色。墓寢建筑雕梁畫棟,極力模仿明清帝陵,處處顯示其帝王情結。</p><p class="ql-block">1952年10月,毛主席來安陽視察,作出指示,要把袁林保護起來,作為反面教材,教育后人。袁林這才得以逃脫歷次政治運動的劫難,完好地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這座墓廬按照明、清皇陵的格局,以中國古典建筑規制為主體,輔以西洋建筑風格,既彰顯"皇家"氣派又區別于帝王陵寢,為中國陵墓建筑史上的一個創例。</p><p class="ql-block">這是仿明、清帝陵的神道上的武將石雕,武將身著新式北洋軍將軍服。</p> <p class="ql-block">神道上的文臣石雕,身著袁世凱當“洪憲皇帝”時的朝服。顯示了他帶到墳墓里的帝王野心。</p> <p class="ql-block">袁世凱的墓寢據說是仿照美國總統格蘭特的墓來設計的,外砌的石墻又是一派歐洲氣象。墓寢圍墻的大鐵門據說是在德國制造的。</p> <p class="ql-block">歐美風格的墓寢前,擺著明、清帝陵墓寢前的“石五貢”,中西合璧。</p> <p class="ql-block">安陽天寧寺塔位于安陽市老城區,是安陽市的地標性建筑。</p><p class="ql-block">天寧寺塔始建于五代后周廣順二年,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歷史。雖經歷了多次戰亂,至今依然屹立,巍峨壯觀。天寧寺塔的建筑風格獨特,具有上大下小的特點。由下往上一層大于一層,逐漸寬敞,是傘狀形式,為國內外所罕見。該塔通高38.65米,塔身呈八角形,共五層。全部為磚結構,在暗紅色的塔磚上雕有圖案,內容以佛教故事為主。塔頂有一座小小的寶瓶狀塔剎,塔剎形狀與北京北海的白塔十分類似。登塔可以眺望到古城的遠山近水。</p> <p class="ql-block">天寧寺塔基是八角形基座上,托著小瓣蓮座。第一層塔身特別高大,柱額與門窗均為仿木構建筑,正南面開拱券門。高大的塔身上部,分別雕塑佛、菩薩以及本生佛傳故事,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游覽林縣(林州市)紅旗渠。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在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稱之為“人工天河”。紅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歷時近十年。該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紅旗渠總干渠全長70.6公里,干渠支渠分布全市各鄉。</p> <p class="ql-block">20世紀70年代初,本人曾隨父母生活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記得曾經在傍晚步行約2公里,去大隊小學操場看露天電影。那個年代就那么幾部電影,其中一部記錄片《紅旗渠》,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影片優美的插曲至今記憶猶新。</p><p class="ql-block"> 條條渠道繞山轉,</p><p class="ql-block"> 座座水庫映蘭天。</p><p class="ql-block"> 林縣人民多壯志,</p><p class="ql-block"> 敢叫日月換新天。</p><p class="ql-block">當年就想去紅旗渠看看,但那時只能是夢想。退休前雖然經常出差去河南,但因工作在身,始終沒有機會去紅旗渠。這次騎游專程去紅旗渠游覽,一了少年時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紅旗渠畔太行山風光。</p> <p class="ql-block">遠望在山間絕壁上盤繞的紅旗渠。</p><p class="ql-block">一渠繞群山,精神動天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是國內物質極端匱乏的年代。十萬開渠者歷時十年,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絕壁穿石,筑渠數百里。把中華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巔。</p> <p class="ql-block">這是“紅旗渠”上的“團結洞”。當年開渠,林縣有一個公社,不是紅旗渠的受益單位。但他們主動承擔了這個過水隧道的施工任務。這是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p> <p class="ql-block">實話實說紅旗渠的風景,不如一些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游覽路線主要是沿紅旗渠邊而行,景觀有些單調。</p><p class="ql-block">但紅旗渠景色不是主要看點。紅旗渠并不僅僅是一條物理意義上的石砌水渠,更重要的是它所傳達出的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舍生進取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這是景區展出的當年施工的老照片。可以看到當年的施工條件多么艱險。當年林縣人民就是憑著一鼓精神,用簡陋的工具,硬是把這條水渠修通了。這就是“紅旗渠精神”。</p> <p class="ql-block">當年修渠民工白天在懸崖絕壁上開鑿渠道,晚上就在開鑿出的較寬的工作面上露宿。生活條件的艱苦可想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這是當年開渠民工在懸崖絕壁上的一處露宿營地,現在定名為“神工鋪”。供人們來此憑吊在那個艱苦的歲月里,創造出偉大奇跡的普通人。</p> <p class="ql-block">紅旗渠上的兩半山。當年林縣人將太行山上一座山峰劈開,紅旗渠穿山而過,渠畔一邊一半山。</p> <p class="ql-block">紅旗渠畔虎口崖。崖高百丈,山崖向外突出十余米,像老虎張開的大口。修渠時,山崖上時有松動石頭掉下來砸人。除險隊長任羊成帶著他的隊員,像雄鷹展翅在空中蕩秋千,飛蕩數次,才能蕩進虎口,除掉險石,人們稱這叫虎口拔牙,于是此山崖被稱為“虎口崖”。</p> <p class="ql-block">濁漳河上“洛絲潭”風光。</p> <p class="ql-block">青年洞修筑在太行山腰的峭壁之上,是紅旗渠游覽路線的終點。也是紅旗渠建設最艱巨的地段。 青年洞總長616米,高5米,寬6.2米,洞名由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p><p class="ql-block">20世紀60年代,國家面臨嚴重的自然災害,很多工程被迫下馬。林縣人民提出“寧可苦干,決不苦熬”。從全縣民工中抽調出來的600名優秀青年,組成鑿洞突擊隊。當時每人每天只有六兩口糧,他們硬是靠水草、野菜充饑,鑿通了這條過水隧道。故取名"青年洞"。 </p> <p class="ql-block">這應該是當年開渠民工往返的通道,現在成為紅旗渠景區的一個景點。因為太高、太陡,游人罕至。“一線天”巖壁上的黑色,也許是當年開渠民工留下的。</p> <p class="ql-block">“紅旗渠”旁邊還有一條“躍峰渠”,是1975年修筑的,引漳河的水到河北邯鄲。</p> <p class="ql-block">巍巍太行山就是當年“紅旗渠”建設者的豐碑。</p><p class="ql-block">習主席把“紅旗渠精神”和“延安精神”,并稱為我們黨的兩大精神財富。現在林州市設有“紅旗渠干部學院”。每年都有大批黨、政干部到這里培訓,要把“紅旗渠精神”傳下去。</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西县|
庆阳市|
建水县|
安溪县|
扎兰屯市|
遂溪县|
长兴县|
湖南省|
桐梓县|
滦南县|
绥滨县|
周至县|
乐都县|
塘沽区|
五莲县|
汤阴县|
英山县|
柳州市|
宾阳县|
海阳市|
白玉县|
呈贡县|
长宁县|
眉山市|
东方市|
台山市|
神农架林区|
丰台区|
元朗区|
皋兰县|
布拖县|
郸城县|
六安市|
睢宁县|
松桃|
大同市|
米泉市|
南木林县|
普安县|
赣州市|
元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