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福建泉州安溪縣溪和山景區。</p> <p class="ql-block">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是莆田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組成部分。街區內有著街巷格局保存完好的大路街、縣巷、后街、衙后路、廟前路和坊巷等6條古街,連片的明清古建筑構成了具有莆田地方傳統特色的風貌區。</p><p class="ql-block">位于莆田市中心地段的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有古譙樓、大宗伯第、崇功祠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以及原氏民居、伯棠醫院、彭鵬故居等歷史建筑20處,宋元明清民國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官宅、府第、祠廟等古建連成一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湄洲島媽祖文化旅游區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中心東南42公里,距大陸僅1.82海里,是莆田市第二大島, 是媽祖的誕生地。湄洲島陸域面積14.35平方公里,人口3.8萬,年均氣溫21℃,海岸線長30.4公里。包括大小島、嶼、礁30多個。距臺灣省臺中港72海里。全島南北長9.6公里,東西寬1.3公里,中部為平原,海岸線長30.4公里。</p><p class="ql-block">湄洲島以海碧、島美、灘多、礁麗、石奇為特色, 擁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素有東方“麥加”“南國蓬萊”之稱。</p><p class="ql-block">湄洲島是海上和平女神媽祖的誕生地,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媽祖信俗世遺地。</p> <p class="ql-block">媽祖是中國傳統民間信仰中最具威望的海神,公元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誕生在湄洲島,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初九在湄洲島羽化升天,島上漁民為她建了世界上第一座媽祖廟,這就是湄洲媽祖祖廟。湄洲媽祖祖廟是媽祖文化的起源地,是海內外媽祖信眾的朝圣中心,具有厚重的歷史積淀與特有的文物價值, 該建筑群被譽為“海上布達拉宮”。</p><p class="ql-block">媽祖是最具神話味的人,也是最有人情味的神。她是華人中最早的民間偶像,在全世界擁有3億多粉絲,以及上萬座為她所建的廟宇。</p><p class="ql-block">媽祖是全球3億信眾的共同語言,上萬座媽祖宮廟,彼此聯誼,共襄盛舉。在一次次的進香朝圣、交流互訪中,拉近彼此的距離,也呼應了分靈的初衷,船開到哪里,媽祖就到哪里,民心所向,天下太平。</p> <p class="ql-block">福建平潭猴研島是一座與臺灣隔海相望的小海島,距臺灣新竹南寮漁港僅68海里,相當于126公里。平潭猴研島建了一座高3米、寬5米的祖國大陸距臺灣島最近點標志石碑,上書“祖國大陸—臺灣島最近距離68海里 中國·平潭” 的朱紅大字,并雕刻了海峽兩岸位置圖。</p> <p class="ql-block">福建平譚北部灣“嵐道”景區。</p> <p class="ql-block">福建平潭北港村,一個用石頭徹筑房屋的漁村。</p> <p class="ql-block">平潭是福建省第一大島,我國第五大島,是祖國大陸距臺灣最近的島縣。海壇古城文化區位于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壇南灣,占地面積1047畝,建筑面積約120萬平方米,其中古城核心區為96萬平方米,是福建省重點文化產業項目,也是中國首座海島旅游古城。</p> <p class="ql-block">越來越多的地方文化被現代節奏同化的當今,海壇古城挖掘厚重的歷史和悠久的人文,保留古代中華地脈,重現千年閩越海洋文明,讓文明新生。因為,留住文化里的中國,才是真正的中國。</p><p class="ql-block">閩越文明是中國最璀璨的歷史文明之一,世界上遠古時期最發達的航海術,駕馭蛇鳥的閩越人,以及閩越王與中原的文化交融,都在這片土地上,展開多彩的篇章。如今,由海壇古城開始,逐步再現,向世人展示中國遠古的海洋文明!</p> <p class="ql-block">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于泉州城東13公里處。宋時,泉州港內帆檣林立,百舸爭流,中外商賈熙來攘往,可位于泉州城西北20里處的交通要沖萬安渡卻“水闊五里,上接大溪,外即海也,每風潮交作,數日不可渡”,每年在這里因沉舟而死難者無數,商旅“往來畏其險”。沒有安全通行保障的萬安渡,已經成了泉州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絆腳石”。從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起,泉州的一些有識之士已開始在萬安渡上籌建洛陽橋。慶歷初,郡人李寵曾“甃石作浮橋”。皇祐五年(1053年),郡人盧錫、王實、僧義波等又“倡為石橋”,不過這幾次修橋都無果而終。</p><p class="ql-block">“宋四家”之一的蔡襄第二次知泉州后,積極著手續建洛陽橋,終于在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建成該橋,歷時6年8個月。洛陽橋在建橋技術上有許多重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樣,即“筏形基礎”法、“種蠣固礎”法和“浮運懸機架橋”法。洛陽橋建成后,“度實支海,去舟而徙,易危而安,民不莫利”,大大方便行人交通往來,有力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p><p class="ql-block">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洛陽橋前后歷六年之久,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p> <p class="ql-block">洛陽橋是古代著名跨海梁式石構橋,在中國橋梁史上與趙州橋齊名,有“南洛陽,北趙州”之稱。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并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p> <p class="ql-block">建筑洛陽橋的蔡囊雕像。</p> <p class="ql-block">惠安女指是福建泉州惠安縣惠東半島和莆田南日島海邊的一群特殊的民間風情女人,她們以奇特的服飾,勤勞的精神聞名海內外。</p><p class="ql-block">惠安女,從狹義上來說其實是惠東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東部崇武、山霞、凈峰和小岞四個鎮。惠安女服飾是古代百越遺俗與中原文化及海洋文化等多種文化在互相碰撞交融的過程中不斷演繹而形成的服飾民俗文化。惠安女服飾款式奇異,裝飾獨特,色彩協調,融民族、民間、地方和環境的特征于一體,既有少數民族的特點,又具有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惠安女的服飾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惠安女民俗風情已成為福建省五大旅游品牌之一。</p><p class="ql-block">惠安女穿著的具有古老傳統的服飾主要是:頭披鮮艷的小朵花巾,捂住雙頰下頜,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狹,露出肚皮,下穿黑褲,又寬又大。這種服飾在全國獨具一格,尤其引人注目,具有很強的色彩感染力,被視為“中國服裝精華的一部分”。解放初留傳至今的一首打油詩形象地勾畫出了惠安女傳統服裝的特征:“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p> <p class="ql-block">蟳埔村,位于中國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是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漁村。這里有著獨特的民俗文化和美麗的海濱風光,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蟳埔村的簪花習俗。</p> <p class="ql-block">簪花,是蟳埔村的一種傳統習俗,也是這里的女性獨特的裝飾。每年農歷正月二十九,蟳埔村都會舉行盛大的簪花宴。這一天,村里的女性會穿著傳統的服飾,戴上美麗的簪花,聚在一起歡慶節日。簪花的樣式繁多,有的簪花用絲線纏繞在發髻上,有的則是用綢帶扎在發髻上,花朵的形狀各異,色彩斑斕,美麗動人。</p> <p class="ql-block">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厲筷”的頭飾是宋代以來從中亞流傳過來的。蟳埔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留下了不少誨詳文化痕跡。</p><p class="ql-block">蟳埔保存了一種奇葩建筑——蚵殼厝,自明未清初從形成、發展到衰落,至今己有四佰多年的歷史。“蚵殼厝”建筑在東南沿海甚至在內地都是特別的一種建筑形式,是人類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她傳達的不僅僅是建筑本身的精湛技藝,更是古代泉州對外貿易的產物,是“海洋文化”的歷史見證,見證著泉州“海絲之路”的輝煌歷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開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西街,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跡,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該寺始創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傳說當年泉州巨富黃守恭夢見桑樹長出蓮花,遂舍桑園建寺,初名蓮花寺。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開元寺,是宋元時期泉州規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現存主要廟宇系明、清兩代修建,南北長260米,東西寬300米,占地面積78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開元寺規模宏大構筑狀觀,景色優美,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是中國古代四大名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開元寺的鎮國塔和仁壽塔,俗稱東西塔。</p> <p class="ql-block">福建泉州西街網紅交通崗打卡點。</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手机|
克拉玛依市|
隆子县|
合作市|
洛扎县|
涞水县|
西和县|
区。|
伊宁市|
基隆市|
南溪县|
绩溪县|
太保市|
赤壁市|
原平市|
乐山市|
延寿县|
南漳县|
合川市|
台北县|
长子县|
西乌珠穆沁旗|
易门县|
宁晋县|
旌德县|
安福县|
化州市|
正阳县|
通城县|
周宁县|
孝感市|
黎平县|
凤翔县|
洛川县|
武宣县|
遂平县|
辽宁省|
申扎县|
新密市|
托克逊县|
德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