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4月15日開始太行山之旅,連續走了五天,從東太行走到南太行,實在是太累了,決定休整幾天。山西運城沒去過,據說是山西第二大城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僅次于北京,居全國第二,比西安還多。決定到運城去看看文物,正好歇歇腿。</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r.baidu.com/r/1jMlYIxEgVy?f=cp&u=b8da34c3443d625b"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山西運城</a></p> <p class="ql-block"> 4月20日從王莽嶺下來,入住晉中高平市。從4月21日開始,在運城住了三天,看了運城博物院、普救寺、鸛雀樓、永樂宮、關帝廟、鹽池、李家大院、飛云樓,4月24日入住臨汾侯馬市,25、26日又進太行山看了麻田八路軍總部和黃崖洞,27日回到了父親的故鄉榆社,探訪父親老宅、會見家鄉親人,受到表叔一家的熱情款待,感受了濃濃的鄉情。</p> <p class="ql-block"><b>??0421:高平~運城 運城博物館</b></p><p class="ql-block"> 一早從高平出來,先去洗了個車,看了看高平市容,感覺是個經濟發展的很不錯的小城市。驅車300多公里,下午一點多到達運城,直接去了運城博物館。看完博物館入住運城歡朋酒店,晚上酒店服務員推薦去吃了“河東家宴”,品嘗了“河東四蒸”。</p> <p class="ql-block"> 運城博物館的建筑造型宛如扎根于黃土高原之上的老樹根,訴說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滄桑。館內基本陳列以“大河之東”為主題,由幾個歷史專題展和特色主題展組成。截至2019年8月,運城博物館館藏文物17691件,其中珍貴文物572件,是國家二級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展廳主要內容有四部分:人杰地靈、華章土木、鹽業春秋和條山風云。</p> <p class="ql-block"> 【華章土木】運城的三座名樓:鸛雀樓、飛云樓、秋風樓,卯榫結構、精巧華麗。</p> <p class="ql-block"> 芮城永樂宮里的元代壁畫十分珍貴,現場不讓拍照,這里可以看到數字模擬圖。</p> <p class="ql-block"> 蒲州大鐵牛。蒲津渡是古代晉陜之間的重要通道,作為渡口一直沿用到明清時期。據記載:開元十二年于黃河兩岸各造鐵牛四個、前后鐵柱十六根,牛并鐵柱連腹入地丈余。唐末蒲津橋開始荒廢,鐵牛等也因河道東移而沉入水中。</p><p class="ql-block"> 20世紀90年代后,發掘出黃河東岸的4尊鐵牛,高約1.9米,長約3米,形體健碩,形象生動逼真,昂首瞋目,兩前腿奮力蹬地,兩后腿蹲伏。蒲津渡鐵牛的出土,對研究唐代的經濟、文化和中國古代橋梁史、冶鑄工藝史及黃河故道的變遷十分有意義。</p><p class="ql-block"> 特別喜歡這個大鐵牛,感覺很神氣!第二天專門去蒲津渡看了看,結果那里是個遺址博物館,周一閉館沒看到,遺憾。</p> <p class="ql-block"> 雕畫</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p> <p class="ql-block"> 【<b>地杰人靈】</b>運城古稱河東,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過去有“三晉名人河東半”之美譽。數千年來,誕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文臣武將、才子佳人數不勝數。</p> <p class="ql-block"> 運城名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人物:文學家:<b>柳宗元、王勃、薛道衡、王之渙</b>等。史學家:<b>司馬光、裴松之、裴骃</b>等。軍事家:<b>關羽、張守珪</b>等,教育家<b>王通</b>,地理學家<b>裴秀,</b>科學家和發明家<b>李冰</b>,政治家和思想家<b>魏文侯、荀子、范睢</b>,醫學家<b>扁鵲,</b>書法家<b>衛夫人</b>、戲劇家<b>關漢卿</b>等。</p> <p class="ql-block"> 元曲領袖~關漢卿</p> <p class="ql-block"> 四杰之冠~王勃</p> <p class="ql-block"> 邊塞詩人~王之渙</p> <p class="ql-block"> 文壇巨匠~柳宗元,柳家是河東世家,柳宗元也自稱“河東先生”、“柳河東”。</p> <p class="ql-block"> 史學家~司馬光</p> <p class="ql-block"> 運城走出的共和國領導人:姬鵬飛、傅作義、程子華、董其武、李雪峰。</p> <p class="ql-block"> 【<b>鹽業春秋</b>】 運城是一座因鹽而生、因鹽而興的城市,有著4600年開采湖鹽的歷史,近代以來工業用鹽一度領跑全國。近年來“退鹽還湖”,鹽池華麗轉身,新時代賦予古老鹽湖再次綻放的新機遇。</p> <p class="ql-block"> 【<b>條山風云</b>】中條山戰役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在山西范圍內唯一的一場大規模對日作戰。 1941年5月7日,中條山外圍日軍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東、北、西三個方向開始向東條山發起全面進攻。中條山戰役前后歷時一個多月,中國軍隊由于事前準備不足、又缺乏統一指揮,除少數突圍外大部潰散。戰后,日軍長期封鎖中條山的三個師團被轉用于對付敵后根據地,使得敵后根據地陷入最艱苦的時期。</p> <p class="ql-block"> 運城也稱河東,所以運城有“河東盛宴”、“河東家宴”、“河東小館”,都是比較地道的運城菜。我們在酒店附近的“河東家宴”吃了特色運城四蒸:蒸黃米、蒸丸子、蒸酥肉、蒸扣肉。</p> <p class="ql-block"><b>??0422:運城~普救寺、鸛雀樓</b></p><p class="ql-block"><b> </b>一早,從運城出發,開車70公里來到了永濟市,游覽了普救寺和鸛雀樓。下午三點多返回運城,看了市郊鹽湖。晚上在酒店樓上吃了點湘菜。</p> <p class="ql-block"> 普救寺位于永濟市蒲州鎮西廂村的塬上,始建于唐武則天時期,是一座佛教十方禪院。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內。有“天下寺院不談情,唯有山西普救寺”之說。</p> <p class="ql-block"> 進到園區,拾階而上!</p> <p class="ql-block"> 普救寺這大鐘上的字挺逗:世界和平!</p> <p class="ql-block"> 這塔是一座建了1000多年的舍利塔,民間俗稱“鶯鶯塔”。</p> <p class="ql-block"> 這塔有十三層,比較少見。</p> <p class="ql-block"> 梨花深院,據說相國小姐崔鶯鶯就住在這院的西廂。</p> <p class="ql-block"> 離開普救寺,來到了不遠的鸛雀樓。</p> <p class="ql-block"> 鸛雀樓位于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蒲州鎮。北周時宇文護為了鎮守蒲州,在蒲州西面的黃河東岸建造了一座戍樓,作軍事瞭望之用,后稱“鸛雀樓”。金元光元年(1222年),蒙古攻打蒲州古城,金軍守將下令焚毀鸛雀樓及附近的蒲州浮橋等軍事設施。至明初時鸛雀樓故基猶存,后因黃河泛濫故址淹沒。1997年12月鸛雀樓重建,2002年10月1日正式對游客開放。</p> <p class="ql-block"> 鸛雀樓初時因其視野開闊,登上樓頂則有凌空而小天下之感,故名云棲樓。又因黃河流域有一種嘴尖腿長,毛灰白色,似“鸛雀”的鳥經常成群棲息于高樓上,后稱鸛雀樓。我們在鸛雀樓可以清晰的聽到鸛雀的鳴叫,十分響亮。</p> <p class="ql-block">《登鸛雀樓~王之渙》</p><p class="ql-block">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p><p class="ql-block">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p><p class="ql-block"> 我覺得,真正讓鸛雀樓名揚天下的是王之渙的這首詩。</p> <p class="ql-block"> 位于黃河之濱的<b>鸛雀樓</b>(王之渙:登鸛雀樓),與位于長江之濱的<b>黃鶴樓</b>(崔顥等:黃鶴樓)、位于洞庭湖畔的<b>岳陽樓</b>(范仲淹:岳陽樓記),位于贛江東岸的<b>滕王閣</b>(王勃:滕王閣記)并稱為四大名樓。這些樓都是因水而樓、因樓而詩、因詩而名。</p> <p class="ql-block"> 偉人手書《登鸛雀樓》。</p> <p class="ql-block"> 站在鸛雀樓上遠眺黃河,果然視野開闊,可惜沒看到白日依山盡。</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三點多,回到運城市內,去鹽湖看了看。郭沫若先生題寫的這兩字真不實事求是,哪里是“鹽池”,分明是“鹽湖”。</p> <p class="ql-block"> 據說過去湖水含鹽量很高,有“中國死海”之稱。現在湖水里的含鹽量已經很少了,已停止產鹽了。</p> <p class="ql-block"> 鹽業在運城發展史上舉足輕重,現在不生產鹽了,歷史文化不能丟,當地還在打造新的旅游景點。</p> <p class="ql-block"> 晚上累了,在酒店樓上的湘菜館,吃了點好的。</p> <p class="ql-block">??<b>0423:運城~永樂宮、解州關帝祖廟</b></p><p class="ql-block"> 早飯后,開車70公里到芮城游覽了永樂宮。返回運城途中,去看了關羽故鄉的解州關帝祖廟。晚上,吃了酒店茶館小老板推薦的留駕街的“搖滾炒雞”,巨好吃,還便宜。</p> <p class="ql-block"> 永樂宮是1247年在呂洞賓的家鄉,為紀念呂洞賓而修建的一座道教宮觀,宮內的巨幅元代壁畫十分珍貴。50年代末,為修建三門峽水庫,國務院撥專款將宮殿移到現址。</p> <p class="ql-block"> 永樂宮創建于公元1247年至1358年間,是中國現存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道教宮觀,同北京的白云觀、陜西鄠邑區的重陽宮并稱為全真道教三大祖庭。</p> <p class="ql-block"> 1956年,為了根治黃河水害,中央人民政府決定興建三門峽水利工程,而永樂宮卻位于水庫淹沒區。1957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文化部和山西省委決定將其整體搬遷保護。1958年8月到1959年10月1日建國十周年前夕,成功將千余平米壁畫安全剝離,并搬遷到復建新址。1966年8月所有壁畫全部修復安裝到位,遷建工程勝利告峻。</p> <p class="ql-block"> 永樂宮由南向北依次排列著宮門、無極門、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p> <p class="ql-block"> 【三清殿】又稱無極殿,為永樂宮的主殿。設神壇供奉道教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合稱為三清。殿內四壁滿布壁畫,壁畫面積達403.34平方米,畫面上共有人物286個。</p> <p class="ql-block"> 【純陽殿】(又名呂祖殿),神壇上原為呂洞賓塑像,現已殘毀。扇面墻后為《鐘離權度呂洞賓圖》,面積16平方米。 </p> <p class="ql-block"> 【重陽殿】是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領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內壁畫采用連環畫形式描述了王重陽從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永樂宮壁畫滿布三座大殿,壁畫總面積達960平方米。《朝元圖》最為有名,描繪的是群仙朝謁元始天尊的情景:青龍、白虎兩神為前導,南極長壽仙翁和西王母等八個主神在四周,全圖近300個神仙朝著同一個方向行進,形成了一道朝圣的洪流。室內不允許拍照,這是室外的數字模擬圖。</p> <p class="ql-block"> 烏龜托碑很多。據說這里的烏龜都是縮頭烏龜。看了看確實沒脖子,不知道有啥說法。</p> <p class="ql-block"> 從永樂宮出來,返回運城途中,來到了解(hai害)州關羽的故鄉。自陳末隋初,歷朝歷代在此修建了層層疊疊的廟宇和紀念園,康熙、乾隆、咸豐、慈禧都留有御筆,是國內始建最早、規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關帝廟宇,被譽為“關廟之祖”。走了一圈沒細看,累死我了!</p> <p class="ql-block"> 忠義千秋~舊金山華僑贈</p> <p class="ql-block"> 關帝廟~老建筑。</p> <p class="ql-block"> “神勇”—乾隆題寫。</p> <p class="ql-block"> 關公門前耍大刀!</p> <p class="ql-block"> 觀賞壁畫。</p> <p class="ql-block"> 印樓~放漢壽亭侯印的樓。</p> <p class="ql-block"> 刀樓~放青龍偃月刀的樓。</p> <p class="ql-block">春秋樓~關羽夜讀春秋。</p> <p class="ql-block"> 晚上回到運城,在酒店對面的留駕莊吃了搖滾炒雞,巨好吃,連我這么不喜歡吃雞的,也吃了很多!</p> <p class="ql-block"> 把雞放到這個鍋里,鍋自動搖滾,搖著搖著就好了。</p> <p class="ql-block"><b>??0424:運城~李家大院、飛云樓~侯馬</b></p><p class="ql-block"><b> </b>一早,離開運城往萬榮方向走,沿途看了李家大院和飛云樓,晚上入住侯馬市亞朵。</p> <p class="ql-block"> <b>【李家大院</b>】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國時期晉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間,與喬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稱為“晉商三蒂蓮”,素有“喬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說。</p><p class="ql-block"> 感覺大院一般,特色是男主人民國初年留英學習紡織七年,娶回一位英國美女生兒育女,宅院建設有點中西結合特色。</p> <p class="ql-block"> 李家是從韓城逃荒來的,開始種地,后來做土布,再后來做雜貨鋪,生意越做越大,遍布全國,成為晉南首富。</p> <p class="ql-block">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或疏</p><p class="ql-block"> 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p><p class="ql-block">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p><p class="ql-block"> 半絲半縷惟念物力維艱</p> <p class="ql-block"> 木雕</p> <p class="ql-block"> 李家發達后,做了很多善事,當地官紳給了很多牌匾表彰。這是大總統徐世昌的題字。</p> <p class="ql-block"> 山西王閻錫山的題字。</p> <p class="ql-block"> 李子用曾留學英國學習紡織。1917年回國后,把家族企業發揚光大。日本侵華后,家道中落,后來無家可歸、流落西安。解放后公私合營,1968年在村里去世。人的一生與社會歷史密不可分,不甚唏噓。</p> <p class="ql-block"> 現在看個展覽也要沐浴更衣嗎?</p> <p class="ql-block"> 李子用留學英國七年,娶回了一個英國小姐,為他生了三兒兩女,28歲病逝在村中。</p> <p class="ql-block"> 他家的建筑有點西方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李家大院這個十二面影壁挺有特色!一個方向三面,四個方向一共十二面,也代表一年四季十二個月。</p> <p class="ql-block"> 【<b>飛云樓】</b>從李家大院出來,我們又來到了萬榮的飛云樓。全樓純木結構、斗拱密布、玲瓏精巧、造型華麗,和應縣木塔相互輝映,有“南樓北塔”之美譽。</p> <p class="ql-block"> 飛云樓在萬榮縣東岳廟里。</p> <p class="ql-block"> 飛云樓的建筑結構和造型屬于明清遺風,樓身平面呈方形,明三暗五,高達23.19米,十字歇山頂。底層為正方形,中央四根各高15.45米的通柱直達樓頂,支撐樓體,四周32根木柱構成棋盤式。</p> <p class="ql-block"> 面寬進深各五間,面積570多平方米。三層四出檐,二、三層各出抱廈一間,均設平臺勾欄,又用平柱分成三小間,上筑屋頂。</p> <p class="ql-block"> 在抱廈的各層檐下,共345組斗拱,形態變化多端,各掾翼角起翹,全樓翹掾翼角共有32個翹角尖。山花向前,下用穿插枋和斜材挑承。</p> <p class="ql-block"> 全卯榫結構,美不勝收!</p> <p class="ql-block"> 晚上在酒店附近的外婆粥坊吃飯,人很多,特別熱鬧,菜還沒上齊,就上了兩盆米飯 。</p><p class="ql-block"> 25日早上從侯馬到了麻田,26日游玩了黃崖洞。</p> <p class="ql-block"><b>??0427:榆社-太原-石家莊</b></p><p class="ql-block"><b> </b>榆社是父親的故鄉,回榆社是我們此行的終點,也是我們此行的重頭戲<b>。 </b>早飯后,我們到榆社西站接上弟弟,一起來到了表叔家,見了表叔、表嬸、表弟和表弟媳。表叔帶著我們去看了父親家的老宅遺址,看了1954年父母回榆社時住過的表叔家,給我們講訴了那些久遠而珍貴的故事。中午熱情的款待了我們,吃了可口的榆社特色美食。下午我們一起參觀了榆社化石博物館,而后我們離開榆社,踏上返程。</p> <p class="ql-block"> 1938年父親13歲參加抗戰離開家鄉,1954年抗美援朝回國后回了一趟老家,以后就再沒有回去過,遠親近鄰的聯系也越來越少了。盡管如此,家鄉的骨肉親情、風土人情,都牢牢的印在他的腦海里,留在他筆下。</p><p class="ql-block"> 父親生前生后,我和弟弟回過幾次榆社,因為多年沒有聯系上親朋好友,也只是看看父親筆下的那些地方,比如省立八中、文峰塔等。近年來,由于我在網上發表了一些父親的回憶錄,在一些熱心鄉親的幫助下,我們聯系上了表叔一家,也就是父親舅舅的兒子。重返榆社、親戚相見是我們的共同心愿。</p> <p class="ql-block"> 表叔帶著我們看了父親家老宅子舊址,就在縣政府的邊上。1938年2月日本鬼子轟炸榆社,在轟炸中宅院損毀,奶奶罹難,時年僅32歲。國仇家恨伴隨了父親的一生,也改變了他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這是表叔家的老宅子。1954年父親母親從朝鮮回國,回榆社老家探親就住在這個院子里。</p> <p class="ql-block"> 中午,表叔用榆社特色飯菜招待了我們,山西過油肉、山楂紅燒肉、小米土豆絲、炸素丸子、排骨粉皮花卷,都很好吃,還有好些沒照上。</p> <p class="ql-block"> 飯后,我們參觀了榆社縣化石博物館。榆社縣化石博物館成立于1983年,主要的展廳有:自然造化-地質遺跡廳、生命信息-古生物化石廳、石刻造像廳、歷史文物廳和革命文物廳。</p> <p class="ql-block"> 榆社縣地處山西省晉中市東南部,是享譽中外的“化石之鄉”。榆社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境內就有先民活動。歷史滄桑變幻,給晉中大地留下了豐厚的自然歷史遺產。</p> <p class="ql-block"> 榆社的地貌,沒記住是那里?</p> <p class="ql-block"> 榆社化石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唇犀化石”。據說是兩個小犀牛在嬉戲時,瞬間發生了地質災害而留下的化石,真的很珍貴。</p> <p class="ql-block"> 北朝禪院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 榆社無臂維納斯~</p> <p class="ql-block"> 光緒七年榆社城郭圖。</p> <p class="ql-block"> 七年光緒榆社縣界圖。</p> <p class="ql-block"> 榆社縣制街道圖。</p> <p class="ql-block"> 榆社文廟圖。</p> <p class="ql-block"> 榆社紅色陳列館</p> <p class="ql-block"> 【<b>榆社大轟炸</b>】早年間,榆社縣城城墻環抱,繁華似錦,城內有住戶300余戶,2500余人,1000余間房屋。民國27年(1938)2月19日9時,5架日軍飛機投下的百余枚炸彈,炸死群眾107人,駐縣城國民軍第三軍九十四師傷亡500余人,炸毀房屋過半。第二天10時,3架日機又投下30余枚燃燒彈,大部分房屋被燒毀。第三天下午,又出動一架飛機向東街殘存的房屋投下三枚炸彈,再向西河灘樹林連投數彈。民國28年(1939)4月30日、5月4日和6日,日軍三天共出動25架飛機輪番轟炸縣城,榆社縣城變為一片廢墟。</p> <p class="ql-block"> 榆社古城變廢墟。</p> <p class="ql-block"> 日軍轟炸前榆社古城圖。</p> <p class="ql-block"> 日軍轟炸后的榆社廢墟。</p> <p class="ql-block"> 1940年9月,陳賡、周希漢在榆社。</p> <p class="ql-block"> 馬定夫烈士,曾經是父親在八中的老師。</p> <p class="ql-block"> 129師攻入榆社城內。</p> <p class="ql-block"> 榆社行 </p> <p class="ql-block"> 五天的運城榆社行看了很多文物,長了很多知識,重返故鄉與親人相見,非常開心,十分難忘。</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海市|
贵州省|
平遥县|
星子县|
沁源县|
阿荣旗|
图们市|
京山县|
哈尔滨市|
东台市|
六盘水市|
金平|
广昌县|
贡嘎县|
黎城县|
本溪市|
大冶市|
定边县|
曲周县|
滦南县|
台安县|
平罗县|
襄汾县|
扎鲁特旗|
邯郸县|
霞浦县|
罗甸县|
永胜县|
安仁县|
黄石市|
增城市|
德兴市|
囊谦县|
石首市|
隆化县|
郧西县|
大埔区|
昭平县|
莎车县|
江源县|
英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