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我姥爺的故事

湯志儉

<p class="ql-block">  5月15日那天去聽了著名的酈波教授關于中華文明的文明特性的講座,我一下子想起了我的姥爺,其實每次在電視上看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就會想起姥爺,因為姥爺留給我了一本憑記憶手寫的唐宋詩詞注解。非常珍貴。</p> <p class="ql-block">  我的姥爺叫馮祥輔,江蘇東臺人,這張照片應該是1979年照的,當時他應該有86歲啦。早年當過私塾老師,后期還當過小學校長。在我們家和我們共同生活有十多年了。</p><p class="ql-block"> 記得大概是1968年左右吧,姥爺和外婆原來在南通生活,因為中風臥床,外婆無力照顧,他們的兒女們商量后決定送到我們家,我們當時在武漢,醫療條件應該比南通好一點,再加上武漢還有小姨一家,當時好像是用擔架抬回來的。我還在上小學,開始怎么治療的搞不懂,只記得當時小姨夫找了個部隊的醫生,每天上門給他針灸,扎完針再做艾灸,醫生教我們在他畫的穴位上用艾條灸15分鐘,第一次就把姥爺的腿上燙了個泡……。當時好像是暑假,我們天天都要做的事情,還要幫他煎中藥,除了這個還有就是給他倒尿壺和便盆,家里有洗手間,也還方便。我們當時一點也不覺得咋樣,因為父親就是榜樣。</p><p class="ql-block"> 父親是1940年參加革命,經歷過抗戰和解放戰爭,還是新中國第一代海軍,后轉業到武漢煤炭設計院。據父親說他的小學就是私塾,學的就是孔孟文章,山東人對孔子的禮賢忠孝是刻在骨子里的,所以給姥爺洗澡擦身接便盆基本都是父親做的,后來還學會了給姥爺理發剃須,當然有時也會讓姥爺臉上掛點彩。而當時正是文革期間,父親的日子并不好過,不是被批斗就是在勞動改造。</p><p class="ql-block"> 就這樣姥爺很快就站立起來了,生活上也基本可以自理了。再后來還可以做飯,煮面條什么的。當時生活物質還要計劃,姥爺因為中過風從此不吃肉類,只吃魚和蛋,不吃豬油,所以大人們想盡辦法給弄點香油,這也就是他煮面條的時候放一點。(我們一般放豬油)我們幾個孩子都已經習慣吃任何東西都是讓姥爺先吃,最好的也是讓給姥爺。</p><p class="ql-block"> 1970年父親工作調動去了廣東樂昌坪石鎮,那邊有一個煤礦勘探設計院,第二年年初我們全家也搬過去了。坪石是個山鎮,山多,鎮上只有衛生院,醫療條件無法跟武漢比,更何況單位在鎮子的河對岸,只有一座人行吊橋相通,所以姥爺留在小姨家,大概過了半年,姥爺還是要求住我們家,可能還是跟我們習慣一些吧。那時我和姐姐上初中了,還有兩個妹妹也上小學了。所以父母申請了大一點的房子,是個獨棟帶客廳的四居室,出門就看見對面的金雞嶺。就是沒有廁所,附近只有一個很簡陋的公廁。廚房后門外有個自來水池,下面是個坡地,父親帶領我們開墾坡地種菜,在菜地中間挖了一個坑,把水池的排水引到坑里,主要是方便姥爺倒尿壺洗尿壺,坑里的積水可以澆菜,又在菜地的籬笆邊留了一快地方鋪上煤灰,姥爺每次的大便倒在煤灰上再蓋上煤灰漚肥,這樣白天姥爺大小便都由他自己去倒自己洗。我們種豆角茄子辣椒青菜還有韭菜等,還種紅薯玉米,我們還養了雞和鴨子,雞下10來個就要抱窩,鴨子早出晚歸每天都下蛋,總的來說這樣的生活我姥爺很喜歡,菜和蛋不用買,還腌咸蛋,做咸菜酸菜。</p><p class="ql-block"> 姥爺每天看報紙雜志,對一些新鮮事情很感興趣,在武漢的時候興起過一陣子打雞血可以強身健體,可惜搞不到公雞,不然姥爺一定會試。后來又興喝自來水治病,說是每天早上起來先喝7杯自來水,姥爺就試了,第一天還好,第二天有點拉肚子,第三天就是噴泄,褲子來不及脫就拉了一地,我媽一邊埋怨一邊收拾,我爹趕緊找醫務室的醫生開藥,姥爺過后自嘲給我們講了一個笑話,大意是一個窮書生收到鄰居的請帖,年初三吃喜宴,他請帖還沒完全抽出來,以為是初一,結果初一鄰居家沒有動靜,再去看帖子,又沒有完全抽出來,以為是初二,想著明天就有大餐今天就不吃了,喝點涼水頂一下,初二鄰居家還是沒動靜,又回家看帖子,這下完全抽出來原來是初三,就又喝了點涼水不吃飯,到了初三去赴宴,喝了兩天涼水再胡吃海塞,還沒回到家就拉褲子了。還即興做了一首打油詩,我們就記得最后一句:忙去開門來不及——兩腿。我們還用這句話來笑姥爺,姥爺也不生氣,就做個鬼臉。姥爺就是這么幽默的人。姥爺應該是滿腹詩書,當時的形勢他從不表露,我們只知道他沒有不認識的字,沒有不知道的成語和典故,他說話帶著濃厚的江蘇東臺并夾著南通口音,我們就學他,知道現在我們還經常用他的東臺口頭語。</p><p class="ql-block"> 在坪石他又在報紙上看到一種健身方法——甩手療法,他又試試,這一試終身收益。他的腿腳一直不太利索,就站在床邊甩,先試試500下,然后慢慢增加,一次加猛了,一下到了2000下,結果腿疼到站不起來,找來醫生看了看說沒有大礙,休息一下就好了,第二天他很快就站起來了,慢慢腿腳輕松了很多,這一療法他一直堅持到最后。</p><p class="ql-block"> 1974年初父母的單位又遷到廣州嘉禾,住在單位安置的平房,一排平房有幾戶人家,因為不在市區內,地方還是比較大,就是沒有衛生間,公廁還離得比較遠,姥爺自己是無法上去公廁的,那時我已經高中畢業了,提著尿壺去公廁覺得很丟人,因為那是男人用的東西,而且要經過兩排平房,所以一大早我父親上廁所的時候帶過去,但是倒便盆或者父親不在家的時候,這活我們還是要干。在這里不能種菜了,我們在門前種了一架葡萄,還種了米蕉,木瓜和黃皮,門前還種花,種什么都長得很好。姥爺白天就坐在葡萄架下看報紙,像個守護神。那張照片就是坐在香蕉樹前拍的。</p><p class="ql-block"> 那時的姥爺生活大多能自理,洗澡只要燒好水放上一把木椅就可以自己完成了,我們會經常幫他搓背,理發剃須還是由我父親幫忙,他也自己洗衣服,但是洗不干凈,所以我們要經常幫他重新洗,那時候做這些事都是理所當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應該是1974年秋天,那時的文革氛圍還很濃,一會批林批孔,一會批鄧,有人要批三字經,卻沒有一個人能說出三字經的完整內容,不知道誰想起問我姥爺,姥爺就背給他們聽,馬上有人拿來筆和紙,姥爺就提筆一氣寫完,怕別人事后算賬,還特意寫上“批判用”。結果第二天有人拿著宣紙和筆墨要求再寫,最后好像那一個星期都有人讓他寫,原來都是來求字收藏的。</p><p class="ql-block"> 我們突然發現姥爺能背這么多東西,就問他還會背啥,他說唐宋詩詞幾百首,我趕緊找來當時挺時興塑料包皮的日記本,要他寫給我,他用抓毛筆的手勢寫鋼筆字,中過風的手不如從前,但寫的字現在看還是覺得遒勁有力,筆法流暢。1975年我參加工作去了廣東連縣(現在叫連州市)地質隊。1976年去南海物測大隊培訓學習,那時候雖然沒有放開對古文詩詞的禁錮,但也有人會拿出一些曾經被批判的書籍傳看,我在宿舍門口翻看這本寶貝,被住在我們隔壁宿舍的一位工程師(我們那時都叫師傅)看見了,一定要借去看看,我膽戰心驚怕被揭發什么的,他說他太喜歡這個字體,要去臨摹,后來干脆不還了,說要好好珍藏,以后他的字就像這方面發展,見我面有難色,他說你趕緊去買個好一點的本子,讓你姥爺繼續寫,還叮囑要買硬皮本,不要買這種塑料皮的。(想想當時還是年輕容易被騙??)</p> <p class="ql-block">  休息回家第一時間就是到百貨商店買了這本硬皮抄,姥爺一看這么漂亮的本子,很高興,那得好好寫。為此專門寫了序。</p> <p class="ql-block">  可以看出這個序很有時代特色。</p><p class="ql-block"> 為了寫好,尤其是有些詩詞的字句會有記憶偏差,姥爺會先在廢報紙上打稿,畢竟當時已經是80多歲了,那段時間我每周都回家,確實看到有的詩詞會空缺幾個字,說還得再想想。就在這時我們培訓班同桌在她的老鄉家借到一本唐詩三百首,我磨破嘴皮說借來看看,那時候誰找到一本書,都想辦法借著看,有時時間有限就連夜看。這次這本唐詩三百首好像時間是兩天,因為我想拿回家給姥爺看看,說不定能提示他。正好是周六立刻買票回家,把這本書給姥爺看,姥爺欣喜不已,我告訴他趕緊看明天回班里就得帶走。第二天姥爺說最好放一個星期,下個星期再帶回去,這樣他會有想起更多的詩詞。我真不忍心拿走,千叮嚀萬囑咐千萬別弄壞了。空著手回到班里,同桌說到期了還書,我不得不告訴她借給姥爺了,結果她不依不饒,就怕外借的書給他的老鄉造成麻煩。好不容易到周末趕緊回去看看姥爺的成果,再把書帶回去。姥爺說有了這本書就像打開了記憶的閘門,他從頭到尾看一遍就基本都想起來了。</p><p class="ql-block"> 從姥爺寫序開始,時間是1976年2月16日,這個本子完成應該是1977年8月以后,他沒有最后落款。最后一首唐詩是杜甫的樂府詩《麗人行》。這時候他的書法更平穩更有力度,語句也真實地反映了他對詩詞原文的理解。不像前面總是要加一句口號似的批判。后來他也跟我說:“上了四人幫的當”。</p> <p class="ql-block">  寫完最后一首詩,還有一些空頁,姥爺摘抄了兩篇文章,當時看沒有什么感覺,現在再看感觸頗多。也就是這兩篇文章我推斷出他完稿的時間應該是1977年的上半年。這兩篇文章一是日本每日新聞駐北京記者中野謙二寫的“外國記者看到的南昌市”。當時是改革開放初期,很多外國友人和記者到中國采訪或者參觀,想了解中國了解中國共產黨,這個記者團是在外交部的安排下訪問了南昌,參觀了八一紀念館和其他革命展覽館,感受到半個世紀以來的革命傳統仍在繼承中。文中提到本來要去井岡山,因為準備慶祝南昌起義50周年,正在修路擴路,距南昌三百多里山路將會更通暢,而當時正好幾天暴雨,為了安全起見沒有安排記者團去井岡山。但也安排參觀了南昌市其他學校和工廠。姥爺為什么會專門摘抄這篇文章呢?我感覺外國記者想搞明白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中國軍隊經歷了那么多磨難,怎么走到今天,這也是他想明白的問題。第二篇文章是記者團參觀廬山,內容也大致相同。</p><p class="ql-block"> 其實姥爺是有大智慧的人,對待很多問題他是看得很明白的,真的是看破不說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這兩篇文章之后,姥爺在剩余的空頁又抄寫的陳毅的詩,那時,陳毅的詩還沒有出書,但是報紙上好像每天都刊登,我記得我也抄過。姥爺告訴我,他很喜歡陳毅的詩。說實在那時我們在文學方面荒漠太久了。一發現有好的詩歌和文章都爭相傳抄,抄寫了不少東西。</p> <p class="ql-block">  我參加工作在地質隊,很多事情都是比我小五歲的大妹妹接替,記得她第一次寫信給我就說,我們走了家里多了很多活……,后來母親身體不太好,還請了我大姨過來幫忙照顧姥爺一段時間。1978年我大妹參加高考上了華中師范大學,1979年我上了電大又回到家里。三年后畢業又回到地質隊,直到1984年才調回廣州在當時的子弟學校當老師。隨著姥爺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開始出現問題,尤其是后來搬進樓房(其實也住在一樓),只是有了洗手間,但姥爺從此再也沒有出過門。他住的房間是家里最大最亮堂的,離洗手間最近。坐在窗前的書桌上看報紙,或者看著窗外是姥爺留給我的最深映像。當時的廣州嘉禾還屬于郊區,去廣州市區并不是很方便,但是我們家每一個人只要去市區都會給姥爺買各種點心或禮物,這已經成為我們的習慣,姥爺沒有幾顆牙齒了,他最喜歡的就是合桃酥,他的房間有一個餅干桶,那里面從來沒有空過。不過姥爺是個很自律的人,每餐定時定量,堅持不吃豬肉一直到最后。</p><p class="ql-block"> 后來姥爺一次感冒就引起肺炎,每天醫生過來給他打點滴,肺炎好了卻再也站不起來了。他堅持在床上鍛煉了一段時間,似乎好了一點,但后來還是不行了,最后吃喝拉撒全在床上,每天喂水喂飯還好,最艱難的是換洗尿布(那時還沒有紙尿布),我記得我姐在家休產假,給姥爺洗下身就把我支開,因為我還沒有結婚,說實在那時家里經常是臭氣熏天一團糟。但是全家都齊心協力照顧姥爺,就是我們看著他一點點虛弱,特別無助,我媽老是叫醫生過來看看,問能不能再打點什么針,醫生說油燈都耗盡了,身體各方面都衰竭了,沒有辦法了。大約臥床半年后去世。應該是1985年的春天。享年92歲。</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根河市| 桃江县| 永康市| 黄大仙区| 扎囊县| 辽阳市| 枣庄市| 仲巴县| 永寿县| 琼中| 西贡区| 阜宁县| 镇江市| 敖汉旗| 交口县| 玉龙| 原平市| 深泽县| 辛集市| 广平县| 同心县| 灵川县| 德化县| 东乌珠穆沁旗| 新野县| 武平县| 乌拉特后旗| 沈阳市| 岳普湖县| 浪卡子县| 安塞县| 杨浦区| 社会| 普安县| 平度市| 乌海市| 綦江县| 勃利县| 合作市| 荔波县| 福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