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下旬,我們來到南方自助游的第三站一一溫州。</p><p class="ql-block"> 溫州,浙江省的一個地級市。</p><p class="ql-block"> 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經(jīng)濟的大潮中,溫州急流勇進,開拓進取,“ 溫州模式 ”家喻戶曉。</p><p class="ql-block"> 溫州又是一座古城。</p><p class="ql-block"> 自漢朝在此建立東甌國,迄今已有2215年的歷史。它的古城城址和布局更是1700年來保持不變,實屬罕見。</p><p class="ql-block"> 舊,按說文解字來講,取有 “ 從前的,原先的 ”之意。</p><p class="ql-block"> 訪舊,我們希望在游覽溫州老城的此行中,追溯這座城市的歷史記憶,了解其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江心嶼,甌江中的一個小島,與城區(qū)隔江相望。</p><p class="ql-block"> 此島面積不大,卻歷史悠久,名人薈萃,古跡名勝眾多。</p><p class="ql-block"> 其盛名從南北朝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素有 “ 甌江蓬萊 ”的美譽。</p><p class="ql-block"> 是和廈門鼓浪嶼齊名的中國四大孤嶼之一。</p><p class="ql-block"> 乘輪渡上島游覽。</p> <p class="ql-block"> 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便是東西雙塔。</p><p class="ql-block"> 東塔,位于東峰頂,建于唐代869年。</p><p class="ql-block"> 西塔,位于西峰頂部,建于宋代969年。</p><p class="ql-block"> 雙塔遙相呼應,歷史上曾引導船舶出入溫州港,如今更是成為醒目的城市人文地標。</p><p class="ql-block"> 1998年,雙塔被列為世界歷史文物燈塔。</p> <p class="ql-block"> 1876年,《 中英煙臺條約 》簽訂,增開溫州等四地為通商口岸,并設領事館駐所。</p><p class="ql-block"> 1894年,英方在東塔山麓下建造英國駐溫州領事館,為西式三層樓房,次年落成。</p><p class="ql-block"> 領事館建成后,英方稱,由于游客可沿東塔塔中樓梯盤旋而上,登高望遠,影響領事館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因此,強令清政府拆除東塔內(nèi)外的飛檐回廊等,致使東塔以中空無頂?shù)臍埰浦肆舸嬷两瘛?lt;/p><p class="ql-block"> 帝國主義國家的強盜霸道行徑,可見一斑。</p> <p class="ql-block"> 宋文信國公祠,系紀念積極抵抗元軍南下的南宋名臣文天祥。</p><p class="ql-block"> 文天祥,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p><p class="ql-block"> 南宋1276年,他曾在江心嶼島上小憩月余。</p><p class="ql-block"> 1283年,戰(zhàn)敗被俘,嚴詞拒降,慷慨就義。</p><p class="ql-block"> 抒發(fā) 出 “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下丹心照汗青 ”的千古絕句。</p><p class="ql-block"> 明朝1482年,為紀念文天祥英勇就義200周年而建立此公祠。</p><p class="ql-block"> 現(xiàn)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浩然樓,始建于明代1580年。</p><p class="ql-block"> 取浩然正氣之意,以紀念南宋愛國名臣文天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謝公亭,系紀念詩人謝靈運而建。</p><p class="ql-block"> 此亭在唐、宋、元朝時屢有興廢,明、清時期多次重建。</p><p class="ql-block"> 謝靈運,南北朝時期山水詩派的鼻祖。</p><p class="ql-block"> 曾在溫州為官一年余,游遍山水,吟誦詩歌佳作。</p><p class="ql-block"> 此古亭,乃謝靈運常來觀賞江景之處,故稱 “ 謝公亭 ”。</p><p class="ql-block"> 詩圣杜甫有詩贊嘆:“ 孤嶼亭何處?天涯水氣中 ”。</p> <p class="ql-block"> 澄鮮閣,建于北宋1102年。</p><p class="ql-block"> 為紀念詩人謝靈運,取其 “ 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 ”的詩句,而稱之為 “ 澄鮮閣”。</p> <p class="ql-block"> 江心嶼上還有江心寺等諸多勝跡,可謂是無處不景,無景不詩。</p><p class="ql-block"> 流連在小島上,睹物思人,仿佛將我們穿越回數(shù)千年前的時光。</p><p class="ql-block"> 小小江心嶼,自南宋至鴉片戰(zhàn)爭以來,承載著如此厚重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撫今追昔,令人感嘆。</p> <p class="ql-block"> 兩棵千年古樹屹立江頭,見證著滄桑,書寫著歷史。</p> <p class="ql-block"> 我們從江心嶼回到城里,面對繁華的街道,我們的思緒,從滄桑的過去一下子拉回到眼前的現(xiàn)實之中。</p><p class="ql-block"> 墨池坊街區(qū),這是溫州老城區(qū)內(nèi),五馬 一 墨池歷史文化街區(qū)的一個組成部分。 </p><p class="ql-block"> 是古城區(qū)規(guī)模最大、風貌最完整的歷史街區(qū)。 </p><p class="ql-block"> 老舊石板路、仿古建筑、白墻黛瓦、大紅燈籠…… 這里處處散發(fā)著濃郁的老城氣息,無不喚起昔日兒時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 墨池,千年名池,相傳書圣王羲之曾在此臨池洗硯。</p><p class="ql-block"> 是歷代文人墨客心中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代大廈與古代高塔,并存一處,合影同框。</p><p class="ql-block"> 連貫古今,交相輝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時光流逝,換了人間。</p> <p class="ql-block"> 五馬歷史文化街區(qū),是溫州老城商業(yè)文化氛圍最為濃厚的地域。</p><p class="ql-block"> 是一條歷史底蘊、人文情懷、百姓情結(jié)有機融合的老街。</p> <p class="ql-block"> 千年古譙樓,五馬街區(qū)里的一個著名的歷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南宋時期,宋高宗南逃,經(jīng)過此譙樓,躲到城里落腳避難,一個月余。</p><p class="ql-block"> 歷經(jīng)風雨,見證著溫州古城的歷史變遷</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臨,燈光閃爍,流光溢彩。</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淅瀝的小雨中,漫步在五馬老街上,享受著市井的生活與繁華。</p><p class="ql-block"> 這里的一切,將溫州的歷史、文化與百姓的生活融合為一體。</p><p class="ql-block"> 歷史與現(xiàn)代并容,底蘊和時尚兼具。</p><p class="ql-block"> 別有一番韻味和情趣。</p> <p class="ql-block"> 雨中街景, 如影似幻,夜色撩人。</p> <p class="ql-block"> 歷史文化名人是一座城市的驕傲,是城市文化的底蘊和象征。</p><p class="ql-block"> 有名人才有名城。</p><p class="ql-block"> 我們先后參觀了朱自清、鄭振鐸、夏鼐這三位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名人的故居。</p><p class="ql-block"> 他們的故居散落在溫州的老城區(qū)里,與新建的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比鄰而居,散發(fā)著古樸的風韻,為這座城市增添了一個無可替代、高品位的文化景觀。</p><p class="ql-block"> 其社會影響無可比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參觀朱自清故居。</p><p class="ql-block"> 朱自清 (1898 一 1948 ),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散文家。</p><p class="ql-block"> 他是五四運動后,中國新文化崛起的參與者和實踐者,是有著遠大理想與目標的一位文學家、教育家。</p><p class="ql-block"> 他與溫州頗有淵源,1923年應邀來溫州任教,著有 《 溫州的蹤跡 》散文集。</p><p class="ql-block"> 居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 朱自清夫妻合影及家庭照。</p> <p class="ql-block"> 1946年,朱自清與西南聯(lián)大中文系的全體師生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他畢生從教,為人、為文、為學、為師,皆為楷模,充分體現(xiàn)了大家風范。</p><p class="ql-block"> 他“ 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 ” 的民族氣節(jié),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肯定與贊賞。</p> <p class="ql-block"> 朱自清是新文學散文的代名詞,留下數(shù)百萬字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他的散文,以清新秀麗,樸素平淡又脈絡清晰而獨樹一幟。</p><p class="ql-block"> 他的 《 背景 》、《 春 》和 《 荷塘月色 》等散文,入選中小學教材,文筆雋秀、情真意切,膾炙人口。</p> <p class="ql-block"> 朱自清手跡及散文集。</p> <p class="ql-block"> 鄭振鐸紀念館。</p><p class="ql-block"> 鄭振鐸 ( 1898一1958 ),我國現(xiàn)代杰出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文學史家,又是著名的作家、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等,是一位不可多得的 “ 全才大師 ”。</p><p class="ql-block"> 他出生于溫州,在甌江畔長大,是一個地道的溫州人。</p><p class="ql-block"> 講一口溫州話,一生鄉(xiāng)音未改。</p><p class="ql-block"> 鄭振鐸紀念館,保持民國時期的建筑風格,陳列布局營造出江南庭院 “ 書香門第” 的氛圍,分別介紹了他的生平、與故鄉(xiāng)溫州的連接以及他對文化事業(yè)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 抗戰(zhàn)時期,鄭振鋒及其他愛國民主人士,與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一起,堅持抗日救亡斗爭。</p><p class="ql-block"> 抗戰(zhàn)勝利后,他們積極參加反內(nèi)戰(zhàn)、爭和平、反獨裁、爭民主的愛國民主運動。</p> <p class="ql-block"> 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長。</p><p class="ql-block"> 1958年,他率團出國,因飛機失事殉職,享年60歲。</p> <p class="ql-block"> 夏鼐故居。夏鼐 ( 1910一1985 ),中國考古學界一代大師、新中國考古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社會活動家。</p><p class="ql-block"> 1935年留學英國,獲埃及考古學博士學位。</p><p class="ql-block"> 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等職。</p><p class="ql-block"> 先后被英、德、瑞典、美、意大利等國科學院授予院士稱號,在國內(nèi)外學術界享有崇高聲譽。</p> <p class="ql-block"> 1922年,由夏鼐之父出資購得此宅。</p><p class="ql-block"> 建筑布局為四合院式。</p><p class="ql-block"> 夏鼐12歲時隨父母遷居于此。</p><p class="ql-block"> 而后,無論是讀書、成婚,還是游學或從外地工作歸來,這里都是他在溫州最重要的生活居所。</p> <p class="ql-block"> 夏鼐在考古第一線深耕四十多年,為我國考古事業(yè)及文物保護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p><p class="ql-block"> 他多次親自帶領考古隊,風餐露宿,進行考古的發(fā)掘、鑒別工作。</p><p class="ql-block"> 他明確要求:考古工作者需要有獻身精神。</p><p class="ql-block"> 身體力行,一代宗師。</p> <p class="ql-block"> 夏鼐先生的手跡 “故園自有好河山 ”。</p><p class="ql-block"> 濃濃的對家鄉(xiāng)溫州的摯愛之情。</p> <p class="ql-block"> 我們閩浙兩省福州、霞浦、溫州三地的自助旅游,觀景怡情,量力而為,圓滿成行。</p><p class="ql-block"> 邁開腳步,走出家門,觀賞美景,領略風情,留影共享。</p><p class="ql-block"> 游在風景中,活在珍惜里,樂在每一天。</p><p class="ql-block"> 幸甚。</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东|
万载县|
鄂尔多斯市|
松潘县|
南靖县|
婺源县|
沐川县|
定兴县|
乾安县|
商城县|
河池市|
通江县|
清新县|
加查县|
调兵山市|
华亭县|
佳木斯市|
通山县|
阿克苏市|
晋江市|
云龙县|
黄浦区|
莒南县|
昌吉市|
榆树市|
鄂尔多斯市|
蓝山县|
抚宁县|
山阴县|
壤塘县|
清远市|
吴江市|
汉沽区|
正宁县|
航空|
天水市|
东宁县|
安溪县|
崇礼县|
彝良县|
盐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