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時光溫柔,夢若琉璃,粉墻黛瓦,樹影婆娑。江南水鄉去過好多,但從建筑及布局好似又差不多,可卻各有各的美,各有各的風情。“我本無意入江南,奈何江南入我心”。</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21日清晨,我和好友興致勃勃地踏入了西塘這座千年古鎮,“門前街道屋后河,深長弄堂百條多”。聽說這個地方就怕你早晚不來,早晚不來一定會早晚后悔,早晚能來早晚就會愛上它,早晚愛上它,也就早晚離不開它,更會早晚忘不了它。今天我們來了,來體會愛上它,忘不了它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西塘古鎮屬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地處江浙滬三省市交界處,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東距上海90公里,西距杭州110公里,北距蘇州85公里。</p><p class="ql-block"> 西塘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亦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獲世界遺產保護杰出成就獎。西塘歷史悠久,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2017年2月25日,新晉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p> <p class="ql-block"> 護國隨糧王廟位于西塘鎮朝南埭社區塔灣街139號,始建于明代末年,原址在西柵祈塘壩小橋北堍,后因香火鼎盛,于民國十二年(1923)在此新建。該廟占地1577平方米,坐北朝南,前后二進。第一進為山門,面闊三間。第二進為大殿,面闊五進,明間梁架五架梁后雙步梁前內廊軒加外廊軒用五柱。天井東有僧房,東側新建部分附屬建筑。</p><p class="ql-block"> 護國隨糧王廟俗稱“七老爺廟”。在浙江嘉興市西塘護國隨糧王廟供奉的就是西塘的地方神。歷史上真有其人,姓金,排七,百姓稱之為七老爺。</p> <p class="ql-block"> 一個地方就有一個地方神。明朝崇禎年間西塘一帶鬧饑荒,當時金督運黃糧船經過,見饑民累累,遂將皇糧傾施于饑民,自知難逃國法,就在雁塔灣河里自盡,得救的百姓集資建廟供奉。后朝廷知此事追封為護國隨糧王。</p><p class="ql-block"> 西塘護國隨糧王廟供奉的是西塘的地方神。鎮上百姓感其恩德,特建此廟以表紀念。每年農歷四月初三為七老爺生辰之日,屆時全鎮各業百姓設社祭祀,萬商云集,形成廟會。廟會期間有跑馬戲、踏白船、蕩湖船等民間文藝活動。西塘每年的旅游節也以這一天為開幕日。</p> <p class="ql-block"> 打蓮廂、扭秧歌,調龍舞獅,水陸同出。時至今日農歷四月初三,浙江嘉善西塘古鎮舉辦一場延續百年的水鄉民俗廟會——護國隨糧王信俗會。</p> <p class="ql-block"> 煙雨長廊,西塘的雨廊多集中在北柵街、南柵街、朝南埭等商業區。所謂雨廊,其實就是帶頂的街,沿河一側有的還設有靠背長椅,多為磚木結構,一般寬2-2.5米,既可遮陽又可避雨。</p> <p class="ql-block"> 廊棚,其實廊棚就是帶頂的街。西塘的廊棚下全是店面,里面的東西琳瑯滿目,所以好多人都逛的樂不思蜀。而廊棚沿河一側有的還設有靠背長凳,如果你逛累了,那你就可以坐在這長凳上,然后看著遠處的船只慢慢靠近然后慢慢遠去。</p><p class="ql-block">雨天在廊棚下聽著滴滴答答的雨聲,廊棚外是煙雨蒙蒙,一切仿佛身處于夢境之中,是那么的不真實,又是那么的美。這便是西塘的“煙雨長廊”。</p> <p class="ql-block"> 西塘醉園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特藝術氛圍的園林,它原是西塘望族王氏塔灣街宅院的偏廳,經過2000年的整理修繕后對外開放。園內設有“王氏父子版畫館”旨在展示家庭文化的傳承。醉園的名字寓意有三層含義:一是“醉經堂”——醉讀經書之意,二是園內景色醉人,三是沉醉于版畫藝術。 </p><p class="ql-block"> 醉園的修建人王氏世祖王志熙是清乾隆年間的著名書畫家,他的作品至今仍留有墨跡,為園內增添了不少文化韻味。園內有一副對聯“煙開蘭葉香風暖 岸愛桃花錦浪生”,是王亨的先父王慕仁的作品。醉園的面積雖不大,但布局精巧,尤其是花瓶門對面朝南的墻上刻著“醉經堂”三個大字,為老宅增添了不少文化韻味。醉園的版畫作品以反映江南水鄉風情為主,如《江南雨》《遙望環秀橋》等,這些版畫是水鄉西塘的縮影,從版畫上看西塘,可以找到水鄉的另一種感覺。醉園的庭院房屋保存完好,是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別致庭院,在極小的空間內將江南庭院建筑的神韻展現得淋漓盡致。</p> <p class="ql-block"> 環秀橋是西塘古鎮的單孔石拱橋,始建于明代萬歷九年(1581年)。這座橋是西塘最早的高橋之一,以其寧靜和諧的水鄉景色和富有詩意的對聯而聞名。環秀橋連接著西塘的煙雨長廊和繁華的西街,是游客體驗江南水鄉風情的理想之地。橋上的對聯“船從碧玉環中過,人步彩虹帶上行”描繪了過橋的兩種方式,體現了江南水鄉的獨特韻味。</p><p class="ql-block">此外,環秀橋曾在1944年發生過坍塌事故,造成7人死亡。后來,該橋被重建為木橋,并在1997年改建為現在的石質拱橋。</p> <p class="ql-block"> 王宅位于西塘鎮西街社區下西街65弄,清順康年間,王淵一脈子孫移居西塘,興此宅第。王宅占地3850平方米,坐南朝北,建筑分中、東、西三路。東路有五進(原六進,僅存五進,中間一進已毀);中路前半東部二進,西部三進,后半部共五進;西路七進。西路現開放前三進,后四進為私人住宅。其第三進為正廳,廳堂正中央懸掛有康熙年間翰林侍讀學士海寧陳邦彥題“種福堂”匾額,以告后人平時多行善積德,日后定能使子孫得福。宅西有一條用168塊條石鋪成的“石皮弄”,寬度僅1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 種福堂一個播種福氣的地方,王宅待客的正廳,又是整座王宅的“名號”,種福堂的特色是東側有賬廳,西側有備巷,典型的江南民居清代大宅式建筑。堂上匾額,傳為康熙年間翰林侍讀學士陳邦彥所題,厚重端莊,凜然一股正氣。種福,是告戒后人“平日多行善積德,日后定能使子孫得福”,因為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p> <p class="ql-block"> 王宅的建筑特色為磚雕門樓精致,是至今西塘保存最完好的兩座磚雕門樓。“元享利貞”,是王老爺前四個兒子的名字,分別代表其四個兒子的名字:王元、王亨、王利、王貞;“元享利貞”兩邊牡丹和靈芝,而在最底下,刻的是一條彎彎的鯉魚,這鯉魚寓意的是年年有余,而不是鯉魚跳龍門了,因為王家的祖輩沒落了,這后人對功名已經淡漠了,還是在這里安居樂業好啊。</p> <p class="ql-block">王宅這座門樓上就是王老爺后四個兒子的名字,“維和集福”。維,就是家合萬事興;最高的地方,你看到的是蝙蝠,這蝙蝠象征福氣,設置在門樓上就是五福臨門了;兩側兜肚上配有“梅蘭竹菊”圖案,橫額上下分別鐫有“和合二仙”和“樓臺山水”。但因為年代久遠,竹子已經剝落了,但為了保持原貌沒有修復。</p> <p class="ql-block"> “自古斜塘出人才,一揚風流天下知”,悠悠伍子塘水養育了淡泊而聰慧的西塘人。在西塘的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各類杰出人才,他們不負故士之恩,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貢獻。根據《西塘鎮志》記載,自明代開始進士有19人,舉人31人,另有教育、文藝、名士、名醫、名匠等不計其數。西塘名人館分 “古代名人”、“南社社員”、“近現代名人”和“革命烈士” 四部分,因場地有限,只能選擇代表性人物為大家展示。</p> <p class="ql-block"> 石皮弄在西塘鎮下西街,"種福堂"西首,是夾在兩幢住宅之間的露天弄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鎮在明代以前大戶人家有唐、王、趙、陸四姓,明以后又有倪、蔣、朱、卜、陸等大戶,故多建有深宅大院。宅深形成長長的弄,</span>建于明末清初。在西塘鎮122條長短不一的弄中,石皮弄最窄,寬僅1米,弄口最窄處僅0.8米,全長68米,由216塊石鋪成,弄面平整,下為下水道。石皮弄左右兩壁梯級狀山墻有6-10米高,至今完整地保留著古老而又獨特的風姿。</p><p class="ql-block"> 這條長長的石皮弄,是西塘最長的弄堂。弄深而窄,石薄如皮,故名石皮弄。喜歡青石板鋪砌的路,想去過西塘的人都會喜歡這樣的一條條青石路,清晨亦或是夕陽下,走過這長長的弄堂,長裙拖地,搖曳的身影,踏著青石板發出清脆的腳步聲。看石皮弄,想象那庭院深深鎖春秋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西塘西園舊址在西街計家弄內,是明代朱氏別業,后來出讓給孫氏。它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園林,園內樹木、花草、假山、亭池錯落有致,風景優美,假山上有“聽濤軒茶室”,因假山上有白皮松一株,高數丈,風來稷稷有聲,故名。西園是西塘古鎮最大的私家花園,1993年重建,入園處小橋流水,石獅門廳,園內環繞磚砌花格游廊、水榭、曲橋、假山、涼亭、人工瀑布,景色秀美,環境幽靜,是個放松身心的好地方。此外,園內還新開辟了“朱念慈扇面書法藝術館”、“百印館”、“南社陳列室”等展廳,以及“醉雪亭”這是西塘八景之一的“小山醉雪”所在地,展示了與西園密切相關的歷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江南瓦當陳列館位于西塘西街51號,是古鎮民間收藏家董紀法先生收集、陳列的江南水鄉民間磚瓦藝術陳列館,現已成為西塘古鎮的一個特色專題博物館。瓦當是一種材質簡陋的建筑裝飾配件是屋面每條瓦垅下端的,兼有裝飾和護椽功能的特殊瓦片,瓦當上有各種不同的圖案。由于它不易保存,年代久遠,具有一定歷史價值。</p> <p class="ql-block">江南瓦當陳列館內有花邊滴水、筷籠、步雞、磚雕、古磚、陶俑六大類300多個品種,其中有及富美好愿望的傳統瓦當;有帶宗教色彩的寺廟瓦當,有表明一定歷史時期的政治圖案瓦當。江南一帶民居所用的瓦當十分講究,各種圖案,大多根據當時當地的習俗風情,根據主人的愛好,根據房屋的規模用途而定,瓦當的圖案、花紋、形狀、材質,反映了社會歷史和地方風情習俗的變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嘉善粘土質地細膩,是著名的磚瓦之鄉,瓦當圖案十分豐富。江南瓦當陳列館位于西塘,是個特色專題博物館,有各色瓦當300余種。</p><p class="ql-block">小小的瓦當,透露出古人的大智慧。屋檐上的藝術,魅力無窮。</p> <p class="ql-block"> 西塘古鎮的紐扣博物館薛宅建于民國十五年(1926年),據說薛宅的建造者為薛幼民,他買進這塊“火燒白場”后建成薛宅,為前店后宅的結構,總占地面積約350平方米,博物館位于西塘西街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做為展示紐扣文化和工藝的歷史場所,</span></p><p class="ql-block">博物館內共有六個展廳,包括古代紐扣展示區、近代紐扣展示區、現代紐扣展示區、貝殼紐扣生產工藝流程展示區、紐扣應用區和中國結展示區。</p><p class="ql-block"> 紐扣是服裝上的一種固結件或作為裝飾點綴的飾物,紐扣雖小,可其歷史十分悠久,花樣也十分繁雜。從漢代到現代,從最古老質樸的貝殼紐扣,到華麗精美的飾物類扣子,在西塘的這座紐扣博物館收藏了各個時代的紐扣約千余種,同時還有紐扣起源、發展、演變的專題介紹。這里既有實物,又有圖片,內容豐富翔實,資料齊全。紐扣的種類很多,僅以質地來分就有玉、寶石、珍珠、瑪瑙、鉆石、貝殼、牛角、象牙、骨、竹、木、布、革、瓷、塑料、玻璃、琺瑯、椰殼、核桃殼、水晶、賽璐珞、金、銀、銅、鐵、鋁、鉛、鉑、不銹鋼等30多種,因此你要全面了解紐扣歷史與發展過程,就要仔細品味這些珍貴的歷代紐扣了。在這里還展出大量形式多樣的腰帶鉤和腰帶扣以及與紐扣有關的中國傳統服飾等。令人注目的是兩樓正廳中還陳列著世界最大的一顆紐扣,該紐扣用泰國紅木制成,直徑1.8米,厚0.18米,重420.2公斤,被稱為“紐扣王”。</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博物館內還展示了使用傳統的貝殼紐扣制作工藝,如從貝殼上沖出毛坯,經過成形、打磨、壓花、鉆孔、拋光等多道工序制成精美的貝殼紐扣。</p> <p class="ql-block"> 薛宅坐落在西塘狹小的西街北邊,整個薛宅為磚木結構,前后有兩埭。前埭臨街,共四間,現在開放的是東面的三個門面。后埭是正廳,前后埭之間有一個小天井,天井前也有門墻,似乎是傳統建筑結構的仿照。天井很小,而且左右又留有狹狹的廂房,仿佛是走廊一樣。正廳也是三開間,地鋪方磚,中立支柱,后半部有長門攔阻,跨過門檻又有半間,通向河橋。薛宅的建筑有三大特點。一是淺,從高處往下看,只見回字形的屋中有一個小天井,此外都連成一片,無埭可言,從街到河僅30米左右。二是簡,沒有陪弄,一律從大門進出,只是在登樓時有兩座樓梯。另外,整個建筑的細部并無花俏的裝飾。三是亮,一反傳統以暗為上、暗能藏財的習俗,在所有的窗上都配上了玻璃。玻璃窗上飾有花形條格,看起來也很順眼。</p> <p class="ql-block"> 張正根雕藝術館是一家藝術館,位于浙江西塘計家弄內,共收藏了著名根雕藝術師——張正的根雕作品壹百余件。</p> <p class="ql-block">張正的作品力主七分天成,三分人工,風格大氣大度,精美別致、個性鮮明、巧奪天工。館內展出的很多作品如“熊貓盼盼”、“南海奇珊”、“東方雄獅”、“孔雀開屏”等以其獨特的造型、精美的雕工曾在全國及世界范圍內獲大獎。此外,張正以最多的大型根雕作品(數量500件,平均每件250公斤)進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p> <p class="ql-block"> 明清木雕館位于燒香港北。該館陳列著250多件明清時期以來以西塘為代表的江南地區民居建筑木雕,有梁架、梁墊、撐拱、雀替、格窗。</p><p class="ql-block"> 該館陳列著250多件明清時期以來以西塘為代表的江南地區民居建筑木雕,有梁架、梁墊、撐拱、雀替、格窗等,雕刻技巧豐富多彩,剔地、地刻、漏雕、透雕等各展奇工,圖案典雅、工整、精致美觀,集中展現了江南民居木雕特有的柔美、細膩、清新、絢麗的格調。</p> <p class="ql-block"> 五福橋位于西塘鎮塘東街社區燒香港11、12號南,始建于明正德前,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重修。該橋占地49平方米,為單孔石板平橋,南北走向跨燒香港,橋長17.3米,橋面寬2.2米,橋堍寬2.8米。橋面由四塊長條石平鋪而成,有欄桿及4對望柱,柱頭呈方形,橋基用條石砌成。南有12級臺階,北有12級臺階加一平臺,向西有4級臺階。有橋銘“重建五福橋”、“光緒辛丑年(1901)”等字。</p> <p class="ql-block"> 倪宅,位于燒香港南,倪宅前后共五進,前有廊棚,后有花園,正廳名為“承慶堂”</p> <p class="ql-block"> 西塘古鎮的倪宅是一座能夠深刻感悟歷史的古宅。倪宅位于西塘燒香港南,是近代人民公仆倪天增的祖居地。倪天增以其勤廉兼優的時代風范被人們所緬懷,為了展示他的事跡,西塘鎮人民政府在1999年籌款修建了倪天增事跡陳列館,后來這里被中共浙江省紀委、省委宣傳部等7家部門聯合命名為省級首批十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倪宅的內部陳列著許多生活用品,如酒壇、石臼、竹扁、蓑衣斗笠、八仙桌椅等,這些物品展現了倪家簡樸的生活作風。倪宅的棋房和書房也體現了倪家深厚的文化底蘊,這里的書卷氣息濃厚,反映了倪天增從小受到的厚德仁善的傳統文化熏陶。</p><p class="ql-block"> 倪天增在工作上清正廉潔,曾獲得“上海市市政建設特等科技功臣”稱號,他的外號“風雨市長”也體現了他對工作的執著和對民眾的關懷。他的辦公室里總是放著一雙雨靴,以便在需要時能夠迅速沖出現場。</p><p class="ql-block"> 倪宅的建筑風格古色古香,盡管規模不大,但精致有致,能夠讓人體會到古人的生活情趣。這里的每一處景致都仿佛能夠讓人看到時間的痕跡,感受到被現代化進程忽略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總的來說,西塘古鎮的倪宅不僅是一處歷史文化的展示地,也是一處能夠讓人深刻感悟古人生活情趣和勤廉精神的場所。在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江南特色民間文化的魅力,同時也能受到廉政文化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永寧橋電影《蝶中蝶》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 永寧橋:西塘古鎮最佳觀景點,游客打卡必去之地。這座橋本身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卻占據了地利之便,它位于兩河交匯的地方,西側是西塘的標志性建筑——煙雨長廊,東北側是歷史上最繁華的北柵街,東南側是歷史上最繁忙的水道燒香港,西塘有名的購物街西街也在附近。</p><p class="ql-block"> 憑欄遠眺,北岸南埭長廊如長龍臥伏,南岸明清民居高低錯落,這里是攝影家和畫家們扎堆之地,也是游客必來之處。</p> <p class="ql-block"> 安境橋:東西走向立于胥塘河上,建于明代,因為橫跨當時兩個鄉的界河——胥塘河,故名為安境橋。</p> <p class="ql-block"> 西塘古鎮的酒吧一條街位于塘東街,是古鎮最繁華、熱鬧的商業街,緊鄰安境橋、酒文化博物館風景秀麗。這條街是民國至解放時期西塘最為繁華的街道之一,以前有“借問酒家何處有,胥塘河邊處處樓”的說法。白天,這條街可能看起來并不特別,只有少數一些酒吧開門迎客,賣的是下午茶。但到了晚上,整條街就熱鬧起來,兩邊都是酒吧,各種音樂音響、燈光閃爍,門口站著服務員小哥、小姐姐邀請你進去。人流如潮,特別是整條街上都掛著紅燈籠紅燦燦的,非常具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 由于我們是白天來的這里,大多數都關著門,體會不到夜晚華燈初上,霓虹閃爍,沒有小鎮喧囂與繁華,只剩下寧靜與安逸</p> <p class="ql-block"> 臥龍橋位于西塘鎮朝南埭社區北柵街144號東,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僧廣緣募修。該橋占地153平方米,為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跨北柵市河口。橋長30米,橋面寬4.4米。拱圈縱聯并節分列砌置,拱跨8.2米,矢高5米。橋面兩側有實體欄板及4對望柱,橋頂千斤石圖案設祥云紋、如意紋、歲歲平安、平生三級等。東西落坡略呈喇叭狀,東設33級臺階,西設31級臺階,橋西落坡處設一平臺,向南設8級臺階。橋階上有刻痕,從上向下看,像二條龍臥在東、西臺階上,頭向著千斤石。有橋銘“重建臥龍橋”。</p> <p class="ql-block"> 圣堂位于西塘鎮塘東街社區燒香港北街29號,始建于明萬歷三年(1575),原祀巡按龐尚鵬,稱龐公祠。清康熙十三年(1674)、康熙五十年(1711)兩次重修,改供關帝像,俗稱“圣堂”。 圣堂占地127平方米,坐北朝南,現存山門和大殿,硬山頂。山門面闊三間,通面寬7.4米,進深3.6米,明間為廊軒梁架;大殿面闊三間,通面寬7.4米,進深9.9米,明間梁架為五架梁后雙步梁前內廊軒用四柱。</p> <p class="ql-block"> 九德堂博物館位于嘉善西塘核心景區內,是一座以中國傳統玉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博物館建筑面積約1800平方米,是與景區明清建筑風貌相吻合的二層建筑。一層為常設的中華古玉史主題館,二層為可以舉辦各種小型展覽的機動展館及展示玉雕現場制作的玉雕大師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 來鳳橋:體現男女有別的一座橋,上橋頗有講究。位于小桐街東側,是一座三孔石板橋,傳說明代建橋時,有一鳳飛來,故取名“送子來鳳橋”,簡稱來鳳橋,橋頂有棚,兩側有護欄,護欄邊有長條座,供游客休憩。</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座很有意思的座橋,橋南面是階梯,北面是斜坡,寓意南陽北陰,男為陽,女為陰,因此又被人稱為“晴雨橋”,諧音即“情侶橋”。男子走臺階寓意步步高升,古代的女子三寸金蓮,所以走路時步幅較小,走北側斜坡就更為方便也比較穩當,同時也寓意持家穩穩當當的意思。這是一座不但有著美好寓意,同時又貼心的橋。</p> <p class="ql-block"> 西塘古鎮的尊聞堂位于石皮弄西側,是浙江省嘉善縣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元末明初,是西塘最古老的民間建筑。整幢建筑群由南向北,進門墻依次為橋廳、正廳、花廳及樓廳至下廳。尊聞堂的梁、廊、窗上各種龍紋隨意可見,其刀法精湛,雕技圓滿,形態逼真。更為叫絕的是廳堂主梁上刻有巨幅“包袱巾”,上面刻有一百個“壽”字“萬”字蝙蝠組成的百壽圖案,華美富麗、層次細膩,因此此廳又號稱“百壽廳”</p> <p class="ql-block"> 西塘古鎮的藥師庵禪院,原名藥師庵,位于浙江省嘉興市西塘鎮。藥師庵庵內主佛是藥師佛,信徒稱其為消災延壽藥師佛。原庵內有佛教典藏《法華經》,為鎮庵之卷。此庵在乾隆初年被廢,后有鄉邑王氏捐地重修,改為尼姑庵。庵內供奉八仙之一的呂純陽像,但在60年代被拆除23。現存的藥師庵新建于90年代,位于大西園西面,占地面積10多畝。藥師庵有正殿和東西兩偏殿,所供之佛有數十尊,均塑金身,十分耀眼</p> <p class="ql-block">禮福堂</p> <p class="ql-block"> 中國酒文化博物館位于古鎮西塘,中國酒文化博物館是在原有黃酒陳列館的基礎上,充實了劉西明先生幾輩人收藏的酒文化實物而重建的,2006年8月28日建成對外開放。</p><p class="ql-block"> 博物館從一個酒文化的側面,用數百件實物對中國酒文化進行了全方位的探討。其鮮明的特點是融知識性、趣味性、學術性于一體,在追本溯源中,提示了中國酒文化的清晰背景及其深刻內涵,涉及到民俗學、史學、經濟學、文學、藝術、醫學等多種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p> <p class="ql-block"> 古鎮西塘在歷史上就是個酒鎮,“酌好酒,吟好詩”,一直是古代很多文人學士的兩大追求。明代初年,大詩人高青丘乘舟過西塘,特地停下來尋問酒家。清代,西塘鎮上名酒梅花三白聞香百里,民國初年的柳亞子多次醉飲鎮上。西塘的酒文化,可以說與古鎮同步,與古鎮齊名。</p><p class="ql-block"> 西塘原有黃酒陳列館,館內充斥著黃酒的清香,古時的酒器皿陳列在玻璃柜內,展示著中國百年的酒文化,更有各種黃酒的知識提供,讓人近處體味黃酒的醉人芳香。西部釀酒世家劉西明先生看中了酒鎮西塘,將他幾輩人收藏的酒文化實物在這里陳列展示,在原有黃酒陳列館的基礎上新開了“中國酒文化博物館”。劉家蓮花酒馳名古垅川,江澤民同志曾為該廠題詞“醞釀芬芳”。</p> <p class="ql-block">這是在青銅器館內珍藏的一件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酒具“溫冰酒鑒”,被列為“鎮館之寶”,高62厘米,口徑76厘米,重98公斤,為溫酒器,方口束頸,腹部圜收,龍形耳,矮方圈足,下承四獸形腿,整體設計十分巧妙,做工精細,現存世僅3件</p> <p class="ql-block"> 西塘的“弄堂多”。弄堂是西塘的又一大特色,古鎮在明代有很多大戶人家在此居住,這些大戶都建有深宅大院,各個宅第之間形成長長的弄。現在的西塘老街上,每隔幾戶人家就有一條弄堂。據統計,西塘古鎮的各種弄堂共有122條,這些縱橫交錯的弄堂構建了古鎮的整體框架,按用途來分類,大致有三類:街弄、陪弄和水弄。</p> <p class="ql-block">由于時間的原因要趕車,便<span style="font-size:18px;">結束了一天游玩,不過收獲滿??,只是稍??一點點遺憾酒文化博物館沒能前去參觀,不過通過查閱資料,做了彌補,還是很圓滿的。有機會還會再來的。</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乳源|
宿迁市|
介休市|
米脂县|
阜阳市|
巴楚县|
铜鼓县|
禹城市|
蓝田县|
精河县|
长春市|
凭祥市|
屏边|
景谷|
南江县|
萨嘎县|
蒲城县|
新营市|
哈密市|
甘孜县|
张家界市|
博兴县|
孟州市|
铜山县|
通化市|
西青区|
乐东|
麻江县|
桂阳县|
鲁山县|
东港市|
泽普县|
安溪县|
榆社县|
洛扎县|
平舆县|
岳普湖县|
深圳市|
游戏|
广州市|
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