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宋桂梅 </p><p class="ql-block"> 以一首唯美柔情的《再別康橋》,收獲了多少粉絲,風流倜儻、玉樹臨風、才華橫溢的浪漫主義詩人徐志摩,一向都是情竇初開的少女們熱烈追捧的偶像。一首《遇見》詮釋了初見乍歡,愛而不得的遺憾。其才情讓多少人折服。</p><p class="ql-block">我上外院的時候,外國文學老師又一次推薦了徐志摩詩集的英文版,再讀徐志摩的詩,其癡熱的愛依然如烈火般燃燒。</p><p class="ql-block">詩壇對徐志摩的評價也很極端,有人認為他為愛癡狂,有人認為他拋妻棄子,是一個負心漢。今天,我們不去評價徐志摩,因為我們沒有資格,只從他生活的年代出發來讀他的詩,了解詩人內心深處的真實情感。</p> <p class="ql-block">徐志摩:浙江海寧人。中國現代詩人、作家、散文家、翻譯家,新月派詩人。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留學美國和英國,回國后任北大教授,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從這些教育履歷就感受到了詩人的才氣,兼顧中西方教育,涉獵專業廣泛,見多識廣。留學英國期間受到浪漫主義和唯美派的影響,使他的詩充滿了浪漫主義和唯美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徐志摩十八歲那年,父母給他安排了一樁婚姻。在那個婚姻只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徐志摩是無法拒絕這樁婚姻的,拒絕就是不孝,如果放到現在這就是道德綁架。每一種選擇都是一種命運,在選擇的那一刻已經注定,最可怕的就是沒有選擇權,被別人主宰了自己的命運。十五歲的張幼儀也只能接受父母的安排,這種婚姻就像是父母強加給自己的禮物,雙方都沒有選擇權,讓我想起了魯迅和朱安。封建婚姻觀葬送了多少人的終身幸福,雙方都成為封建禮教的犧牲品。</p><p class="ql-block">徐志摩在婚前看了張幼儀的照片,說了一句鄉下土包子,就逃婚了。過了幾天,又被父親抓回來,強行完婚。他對張幼儀的嫌棄和不滿是表露在臉上的,新婚之夜對這個妻子便是冷淡與厭棄,這讓張幼儀嫁入徐家的第一天起,就感受到了丈夫的疏離。</p><p class="ql-block">婚后沒幾天,徐志摩便返回學校繼續讀書了,天津、北京,甚至美國,后來又去了英國劍橋大學,兩個人之間關系疏遠是從身體到心靈仿佛都隔著萬丈溝壑。</p><p class="ql-block">而張幼儀以妻子的身份在家中照顧著徐家父母,盡著一個兒媳婦的責任。徐志摩給家中的父母寫信,但從來都沒有提過張幼儀,似乎根本不關心也不在乎家中還有一個妻子。</p> <p class="ql-block">1921年徐志摩赴英國留學,在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他的大多數作品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思想的變化讓他有了追求新的婚姻生活的想法,那一樁原本就充滿了嫌棄和不滿以及封建禮教的婚姻分崩離析就是一瞬間的事。因為雙方幾乎沒有感情,即使有了孩子,那也是為了滿足父母抱孫子的愿望。徐志摩對張幼儀的冷漠冷到了冰窖里,甚至在張幼儀懷第二個孩子時就提出離婚,張幼儀對他說:墮胎是會死人的,徐志摩說坐火車也會死人,難道就不坐了嗎?就這樣逼著張幼儀和他離婚,以至于張幼儀沒辦法做決定,求助自己的哥哥,哥哥心疼她,讓生下來自己養。懷孕期間孩子就被拋棄,致使生下來就體弱多病,幼年夭折。讓這個可憐的孩子也成為他們婚姻的犧牲品,這是徐志摩欠下孩子的債。徐志摩因此背上了負心漢的罵名,但我覺得這一樁婚姻不是徐志摩的錯,它是時代的產物,他剛好生活在那個變革的年代,婚姻不能自主,兩個人之間也沒有感情,對彼此都是一種煎熬和折磨,與其痛苦一輩子,不如早早結束還雙方自由。1922年,徐志摩和張幼儀離婚,徐志摩也成為近代中國為了追求自由婚姻而挑戰封建婚姻制度的第一人,這樣看來,他的離婚也是有開天辟地的意義的,畢竟他接受的西方教育就是自由與浪漫,他就是這樣愛就愛的熱烈,不愛就毫不掩飾。婚姻雖然結束了,但責任和義務沒有結束,是孩子的父親就要勇于承擔責任,允許分離,允許退場,允許不歡而散,允許一別兩寬,各生喜歡,但凡允許退出,武大郎都不會被毒死。婚雖然離了,徐志摩也因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徐父分給了張幼儀三分之一的徐家財產,認張幼儀為自己的干女兒,允許她一輩子都住在徐家。這些都是張幼儀該得的,他們的孩子夭折才是他為人父之過,孩子沒有錯,他畢竟是你的骨肉。</p> <p class="ql-block">在劍橋大學留學期間是徐志摩的創作高峰期。《再別康橋》、《翡冷翠的夜》都是在那時有名的詩。徐志摩的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他對英國劍橋大學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他對愛情、理想與現實的探索和思考。通過這些作品,我們可以感受到徐志摩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p><p class="ql-block">1921年徐志摩在劍橋大學留學期間認識了林徽因。徐志摩和林徽因相處的那段日子是愜意的,他們在康河的柔波里談詩歌、談濟慈、談雪萊;他們在劍橋浪漫和古典的懷抱里,談藝術,談美學;他們恣意地暢游在文學和音樂的海洋里,海闊天空的談人生,談理想。</p><p class="ql-block">徐志摩深深地迷醉在了林徽因那雙充滿靈性的眼睛里,他知道,她是懂他的,懂他的理想和抱負,懂他的一往情深。徐志摩認為他找到了自己的一生摯愛和靈魂知己。他的愛是熱烈的也是勇于表達的,一首首情詩像丘比特的劍一樣射向林徽因,可以確定林徽因也是愛他的,因為他是那么才華橫溢。但是林徽因最后沒有選擇他,而是選擇了梁思成。</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不曾出現,我還是原來那個我,雖然孤獨,但并不孤單,你來時攜風帶雨,走時亂了四季,我久病難醫,紅豆有毒,卻代表相思,后來才知道,相思入骨,再無藥可治,有一種幸福叫有人惦記,有一種牽掛叫深秋珍重,原來遇見真的有兩個名字,一個叫緣分,一個叫劫數。”</p><p class="ql-block"> 這是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詩。徐志摩是一個為愛和浪漫癡狂的人,與他在劍橋大學的學習是分不開的。他的愛一般人是難以招架的,可林徽因是學建筑學的,她理智而又聰慧,后來她說:徐志摩喜歡的是自己心中完美而浪漫的林徽因,現實中的林徽因,也有缺點。所以她選擇和梁思成結婚。</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和梁思成結婚,對徐志摩的打擊非常大,得知消息后他寫到:“如果有一天,我獲得了你的愛,那我飄零的生命就有了歸宿,只有愛才能讓我匆匆行進的腳步停下,讓我在你身邊停留一小會吧,你知道憂傷正像鋸子鋸著我的靈魂。”他的心碎是可想而知的,畢業后徐志摩立即回國。</p><p class="ql-block">1924年,在北平的一場舞會上,徐志摩與陸小曼偶然結識。當時陸小曼的丈夫王庚因為工作關系,需要經常出差,陸小曼已為人妻,沒有繼續上學,也辭去了工作。與此同時,徐志摩已經和張幼儀離婚,又經歷了對林徽因愛而不得的情感挫折,陸小曼家境優渥,十六歲便精通英法雙語,不僅鋼琴彈得好,國畫也相當精妙。在圣心學堂就讀期間,十七歲的陸小曼因氣質出眾,還被校方推薦進入外交部參加翻譯和接待工作。而后,她憑借美麗優雅、知性大方的個人形象,迅速成為京城名媛,她的美麗和氣質也吸引了徐志摩,兩個人一見鐘情,再見傾心。正是應了那句話:我愛你時即使你是別人的妻子,我依然愛你;我不愛你時,即使你溫順的像只貓我也嫌你掉毛。</p><p class="ql-block">與陸小曼的相識,恰好滿足了徐志摩追求靈魂知己,尋找一個和自己思想和心靈高度匹配的人的心愿,兩個人都才華橫溢、琴瑟和鳴、舉案齊眉,一拍即合。只是陸小曼從小生活奢侈,追求物質高配,給以后他們的經濟帶來巨大壓力,迫使徐志摩兼職了幾個高校的課程,來回奔波。一個人選擇了和誰結婚,就背負了他的命運。</p><p class="ql-block">徐志摩后來寫到:我將于茫茫人海中尋找我唯一的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這樣看來,這句話是寫給陸小曼的。</p> <p class="ql-block">所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平。這兩個相愛的人為了在一起,不惜一切代價。徐父堅決反對,認為陸小曼是一個交際花,以至于到后來鬧到徐的父母跟隨他們承認的兒媳婦張幼儀住到了一起,事實證明徐父的擔心是對的。</p><p class="ql-block">徐志摩和陸小曼的婚姻生活起初是充滿甜蜜和浪漫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之間的矛盾和問題逐漸顯現。首先,陸小曼自幼嬌生慣養,花錢沒有節制,而徐志摩為了滿足她的物質需求,不得不身兼數職,這給他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其次,陸小曼的消費習慣和徐志摩的財務狀況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導致兩人經常因為財務問題發生爭執。此外,徐志摩的父母對陸小曼并不滿意,這導致他們與徐志摩的關系緊張,進一步加劇了夫妻之間的矛盾。陸小曼的某些行為,如吸大煙、購買奢侈品,也加劇了家庭的經濟負擔和婚姻的緊張。徐志摩為了維持家庭的開銷,不得不頻繁更換工作,這種不穩定的家庭經濟狀況和持續的爭吵最終導致了他們的婚姻破裂。</p> <p class="ql-block">一個有家的女人,花錢不加節制,沒有計劃,把男人辛苦掙來的錢都拿去嚯嚯,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讓自己的男人身陷經濟危機,這對于一個男人來說就是一場災難。這一點在他們結婚前徐志摩的父母早就看到了,那時的徐志摩,被愛情沖昏了頭腦,根本聽不進去任何人的勸阻,最終導致徐志摩為了掙錢到處奔波。巨大的生活壓力,粉碎了徐志摩風花雪月的夢想,他也不得不面對柴米油鹽的現實,他多次勸說陸小曼,一定要節約。</p><p class="ql-block">可陸小曼非但不改,反而怒氣沖沖地質問徐志摩:“既然養不起我,為何當初還要娶我!”一句話,讓徐志摩啞口無言。</p><p class="ql-block">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郵政飛機由南京飛往北平,途中因大霧天氣導致飛機撞上開山,最終墜入山谷,機上人員全部遇難。三十六歲的一代詩人就這樣英年早逝,留下無盡的遺憾,中國文壇巨星隕落,損失慘重,如果他還活著,還會寫出多少讓人心動的作品,如果他還活著,會留給我們多少不朽的詩篇?</p> <p class="ql-block">從表面上看,徐志摩是為了參加林徽因的演講,才搭乘飛機回北平,但他在北平呆的好好的,為什么要去南京?就是因為他在南京大學還兼職。都是為了滿足陸小曼的個人開銷才身兼數職,拼命賺錢。這樣的悲劇,在他選擇陸小曼的時候就已注定。婚姻大概都是一場賭注,賭贏了幸福一生,賭輸了滿盤皆輸,甚至還要連累自己的父母。現在的年輕人,也是看透了這一點,不婚主義才越來越多。</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在得知徐志摩遇難的消息后,她心急如焚、悲傷不能自已。她對徐志摩的去世感到深深的哀痛,徐志摩的去世對林徽因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她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甚至差點因為悲痛而暈厥。林徽因的這種反應,折射出她對徐志摩深厚的感情和無法割舍的懷念。</p><p class="ql-block">為了紀念徐志摩,林徽因選擇了一種特別的方式——她讓梁思成從飛機失事現場帶回一塊飛機殘骸,并把它掛在家中。這塊殘骸對林徽因來說,不僅是徐志摩的象征,也是她對徐志摩深切懷念的體現。她日日與這塊殘骸相伴,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以此來表達她對徐志摩無盡的思念和哀悼,也成為了她對徐志摩愛情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徐志摩去世后,陸小曼告別了娛樂場所,也不再濃妝艷抹,她整日素衣玄服,并開始整理徐志摩的遺作。</p><p class="ql-block">陸小曼也是在為自己贖罪,雖然她從不去辯解外界的流言蜚語,但她內心是自責的,她甚至曾哭著說:“是我害死了志摩!”</p><p class="ql-block">陸小曼的前半生轟轟烈烈,后半生歸于平凡,她讀書、作畫,終究活成了徐志摩曾期待的樣子,只可惜,她的摩再也看不到了。</p><p class="ql-block">他的愛人用死才換來她的醒悟,但已經太遲了。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活著的時候請好好珍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毛說:愛情如果不能落實到穿衣、吃飯、睡覺、數錢,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會長久的。再好的愛情,生活也是要回到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淡。</p><p class="ql-block">徐志摩把浪漫的愛情當做婚姻的本質,才一味追求愛與浪漫,他的死亡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他的選擇買了單,今天,我們再讀一代大師,為他的英年早逝心痛如絞,也應該在此吸取教訓。我們在懷念一代詩人的同時,也懂得了婚姻是一個多元化的需求,一個人不可能同時滿足另一個人太多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周國平先生說:性是肉體生活,遵循快樂原則;愛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則;婚姻是社會生活,遵循現實原則。</p><p class="ql-block">我們總是要在一個人身上滿足所有的愿望,到頭來只有雞飛狗跳。我們總喜歡追求完美,事實上世間萬物都是不完美的,我們允許別人不完美,更允許自己不完美,萬事只求半稱心。</p> <p class="ql-block">最后,讓我們再次懷念一代偉大的詩人——徐志摩。</p> <p class="ql-block">宋桂梅:耀州區寺溝鎮阿姑社村人,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系本科畢業。耀州區作協會員,銅川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初中英語教師。愛好寫作、書法。文章多見于銅川地區網絡平臺:《銅川文苑》《沮水微瀾》。主要作品:《父親和他的土地》、《母親是我的保鏢》。</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南县|
海盐县|
银川市|
融水|
德阳市|
彝良县|
湾仔区|
弥渡县|
依安县|
皋兰县|
徐州市|
冷水江市|
汽车|
商都县|
汤阴县|
名山县|
天祝|
尚义县|
龙井市|
桂阳县|
浪卡子县|
沧州市|
谢通门县|
涟源市|
永嘉县|
高雄市|
紫金县|
德保县|
北宁市|
碌曲县|
营山县|
东源县|
屯留县|
华池县|
资阳市|
尉氏县|
伊金霍洛旗|
元阳县|
天门市|
开化县|
应用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