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尋 祖 記(下篇)

阿信

<p class="ql-block">《尋祖記》上篇說到,我對近祖已尋覓清楚,因萌生了尋找遠祖的愿望,便前往江西尋祖。所謂尋遠祖,就是要尋960年出生的先祖戊寅公的宗源。我族支宗源是長沙定王劉發,還是楚元王劉交,在《田心劉氏族譜》所載兩篇文章中有兩種不同的說法。由于篇幅所限,《尋祖記》上篇沒有就此展開探討。這里續述如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梓溪大地上樹立的村牌樓,自豪地稱梓溪劉氏為“江南望族”。</span></p> <p class="ql-block">這次,我在劍霞村沒有找到我族支與從禮公族支的交織點。我族支宗祠堂號為“墨莊堂”,而我注意到劍霞村劉氏宗祠正中懸掛的牌子上寫著:“知本堂”。這已明確表明,我族支與劍霞村劉氏族支不是一支,同劉姓而不同宗源。因而可以說,我即使尋到了劍霞村(古為梓溪村),尋到了從禮公族支的來龍去脈,也沒有完成尋找戊寅公宗源的任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進入劍霞村的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為了厘清宗源,消除疑惑,從江西回到長沙后,我結合現場尋祖獲得的資料信息和從其他渠道獲得的資料信息,再次就下面三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p> <p class="ql-block"><b>(一)我族支是否系“梓溪劉氏”,戊寅公能否稱梓溪始祖?</b></p> <p class="ql-block">劍霞村劉氏宗祠供奉的是從禮公,他的后裔以劍霞村為核心,向周邊5個地方繁衍、發展,少數遷徙外省。這支劉姓家族代代人才輩出,自然受到朝廷重視,建譜修譜條件得天獨厚,加上子孫堅定捍衛家族文化與傳統,因而這支梓溪劉氏的宗族文化直至今天發展得好,在全國影響很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劍霞村新貌。</span></p> <p class="ql-block">《田心劉氏族譜》明載:梓溪始祖戊寅公“自吉安遷南昌府豐城縣”,落腳地址沒有細到梓溪村。但同為喬江劉氏的《長沙南坪劉氏族譜》則載明“戊寅公居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梓溪村白茅坪”。據此,我遠祖戊寅公在梓溪村生活過無異議。據《田心劉氏族譜》明載:戊寅公卒于1018年,“葬白茅坪金鳳山”。這更證明了戊寅公晚年生活在梓溪村。《田心劉氏族譜》未講明“遷豐城縣”的時間。戊寅公生于960年,卒于1018年。他遷豐城的時間肯定在這個58年的時間區間。即使他于去世那年即1018年遷豐城,也比從禮公于1167年“遷梓溪”早了149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田心劉氏族譜》明載:梓溪始祖戊寅公“自吉安遷南昌府豐城縣”。</span></p> <p class="ql-block">據此,我得出結論:劍霞村(梓溪村)在宋、元、明時期,生活著數支劉姓家族,他們在不同時期、從不同地域遷來,形成了各自支族的梓溪始祖。我族屬梓溪劉氏,尊稱戊寅公為梓溪始祖,當之無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豫章老譜》記載的梓溪始祖戊寅的情況。</span></p> <p class="ql-block"><b>(二)我族支屬于“長沙定王”族支,還是屬于“彭城叢亭里劉氏”族支?</b></p> <p class="ql-block">民國三十七年,湖南省教育廳廳長、代理省政府主席、湖南大學教授曹典球在應邀撰寫《喬口劉氏通譜序》中,根據湖南某名宦劉氏世系纂略“南昌梓溪劉氏系長沙定王之后”的結論,作出了源自南昌梓溪的喬江劉氏亦“為長沙定王之后蓋無疑義”的肯定結論。我族支田心劉氏系喬江劉氏三支之一。這就是說,我族支“為長沙定王之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喬口劉氏通譜序》作出源自南昌梓溪的喬江劉氏“為長沙定王之后蓋無疑義”的結論。</span></p> <p class="ql-block">但《田心劉氏族譜》載文《田心劉氏探源》列出我族梓溪始祖戊寅公的“來龍”是:一世劉交(劉邦之弟,楚元王)……二十一世劉裕(南朝劉宋開國君主)---二十二世劉義康(彭城王)……四十四世劉戊寅(字漢江,梓溪始祖)。這個傳承世系脈絡清晰,表明我族宗源是彭城叢亭里劉氏,應該可信。根據上面得出的結論,梓溪劉氏,宗源不一定相同。曹典球先生以“源自南昌梓溪”為據,就斷定必為“長沙定王之后”,我認為過于絕對了。他忽視了梓溪劉氏也來自不同宗源這一歷史事實。</p> <p class="ql-block">我族支宗源如果是楚元王劉交,根據劉汝和文《巨容公族譜形成過程考 》,傳承世系可細化為:(漢高祖劉邦)---1楚元王劉交(劉邦之弟)---2劉富---3劉辟疆---4劉德---5劉安民---6劉慶忌---7劉岑---8劉平---9劉某---10劉洽---11劉宏---12劉悝---13劉某---14劉亮---15劉庸---16劉熙---17劉旭孫---18劉混---19劉靖→---20劉翹---21劉裕---22劉義康……44劉戊寅。</p> <p class="ql-block">然而,根據《中華姓氏通史.劉姓》的研究,彭城叢亭里劉氏為漢室之后,史無異議。但它究竟淵源于漢室中的哪一支系,自正史到家譜,都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較早的說法是,彭城叢亭里劉氏來源于漢高祖的弟弟、楚元王劉交。一種是唐代大史學家、彭城劉氏代表性人物劉知幾撰寫的《劉氏家史》和《劉氏譜考》,認為“彭城叢亭里劉氏諸劉,出楚孝王囂曾孫居巢侯般,不承元王。”翻成白話就是:“彭城叢亭里劉氏出自楚孝王劉囂的曾孫居巢侯劉般(居巢侯國,在今安徽巢縣),而不是出自楚元王劉交。”《中華姓氏通史.劉姓》一書采納了劉知幾的這一觀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今日梓溪劉氏人生活得很幸福。</span></p> <p class="ql-block">我家族如果采納這個觀點,則可以重新列出我梓溪始祖戊寅公的“來龍”為:漢高祖劉邦---文帝劉恒(劉邦第四子)---景帝劉啟(文帝的兒子)---武帝劉徹(景帝第十子)---戾太子劉據---悼皇考劉進---宣帝劉詢---楚孝王劉囂---楚思王劉衍---楚王劉紆---居巢侯劉般---太尉劉愷---1司空劉茂(從居巢侯國遷彭城叢亭里開基)……21劉裕(南朝劉宋開國君主)---22劉義康(彭城王)……44劉戊寅。</p> <p class="ql-block">417年滅東晉、建立劉宋王朝的遠祖劉裕,有7個兒子,分別是:劉義符、劉義真、劉義隆、劉義康、劉義恭、劉義宣、劉義季。三子劉義隆繼承了皇位。我族支系四子、彭城王劉義康傳承而來,直至四十四世劉戊寅遷梓溪而居,被后世尊稱“梓溪始祖”。</p> <p class="ql-block"><b>(三)世麒、世麟、世驊三兄弟為什么遷湘?</b></p> <p class="ql-block">江西自古就是富庶之地。特別是梓溪劉氏生活的地方,是鄱陽湖平原,魚米之鄉。當年,為什么世麒、世麟、世驊三兄弟背井離鄉,率領妻孥,不畏艱辛,千里迢迢,來到湖南開疆拓土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田心劉氏族譜》記載的南遷始祖世麟公情況。</span></p> <p class="ql-block">我認為可能的原因,一是避戰亂。《長沙南坪劉氏族譜》這樣表述世驊遷湘原因:“洪武初年因避兵燹(指因戰亂而遭受焚燒破壞的災禍),由江西遷湖南長沙新康都南坪。”這里把三兄弟遷湘的原因明確表述為“避兵燹”。二是“填湖廣”。朱元璋統一全國后,為了開發“湖廣”的荒地,緩解江西一帶人多地少的矛盾,強行命令江西的漢人遷徙到“湖廣”。這次遷徙與之前民間自發行為不同,屬于官方強制組織。三是家庭敗落或家庭矛盾。世麒、世麟、世驊三兄弟的父親是劉泰華。泰華,字谷臣,以年功累官至大將軍,封公爵,世襲伯爵。卒于元正至二十三年(1363)。世麒、世麟、世驊三兄弟于明洪武二年(1369)遷湘。此時,距父親泰華去世已6年,加之朝代更替,由元朝進入明朝,作為元朝時期的大家庭,此時泰華公家族很有可能已經敗落。另外,泰華公原配、續配共6人,子14人。世麒、世麟、世驊三兄弟皆原配出。泰華公去世后,大家庭人際關系可能復雜,三兄弟負氣遷湘,亦有可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劍霞村小學。</span></p> <p class="ql-block">尋祖有益于族群凝聚延續,有益于家族文化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有益于我們的心靈找到歸宿,對自己短暫的人生意義多一分思考與理解。我希望,我的這次尋祖經歷、思考和收獲,為我族親乃至研究湖南、江西劉氏宗族文化的朋友,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远县| 彝良县| 高雄县| 襄垣县| 台东县| 漳州市| 镇雄县| 巫溪县| 广平县| 金门县| 朔州市| 瑞安市| 颍上县| 佳木斯市| 澳门| 台山市| 乾安县| 深泽县| 额尔古纳市| 孟村| 通山县| 阿克苏市| 衡南县| 泾川县| 绥芬河市| 湟源县| 新安县| 文安县| 罗田县| 宣汉县| 同仁县| 太原市| 黄石市| 商河县| 晴隆县| 徐州市| 来宾市| 安塞县| 怀集县| 县级市| 宝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