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聚會前夕籌備組成員林愛月同學曾希望我多拍視頻,做一期關于5.3大聚會的美篇,我笑了笑搖搖頭,因為4月8號我們4班在一江樓舉行慶祝畢業50周年聚會已做《那年風華,如今正茂》的美篇。而且近年來,為了紀念在福州廿一中四載的中學少年生活,已先后寫了《回眸之韻》、《那年,那時》等美篇,現在文思枯竭,再寫只有雷同已無新意,我婉拒了。這次聚會相信各班都出了不少有關聚會的文章、詩歌,特別是黃校長的《因為愛,所以回來》的美篇,他以聚會的程序發展為主線,圖文并茂,賞心悅目,完美的演繹了此次盛會。歌頌了學子對母校的愛,對老師的敬重,對同學的關懷。閱后深為感動。聚會結束后,人散茶涼,一切回歸平靜。最近偶遇學友們,一起回顧暢談當時聚會情節,在他們的鼓勵下,我想母校廿一中是我此生所上的最高學府,還是寫一篇以參加聚會收獲和聚會期間所發表的文字為素材,盡竭加工成美篇來感恩母校,感謝老師,贊美同學,為留住我們芬芳的年華,以紀念母校高中畢業五十周年,所以有這《心向母校,尋覓芳華》的美篇出品。</p> <p class="ql-block"> “校園”是多么熟悉的字眼,是一個承載著青春的載體,裝進了我們滿滿有待宣泄的情感。一朝入校門,終身為弟子。我們雖然遠離校園,然母校是學子永遠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地方。“芳華”又是多么熟悉的一個字眼,什么是芳華?芳華就是美好,這是著名導演馮小剛的詮釋。因為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芳華"歲月,所以芳華是永恒的。其實人身就是尋覓的過程,四年校園芳華,當初混沌,如今尋覓,記住曾經的美好,它的殿堂有太多的期盼;它的世界有太多的憧憬;它的天空充滿了彩色幻想;它的旋律充滿了美麗的音符。當我伏案草作時,心中涌出電視劇《蹉跎歲月》主題曲《一支難忘的歌》……青春的歲月像條河,歲月的河會唱歌。會唱歌,會唱歌,一支歌,一支難以忘記的歌,一支歌,一支難以忘記的歌……</p> <p class="ql-block"> 火紅榴月,榴花紅火照眼明。初夏時節,伴著微微涼風,我懷著歡快的心情應邀回中學母校參加孔子石雕像揭幕儀式。借著這次隆重的儀式我們又團聚一起,久盼重逢再話昔日。</p> <p class="ql-block"> 站在福州廿一中大門外,向園內遠望:一座高大紅火的凱旋拱門聳立在園內環道中,一巨幅標語赫然呈現眼前,“因為愛,所以回來”,大家眼眶濕潤了,那份無法言語表達的心情在心靈深處泛起了層層漣漪,因為它表達了三百多位學子急切回歸的心聲!正因為心懷對母校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我們聽從籌備組的召喚從各地涌集故地。</p> <p class="ql-block"> 當腳踏進這一方故土時,感覺一股暖流從腳心慢慢地涌向頭頂。親愛的母校,我們又回來了!五十年前高中被結業,年輕的心從這里被帶出校園,走向未知的遠方。今天母校敞開心懷,熱烈歡迎,擁抱我們歸來,歸來重聚這一盛會。感謝校領導以這樣隆重的禮節和方式歡迎我們散落各地的年過花甲學子歸來。</p> <p class="ql-block"> 看著笑容滿面的學友們一波波的涌入,他們或三五成群地互相問候、聊天或圍著當年任教的老師噓寒問暖,這里始終洋溢著暖暖愛的浪潮。</p> <p class="ql-block"> 走在校內林蔭道上,遇到不少同學,握手言歡的我們駐足交談,更多的是不認識的學弟學妹師姐師哥,有的似乎曾相識,卻也叫不出名,只能微笑點頭,對他們的問侯,只好道一句"好久不見"或感慨一句"你沒有怎么變樣″。歲月如歌,演繹了我們七彩人生,歲月流逝,蒼老了我們容顏,如今我們都是年已古稀的爺爺奶奶,但今日在這舊園,我們的心依舊是年少時的心,情依舊是年少時的情,可謂出走半生,歸來依舊是少年!且同學友誼天長地久。</p> <p class="ql-block"> 根據籌備組安排,校友們先各自回到“當年的班級教室和座位”(因學校全部重建,班級已不復存在,只能憑記憶模擬)進一步感受當學生的氛圍,那時七二屆學友都在教學樓二樓上課。上樓時,看著我們這群衣著光鮮,滿臉皺褶的古稀老人,步伐緩慢拾級而上,一階一個腳印重合當年的記憶。那年青蔥,每當上下課鐘聲響起,一溜煙跑步進出教室,上下樓梯三步并著兩步跑,個個像猴精似的蹦跳著,大家調侃:當年的孫大圣,如今成了諸無能(豬悟能)。真是感慨,歲月是把無情的殺豬刀,刀刀催人老,它在我們容顏和身體上留下印記,磨平了我們青春的棱角,雖然這些歲月的痕跡也代表著我們的經歷和成長,而我們正因為經歷了歲月的洗禮變得更加成熟、韻味,卻也已年邁龍鐘。</p> <p class="ql-block"> 來到教室往里觀望,它干凈整潔,黑板上留著老師的板書,課桌椅上刻滿了學習的痕跡,那是新主人奮發向上的志向,能夠想像當年的我們也是在這樣環境中求學。按著記憶中五十年前的座位就坐,我的同桌是憨厚善良學習良好的林壽杰同學,那時我們之間交往甚好,雖被安在教室最后一排,卻也是陳文老師對我的照顧(也可能對不會讀書的淘氣鬼一種無奈安排吧),這樣上課做小動作也好,睡覺也好甚至考試偷抄書本也罷,只要不影響他人,老師對我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少不更事,覺著坐在最后一排好處多著呢,它是班級制高點,譬如遲到了,不要門口喊報告,待老師黑板上板書時偷偷溜進來,可以看到前排同學交頭接耳、遞紙條、看小說等。大家坐在位子上,眼前之景與半世紀前重疊,呼喚出埋藏在內心深處的記憶。我也在尋覓半世紀前的自我形象,大家印象是瘦高個,不善言語,學習一般,勞動尚可,不帶書包,習慣將書本卷團塞插褲后袋(當年課本少),即將結業時參軍入伍,那是中學時段高光時刻。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大家都感慨萬千。</p> <p class="ql-block"> 十點許,我們下樓參加孔子石雕像揭幕儀式。當年我們讀魯迅批孔子,批判學而優則仕,讀書無用論盛行。如今尊孔弘揚文化,社會從革命走向建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歷史進入新一輪循環,而我們這一代經歷者成為文化荒漠人。儀式上,黃校長致熱情的歡迎詞,黃序和學友代表七二屆同學、黃欽明學友代表七四屆同學分別致詞,表達對母校崇敬;對恩師感激;對同學熱愛并希望學友們二十年后再相聚。在感慨之睱我想,現在社會上不是有人生三晃之說嗎?一晃大了,一晃老了,一晃沒了。高中畢業三十周年綠島酒店聚會,是在一晃和二晃之間,這次五十周年母校聚會,是在二晃和三晃之間,那再二十年還能有大聚會嗎?我們都是年過花甲的老人,而且有許多老師和學友早晃沒了,故我在《那年風華,如今正茂》的美篇里作了肯定回答。親愛的學友們,共同努力吧,世界還是我們的。</p> <p class="ql-block"> 揭幕儀式完畢,我們在校園按連段分班級和老師們合影留念。今天到校聯歡的八位老師都已耄耋之年,鏡頭之中雖所見皆是雪染雙鬢或滿臉滄桑,但保存在我們頭腦記憶中的底片,永遠是師生們青春年少。合影留念是讓大家欣賞、回憶并收藏的。其實人的命運和人生之路到底怎么樣,誰都不知道,我們的明天怎么樣也沒人知道,請記住我們師生情同窗緣吧,珍惜我們每一天生活吧。</p> <p class="ql-block"> 合影時我在尋覓初中的班主任鄭德光老師,聽說先生還健在,可沒有見到其身影,后得知籌備組沒有邀請當年初中任教的老師。先生是我入學的第一任班主任,為人和謁可親,經常和我們一起打球聊天等,沒有架子,當時也沒有師道尊嚴之說。讓我記憶猶新的是一次參加浦口官產洲勞動結束后,先生和我們幾位同學走過浮橋一起到浦口江邊碼頭洗滌,幾位同學少年逞能,進行來回游泳比賽,泳中我一直保持領先,當回游快到岸邊時,雙腳抽筋疼痛,還好我水性好,沉著應對,在呼叫的同時屈著雙腳,兩手劃水,順流向岸邊靠攏,老師見狀趕緊跑至岸邊,用扁擔拉我上岸,躲過一劫,這場驚險的游泳讓我至今后怕,卻也惦記了先生一生。歲月匆匆如流水一去不返,先生魁梧的背影,洪亮的聲音,流暢的板書,勞動中言傳身教等,都永遠留在我的記憶深處。</p><p class="ql-block">母校懷舊</p><p class="ql-block">少小離校古稀歸,</p><p class="ql-block">鄉音未改故園新,</p><p class="ql-block">圣師像前俯首低,</p><p class="ql-block">浪跡半世碌無功。</p><p class="ql-block">一寸光陰一寸金,</p><p class="ql-block">寸金難買寸光陰,</p><p class="ql-block">昔日師言耳邊風,</p><p class="ql-block">今朝方悟道理真。</p><p class="ql-block">書院年年枝奮發,</p><p class="ql-block">門生何日再年青。</p> <p class="ql-block"> 拍照后,我避開喧鬧的人群,漫步在校園林蔭小道中,流連于校園的每個角落,只因為曾經我們是這里的主人,當然它們也是我們青春的見證。尋尋覓覓,多希望找到五十年前舊痕跡,那怕只有一點點,然而失望在心底生根蔓延。五十年來校園在逐步擴充,一切都是新的。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教學樓、辦公樓、嶄新寬敞的塑膠跑道、完善的體育設施、聳立的圖書館……不過我并不真正地失望,我眼前的每一幢樓、一棵樹、一塊石,雖然都有自己的故事,但他們都是在原址上逐步擴充的,它們的根本立足點是原來的土地,那校園的名稱和這一片土地仍是我們青春的見證。今天我腳踏故土,一步又一步在探尋,探尋曾經的美好,探尋曾經的芳華。哦,母校……我們曾經在這里迷茫,也在這里找尋;曾經在這里失落,也在這里憧憬;曾經在這里難過,也在這里激揚。在這里從幼稚走向成熟,從不諳世事變得穩重。我們也在洗盡鉛華,拋卻雜務,追求鳳凰涅槃。流動的學生,屹立的校園,留下青春,獲得真知。這里不僅是我們學習的場所,也是留住我們青春倩影的地方。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相遇、相知、離別、紀念、遺忘……一屆屆學長走了,一級級新生又來,都是母校載體中的過客。惟有文字,會記載下一些痕跡;惟有記憶,如無聲的電影,不時的在回放,直至消亡。</p> <p class="ql-block"> 這次參加聯誼活動,與大家一起分享到友情和快樂的同時還意外收獲幾樣東西,讓我大喜過望,笑逐顏開。</p><p class="ql-block"> 其一,意外見到學號721047的我。那天步入校園,看到樹蔭小道兩旁擺放的標牌上舊相片時眼睛發亮,立刻戴上眼鏡,聚精會神,終于在一班相冊欄內發現的濃眉毛卻沒有大眼睛,塌鼻梁,厚嘴唇、招風耳,活脫脫像人類近親,皺巴巴的中山上衣,衣領不整邋遢。初見有點眼熟,再見好像是我,趕緊招呼恒坦、建華過來看,大伙都說是我,模樣沒變。是我?這么丑……這模樣和心里自我的形象不符,于心不甘掏出手機拍照,回家后馬上找出當年參軍時拍的全家福對比較,果然是我!望著鏡子里現在老朽的我,比較手機中半世紀前懵懂少年的相片,萬千感慨——青春留不住,白發自然生。一張少年舊照片,紙質泛黃得不易,是四年耕讀的記憶,生命過往的印跡。</p><p class="ql-block"> 其二,我的少年照不在(4)班,而是在一班相片欄里找到的,這驗證了我的"帶魚配海帶"推論成立。在美篇《那年風華如今正茂》里曾推測:我不是根正苗紅的4班人,是學期初差生進行調整時,被班主任陳文老師收留下。陳老師是飽學之士,一副夫子相貌,能因材施教,認真負責,(4)班是充滿熱情,充滿友愛的先進班級。在愛的包裹中,在先進的熏陶下,讓靦腆羞澀不自信的我學業提高,受益非淺。幾十年后,(4)班學友肝膽照人,助人為樂,召集人熱情負責,經常組織活動,在這樣的集體里真好,也是我的幸運。本是一班人,浪跡四班來;幸遇好師長,學業方進展。</p><p class="ql-block"> 其三,在校門口拜見紅光滿面、猶如同齡人的鄭其鑒老師。老人家雖然忘了我們姓名,但當我冒味提起美篇《回眸之韻》中描述老師初到廿一中給我們上數學第一課時情景,鄭老師兩眼一亮立刻興致勃勃回憶,在校小禮堂旁屋頂用麻竹搭蓋的簡陋教室里,當時全班學生熱烈鼓掌的盛況……老師一席話,佐證學生我,雖老拙但記性尚可,沒有胡編。那年那時,在批判"師道尊嚴"大環境下,老師在三尺講臺上,以淵博知識,將深奧、難以理解的概念、公式通過易懂的生活現象加以通俗描述,引導我們步入數學殿堂,從而讓學生發至內心的喜愛,贏得學生敬佩,當課畢時學生自發的鼓掌是罕見的。可惜鄭老師只教我們七二屆的數學,后來就調走了。這些課我永遠記得……好老師可遇不可求,一位好老師,勝過萬卷書。有道是,輕盈數行字,濃抺一生人;教誨如春風,師恩似海深。愿所有健在的老師健康長壽。</p> <p class="ql-block"> 考古界"斷代″是斷定朝代、年代的意思,我姑且引用"斷"字來理清我們這一屆年份歸屬,故名為"斷屆"。我們知道學生畢業稱一屆,入學稱一級,我們高中畢業在七三年一月份,我們屬于七二屆還是七三屆呢?我們這一屆學年是空前絕后的。初中學制兩年,高中學制兩年,以農歷年為學年,每年期末考試都在春節前(七四屆學友高中畢業時間也恢復六月底),所以我們高中畢業時間是一九七三年一月份(春節前),由此產生的“斷界”問題困擾我們多年,每一次同學大聚會我都會提出這個困惑,而這次聚會終于解決了七二屆高中畢業生斷屆問題。因為我們就學于特殊年代,文革期間中斷在校學習,一九六八年底,母校老師響應教員"復課鬧革命"號召,奔赴周邊公社大隊,走街串巷動員適齡少年入學。我們于一九六九年春節后入校學習,因文革停學,故將幾年來休學在家的小學生合并一起,成為六九年初中一年級學生,我們班同學年齡跨度大(出生年份為52、53、54、55)。初中二年,高中二年,以農歷年為學年,春節前為學年考,這就打亂了學屆,我們是母校首屆高中畢業生,因年代久遠,而又是雞毛蒜皮小事,又無大人物重視。記得我是六六年就讀半田小學四年級,因文革在家休學二年多,于一九六九年初就讀母校。我于七二年十二月十六號入伍參軍,沒有參加畢業考試,第二天十七號上火車赴軍營途中帶兵的劉排長交給我一份高中畢業鑒定表,上蓋有廿一中的大印,而且許多當年照片都表明我們這屆是七二年底畢業。查閱外校同齡人回憶文章,也眾說紛紜,無可適從。此次聚會之前曾多次與愛月等幾位聯絡員溝通,希望能得到教育界人士的幫助,通過查找原始檔案及文件資料來確定我們的學屆,在母校現任領導的關心下,終于找到我們學生檔案相片,相片上我們學號是72開頭的,這證明教育局當年就確認我們這一屆畢業生為七二屆。感謝校領導為我們這些老頑童解疑釋惑,圓滿功德。</p><p class="ql-block">真是:</p><p class="ql-block">踏破鐵鞋無覓處,</p><p class="ql-block">得來全不費功夫。</p> <p class="ql-block"> 初夏的陽光有點刺眼,站在樹蔭下微瞇雙目,遠望空泛的運動場上,樹立著幾排籃球架的球場,我眼睛一亮:籃球,學生時代的最愛,雖然打不好,卻每邀必到,每場都汗流浹背。籃球場,是我們高級運動的殿堂,陽光透過云層灑下,投射在球場上,映照出活力四溢的景象,此時仿佛看到年少的我和同學們一起打籃球玩的不易熱乎,似乎聽到課外活動中同學們籃球擊板聲和比賽哨聲。那時操場真小,只有兩個籃球場,其中一個球框還是壞的,現在和同學見面時,每每談到在一起打球比賽時,還是開心幸福的,那是我們人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心有靈感,身隨心動,我快步走到在籃球架下,雙手輕撫球架,雖然此球架(鐵架)非彼球架(木架),但睹物思情,不安分的心又萌動著,真想叫三、五個老同學再來一場球賽。我試著單手運球,邁開雙腿來個三步投籃跳……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跑不動,跳不起來了,不服老還真不行,唉。</p> <p class="ql-block"> 中學是人生其中的一個驛站,路過驛站,總會遇到一些投緣的師長和朋友,從而留下一段溫暖的時光和美好的記憶。這次聚會我好想再會健在的老師,拜謝教導之恩。我也一直在東張西望找尋當年幾位幫我學習、一起玩耍的同學,然而他們并未到場參加。親愛的學友,你們在何方?畢業后,你們淡出我的視野,沒有了蹤影,可是你們在我的腦海里永遠留下了一道道美麗的風景……雖然每一段青春都會蒼白,只是希望記憶中的你一直都好。我們曾經在中學共度的溫馨時光,所擁有最純真、最美好的友誼,將永存心間。</p><p class="ql-block"> 我將思念寄清風,</p><p class="ql-block"> 借得榴花訴衷情。</p><p class="ql-block"> 莫嘆晚霞無限好,</p><p class="ql-block"> 同學還能幾次逢。</p> <p class="ql-block"> 廿一中,我今生所上的最高學府,是我們快樂與求知的天堂,在這里我們學會了自立和自信,學會了堅持和堅韌。我忘不了校園里那既是食堂又是禮堂,兩旁搭蓋低矮的教室;我忘不了老師們在教室里繪聲繪色的把我們帶入神奇的未知世界;我忘不了學工、學農、學軍等實踐的那些青春往事。五十年后回味中仍能感受到溫暖和自豪,那些美好的記憶成為人生一道亮麗的風景,讓我們受益終生。</p> <p class="ql-block">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莫過于團圓,所以國人每遇重大事件必大快朵頤。大會餐是此次盛會的高潮也是尾聲。中午,三十多張圓桌沿校園林蔭道上排開,各種美味佳肴呈現桌面,學友重聚眉開眼笑,暢談往事之余,共賞校園美景。大家共同舉杯;為五十年前的相知相識;為五十年中的牽腸掛肚;為爭取二十年后再相聚,干杯!</p> <p class="ql-block"> 感懷這世間,必定有一種緣分,你我跋山涉水只為一場相遇,無關風月,無關世俗,只為半世的眷戀;感嘆這世間,必定有一種等待,你我無須約定,更無誓言,只為重逢而守候;</p><p class="ql-block"> 你我的廿一中:</p><p class="ql-block"> 尊貴的母校—書香眷戀;</p><p class="ql-block"> 敬重的先生—師恩難忘;</p><p class="ql-block"> 至愛的同學—同窗情深。</p><p class="ql-block"> 難忘的初高中就讀四年;</p><p class="ql-block"> 難忘的中學畢業五十周年慶!</p><p class="ql-block"> 朝霞映紅,</p><p class="ql-block"> 夕陽染黃,</p><p class="ql-block"> 歲月變遷,</p><p class="ql-block"> 人生如夢。</p> <p class="ql-block"> 生活不動聲色地改變了我的模樣,經歷改變了幼稚心態,時間讓青絲變為白霜。時光荒蕪了一地的回憶;歲月風干了無盡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 都說人生是一部無字書,封面是父母給的,內容厚重或淺薄全由本人書寫。古稀回望:我的無字書上寫滿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和風雨滄桑。那廿一中就學四年是其中懵懂也是無憂慮的一頁,里面充滿著信手涂鴉的天真和歡樂;也裹挾著許多無知和荒唐。</p><p class="ql-block"> 高蓋聳立不言山,</p><p class="ql-block"> 閩江滾滾東流水。</p><p class="ql-block"> 俱往夕,</p><p class="ql-block"> 一切盡在笑談中。</p><p class="ql-block"> 緣分榴月,</p><p class="ql-block"> 熱情似火,</p><p class="ql-block"> 落墨為念,</p><p class="ql-block"> 留香感懷!</p> <p class="ql-block"> 最后奉上鄙人的不才詩作再次感恩母校:</p><p class="ql-block">其一</p><p class="ql-block"> 石榴結語初夏風,</p><p class="ql-block"> 盛裝母校迎學生;</p><p class="ql-block"> 別后五十回故園,</p><p class="ql-block"> 舊址擴展呈新貌;</p><p class="ql-block"> 回首同窗記憶里,</p><p class="ql-block"> 沃土溫馨祝福依。</p><p class="ql-block">其二</p><p class="ql-block"> 難忘恩師步耄耋,</p><p class="ql-block"> 當年鴻儒皆精英;</p><p class="ql-block"> 文革批孔今尊圣,</p><p class="ql-block"> 歲月無情道滄桑;</p><p class="ql-block"> 相逢叩謝太匆匆,</p><p class="ql-block"> 深恩永志我心中。</p><p class="ql-block">其三</p><p class="ql-block"> 同師授業齊用心,</p><p class="ql-block"> 水墨芳華皆為歌;</p><p class="ql-block"> 學工學農又學軍,</p><p class="ql-block"> 四載相伴青春揚;</p><p class="ql-block"> 一世同學情更堅,</p><p class="ql-block"> 三生兄弟親上親。</p><p class="ql-block">其四</p><p class="ql-block"> 今朝歡聚舉杯慶,</p><p class="ql-block"> 美酒一壺酣心間;</p><p class="ql-block"> 曾經年少凌云志,</p><p class="ql-block"> 轉眼古稀白發事;</p><p class="ql-block"> 醉心斗膽問上天,</p><p class="ql-block"> 可否讓我再少年!</p> <p class="ql-block">——后記</p><p class="ql-block"> 慶祝同窗畢業五十周年活動已緩緩落幕,激動的心情已慢慢平復。</p><p class="ql-block"> 50年前,為了一個共同的夢想相聚在廿一中,我們凝神于教室;暢夢于校園;嬉戲于操場;奔放于“三學”(學工、學農、學軍)。無憂的四年,恍如昨日卻似經年。歲月漫漫,回首畢業50年來的風風雨雨,一路走來,太多的苦、樂、辛、酸,讓如今年已古稀的我,回放一路走來艱辛的痕跡,自認為中學四年的那一段光陰是我人生中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光。因為父母健在,“天塌有人頂”,少年不知愁滋味。它,沒有童年時的憨頭呆腦;沒有青年時成家立業的艱辛;沒有中年時生活煩事焦慮;沒有老年體弱苦惱以及對生老病死的恐懼,所以夢想穿越那年那時!</p><p class="ql-block"> 親愛的同學們,這一刻我想說,不管現在你的事業成就大小,社會地位高低,財富積累多寡,我們僅僅是廿一中的學生,(4)班同窗就讀的學友而已,來之不易彼此共處的韶光,這是一種記憶、一種財富,足以讓我們余生去珍惜、去回憶,去體會,去感受。</p><p class="ql-block"> 感謝以黃序和、黃欽明為首的組委會為我們提供歡聚的平臺。</p><p class="ql-block"> 感謝黃良鏗、林愛月兩位聯絡員,由于你們執著、負責、周到、細致的服務及熱心腸感動我們,消除了聚會疲憊癥,讓將近三十位老同學踴躍參與。</p><p class="ql-block"> 感謝廿一中領導為聚會提供場所和各種原始檔案資料,讓我們再憶當年。</p><p class="ql-block"> 感謝各位參會同學,你們的到來讓我們話共鳴情同感,并創造母校校友到會人員新高。</p><p class="ql-block"> 感謝母校!致敬芳華!</p><p class="ql-block"> ——黃樹椿</p><p class="ql-block"> 于2023年五月初稿</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原县|
甘孜县|
芦溪县|
平山县|
盱眙县|
建平县|
尉氏县|
淮北市|
九龙城区|
仲巴县|
浮梁县|
黄骅市|
大方县|
上犹县|
柏乡县|
佛冈县|
张北县|
项城市|
巫溪县|
伊宁市|
辰溪县|
阿拉善盟|
天台县|
岑溪市|
金塔县|
鄂托克旗|
津市市|
陆良县|
镇原县|
三原县|
彩票|
浦江县|
赤壁市|
蕉岭县|
曲水县|
徐水县|
离岛区|
石柱|
宜兰县|
永昌县|
合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