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敦煌(三)

任重

<p class="ql-block">在敦煌去過鳴沙山月牙泉兩次,參觀莫高窟、敦煌博物館,進過以莫高窟127窟為藍本的雷音寺,還在敦煌市內轉了好多圈。敦煌市內走馬觀花看了個差不多。</p><p class="ql-block">漢武帝雄才大略,又適逢國力昌盛,公元前111年,漢武帝設敦煌郡,在河西走廊完成了列敦煌、酒泉、張掖、武威四郡,設陽關、玉門兩關,控制河西走廊,鞏固西部邊防,開拓絲綢之路。</p><p class="ql-block">我們向西出發去看陽關、玉門關。</p> <div><br></div><div><br></div><div>圖上所示,玉門關和陽關之間并非都是沙漠戈壁,地形有起伏,中間還有水系。</div><div>漢代長城從玉門關、陽關延伸出去,兩關之間有長城連結。隨著絲綢之路的興盛,敦煌成了西部的國際大都市,玉門關和陽關的地位自然是十分重要,當年都是敦煌郡管轄的軍事重鎮,都尉治所,平時保持駐軍。<br></div><div><br><div><br></div></div> <b>陽關</b> <p class="ql-block">出敦煌直奔陽關,走了不遠,忽然發現戈壁中天邊出現了一個極為明亮的亮點,不知何物,莫非大戈壁中也安燈塔了?</p><p class="ql-block">忽然想起莫高窟的由來,公元366年,樂樽和尚走到莫高窟發現前方金光閃耀,他認為這是佛祖提示到達了圣地,于是在莫高窟崖壁上開鑿了莫高窟的第一個洞窟,住下來修行。</p><p class="ql-block">我們也看到閃耀的亮光了,是???</p> <p class="ql-block">耀眼的亮光雖然和佛祖沒關系,不過這確實是敦煌的又一個大寶貝——敦煌熔鹽光熱百兆瓦級發電站。</p><p class="ql-block">耀眼的光柱是260米高的吸熱塔。它本身不發光,耀眼的亮光來自塔下1萬2千多面定日鏡,自動跟蹤太陽的方位,把太陽光聚焦到塔頂加熱熔鹽。此前僅是知道有了這種裝置,沒想到它是以明亮的“燈塔”展現出來的。</p> 從百度衛片看敦煌光電產業園的平面,左邊就是熔鹽塔式發電系統,右邊是傳統的太陽能光伏系統。<div>敦煌的熔鹽塔式光熱發電站是亞洲首個、世界第三個建成的光熱發電站,發電效率高且無污染,還順勢創建一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br></div> <h5>引自:image.baidu.com</h5> <h5>引自:image.baidu.com</h5> 塔上吸熱器吸收太陽能,熔化鹽,高溫熔鹽液體和水換熱,產生蒸汽發電。太陽能利用率超過50%(光伏發電太陽能的利用率最高到20%左右),且是熔鹽儲熱高,沒有陽光時也能持續發出源源不斷的綠電。<div><br></div><div><div><br><div><br><div><br></div></div></div></div> 敦煌這座太陽能熔鹽塔式發電站,年發電3.9億千瓦時,可直接通過±800千伏特高壓直流通道把綠電輸送浙江電網,年減少35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br>建設這樣的發電站也存在制約,除了高投入高產出,還要兩個條件:陽光要足夠充沛(敦煌年日照時數超過3200小時),占地面積要足夠大。能滿足條件的地方不是太多。 <h5>地圖摘自:https://image.baidu.com/</h5><p class="ql-block">這張地圖標明了絲綢之路在河西、新疆的走向,敦煌、陽關、玉門關特殊地理位置,還注上發生事件和莫高窟壁畫的關系,特別有意思。我們跟著它退回到 2 千年前。</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323窟(局部) 張騫出使西域圖</p><p class="ql-block">畫中描述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情景,漢武帝命他去聯合大月氏打擊匈奴。張騫用13年,去時百余人回來只有三人,任務沒完成,可張騫打開了中國通向西方的大門,史稱“張騫鑿空”,中國和西域建立了直接的交往,中國掌握了西域各國大量信息。此后,漢朝進行了一系列軍事行動,打通了中原與西域的交通,既“絲綢之路”。</p> 217窟壁畫面積非常大,局部的騎馬行走的人物有一種解釋是:描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傳入中國的“佛陀波利史跡畫。 也許因為盛唐所建217窟的壁畫重要,常書鴻先生也臨摹過這幅壁畫(見上圖)。<div>壁畫講了一個佛陀波利去西域取《尊勝經》重返中原、向皇帝獻經、皇帝“敕施僧絹三十匹”、佛陀波利譯場譯經,去五臺山見文殊菩薩的故事。<br><br></div> 莫高窟45窟南側壁畫的局部,胡商遇盜。絲綢之路充滿艱難險阻,還有攔路搶劫。<div><div>說到這兒就扯遠一點,敦煌研究院評價45窟是:莫高窟盛唐時期的的代表窟之一,其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塑像和壁畫中刻畫精細的各種人物形象,直接反映了當時社會各階層人們的生活風貌。</div><div>現代在涉及敦煌的繪畫、雕塑、刺繡、雜志封面上常見45窟的菩薩塑像的造型。</div><div>在敦煌(一)中提到敦煌博物館只復制了一座完整的莫高窟洞窟,就是45窟。從這兒就能知道45窟的價值了。網上查45窟,能看到不少內容。</div><div><br></div></div> 經常有人用世間最美、不可重現等詞匯來形容莫高窟45窟的塑像造型。<div><br><div>言歸正傳,地圖標注著從敦煌向西是塔克拉瑪干沙漠,道路分成南北兩條,南路出陽關走昆侖山脈北麓-,北路出玉門關走天山南麓。</div></div> 后來從哈密翻過天山通向烏魯木齊,伊寧,到達碎葉也出現一條路,稱為北路,原來的北路成了中路。用現在的新疆區域劃分習慣,南路、中路處南疆,北路在北疆。這三條是絲綢之路的主干路。<div>陽關出來向南翻過祁連山可以進青藏高原,過了和田向西過蔥嶺向南通到印度,總之道路還挺復雜的。</div> 陽關遺址在綠洲中最窄的地方。<div><br></div> 陽關遺址位于敦煌市陽關鎮南工村西 1 公里,俗名“古董灘”,1981年被甘肅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陽關始建于漢武帝時期,作為中國軍隊出征西域的前進基地,絲綢之路南道上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戰略地位特別突出。照片為近年復建的陽關城。 遺址占地面積 5.5 平方公里,已被黃沙掩埋,暴露有黃土夯筑房屋建筑遺址、遺跡、窯址及墓葬,地表采集有漢代五銖錢和鐵農具等物。<div>大概理解以上的意思,古董灘周邊5.5平方公里是陽關所在的位置,屬于文物保護單位,除了暴露在黃沙外的遺跡和地表散落的漢代遺物,陽關還沉睡在黃沙之下。</div> <div>陽關靠近阿爾金山和昆侖山,交通便利,有利于商隊和軍隊的通行,是絲綢之路南道的主要關口。<div><br></div></div> 前方是陽關故址(古董灘)、陽關古道。<div>關外絲綢之路南路從這里通向鄯善、莎車方向,遠方真所謂是流沙茫茫,一望無際。</div> 有提示說從陽關前行,是大片的沙漠、戈壁,氣候干燥基本無雨。生存的第一要素就是水。陽關除了關口外,還是一個重要的水源補給地。 陽關能看到殘存的土坯墻和遠處的烽燧。 陽關烽燧。烽燧是陽關保留下來最高、最大的漢代建筑遺址。 烽燧成了陽關的主要標志。 烽燧東西兩側碎石的顏色不同,一邊黃一邊黑。 烽燧西側下坡300米左右立著“陽關故址”的大石頭。陽關故址就在從這里向前下坡不遠平地上(古董灘)。 唐朝大詩人王維送別友人元二遠赴安西都護府,作《送元二使安西》一首七絕。<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送元二使安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div><div><br></div><div>王維的詩讓人深刻記住了陽關。</div></div> <div>后有樂人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譜曲,名為《陽關三疊》,因詩中出現“渭城”、“陽關”等地名,也稱《渭城曲》、《陽關曲》。<br></div><div><br></div> 《陽關三疊》成為中國十大古琴曲之一,絕對是中國古代傳統民族音樂作品中的精品,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播。 再次穿越一下,陽關城關“漢朝的海關人員”負責給通關文牒蓋印。蓋上大印就算辦完了出入大漢的手續。 陽關的關城城墻之下放置了不少古代攻城武器,很像個古代大型攻城兵器的博物館。<div><br></div> <h5>引自:image.baidu.com</h5><div>發現一張以祁連雪山為背景荒漠中的陽關照片,滄桑、雄渾,貼上以利于加強對陽關的記憶。<br></div> 陽關遺址周邊是一片片的有沙質土、充足陽光、祁連山雪水灌溉,晝夜溫差大的綠洲。具有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產出的葡萄品質特別好。 路邊有很大的蔭房-葡萄干晾房。晾房以前在新疆吐魯番見到不少,蔭房晾制的葡萄干翠綠如新,甘甜不減。 可老鄉說蓋這么多蔭房白花錢了,一點用都沒有。<div>原來陽關的高品質葡萄外邊不知道,老鄉只能摘下來晾成葡萄干。現在有了網絡,信息四通八達,新鮮葡萄摘下來一裝箱,通過電商就發走了,價錢也很合適,葡萄根不夠賣的,誰還去晾葡萄干呢?</div> <b>玉門關</b> 陽關到玉門關有7-80公里距離,現狀的公路和漢代長城基本平行,這段長城隔一段建一烽燧,現在地面還保留者“二墩”等,或許就是當年建長城留下來的。 玉門關、陽關兩關漢塞為西漢國之門戶,具有東西交通分界的標志性地位。 <p class="ql-block">進入玉門關景區,映入眼簾都視盛唐邊塞詩人王之渙所寫的《涼州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p><p class="ql-block">《涼州詞》是邊塞詩的代表作,國人無人不知。</p><p class="ql-block">有人形容《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不能不佩服唐朝詩人那種胸懷和境界。</p> 玉門關遺址參觀的部分在東西兩個烽燧之間的三個區域,從東到西沿著疏勒河大約17公里。 <h5>地圖引自:https://image.baidu.com/</h5> 玉門關在中間部分的小方盤遺址,東邊12公里是大方盤遺址,遺址的規模比較大,漢代是邊關重要的后勤補給基地。小方盤遺址向西5公里是一長段精心保護的漢長城遺址。<div><br></div><div><b>大方盤城</b><br></div> <div>英國拿走的唐《敦煌錄》有河倉城儲軍糧的記載。</div><div>玉門關這一帶唯一的這座大型建筑遺址就是河倉城,也叫作大方盤城。<br></div> 現用的百度衛星照片上了河倉城。<div>從衛片上看,細長長方形很明顯是昌安倉遺址,還能看到有兩條明顯的痕跡,內一條是很規則方框,外一條更大,靠著疏勒河不規則。<br></div><div><br></div> 漢代的昌安倉,城為夯土板筑,呈長方形,東西長132米, 南北寬17米,現在的殘垣最高處還有6.7米。<br><br> 昌安倉是一座敦煌西兩關守軍的戰略備儲備庫,為玉門關、陽關,長城沿線守軍提供后勤支持,這樣的補給倉庫在甘肅目前僅發現了這此一處。<br>昌安倉總面積為2244平方米,大倉庫內建有南北方向兩道土墻,隔成3間庫房,每庫房設獨立朝南開的大門。<br><br> 昌安倉設有兩重圍墻,足見庫存物質的重要性。時代久遠,現場看,第一道圍墻的遺跡清晰,第二道圍墻的遺跡較為模糊。<div><br><div>大方盤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div></div> <div>最近的方墩是第一道圍墻的腳墩遺跡。對比可知腳墩的高大。</div>大方盤成為夯土板筑,地勢低一點,離北邊的疏勒河比較近。<div>土墻中土的成分多,沙的成分少,也沒有用到那么多的蘆葦加固。</div> 西南角腳墩和殘圍墻墻。 從大方盤城選擇建在距離疏勒河很近的地方,可見在玉門關這樣的沙漠戈壁地區,水的重要性。 墻體剖面是梯形的,很是堅固,要不土墻怎能能屹立兩千年。 昌安倉南墻。 像不像一個孤獨的守望者 東南角。后邊是圍墻東北腳墩遺跡。 <h5>引自百度百家號:https://baijiahao.baidu.com/</h5><div>從無人機俯視角度看大方盤成,主要建筑和圍墻的輪廓更容易看清楚。</div> 倉亭燧。大方盤城靠疏勒河,位置比較低,在制高點建造烽燧就顯得至關重要,便于發現敵情采取應對措施。 <div>倉亭燧與昌安倉也就相距幾百米,烽燧是一層蘆葦一層砂礫石夯筑起來,而昌安倉為夯土板筑,砂礫石不多,結構上不一樣。</div><div><br></div><div><b>漢長城遺址</b></div> 當谷燧。<div>當谷燧是玉門關遺址開放參觀部分的西端一座烽燧。當谷燧北距疏勒河大約2.5公里。</div> 玉門關只是漢長城的重要關口,長城從這里向西延伸到羅布泊,到羅布泊東部邊緣近200公里,如果從明長城最西端嘉峪關算起到羅布泊直線距離則超過了1000公里。 漢長城遺址。玉門關遺址區45公里范圍內,能看到的長城有18段,總長度近40公里。 這個區域的漢長城在公元前108年到公元前100年內建成。 漢長城的修建結構采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部分利用高出湖灘的自然沙梁,一層蘆葦一層砂礫石,層層夯筑而成。 我們面對的是2100多歲的漢長城,從玉門關一直延伸到新疆羅布泊。 小方盤城是玉門關遺址的核心地段,玉門關所在地。據考證玉門關建于公元前111年左右。為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于敦煌城西北90公里處戈壁灘中。 玉門關小方盤城處于南北是阿爾金山和馬鬃山中間的走廊式中,大戈壁和沖積平原的交接處。匯入羅布泊的疏勒河從關前流過。向西就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部, 關城為正方形,黃土壘就高10米、上寬3米、下寬5米的城墻保存完好,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面積633平方米,西北各開一門。 小方盤城比心目中設想的玉門關要小,看結構,進關的路設置成90度的拐彎,很像關口的甕城。<div>在小方盤城進行的考古工作證明,周邊6萬平方米內發現很多歷史遺存,但建筑遺跡損壞嚴重。所以這里作為玉門關標志無可厚非。</div> 1907年,那個曾經劫掠敦煌藏經洞大量文物的英國人斯坦因在玉門關遺址中挖掘到了許多漢簡,從漢簡內容判斷出小方盤城是漢代玉門關所在地。<div><br></div> <div>漢簡記錄著這3位戍邊將士是淮陽國人,就是現在的河南淮陽人。還有漢簡記錄每天執勤內容,做內務,學習乘法等很詳細貼近生活的內容。<br></div>從1907年至2008年的100年中,在玉門關及沿線烽燧遺址,共10余批次出土漢簡3000余枚,目前已公布2744枚,內容龐雜,從詔書到律令、守關軍事裝備、藥方等等,漢簡是研究漢代的軍事、經濟、文化、生活的珍貴資料。<br>還發現了絲織品、兵器、積薪、大苣、屯田工具、糧食、陶器、漆器等。其中有塊西漢紙經測定,這塊紙早于蔡倫造的紙100多年。 漢簡中有記載有某將軍過玉門關,玉門關都尉及其防御體系兵員配備、食物供給的內容,漢簡中沒發現任何一條記載玉石的商人經由玉門關進入敦煌,也沒有玉門關征收商人玉石關稅的記載。于是有人推斷:陽關和玉門關使用上一文一武,軍事相關的活動經由玉門關進出,玉門關軍事用途突出,外交、通商活動都經由陽關進出,陽關是通商口岸。 <p class="ql-block">根據西北師范大學長期從事敦煌學和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的李并成教授的研究,玉門關存在地址變遷,西漢最初玉門關設在現在嘉峪關市西北的石關峽,接著遷到小方盤城,隋唐玉門關東遷到瓜州雙塔堡,此時小方盤城玉門關也還在使用,史書稱“故玉門關”,宋時玉門關又回到石關峽,明嘉峪關的作用可視為玉門關的歷史延續。</p><p class="ql-block">各種因素所致邊關口岸變動好理解,可科時空跨度都很大,口岸堅持叫玉門關不變有點費解,歷史上遷都也沒這樣呀。需要補課了。</p><h5>注:文中照片除注明出處之外的均為張維萍、任重所攝。</h5><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未完待續)<br></div><div><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超| 瑞金市| 新竹市| 临沧市| 理塘县| 砀山县| 贵南县| 翁牛特旗| 改则县| 怀集县| 革吉县| 珲春市| 鄂托克前旗| 和田市| 乐亭县| 阳泉市| 星子县| 大荔县| 合阳县| 肇庆市| 鲁山县| 青岛市| 邹城市| 枣阳市| 新野县| 吉安县| 赣榆县| 友谊县| 吉林省| 周宁县| 南汇区| 怀来县| 颍上县| 柏乡县| 彩票| 库尔勒市| 闸北区| 淳化县| 黄陵县| 罗城| 五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