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7日</p><p class="ql-block"> 在武漢和老戰友會合后,即開車前往寧夏。途中順便游覽了河南的老君山景區。</p><p class="ql-block"> 武漢一(550公里)一老君山景區</p> <p class="ql-block">1、老君山風景區(5A):</p><p class="ql-block"> “天下無雙圣境,世界第一仙山”。原名景室山,位于洛陽市欒川縣城西北3公里處、八百里伏牛山脈的主峰(玉皇頂海拔2217米)。距今已有兩千多年人文歷史,是道教中歷史最長的山脈。</p><p class="ql-block"> 春秋時期,被公認為道教始祖的老子李耳到此歸隱修煉,使之成為“道源”(道教起源地)和“祖庭”(祖師之庭)。</p><p class="ql-block"> 北魏始于其上建老君廟以紀念。唐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賜名為“老君山”。</p><p class="ql-block"> 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明神宗詔諭老君山為“天下名山”,并發帑金建殿,成為是歷史上唯一被皇封為“天下名山”的中國山脈。</p><p class="ql-block"> 老君山現為中國北方道教信眾拜謁圣地,中原山水文化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 老君山也是中國五大懸空道觀之一。</p><p class="ql-block">中國五大懸空道觀:</p><p class="ql-block">1、恒山懸空寺(山西省渾源縣)</p><p class="ql-block">2、西寧北禪寺(青海省西寧市)</p><p class="ql-block">3、塔云山(陜西省鎮安縣)</p><p class="ql-block">4、龍門洞(陜西省隴縣)</p><p class="ql-block">5、老君山(河南省欒川縣)</p><p class="ql-block"> 老君山也是中國唯一不對外國人開放的景區。可能是基于安全、文化保護、環境保護、旅游資源管理以及文化差異等多種因素的綜合考慮吧。</p> <p class="ql-block"> 老君山景區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 游客中心外廣場上的老子像,基座上篆刻著:</p><p class="ql-block">《老子騎青牛鐵像》:</p><p class="ql-block"> 老子(公元前600年~前470年),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教學派創始人。據考證,老子晚年出函谷騎青牛歸隱老君山。</p><p class="ql-block"> 該鐵像高13.8米,長11米,重81噸。</p><p class="ql-block"> 其形象左手食指指天,右手捧《道德經》,寓意“傳經有道厚德載福”。</p> <p class="ql-block">“室景”門樓:</p><p class="ql-block"> 老君山原名叫“室景山”,所以這個門樓起名叫“室景”,穿過門樓即到景區大門了。</p> <p class="ql-block"> 景區大門。</p> <p class="ql-block">道教始祖一一老子:</p><p class="ql-block"> 老子出生于東周周靈王元年(魯襄公二年,公元前571年)。</p><p class="ql-block"> 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人,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使,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向老子問禮。</p><p class="ql-block"> 傳說老子于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關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后歸隱于景室山(后更名老君山)。</p><p class="ql-block"> 老子思想的精華是樸素辯證法,例如:“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在修身方面,講究性命雙修、虛心實腹、不與人爭。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其思想對后代影響深遠。例如:漢初的統治者一度把老子的“無為”思想作為信條,采取“與民生息”的政策。</p><p class="ql-block"> 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并與儒家和后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景區內的老子銅像:</p><p class="ql-block"> 老子銅像由288塊錫青全銅鑄造,重達258噸,通高59米,像身38米。</p><p class="ql-block"> 2014年,老子銅像被世界基尼斯總部輸錄為 “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世界最高的老子銅像”。</p> <p class="ql-block"> 通往玉皇頂的“峰林索道”,全線路長1070米,線路高差209米。</p> <p class="ql-block"> 下了索道,便是中天門了。</p> <p class="ql-block"> 中天門通往繞山棧道的小隧道。</p> <p class="ql-block">花崗巖“一線天”景觀:</p><p class="ql-block"> 長約25米,最窄處不足半米,最寬處不足兩米。恰容納單人通過,仰望上空,懸石欲墜,天如一線。</p> <p class="ql-block">“十里畫屏”:</p><p class="ql-block"> 也被稱為石林,是花崗巖峰林地貌景觀,屬于老君山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了花崗巖峰林的奇觀。</p><p class="ql-block"> 十里畫屏形成于19億年前的大陸造山運動,造就了千姿百態、群峰競秀的峰林景觀,被譽為“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境”。</p> <p class="ql-block"> 繞山棧道便是游覽“十里畫屏”景點的參觀路線。</p> <p class="ql-block"> 云霧繚繞的花崗巖峰林景觀。</p> <p class="ql-block"> 環繞群山的步行棧道。</p> <p class="ql-block"> 從步行棧道通往金頂道觀群的滾梯,共有四段。出了滾梯,基本不用爬山,就到了玉皇頂的古建筑群了。</p> <p class="ql-block"> 出了滾梯,走不多遠便是金頂古建筑群了。</p><p class="ql-block"> 古建筑群項目主要包括南天門、鐘鼓樓、老君廟、道德府、五母金殿、亮寶臺、玉皇頂、藏經閣、天宮劇院等10多項工程及配套設施,全部采用明、清皇家宮殿式風格的建筑做法。</p> <p class="ql-block">從左至右的五個大殿分別為:</p><p class="ql-block">五母金殿、藏經閣、道德府、玉皇頂、亮寶臺。</p> <p class="ql-block"> 從古建筑群西側看到的建筑主要是賓館和商店。最高的是藏經閣。</p> <p class="ql-block">“藏經閣”</p> <p class="ql-block">“天宮劇場”</p> <p class="ql-block">“南天門”牌樓:</p><p class="ql-block"> 金頂古建筑群的入口,被認為是進入天界的主要通道。</p><p class="ql-block"> 南天門一共是66個臺階。</p><p class="ql-block"> 南天門上方,右側的是鐘樓,左側的是鼓樓。</p> <p class="ql-block">“照壁”:</p><p class="ql-block"> 爬完牌樓的臺階,迎面觀悟的是老君廟照壁。</p><p class="ql-block"> 這座花崗巖照壁由長3.3米、高2.6米,其作用為聚精氣、阻煞氣、凝人氣、集財氣、添福氣。</p><p class="ql-block"> 照壁正面雕刻《百道銘》,百道銘,中間太極,道字環繞,象征“”道炁長存,道法無邊”。</p> <p class="ql-block">鐘樓:</p><p class="ql-block"> 位于中軸線東側。</p><p class="ql-block"> 鐘樓內的大鐵鐘是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鑄造,高1.5米,口徑1.3米,重約2噸。</p> <p class="ql-block">鼓樓:</p><p class="ql-block"> 位于中軸線西側。鼓與鐘對稱,宮殿每天舉行晨鐘暮鼓之儀式,以召百靈,謂壯宮觀之威儀,弘山陵之氣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祖師殿”:</p><p class="ql-block"> 位于“鐘樓”旁邊。</p><p class="ql-block"> 內供玄武大帝,其左右有周公、桃花神像。</p><p class="ql-block"> 真武大帝又稱玄武大帝、玄天上帝,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民間常說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中的玄武,其實就是真武大帝。</p><p class="ql-block"> 真武大帝除了是北方之神,在道教里還被尊稱為玉京尊神,相傳是太上老君的第82次化身。</p> <p class="ql-block">“祖師殿”供奉著“玄武大帝”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青銅伏牛”:</p><p class="ql-block"> 位于“祖師殿”旁邊,是用20噸的錫青銅鑄造而成的。它是太上老君的坐騎,之所以叫它伏牛,是取送福之牛的寓意。</p><p class="ql-block"> 長2.9米、高1.9米的銅臥牛,尾北頭南,有秦嶺伏牛之喻意,八百里伏牛山之淵源。</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天界五宮”一一老君山金頂道觀群主要的五個大殿:老君廟、玉皇頂、道德府、五母金殿、亮寶臺,分別代表了福、祿、壽、喜、財的寓意,而且每個大殿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和宗教意義。</p><p class="ql-block"> 這五個大殿全部按照歷史遺留下來的原址風水方位復建,秉承了歷史之文脈、合道教之規制、融山水之毓秀、納天地之靈氣的一項傳世之作。</p> <p class="ql-block">①、老君廟(代表福):</p><p class="ql-block"> 老君山為道祖老子歸隱修煉之地,北魏時建石墻鐵瓦老君廟紀念,唐貞觀年受皇封敕建老君廟,故有“南祖師、北老君”之稱。</p><p class="ql-block"> 老君廟供奉主神太上老君,左配神是藥王孫思邈,右配神是三霄娘娘(云霄、碧霄、瓊霄)。</p><p class="ql-block"> 廟內后殿有老子歸隱時的煉丹窯和丹井,現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 位于中軸線上的“老君廟”的正面。</p> <p class="ql-block"> 供奉的太上老君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②、道德府(代表壽):</p><p class="ql-block"> 道德府原名老子樓,始建于北魏。后明萬歷皇帝頒旨存《道大藏經》,故“道德府”。</p><p class="ql-block"> 府內供奉著鴻鈞老祖(天下第一仙一一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諸神像。</p> <p class="ql-block">“道德府”的正面</p> <p class="ql-block"> 鴻鈞老祖之銅像。兩邊分別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p> <p class="ql-block"> 從北往南看,圖中間建筑為“老君廟”,右上角為“玉皇頂”,左上角為“亮寶臺”。</p> <p class="ql-block">從北往南看,圖中為“道德府”。</p> <p class="ql-block">③、玉皇頂(代表祿):</p><p class="ql-block"> 玉皇頂海拔2197.9米,因峰頂有玉皇殿而得名,重檐歇山式建筑,全銅裝修。</p><p class="ql-block"> 殿內供奉著銅鑄玉皇大帝、太白金星、托塔李天王銅像。</p><p class="ql-block"> 殿聯為:地闊天尊一心成仙圣,山詩水賦百姓做好人。祈愿官祿亨通,請上玉皇頂。</p> <p class="ql-block"> 遠觀玉皇頂。</p> <p class="ql-block"> 銅鑄的玉皇大帝、太白金星、托塔李天王的銅像。</p> <p class="ql-block"> 從玉皇頂向下俯視,三個大殿分別是老君廟、道德府、五母金殿。</p> <p class="ql-block">④、亮寶臺(代表財):</p><p class="ql-block"> 亮寶臺海拔2197.7米,傳說為太上老君歸隱之后展示寶藏之地,故曰:亮寶臺,后建財神殿。重檐歇山式建筑,全銅裝飾。</p><p class="ql-block"> 殿內供奉著財神趙公明元帥及太上老君三件寶物:陰陽扇、太極圖、煉丹爐。</p><p class="ql-block"> 殿聯為:物化仙丹欲有文物赫,情緣太極能完圣靈尊。祈愿發大財,請登亮寶臺。</p> <p class="ql-block"> 殿內供奉趙公元帥及利市仙官、獻寶童子銅像。</p> <p class="ql-block"> 遠觀五母金殿。</p> <p class="ql-block">⑤、五母金殿(代表喜):</p><p class="ql-block"> 五母金殿相傳為女媧造人之地。重檐歇山、清式風格,皇宮式建筑,面積360平方米,全銅裝飾。</p><p class="ql-block"> 殿內供奉的天皇鳯母、地皇母、人皇母、無極母、西王母神像。</p><p class="ql-block"> 祈愿者到金殿祭拜五母,靈佑子孫綿延,香火不斷。</p> <p class="ql-block">“五母金殿”及“會仙橋”</p> <p class="ql-block"> “五母金殿”在“天界五宮”布局中處于核心地位,其根據地形,依山就勢,營造一組造型精致、空間變化豐富的山地道教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金殿的正南門。</p><p class="ql-block"> 門額為:“母儀天下”。銅楹聯為:“五母繞慈云天人共仰,三清凝道炁日月同光”。</p> <p class="ql-block">金殿供奉的五母神像:</p><p class="ql-block"> 因傳說此處為曬人場,即女媧娘娘創造人類的圣地,故銅鑄五母神像,即:天母、地母、人母、西王母、無極母。其中:</p><p class="ql-block">*天母:</p><p class="ql-block"> 天皇母神,頭戴鳳冠,右手托底,左手朝下,有守護眾生、天下太平之作用,能滿足眾生世間的愿望。</p><p class="ql-block">*地母:</p><p class="ql-block"> 地皇母神,亦稱大地之母,專司繁殖力及象征大地恩惠的女神。左手捧太極八卦寶鏡,具有招財進寶、鎮宅辟邪、反射吸納的用途;八卦太陽銅鏡還有照邪、驅邪、藏風、聚氣的功效,用皮照面,人的精神魂魄就不會飛。</p><p class="ql-block">*人母:</p><p class="ql-block"> 人母女媧,右手抱金福娃,象征子孫綿延、香火不斷。</p><p class="ql-block">*西王母:</p><p class="ql-block"> 西王母神,雙手抱在胸前,寓意處事公平,為掌管災異和刑罰的大神。</p><p class="ql-block">*無極母:</p><p class="ql-block"> 無極母神,主宰和象征無極界至高無上的女神,是所有萬物的主宰,也是人類的祖先。</p><p class="ql-block"> 五母神像供奉在金殿正中的圓形神壇上,直徑5米、2米高的蓮花圍繞圓盤,五尊神盤腿坐之中,中間為寶鼎吉祥柱。圓形神臺由電腦控制速度自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金殿的東門,門額為“紫氣東來”。</p> <p class="ql-block"> “五母金殿”(海拔2173米)建于原曬人場之處,與“亮寶臺”(海拔2199.7米)、“玉皇頂”(海拔2199.9米)成三角形,三座金頂遙相呼應,自然天成,負陰抱陽,巧妙構成了二龍戲珠的壯觀圖案,是老天爺賜給老君山的一塊完美的風水寶地。</p> <p class="ql-block"> 金頂建筑群不愧是中國“五大懸空道觀之一”。</p> <p class="ql-block">“九龍如意”:</p><p class="ql-block"> “老君廟”后面安放著銅鑄九龍如意一尊,如意長6.4米,底座有兩個銅元寶組成。該如意為靈芝造型,精雕細琢九條龍,在云紋中各具神韻,是鎮山之寶。</p> <p class="ql-block">“道德經”雕塑:</p><p class="ql-block"> 在《道德府》東觀景臺處,立一本《道德經》金書,該銅鑄金書長6.18米,寬2.88米、高3.69米,24k貼金。</p><p class="ql-block"> 激光雕刻《道德經》原文之第一章和第八十一章,是研學體驗、悟道修德之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從金頂走石階老路約20多分鐘,即到中天門了。穿過這個花廊便是索道站,可以下山了。</p> <p class="ql-block">住宿:河南洛陽欒川縣。</p> <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8日</p><p class="ql-block">老君山景區一(540公里)一寶雞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大唐秦王陵(3A):</p><p class="ql-block"> 位于寶雞市的西北邊。</p><p class="ql-block"> 秦王陵有唐朝秦王李茂貞(公元856---924年)及夫人合葬陵寢、全國罕見的帝、后地下宮殿兩座。</p><p class="ql-block"> 秦王陵地宮內有保存完整的世界罕見的磚雕飛檐古端樓,有按北斗七星位置挑開青磚形成勺狀的“地面天象圖”,有全國罕見的帝、后地下宮殿兩座,系我國唯一開掘的一座唐代合葬王陵。</p> <p class="ql-block"> 山門,也是景區的大門,上書“大唐秦王陵”。</p> <p class="ql-block"> 進入大門后,兩邊的神路:在150米長的神道上,有按皇帝生前出行宮廷儀仗排列的唐代石雕15組34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祀殿:“秦王殿”</p> <p class="ql-block"> 唐秦王李荗貞及賢德夫人雕像。</p> <p class="ql-block"> 秦王殿內右側的壁畫</p> <p class="ql-block">①、秦王李茂貞地宮:</p><p class="ql-block"> 秦王李茂貞(公元856~924年,享年69歲),唐深州博野人(河北省博野縣)。</p><p class="ql-block"> 因鎮壓黃巢起義平叛護駕有功,被唐昭宗封為“秦王”公元924年。</p> <p class="ql-block"> 秦王李茂貞墓的地宮視頻。</p> <p class="ql-block"> 李茂珍地宮采用唐代帝王風格建造,由墓道、墓室、甬道、后室四大部分組成。除前室、中室用石條砌筑外,其余均為青磚砌成。</p><p class="ql-block"> 地宮長120米、深20米,其建筑規模之宏大,在唐代帝王陵寢中極為罕見。</p> <p class="ql-block"> 秦王李茂貞墓地宮入口(秦王殿內的右例)。</p> <p class="ql-block"> 進入地宮墓道長廊,整個地宮按照庭院式結構建造,采用壁畫和磚雕相結合的形式,表現秦王在世時的生活場景。</p> <p class="ql-block"> 地宮墻壁上共有壁畫人物224人,包括男女侍者、樂伎、門官、宦官、侏儒等。</p> <p class="ql-block"> 胡馬載樂俑</p> <p class="ql-block"> 壁畫之間嵌有耳室,東西兩側分別陳列胡人馬樂俑、三彩陶馬俑等。</p> <p class="ql-block"> 陶器唐三彩</p> <p class="ql-block"> 天王俑</p> <p class="ql-block"> 墓志銘:分墓志銘及頂蓋兩部分。頂蓋無字,不知有何玄機?墓志銘刻有1116字,首行題“大唐秦王謚曰忠敬墓志銘并序”。</p> <p class="ql-block"> 地宮后室呈八棱柱形,上為穹窿頂,下為唐歇山式宮殿石槨。石槨四周線刻侍女圖,門楣窗欞。</p> <p class="ql-block"> 石棺槨</p> <p class="ql-block"> 在后室正北耳室,安放李茂貞石雕坐像。</p> <p class="ql-block"> 秦王殿內左側的壁畫</p> <p class="ql-block">②、賢德夫人地宮:</p><p class="ql-block"> 秦國賢得太夫人劉氏(公元876~943年),享年67歲。</p><p class="ql-block"> 劉氏地宮由墓道、墓室、甬道、后室四大部分組成。地宮長80米,深18米,這種雙墓室結構,為唐末五代時期墓葬形制的一大創新。</p> <p class="ql-block"> 賢德太夫人地宮入口(秦王殿內的左例):</p> <p class="ql-block"> 賢德太夫人墓的地宮視頻</p> <p class="ql-block"> 地宮入口處的大門</p> <p class="ql-block"> 甬道兩旁墻壁上的壁畫,為“禮佛奏樂圖”、“禮佛領經”圖。</p> <p class="ql-block">“端門”:</p><p class="ql-block"> 劉氏地宮端門,是座唐風青磚仿木結構歇山雙重飛檐建筑。</p><p class="ql-block"> 端門高8米、寬4米。端樓后方北側便是庭院,開發時為避免破壞端樓,新開門洞繞行至此。</p><p class="ql-block"> 這座地下古建在國內實為罕見。經考古專家論證,本端門為全國最大地下古建。</p><p class="ql-block"> 端門的建造極具藝術風格,全部用青磚雕刻出門窗、欄桿、櫨斗、簡瓦等,做工極為精致細膩。</p> <p class="ql-block"> 門洞為窯式圓口,用青石封門。</p> <p class="ql-block"> 進入窯式圓口門洞后的甬道。</p> <p class="ql-block"> 庭院兩側有極具動感的磚雕。</p> <p class="ql-block"> 墓室的前庭放置夫人墓志銘。</p> <p class="ql-block"> 墓室中停放著劉夫人的石棺槨。</p> <p class="ql-block">“穹窿頂”:</p><p class="ql-block"> 墓室上端的穹窿頂,由青磚逐層內收砌成。下部為八邊柱形,每邊長1.6米,墓室高5.65米,對角長5.35米,依古代的“八卦圖”形排列。</p><p class="ql-block"> 穹窿頂在很早以前,建造在地宮中是極為罕見,它寓意宇宙蒼穹浩瀭無垠。</p><p class="ql-block"> 穹窿頂上部有宋代遺留的盜洞。</p> <p class="ql-block"> 墓室兩側的偏室中有各種陶俑。</p> <p class="ql-block"> 我們從地宮形制獨特和精美的建筑中,可以看到當年安葬的隆重,并領略唐末五代工匠藝人精妙絕倫的建筑藝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中國青銅器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位于寶雞市內。</p><p class="ql-block"> 國家一級博物館,為中國最大的青銅器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建筑面積3.48萬平方米,館藏文物12000余件(組),其中一級文物120余件,包括何尊、折觥、厲王胡簋、墻盤、秦公镈等禁止出境文物。</p> <p class="ql-block">“中國青銅器博物館”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 青銅博物館的圓頂造型就是一個巨大的石鼓,因為“中華第一古物一一石鼓”就發掘于寶雞市的石鼓山上,而博物館就坐落在石鼓山腳下。</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的圓形大廳。</p> <p class="ql-block"> 上書“青銅鑄文明”</p> <p class="ql-block">①第一展室一一青銅器之鄉:</p> <p class="ql-block"> 寶雞是周秦王朝發祥之地。三千多年前,周太王遷岐、文王訪賢、周公制禮、西周王朝自寶雞發祥、周禮于寶雞誕生。秦襄公救周、穆公稱霸始皇加冕、秦國從寶雞崛起、秦制在寶雞孕育。</p><p class="ql-block"> 時代變遷、春秋更替,周秦王朝的輝煌留在了古籍文獻之中。然而歷史煙云并未散盡,周秦遺跡深深埋藏于寶雞黃土之下,青銅寶器頻迭出土于寶雞大地之中。</p> <p class="ql-block"> 模擬青銅器挖掘出土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虢季子白盤”:</p><p class="ql-block"> 西周厲王時期(公元前877~841年)。清代道光年間出土于寶雞縣虢川司。通高39.5厘米,長137.2厘米,寬86.5厘米,盤底鑄銘文8行111字。</p><p class="ql-block"> 為晚清四大國寶之一,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此件為復制品。</p> <p class="ql-block">“散氏盤”:</p><p class="ql-block"> 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782年)。清乾隆年間出土于寶雞,通高20.6厘米,口徑54.6厘米,盤底鑄銘文19行357字。</p><p class="ql-block"> 為晚清四大國寶之一。現藏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此件為復制品。</p> <p class="ql-block">“逨盉”:</p><p class="ql-block"> 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前782年),2003年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 盉,既可用來盛水,也可用來盛酒。從銘文得知,此物是為祭祀皇高祖單公而作的一件禮器。</p><p class="ql-block"> 逨盉將天上飛翔的鳳鳥、水中遨游的巨龍、地上奔跑的老虎巧妙結合在一起,呈現出一幅龍騰虎躍鳳呈祥的精彩畫面。</p> <p class="ql-block">“單五父壺”:</p><p class="ql-block"> 西周晚期(公元前885年~前771年)。2003年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 盛酒器。壺體腹部以一條圓突的雙身龍首為主體,交錯盤橫著多條龍紋。堪稱青銅湖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 周公、周文王、后稷</p> <p class="ql-block">②、第二展室一一周禮之邦:</p><p class="ql-block"> 我們喜歡把自己的國家叫做禮儀之邦,而這個禮儀來源于3000年前實行于寶雞的周禮。</p><p class="ql-block"> 寶雞出土的一組組青銅器,無一不折射出禮的光輝,透露出儀的秩序;而青銅器上的銘文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對祖先的尊重和對自己民族歷史的珍愛。</p> <p class="ql-block">“何尊”:</p><p class="ql-block"> 西周早期(公元前1046~前977年)。1963年寶雞縣賈村鎮出土,寶雞青銅器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戰車”</p> <p class="ql-block">“兵器”</p> <p class="ql-block">③、第三展室一一帝國之路:</p><p class="ql-block"> 秦族是五帝顓頊的苗裔,也是最古老的部族之一,最早生活在東海一帶,而后又遷居于隴山以西。</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70年,秦族不甘隴谷的貧瘠,以開放的心態走向寶雞,開始了長達五個世紀的艱苦創業,先后在寶雞經營的400余年,為秦國逐鹿中原、統一天下,建立起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帝國,做出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充分準備,也使秦人最終登上了帝國的巔峰。</p> <p class="ql-block"> 建筑零件</p> <p class="ql-block">秦統一六國:齊、楚、燕、韓、趙、魏</p> <p class="ql-block">④、第四展室一一智慧之光:</p><p class="ql-block"> 各種工藝,如冶煉、鑄造、建筑、陶瓷、紡織等工序的展示。</p> <p class="ql-block">“乳釘紋四耳簋”:</p><p class="ql-block"> 西周早期。1981年寶雞紙坊頭一號墓出土,寶雞青銅器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⑤、第五展室一一對鏡貼花黃(古代銅鏡與時尚生活):</p> <p class="ql-block"> 鏡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從原始社會人們以水照容,到4000多年前第一面銅鏡的誕生,都體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p><p class="ql-block"> 此后,銅鏡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繁榮和衰落的過程,至清代才逐漸被玻璃鏡取代。</p><p class="ql-block"> 銅鏡的背面通常飾有各種不同的圖案和銘文,它們與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民俗風情息息相關。</p> <p class="ql-block">⑥、第六展室一一陶語數春秋(古代陶瓷與文化生活展):</p> <p class="ql-block"> 陶器,是古代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第一次利用自然資源創造出的生活用具。“陶”本義是“土丘”,后來則泛指用泥土燒造的容器。隨著詞義的發展,“陶”又延伸出培養、教育和快樂、歡喜等多種含義,如“陶冶”、“陶醉”等。與獰厲肅穆的青銅器相比,質樸溫和的陶器更加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更能反映古人豐富的情感世界。</p> <p class="ql-block"> 制造陶瓷工藝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⑦、第七展室一一明月照瓊琚(古代玉器與藝術生活展):</p> <p class="ql-block"> 各種玉器</p> <p class="ql-block"> 從青銅器博物館出來,正對著的就是寶雞著名的小吃一條街一一陳倉老街。</p> <p class="ql-block">住宿:寶雞市。</p> <p class="ql-block"> 第一集 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库尔勒市|
隆回县|
通辽市|
白朗县|
福贡县|
兴仁县|
温泉县|
方正县|
菏泽市|
合川市|
华蓥市|
株洲市|
安丘市|
金溪县|
宁化县|
葫芦岛市|
安泽县|
新闻|
彝良县|
保靖县|
阜阳市|
华安县|
涿州市|
贵南县|
双桥区|
磐安县|
友谊县|
永昌县|
简阳市|
临猗县|
雷山县|
延寿县|
大竹县|
高碑店市|
桂东县|
拜泉县|
邻水|
二手房|
缙云县|
邵阳市|
永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