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西臨汾壺口瀑布是黃河上唯一的黃色大瀑布,也是中國的第二大瀑布,號稱“黃河奇觀”。滾滾黃河水至此,500余米寬的洪流驟然被兩岸所束縛,上寬下窄,在50米的落差中翻騰傾涌,聲勢如同在巨大無比的壺中傾出,故名“壺口瀑布”。以壺口瀑布為中心的風景區(qū),集黃河峽谷、黃土高原、古塬村寨為一體,展現(xiàn)了黃河流域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p> <p class="ql-block">大槐樹有著許多的神奇和傳說故事,“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這首在河南、山東、河北、安徽……乃至大半個中國廣為流傳的歌謠,熟讀明史的朋友都知道其背后的故事。“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蒙古人給中華大地帶來空前深重的災難。從公元十三世紀下半葉起,蒙古統(tǒng)治者對中原實行了近百年的殘酷統(tǒng)治,民族壓迫十分嚴重。統(tǒng)治貴族將各民族分為不同等級,殘酷剝削漢族群眾,乃至隨意對漢人進行掠奪、殺戮。至元朝末年,天災加上人禍,已經(jīng)沒有活路的民眾紛紛揭竿而起。元惠宗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元朝統(tǒng)治集團的掘墓人,被折騰得家破人亡、連和尚都當不下的朱元璋參加了紅巾軍。元朝統(tǒng)治者在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中,到處擄掠殺人,干盡了殘暴之事: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脫脫在攻破起義軍占領的徐州城時,采取蒙古人一貫的手段——屠城;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軍察罕帖木兒率部與紅巾軍交戰(zhàn),由于兩次戰(zhàn)斗沒能占到便宜,竟拿平民出氣,斬首萬余級;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軍守將劉起租在順德,由于缺糧,遂縱兵搶掠,將強壯的民夫充軍,婦孺弱小者則殺而充當軍糧。除兵亂之外,中原大地水災、旱災、蝗災、瘟疫也接連不斷,再加上黃河、淮河又多次決堤,使之“漂沒田廬無算,死亡百姓無數(shù),村莊城邑多成荒墟。”老百姓非亡即逃。經(jīng)過長達十六年的兵連禍結,到朱元璋于吳元年(1367年)派徐達、常遇春北伐,進取山東,收復河南之時,明軍所過之處已是十室九空,“積骸成丘,居民鮮少”、竟至“赤地千里少人煙”的地步。朱元璋將蒙古人趕出中原,建立了明朝后,各地方政府紛紛向中央政府報告所在地的荒涼情形,中原地區(qū)處處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蕪”,財政收入無從談起,直接威脅到明王朝的統(tǒng)治。朱元璋深感“喪亂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為了迅速恢復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發(fā)展經(jīng)濟、使人口均衡,維護明王朝的統(tǒng)治。朱元璋決定采納萄州蘇琦、戶部郎中劉九皋、國子監(jiān)宋納等人的建議,實行移民屯田的戰(zhàn)路決策。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規(guī)模移民高潮就此開始。當時的山西由于遠離戰(zhàn)火,又沒有發(fā)生大的水旱蟲災,風調雨連豐收,較之比鄰諸省安定,經(jīng)濟繁榮,人丁興盛,再加上相鄰省份有大量難民的涌入,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qū)。而晉南又是山西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其中又以洪洞為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因此,朱元璋從洪武六年(1373年)開始,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進行對外遷移。洪武年間,官方分先后九次組織,將山西人口遷移到陜西、河北、山東、安徽、河南等各省進行大量移民。朱元璋死后,才稍稍有所起色的大明王朝,又發(fā)生了“靖難之役”。</p><p class="ql-block">燕王朱棣從北向南進攻,燕軍所過的河北、河南、山東、安徽等地,在與政府軍反復拉鋸戰(zhàn)中,由于人民厭倦了戰(zhàn)爭,人心思安,一些老百姓自發(fā)組織武裝,以拒抗燕軍。致使燕軍搶掠屠殺與蒙古頗為嚴重,如“燕軍掠真定,順德、廣平、大名”,在真定“斬首三萬級”,白溝河一仗,燕王“乘縱火奮擊,斬首數(shù)萬,溺死者十余萬人”等,這樣的記載比比皆是。靖難之役四年,又再次加劇了中原地區(qū)的荒涼局面,“東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幾為丘墟焉”。因此,朱棣奪取政權后,仍然采取人口遷移的辦法,從永樂元年(1403年)起又多次強行從山西遷移大量人口充實各省,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這場歷時近五十年的大規(guī)模移民行動才告結束。都說故土難離,人不到走投無路之時,誰肯離開生我養(yǎng)我的土地啊?可那是政府工程,做為弱勢群體,別無選擇。由于當時的洪洞縣地處山西南部,有官道通過,又是人口密度最大的縣份,明朝政府遂將該地做為移民集散中心。規(guī)定凡移民者都到洪洞縣的廣濟寺政府設立的“移民局”辦理遷移手續(xù),領取“憑照川資”。然后按照官方的指派,在官兵的監(jiān)護下,分別遷往中原各地。而廣濟寺旁有一棵“樹身數(shù)圍,蔭遮數(shù)畝”的古槐樹,大量老鸛在樹上筑巢,星羅棋布,尉為壯觀。</p><p class="ql-block">而每次遷移都選擇秋收之后的晚秋時節(jié),此時槐葉凋落,老鸛窩顯得十分醒目。那些即將離開故土,不知被遷往何處的移民們臨行之時,凝望著高大的古槐樹,聽著棲息在樹上的老鸛不時發(fā)出陣陣哀鳴,依依惜別之際禁不住潸然淚下,大槐樹和老鸛窩就成了移民們最后的記憶,深深印在了腦海里,于是就有了文章開頭的民謠。據(jù)專家學者考證,洪武、永樂兩朝共組織了18次經(jīng)洪洞縣大槐樹向外地移民,每次從數(shù)百戶到上萬戶不等,前后人數(shù)達100萬以上。根據(jù)《明史》、《明實錄》、《日知錄之余》等正史及筆記史料的記載,洪洞大槐樹移民涉及18個省500個多個縣,800多個姓氏。又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輾轉遷移和繁衍生息,到今天已分布在全國30個省市2217多個縣市,另外,還部分移民海外,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個國家。如今,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游景區(qū),已成為移民后裔“尋根”和“祭祖”的圣地,當年的古槐已不復存在,而同根孳生的第三代槐樹,卻早已枝葉繁茂。</p> <p class="ql-block">飛虹塔,位于山西省洪洞縣的廣勝寺景區(qū)內(nèi),其前身是始建于東漢建和元年(147年)的阿育王塔,即佛祖舍利塔,唐大歷四年(769年)擴建。明正德十年(1515年)重建,現(xiàn)塔為明嘉靖六年(1527年)建成,明天啟二年(1622年)塔身加裝琉璃。飛虹塔為樓閣式塔,琉璃塔,呈八角形共十三層,塔通高47.31米,全部由磚砌而成,十字歇山頂。外形輪廓由下至上逐層收縮,形如錐體。全塔的琉璃貼面反映了山西民間高超的琉璃燒造技藝和智慧結晶,為中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飛虹塔是央視86版《西游記》中《掃塔辯奇冤》唐僧掃塔的拍攝場地。2018年8月,經(jīng)世界紀錄認證官方工作人員現(xiàn)場測量審核,該建筑被確定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p> <p class="ql-block">忻州古城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州城始建于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忻州古城是按照中華民族傳統(tǒng)規(guī)劃思想和建筑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的結晶。歷代多為郡、州治所,險關要塞,人杰地靈,商賈往來,兵家必爭,故有“晉北鎖鑰”之稱。忻州文化積淀深厚,傳統(tǒng)藝術源遠流長,有“摔跤之鄉(xiāng)”“民歌海洋”之譽。地靈人杰,也養(yǎng)育了不少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頗有影響的人物,如班婕妤、楊家將、元好問、白樸、薩都剌、徐繼畬等就出自忻州。忻州古城是一座又老又新的城,老城墻的整體建筑布局是以“天不滿西北,地不平東南”建筑風格為主,呈曲線形。主要景點包括東西南北四大城門之外還有秀榮書院、文廟、元遺山祠堂、古鐘樓、泰山廟、關帝廟、財神廟等景點。來忻州古城可以選擇從南門進入,也可以從選擇從北門進入,最常規(guī)的游覽方式就是從北城門進入,踏著青石板路進入城內(nèi),街道兩邊的古建筑風格房屋,瞬間讓你感受到一把穿越的樂趣。忻州古城景點簡介忻州古城有四個城門,永豐門、新興門、景賢門和拱辰門,分別位于古城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有“四面城墻八座門”的說法。其中拱辰門仍保留著清朝時期的建筑面貌,也是忻州古城內(nèi)保存比較完整的城門,也是忻州古城的主要入口。拱辰門,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是忻州古城的北門,總體高度28米,是忻州古城的入口大門之一,是忻州老城的象征,整體建筑風格為三檐歇山頂式,也是古城內(nèi)標志性建筑風格。檐下高懸的“晉北鎖陰”,充分說明當時的忻州,在晉北的地位之高,也從側面說出中國古代勞動人聰明智慧,有很高的文物保護價值。景賢門,是忻州古城的南門,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為重檐歇山頂式建筑,四角飛檐,三層的檐下懸掛“三關總要”的匾額,現(xiàn)為2002年重建。秀榮書院,忻州古城里面比較有特色的就是秀榮書院,也是全城的制高點,在這里可以看到整個忻州古城的全貌,以青磚黛瓦為主的建筑屋頂,鱗次櫛比,有規(guī)律地排列古城內(nèi),俯瞰下去,讓人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快感。秀榮書院也是目睹忻州古城夜景最佳地方。寺廟,忻州古城內(nèi)有三座寺廟,分別是泰山廟、關帝廟和財神廟,其中泰山廟和關帝廟都建于我國古代唐朝,泰山廟曾在宋朝和明朝時期擴建過,是道家場所;關帝廟則為祭祀關羽的寺廟。財神廟建筑年代不詳,現(xiàn)為忻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但現(xiàn)在的三座寺廟經(jīng)過修葺后,又煥發(fā)了昔日的光彩。泰山廟美食一條街,來忻州古城旅游,避免不了品嘗當?shù)孛朗常┥綇R美食一條街也是忻州古城內(nèi)官方認證的美食一條街,不足百米的巷子里,涵蓋了忻州本地以及山西省內(nèi)各類小吃鋪,還有一些特色小吃,譬如栲栳栳,撓子粉,豬雜碎等,只有忻州古城內(nèi)才可以品嘗到。?忻州古城景點游玩順序拱辰門進入:忻州古城景點游覽方式最常規(guī)的是從拱辰門進入,一路上不僅可以欣賞古城內(nèi)的人文景觀,還能品嘗忻州特色小吃,登臨忻州城墻,遠眺古城風光,也可以去泰山廟、財神廟等祈求平安健康,只有你置身于中后,才能發(fā)現(xiàn)古城的韻味和昔日的繁華。</p> <p class="ql-block">蘆芽山主要景點有八個,分為兩條線路,蘆芽山一線是蘆芽山、馬侖草原、情人谷、汾河源頭,萬年冰洞一線是萬年冰洞、懸崖棧道、懸棺與懸空寺,天池位于寧武到東寨鎮(zhèn)途中。因時間和身體原因,我們這次選擇萬年冰洞一線,兼游汾河源頭。 </p><p class="ql-block">石門懸棺位于寧武城西70公里處小石門村西極為幽僻的山谷內(nèi),峽谷深處有一個幽僻的巷彎,入口石壁如門,巷內(nèi)林木蔥翠,古建專家認為這是一塊風水寶地,考古專家認為石門懸棺是長江以北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最早的一處崖葬群,極具考古研究價值。這就是頗具神秘色彩的石門懸棺景區(qū)。環(huán)顧石門內(nèi)的石壁,并非危巖高聳,而僅有10至20多米之高,皆上下陡直光滑,壁頂覆蓋著綠樹灌叢,石壁上懸掛的木棺,有嵌在巖洞里的,也有露在石壁外的,有用木樁支撐,也有用鐵鏈吊捆的,既有一棺獨懸,也有雙棺并列的,距地面高度不一。除此外,在石門周圍一帶的山壁上,還有零星的懸棺分布。懸棺多在石崖石洞等避水陰涼干燥處,距地面高度高低不一,有近百米,數(shù)十米,十數(shù)米高的不等。據(jù)考古專家們考證認為,石門懸棺是迄今中國北方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唯一的崖葬群,極具考古研究價值。石門懸棺的懸葬方式大致可分為洞穴式、懸吊式、懸樁式、棧道式。洞穴式是在懸崖高處的天然石洞或人工石洞里放置棺材;懸吊式是在懸崖高處用鐵鏈將棺材吊掛起來;懸樁式是在懸崖上鑿洞,平插上木樁,將棺材擱到木樁上;棧道式是在懸崖中間鑿孔插樁,鋪成一個微型棧道,將棺材擱在棧道上。石門懸棺因其包含棧道、崖縫、樁崖、懸吊、洞穴等多種類型,在品種上名列華夏第一。</p><p class="ql-block">懸崖棧道正在維修,本次未游覽,我們參觀了懸空村。懸空村,位于山西省晉西北寧武縣管涔山深處,現(xiàn)為蘆芽山風景區(qū)的一個景點。濃密蔥蘢的林海之中,有三個古老神奇的懸空村:王化溝村、五花山村、曹家梁村,均屬寧武縣涔山鄉(xiāng),三村相距很近分別建在懸崖絕壁間,遠望好似空中樓閣,天上人家。村里房屋都建在百米高的懸崖絕壁上,街道是立木支撐、圓木鋪架的“棧道”。在這個古老的村子里,處處可見石砌的小徑、古樸的民居,村民們悠然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nóng)耕生活。村子古老、靜謐,卻遠近聞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萬年冰洞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紀冰川期,距今已有300萬年的歷史。萬年冰洞</p><p class="ql-block">它的奇特在于以本地洞外的氣候條件論,根本構不成結冰的環(huán)境,而洞內(nèi)一年四季冰柱不化,愈往深處冰愈厚。它是全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冰洞,也是世界上迄今永久凍土層以外發(fā)現(xiàn)的罕見的大冰洞。并且與冰洞相距不到二百米處,有一處千年不熄的地火,當?shù)厝朔Q千年火山。這一冰一火,本是相克,卻奇妙地共存于同一山上。</p><p class="ql-block">2005年,寧武萬年冰洞在第四批國家地質公園評審中,成為國家地質公園,現(xiàn)開發(fā)近百米。分成上下多層,通過鉆冰洞,下冰樓梯,過冰棧,可到各層觀光。每層可容納數(shù)十人,洞內(nèi)四周全是冰。由冰形成的冰柱、冰簾、冰瀑、冰花、冰佛、冰床、冰鐘、冰人、冰菩薩等,千奇百怪、不一而足。洞內(nèi)大大小小的景致玲瓏剔透,晶瑩奪目,堪稱一個冰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汾河源頭是三晉人民飲水思源、尋根感恩的母親河。汾源四周九山匯聚,溪流淙淙,亭臺樓榭,風光旖旎。源頭有一水塘,塘上石壁刻有“汾源靈沼”四個大字,壁上雕有一個龍頭,龍口中噴出一股清泉,終年流淌不絕。雷鳴寺、魁星閣挺立樓子山上,沾汾河之靈氣,氣象不凡。自古以來就有三晉第一勝境之美譽。汾源靈沼處,原建有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古剎,名為雷鳴寺。因汾水從石崖下龍口噴出時聲如雷鳴而得名。雷鳴寺總體規(guī)模宏大巍峨,廟宇依山而筑,殿堂櫛次鱗比,四周古柏掩映,寺內(nèi)朱檐金頂,琉璃布瓦,雕梁畫棟,紫檀木刻。一幅幅壁畫懸塑巧奪天工,一塊塊古纂石刻細膩猷勁,加之無數(shù)亭、臺、樓、閣、樹、廊、門、洞合理布局,相映生輝,該:寺向為晉北名剎。每年夏歷四月初八,此處舉行古廟會。屆時鄰近州縣以至內(nèi)蒙、河北客商游僧,專來赴會,盛況空前。</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荔波县|
麻城市|
桦川县|
汝阳县|
额济纳旗|
贵南县|
云霄县|
乾安县|
砀山县|
远安县|
桦川县|
彰化市|
织金县|
南召县|
兴化市|
定州市|
会泽县|
永新县|
英超|
汪清县|
桑日县|
大方县|
浏阳市|
万宁市|
通渭县|
和顺县|
龙川县|
察雅县|
库车县|
微博|
迁西县|
海城市|
井陉县|
襄汾县|
呼和浩特市|
财经|
木里|
准格尔旗|
大连市|
区。|
万山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