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建筑氣勢宏偉,既充滿現代感,又有鮮明的中國傳統建筑風格。</p> <p class="ql-block">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正面全景</p> <p class="ql-block">來大運河博物館參觀的人常年絡繹不絕,周末和節假日則人滿為患,除了全國各地的旅行團和自由行觀光客,揚州人民同樣喜歡扶老攜幼前來游覽。參觀不僅要事先網上預約,進館時還要排著隊沿著大廣場繞場一周,博物館入口處經常是人頭攢動摩肩擦踵,以至需要好多工作人員維持秩序限流進入。</p> <p class="ql-block">古代京杭大運河各段電子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鎮河神獸</p> <p class="ql-block">京口閘,位于長江下游與江南運河交叉口以南,鎮江城區西側云臺山以東,是古代江南運河的第一閘,是重要的水工樞紐設施,為歷代漕運咽喉,交通樞紐,在北宋年間(1088-1190)修筑。圖中照片分別為京口閘遺址東閘體、明代石鋪道路、清代二期絞關石、清代二期閘板槽、元代卵白釉瓷瓶、元代青釉瓷香爐、元代青花瓷香爐。</p> <p class="ql-block">運河航行船只模型</p> <p class="ql-block">隋大業元年(605年)開通濟渠,兩岸夯土成堤、筑御道,遍植桃柳,故稱隋堤。北宋時通濟渠稱汴河,明末水患,河道淤沒,但堤址仍存。大運河上很多堤防、險工均為夯土筑成,中國古代的夯土技術非常發達,特殊的夯土工藝充分利用了土的特性,通過大量的人工夯筑,使土體成為堅固耐用的工程材料。</p> <p class="ql-block">大運河淮揚段閘壩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元代通惠河水源工程與郭守敬(1231-1316),郭守敬是元朝著名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官至太史令,昭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事,世稱“郭太史”,著有十四種天文歷法著作。至元二十八年(1291),郭守敬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于至元三十年(1293)完成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p> <p class="ql-block">通惠河白浮引水沙盤</p> <p class="ql-block">明代河防一覽圖(復制品,原件藏國家博物館),下面的小人為清代銀制挑夫</p> <p class="ql-block">清代山東運河暨引河湖壩全圖(復制品,原件藏國家圖書館),清代銀制挑夫和銀制小船</p> <p class="ql-block">防洪器具埽埽(sao)工</p> <p class="ql-block">宋代(960-1279)張家港黃四浦遺址8號水井</p> <p class="ql-block">絲路延綿:大運河將海上絲綢之路輻射范圍不斷向內陸拓展,由沿海港口到達內河城市。隋唐大運河使洛陽、開封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聯絡點中心,京杭大運河則使天津、淮安、揚州、寧波成為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水運交通樞紐。</p> <p class="ql-block">晁衡:隋唐時期日本先后數十次派出大批留學生和僧人組成的遣隋唐使團學習中國文化,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晁衡就是其中代表人物。晁衡(701-770),日文名阿倍仲麻呂,唐開元五年(717年)入唐,后受唐玄宗賞識,在唐任職,取名晁衡,官至秘書監(相當于國立圖書館館長)。</p><p class="ql-block">鑒真(688-763),俗姓淳于,廣陵江陽(今揚州)人,唐天寶元年(742),日本遣唐使榮睿和普照二人專門前往揚州大明寺祈請鑒真“東游興化”,鑒真不顧弟子反對和東渡艱辛,五次東渡,雙目失明。天寶十二年(753),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備真備以及晁衡再次到揚州,鑒真第六次東渡,終獲成功。</p> <p class="ql-block">南宋(1127-1279)磚瓦窯,2019年發掘于江蘇宜興張渚鎮鳳凰村</p> <p class="ql-block">唐代船型磚室墓葬,2017年發掘于江蘇鎮江大港鎮龍泉村</p> <p class="ql-block">古代運河上的小船</p> <p class="ql-block">鹽商鹽幫,歷代統治者大都實行“鹽鐵官營”政策,禁止私人販鹽,由于利益巨大,官鹽管理部門和民間商幫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出現了“私鹽”。明清時期,朝廷由專制性賣鹽變為專制性收稅,造就了我國封建時代最大的商業資本集團—鹽商</p> <p class="ql-block">太子少保署理兩江總督部堂管理兩淮鹽務一等威毅伯曾國荃(曾國藩之弟)于光緒十年發布的告示</p> <p class="ql-block">三神石人:四川都江堰渠首</p> <p class="ql-block">鎮水鐵牛,江蘇揚州邵伯鎮</p> <p class="ql-block">銅制鎮水神獸</p> <p class="ql-block">運河沿線的石雕鎮水獸</p> <p class="ql-block">河南開封出土的鎮水鐵犀牛</p> <p class="ql-block">古代在運河各段航行的船只模型:左上為漢代樓船,左下為春秋時期的大翼,右側為唐代的木船,1973年發現于江蘇如皋馬港河故道,是迄今所見最早利用水密艙技術的船只。</p> <p class="ql-block">明代預備大黃船,又稱“水殿黃船”。黃船為皇家所用,代表了當時造船的最高工藝水平。</p> <p class="ql-block">運河上的舟楫</p> <p class="ql-block">左上為清代洛陽一號古船,下為清代太湖七扇子(七扇船帆)</p> <p class="ql-block">清代康熙座船</p> <p class="ql-block">上為清代運河游船,中為清代漕運駁船</p> <p class="ql-block">清代鹽船</p> <p class="ql-block">右側上幾艘為瓜洲絲網船,左下為蘇州蓬船</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內居然建起了古運河城市的實景,置身其間,仿佛穿越了幾百年,回到了遙遠的古代!</p> <p class="ql-block">有趣的球幕古代運河實景動畫:樓臺亭閣,茶樓酒肆,船只游弋,人聲嘈雜,一派運河兩岸繁華的市井生活畫面!</p> <p class="ql-block">大運河流域最新考古成果展</p> <p class="ql-block">東周銅劍、東周銅鐮、東周雁首銅帶鉤、“王”銘銅矛,出土于浙江紹興亭山遺址群</p> <p class="ql-block">東周虎形銅牌飾、東周原始磁碗、東周黑陶三足單把壺,出土于浙江紹興亭山遺址群</p> <p class="ql-block">江蘇淮安板閘鎮的興衰,“居兩淮之咽喉,貫淮揚之通衢”的板閘鎮,因閘設關,因關設鎮,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黃河于淮安老壩口決堤,板閘鎮因此被泥沙掩埋。2021-2022年對板閘鎮部分區域進行考古發掘,復原出清代早中期當地城鎮的布局結構、人文風貌,豐富了運河沿岸的文化遺產內涵。板閘鎮遺址出土文物從左至右:清代白釉梅瓶,青釉罩燈,成化款青花卷草靈芝紋渣斗,貼塑梅竹紋紫砂執壺,“鳴遠”款紫砂執壺,德化窯白釉送子觀音。</p> <p class="ql-block">明代鐵魚鉤、明代鐵鉤、明代牡丹紋滴水、明代獸面紋瓦當,清代“閘”字石塊,出土于淮安市板閘遺址</p> <p class="ql-block">清代鎏金銅絲?髻、清代石獅、鎏金鏨花曲柄銅勺,出土于淮安新路遺址</p> <p class="ql-block">河南濮陽會通河滾水壩遺址,會通河(臺前段)是河南境內唯一一段京杭大運河故道,2020-2021對滾水壩遺址的發掘,為深入了解會通河的河道走向、形制結構、附屬遺產提供了實物資料。</p><p class="ql-block">北京白浮泉遺址,白浮泉是京杭大運河最北端的源頭,元代科學家郭守敬利用海拔高度理論引白浮泉水濟漕,實現通惠河的全面貫通。2018年的考古發掘,發現了白浮泉九龍池的出水口,基本確定了九龍池的范圍以及古代白浮泉的流向。</p> <p class="ql-block">安徽靈璧鳳山大道隋唐運河遺址,在2021年的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了利用自然河道拓寬通濟渠的實證,完整地呈現出運河開挖、使用、淤塞、清淤及廢棄的全過程,并確認了運河上主、副航道的漕運模式。</p> <p class="ql-block">安徽淮北“柳孜”運河遺址,古稱柳子、柳子集,隋煬帝開鑿的通濟渠從此穿鎮而過,1999和2012兩次考古發掘,發現了古運河河道、木岸狹河與虹橋遺跡、沉船以及來自幾十座著名窯口的瓷器。該遺址對于研究通濟渠的流經路線、河道結構、水工與造船技術、漕運與商貿等具有重要價值。</p> <p class="ql-block">元代白地黑花臥女哺乳磁枕,出土于開封市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石雕雙獅戲球硯臺,明嘉靖年間,出土于開封市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明代白地黑花褐彩象形香插、明代木梳、清代“荊記肉鋪”款白釉黑彩碗,出土于開封市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p> <p class="ql-block">北宋汝州窯青釉碗、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篦劃花卉紋碗、北宋景德鎮窯瓷器,出土于開封市州橋與附近汴河遺址</p> <p class="ql-block">北宋灰陶陶燈、北宋灰陶陶燈、北宋陶燈殘留燈牌(陶燈由燈牌和燈盤組成,頂部留孔用于懸掛),出土于開封市州橋和附近汴河遺址</p> <p class="ql-block">明代龍泉窯青釉碗、明代青花趕珠游龍紋碗,均出土于淮安市丁英、丁裕家族墓地。龍泉窯是中國制磁史上存續時間最長的窯系,有近1600年的燒窯史,其青瓷產品更是常領風騷,暢銷內外,尤以南宋為盛。</p> <p class="ql-block">天津博物館藏元代影青釉獅子,出土于天津武清區河西務十四倉遺址,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以含鐵量很低的氧化鐵為著色元素,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間,故稱“青白釉”,俗稱影青。十四倉遺址是元代初年設立的大運河漕運官辦物流倉儲機構。</p> <p class="ql-block">唐代三彩武官俑,唐代藍釉罐,唐代三彩五足爐,洛陽市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唐代三彩女毬俑,三彩盆,三彩罐</p> <p class="ql-block">唐代三彩女毬俑</p> <p class="ql-block">唐代三彩文官俑,三彩三足碗,三彩猿鶴罐,洛陽市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河北邯鄲大名府故城遺址,大名府因永濟渠而興盛,北宋時成為陪都北京,明建文三年(1401)被洪水淹沒于地下,近年通過對大名府故城遺址的考古發掘,初步推斷出故城遺址內城城墻年代,正式確定北宋大名府的城市主體布局為受皇權至上觀念影響的都城級別城市。</p> <p class="ql-block">河南洛陽隋唐洛陽城遺址,隋煬帝開鑿大運河貫通南北的同時,營建了東都洛陽,使其成為隋唐兩代又一個政治中心。洛陽城遺址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新時代以來成果豐碩,正平坊、玄武門等重要遺址為研究洛陽城布局提供了重要資料,一系列隋唐墓葬的發掘則反映了各階層的社會風俗狀況。隋唐洛陽城的營建更加注重水運的作用,使洛河穿城而過,并開掘河渠延伸運道,漕運水系考古工作基本確定了隋唐洛陽城的水系位置和大致范圍。</p> <p class="ql-block">隋代鎏金銅鋪首,揚州市曹莊隋唐墓(隋煬帝墓)出土,鋪首由獸面、紐及環組成,揚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唐代釧釵禮冠(復原),出土于揚州市曹莊隋唐墓(蕭后墓),下為釧釵禮冠飾件</p> <p class="ql-block">揚州城遺址,揚州城因運河而生,自春秋吳王筑邗城之始,已逾2500年,歷代營建疊壓,保存至今的各時期城址水系,凸顯了大運河與揚州城市營建的緊密聯系。自1975年正式對揚州城遺址考古發掘以來,逐漸廓請了歷代城址的沿革,推動了中國城市考古學的發展。發掘的文物從左至右:唐代玻璃瓶、宋代湖田窯青白釉梅瓶、唐代壽州窯黃釉枕。</p> <p class="ql-block">北京路縣故城遺址,路縣設立于西漢初年,屬漁陽郡。2016年發現的故城遺址即為路縣縣治所在。路縣于古潞水而建,與古馳道交匯,下面為北京通州路縣故城遺址出土的漢代文物:西漢陶壺、東漢釉陶庖廚俑,東漢彩陶魁(魁是周秦漢晉之際使用較廣泛的飲食器皿,主要用來盛羹)、東漢釉陶虎子。</p> <p class="ql-block">元代烈山窯素燒圍棋,出土于安徽淮北烈山窯遺址,淮北市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北宋烈山窯黃釉印花磚,出土于安徽淮北烈山窯遺址,淮北市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2024年布達拉宮精品文物展,也是一個值得仔細參觀的地方,只可惜時間太緊,博物館一次預約只能半天,實際就三個小時,人多時光排隊進館就要花不少時間,雖然花20元租了語音講解器,但根本來不及一個一個細聽細看,只能蜻蜓點水般匆匆而過,無論是運河博物館的一二三廳,新時代運河考古新成果展,還是布達拉宮藏文物展,以及世界各國運河展,都是如此,留下了許多遺憾!</p> <p class="ql-block">布達拉宮文物展:白依護如意摩尼立像,鎏金銅,高37cm,底寬20cm。如意摩尼兼有護法和財神的神性,造像一面六臂,面相威武。</p> <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佛坐像,公元14-16世紀,鎏金銅,高35cm,底座寬24cm,是一件尼泊爾與西藏風格結合的坐像。</p> <p class="ql-block">米拉日巴像,17-18世紀,合金銅,高16.5cm,寬13.2cm。米拉日巴(1040-1123)是藏傳佛教噶舉派第二代祖師,瑪爾巴嫡傳弟子,坐像上身袒露,瘦骨嶙峋,說唱坐姿,展現出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苦修形象。</p> <p class="ql-block">金剛亥母像,公元13世紀,合金銅,高38cm,寬15.2cm,此尊造像以舞姿立于一躺在蓮座上的尸體之上,從整體看,造型優美,結構勻稱,體現了13世紀西藏造像的藝術風貌。</p> <p class="ql-block">大黑天護法神面具服飾套裝(18-19世紀)</p> <p class="ql-block">僧官服飾</p> <p class="ql-block">龍紋俗官服</p> <p class="ql-block">雕花銀曼荼羅,公元17世紀,曼荼羅是古梵語,意為聚集或中心,這件曼荼羅是用于供養的供器,是以世間一切珍寶供養本尊、上師、諸佛菩薩,佛教徒認為供曼荼羅是積聚福德和智慧最圓滿和巧妙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長壽瓶,凈水瓶等</p> <p class="ql-block">布達拉宮日出</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门峡市|
牙克石市|
长宁区|
许昌市|
财经|
鄂伦春自治旗|
西林县|
疏勒县|
久治县|
淮南市|
宜昌市|
渭南市|
农安县|
沭阳县|
仪陇县|
加查县|
措美县|
信宜市|
磴口县|
石楼县|
行唐县|
墨江|
嘉黎县|
舒兰市|
河津市|
大港区|
珠海市|
金乡县|
天门市|
无棣县|
钟祥市|
锡林郭勒盟|
赣州市|
闽清县|
肃南|
那曲县|
高唐县|
淮安市|
太保市|
瓮安县|
蓬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