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翔昌 羅少平</p><p class="ql-block"> 1973年春節剛過,結束新兵集訓的我和欒永福、寸榮俊等幾人,從昆明入伍的城市兵被分配到駐在勐臘縣城的108兵站第四供應站(昆字370部隊48分隊)。我幾個被叫作從大城市到城關鎮的新兵蛋子)</p><p class="ql-block"> 我們新兵排排長蔡益松(1965年入伍的湖南新化人)也是第四供應站的老排長,后任兵站戰勤科軍務參謀。</p><p class="ql-block"> 第四供應站齊裝滿員100余人,包括站領導、勤務排長、助理員、管理員、軍醫和各班班長老兵等,許多是從援越抗美的越南戰場歸來,又奔赴中老邊境執行援老抗美最前線的老首長老班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68年剛從援越抗美戰場歸來又到勐臘中老邊境的108兵站創業的老兵們</p><p class="ql-block"> 隨著援老抗美筑路規模不斷擴大,第四供應站的主要任務,就是每天列隊步行到勐臘縣城的幾大軍供倉儲庫,為出國部隊搬運和裝卸米面糧油等。</p><p class="ql-block"> 每天出去一身綠軍裝,回來時一身臭汗。特別是夏天,勐臘白天氣溫高達38度至39度,各大庫房內更是又悶又熱又是多種塵灰,在干部和老兵的帶領下,我們的工作服濕了干,干了又濕。一天裝卸軍車少則十輛八輛,車隊多時,從早忙到晚上,倒騰并裝卸作業近百臺軍車。衣服背脊上全是一層又一層白色的斑斑汗跡,甚至硬梆梆象薄木板一塊塊。為涼快干活,有的人干脆光著膀子,只穿一條軍用大褲衩,桿著大糧包在庫房與軍車旁來回奔波勞碌。隊伍裝御完工回到營區,許多人也顧不上沖澡洗漱,急忙晾曬衣裝,四合院內各班曬衣桿上,全是一排排汗跡斑斑的綠工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四供應站官兵當時其實就是一個裝卸貨物的民工隊。文革時期有一部樣板戲電影《海港》描述的是碼頭上的裝卸工,有句經典唱段“大吊車真歷害,它輕輕的一抓就起來………”。我們還不及海港貨場的搬運工或裝缷工。人家貨場碼頭上,起碼還有一兩臺傳送帶和起重機大吊車,而第四供應站全都是靠人力搬卸轉運的軍人,被人稱為“麻包兵”。</p><p class="ql-block"> 除裝卸轉運米面糧油之外,第四供應站還承擔與出國部隊各團后勤處常駐勐臘兵站代表對接供應補給轉運等事務,同時為部隊集中兌換軍用券等業務。</p><p class="ql-block"> 第四供應站可以算作后勤保障部隊的“野戰軍”,十幾年來轉戰在越南和老撾多地區,印象中全站藍球賽是傳統優勢項目,兩支隊伍分別叫“勤務隊”PK“勤雜隊”(勤務排隊,勤雜人員隊)。每天晚飯后在簡易球場上打拼得熱火朝天,經常引得過往軍人與地方群眾圍觀喝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所在的一排一班:貴州1968年老兵沈先富班長,1971年入伍四川鄰水的副班長劉賢林、老兵陳太順、饒祖金,李光平,1970年當兵的云南廣南老兵趙天明,還有貴州福泉新兵羅龍華、王大榮和昆明兵寸榮俊和我。作為新兵的我,跟著老兵們參與裝卸作業下來腰酸腿疼、精疲力盡,回到營區連洗澡吃飯都沒力氣,晚上輪到站崗都快爬不起來了。</p><p class="ql-block"> 不過也有意外收獲,當兵才半年,被站首長安排執行押運任務,與汽車23團的運糧車隊一起,跨出國門磨憨~老撾磨丁、南塔納堆,三天三夜來回,到達約150多公里遠的勐賽軍供站。這也成了我的第一次出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當時軍事訓練投擲手榴彈30米及格,由于我身單體薄,臂力不足,我的步槍射擊考核可以獲得優良優秀,但投彈總也不及格。一同分到第四供應站的昆明海口新兵欒永福,經常約好利用晚飯后課余時間,一起爬到四供應站后面山坡小學校的操場上,共同練習投擲教練手榴彈。好在我們班長和老兵非常關心我這個剛滿十七歲小新兵,經常讓我留守營房,理由是讓我在營區操場上加強體能鍛煉,加時投擲教練彈,同時有空也洗一洗每天換下的工作服,晾曬全班衣被,擦槍守家,為第二天工作作準備等。也就是在幾個月的自加壓力練習投彈,終于在第一年年終軍訓考核時,投擲手榴彈實彈達到30米,也算是剛剛及格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勐臘兵站郭藏謹站長 1978年4月在剛建成通車的南烏江大橋渡囗留影</p><p class="ql-block"> 1973年的第四供應站,教導員吳玉倫(貴州人),站長龔永賢(貴州安順人),醫助劉義新(湖南新化人)以及幾位助理員等,他們也和普通戰士一樣,每天除了留一位干部在家值班,全都換上寮式舊軍服,帶隊到庫房貨場裝卸搬運援老物資。每天收工,不管再累再熱再疲勞,帶隊干部和老班長都要求大家穿戴整齊,保持軍人儀表,徒步穿越縣城中心返回營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吳玉倫教導員是我的啟蒙老師,當年他叫我畫黑板報,派我這個沒有畢業證書的初中生,參加兵站舉辦的教歌員培訓班,新聞報道培訓班。我也是在教歌培訓班里學會了識簡譜,并大膽開口唱歌。后來還讓我一個當兵不到一年的新兵,在全站軍人大會上教唱新歌。我記得教唱過《為偉大祖國站崗》《打靶歌》等等。哪時的膽子也大,劉軍醫和老兵文書在大紙上用毛筆抄下歌詞曲譜,掛在黑板上,讓我站在臺上,就一句一句教唱,有人取笑,吳教導員立馬制止,讓取笑的老兵上臺唱……那間教室是茅草屋頂竹籬芭墻,在第四供應站已是磚瓦房四合院后面,也是當時唯一的一間茅草屋頂的房間。整個茅草屋頂的教室泥巴地面,四面漏風但清爽涼快,每周開會點名,各班都要帶上自編的竹藤小馬扎參加。領導講評完了學唱歌練歌,為參加兵站集會時拉歌準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 1973年旱季后勤108兵站騾馬運輸一 隊在老撾新東線執行任務,(醫助:陳萬成(左) 與連隊衛生員、通信員留影。</p> <p class="ql-block"> 哪個年代,每周如能到兵站機關看場電影是唯一的娛樂活動,第四供應站駐在縣城,離機關不遠不近,一般是徒步約三公里走到兵站禮堂燈光球場,一路上也是練歌唱歌的機會。而從野戰軍調入兵站任職第四供應站的龔永賢站長,幾乎每次總是率隊走在隊伍前列,雄糾糾,氣昂昂,以標準的隊列動作,帶隊走到電影場。而同在縣城邊的勐臘第一食加站,長駐勐臘農場旁邊的汽車23團三營,占據汽車多的機動與便利,一般都是乘車前往兵站看電影。各單位到達后,先向值班軍務參謀印明昌、蔡益松或謝勤宣報告,按先來后到,從中到邊列隊坐下,然后開始各種拉歌,各種吼號。軍歌嘹亮,整齊宏亮,士氣高漲,情緒高漲,拉歌單位之間,變成了不是比賽的比賽。一直等到值班參謀喊停,開始放電影了,歌詠拉歌賽好像依然聲猶未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78年春季,在老撾新東線桑怒附近留影。第四供應站教導員吳玉倫(左1)、兵站政治處陶萬昌副主任(中)、電影組來永凡(后1)、本人(后右)、駕駛員(前右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堅決完成以援老抗美后勤保障為中心的各項任務,為“五個偉大”爭光,是那個時代兵站上下天天軍政訓練的內容,是黑板報和放幻燈片播放的標準口號。而扛麻袋裝卸搬運米糧油面及馬料上車,是我們第四供應站的日常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的排長楊祥貴身先士卒,幾乎每天都走在前面、扛在前面,言傳身教并重,從不含糊。老兵趙天明和楊祥貴排長比賽裝車扛麻袋,他倆歲數和兵齡相差一歲,都是從貧困山區參軍入伍的。楊排長(貴州大方人)腰粗人壯,氣壯如牛,趙天明(云南文山廣南人)個子雖小,但吃苦耐勞、身體靈活壯實。兩人都是婚后入伍的,是當了父親有了妻娃又當兵,他們真是把部隊當成了家,與我們未婚小伙一樣,都是軍事訓練,裝御干活的一把好手。趙天明老兵1975年退伍后回老家廣南,把全家人都遷到勐臘縣中老邊境上一個民族村寨定居,旁邊就是當時第四供應站開辟的生產基地和邊防部隊一個營區,趙天明老兵一輩子都與保家衛國光榮使命聯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77年底與兵站宣傳股長杜崇成 (右、后任兵站政委)在昆明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4年5月,我調離第四供應站,到兵站政治處宣傳股任新聞報道員。1975年,我曾在上報兵站的十余名參加22分部英模代表會議材料上,看到過榮立一等功楊祥貴排長的事跡材料。文字表述大約是:“楊祥貴同志是108兵站四供應站的排長,他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吃大苦耐大勞,不畏艱險,不怕困難,個人事跡十分突出,特別是為了緊急供應前線的物資需要,在裝卸車時的短距離搬運途中,為了搶時間,爭速度,他每次竟背大米二百斤(每次背兩袋,每袋重一百斤),急速進行裝卸。他的干勁和精神,鼓舞著全排同志提前而順利地完成任務”。 </p><p class="ql-block">1976年初,第四供應站奉命開赴進入老撾桑怒省新東線執行任務,這也是距離國境線最遠,深入上寮地區約400多公里,巳靠近老撾越南交界地區,生活工作條件最艱苦的一個供應點。</p><p class="ql-block"> 曾在四供應站服役的山東老兵張喜愿說,記得1976年4月份,我從兵站機關伙房,分到遠在老撾新東線K219桑怒省的108兵站第四供應站,認識了教導員吳玉倫,站長起云程,副站長和位光,副教導員,還有參謀、管理員,助理員、電臺臺長、書記、醫助,司藥,翻譯官、加油站長、材料保管員、司務長,排長等全體戰友們。排長依然是高大粗壯的楊祥貴,首長及戰友們分別來自湖南,福建、河北、山西、四川、貴州、云南昭通、保山、勐海、師宗等地,還有我們山東定陶、乳山、河南開封的五位北方兵。從勐臘縣城口岸輪戰到老撾桑怒的第四供應站,與在國內駐扎相比,條件簡陋,生活艱苦。最明顯的是我們不能穿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綠軍裝了,見不到紅領章紅五星帽微。但官兵士氣高漲,四供應站有勤務排,炊事班,加油站,汽車班等。我被分在勤務排一班,班長,副班長分別有貴州及昭通老兵擔任。由于是援老筑路后期,平時除零時裝卸任務外,與在國內一樣,全站隊列訓練,學習教育,班務會活動,執勤站崗等。</p><p class="ql-block"> 軍事訓練是管理員閻傳啟,或毛裕祥、排長楊祥貴等吹響集合哨,帶領全排戰士到離營區不遠的一處開闊地訓練,隊列,射擊,投擲手榴彈等科目。</p><p class="ql-block"> 張喜愿回憶說,老撾天氣炎熱,戰友們的訓練士氣依然高漲,按照科目嚴格訓練,隊列軍姿,摸爬滾打,瞄準射擊、投擲手榴彈等。經過一月有余的訓練,考試成績在實彈射擊中三發兩發離靶,一發命中,投擲手榴彈為優秀在近40米左右。在老撾桑怒的實彈射擊和投擲手榴彈,是在老撾唯一的一次。而第四供站平時看電影或有其他集中活動,都要攜帶槍械,集體乘車到離營區幾公里外的前方筑路部隊工地。</p> <p class="ql-block"> 還記得1978年春,在兵站政治處陶萬昌副主任的帶領下,我們一行四人前往新東線后勤保障部隊各單位、為完成援老任務即將回國的立功受獎人員準備文字材料。我又一次見到了遠赴老撾桑怒的第四供應站吳玉倫教導員和老排長楊祥貴,這位勐臘兵站歷史上曾榮記一等功的老英模。</p><p class="ql-block"> 當時我們一行人乘坐兵站車隊的北京牌吉普車,從當初騾馬運輸隊駐地,穿越已建成通車的新東線,日夜兼程,風塵仆仆到達了桑怒省第四供應站駐地。這也是十年援老筑路期間,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到達過的老撾境內最遠的地方。我們還分別到了沿途勐賽和納莫兩處剛剛建成的中國援老烈士陵園祭奠,獻花留影、表達哀悼戰友之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77年老撾納堆留影。(老西線公路牌標志,往左18公里到中國磨憨,往右80公里到老撾勐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萍綜際遇瀾湄情,</p><p class="ql-block">我的兵站我的家。</p><p class="ql-block">(鐘輝 書法)</p> <p class="ql-block"> 一幌四十多年過去了,當年勐臘兵站,第四供應站的老領導老排長和老班長們,你們現在還好嗎?2019年4月,在赴四川廣安鄰水與四川重慶貴州的老兵相聚時,我見到了包括第四供應站老兵在內曾服役勐臘兵站的上百名老戰友,見到了劉賢林,饒祖金,劉木孝,賴昌學、馮永明、卜南國、張多才,孟天勝、邱興友、程良全、劉攀全、陳國勤、封忠學、董雨兵等老兵大哥。老戰友們一同前往廣安市郊的小平故居,敬獻了花藍。</p><p class="ql-block"> 雖說老戰友們曾多年音訊中斷,但兵心依存,戰友情深。伴隨我們援老抗美十年歲月情誼的老兵戰友們,永遠銘記的是“我的兵站我的家”。</p><p class="ql-block"> 參與《兵站軼事》采編校稿,讓我們的各位新老戰友,有機會全面了解到了兵站援老抗美十年的歷史過程及特殊性貢獻。</p><p class="ql-block"> 回憶起了在部隊短暫的生活點滴,戰友情誼。為我能參軍到108兵站,有一段出國參加援老抗美后勤保障任務感到光榮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登樂~我的兵站我的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援老時光,青春歲,綠色軍衣。夜崗哨,馬燈微映。軍號遠,晨夕紅,時空隔望。憶寮邦士兵兄弟,兵站之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叫一聲老戰友,第二故鄉。初心憶,瀾湄往事。寮國夢,少年營,激情雨林。異國他鄉,東盟眺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69年7月,剛從軍校畢業的大學生分到勐臘108兵站當兵鍛煉時縣城合影。七月一日中午經磨憨檢查站,到達老撾勐賽第三供應站,這是駐在國外的一個營級單位,許多老兵是剛從越南戰場歸來,又奔赴援老最前線。兵站老兵們扎實能干,樸實可親可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左: 杜崇成,中: 胡兆力,右: 王永安。十多年后三位先后升任23分部政治部主任,62醫院副政委,22分部政冶部副主任)</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阡县|
江城|
长丰县|
济阳县|
临清市|
云霄县|
田阳县|
罗定市|
克什克腾旗|
广西|
博客|
屯留县|
北碚区|
榆林市|
咸宁市|
宁晋县|
鄂托克前旗|
台南县|
从化市|
崇礼县|
娄底市|
福清市|
张家川|
赣榆县|
曲靖市|
商都县|
芷江|
太原市|
林周县|
高清|
项城市|
安平县|
凤山市|
大宁县|
繁峙县|
丘北县|
团风县|
雷波县|
石首市|
三亚市|
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