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div> 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35年)五月,明左副將鄧愈克河州。元陜西行省吐蕃宣慰使姬鎖南普降明。十二月,姬鎖南普等十三人入京朝貢,明太祖賜鎖南普何姓,繼續管理河州。洪武四年(1371年),置河州衛,隸屬陜西都司西安行都衛。以何鎖南普為河州衛指揮同知,令何鎖南普子孫世襲其職。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宗喀巴的第四大徒弟絳欽卻杰受明成祖之召請,代替年邁的宗喀巴到南京,受到明廷的盛大歡迎。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明成祖封其為“妙覺圓通慈慧普應輔國顯教灌頂弘善西天佛子大國師”,并賜印誥,后又加封為“大慈法王”。他多次往來內地,把黃教(格魯派)傳入炳靈寺。到成化初年(1465年),黃教(格魯派)已發展成為藏傳佛教的主要派別,正德十二年(1517年),重建了靈巖寺,當時應該已更名為“炳靈寺”。寺院日趨興旺,僧侶增至四百多人,炳靈寺也擴展為上寺、下寺、洞寺三個組成部分。建筑層疊,巍峨壯觀。在明代二百七十年里炳靈寺再度興盛,蒙古、四川阿壩、陜西等地的善男信女和香客絡繹不絕。《明史紀事本末》卷十中說:河州地區的經濟已達到新的繁榮。正如明朝嘉靖年間修的《河州志》記載:河州具有“秦隴以西,繁華稱首”的美譽(明嘉靖本《河州志》卷一)。《明太祖實錄》卷二四四記載:莊浪、河州、洮州、涼州、臨洮等衛,原為荒涼貧瘠的邊地,在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時都變成了米多價賤的富裕地區。此時的炳靈寺也有了新的發展,給我們留下了眾多元明時代喇嘛教的書墨壁畫,還有在原有壁畫的基礎上覆蓋或重繪了一些原來的畫面。明成化年間,在唐代大佛右側修建了大經堂、睡佛殿、護法堂,在西方頂上修建了文殊院、觀音殿、普賢殿、韋陀殿等。在上寺,于明萬歷末年興建了卓瑪殿,在喜佛洞建立了密宗院。炳靈峽谷又恢復了往日的繁榮。大明第一才子、洪武21年進士、“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的總編謝縉,因違禁入朝吊祭朱元璋,受到彈劾,流放河州。在他謫居河州期間曾游歷過炳靈寺,并寫下了《冰靈寺》詩一首,詩中寫道:“冰靈寺上山如削,柏樹龍蟠點翠綠。況有冰橋最奇絕,銀虹一道似天梯”。 明?鮑龍也有《冰靈寺》詩一首,他寫道:“冰連橋寺稱雙絕,山共云林接太微。我欲窮離尋勝賢,懸崖誰肯引仙梯?” 明?明憶也有《冰靈崖》詩一首,寫道:“春始飛集冰靈崖,青松桂柏甚奇哉。上中下坐七佛洞,千賢萬圣觀自在。山明水秀菩提路,青山明月朝往來。西竺梵域出哈主,直指學傳九蓮臺。”明末清初的大書法家王了望寫過一篇《游靈巖寺記》的游記,在文末綴詩一首:“嘗擬謝靈運,惜為氣力殊。降心隨小路,駭浪慮輕桴。過眼峰堪畫,插天閣欲扶。淟然聞土谷,羅拜禮金瞿。”這些詩作反映出當年的炳靈峽谷和寺院危巖高聳、松柏盤崖,山水與共、梵宮巍峨的景象。<div><br></div></div> <h5><font color="#167efb"><i> 大寺溝遠景</i></font></h5> <h5><i><font color="#167efb"> 大寺溝遠景</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大寺溝遠景</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大寺溝遠景</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大寺溝遠景</font></i></h5> 明崇禎十一年三月十九日下午(1638年)闖王李自成率起義軍從四川入洮西,突破槐樹關進兵河州,與明將洪承疇部大戰于炳靈寺附近的雙城、新集,后轉戰于隴南等地。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同年5月多爾袞率領清軍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占領北京后,清順治帝福臨于同年10月在北京第二次即位,從此,大明朝改變為大清朝;炳靈寺地區也就名正言順成了大清的地盤了。清康、乾二帝更加崇信佛教,作為佛教格魯派系的黃教在這里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康熙年間將唐代大佛右側的大經堂改擴成藏式建筑。乾隆年間,在新寺臺修建了三間轉五三層的宗喀巴殿,在大寺溝口修建了藏式二層時論金剛院和十六尊者堂、護法堂、尊言堂等。炳靈寺 也曾“檐飛雁翅”“波映重閣”。然而,好景不長,在乾隆46年(1781年),這里發生了第一次河湟事變;同治年間(1862-1874年)發生了第二次河湟事變;光緒21年(1895年)發生了第三次河湟事變;民國17年(1928年)發生了第四次河湟事變。這四次巨大的社會動蕩,使數千萬生靈涂炭,連片的城鄉化為灰燼,赤地千里,眾多廟宇被毀,炳靈寺附近的卓尼禪定大寺、羅家洞寺都被焚燒殆盡,炳靈寺也未能幸免,大佛寺前的七層遮檐倚巖佛樓被燒毀,很多洞窟和佛像被炸毀,最后就連活佛都逃到青海避難。劫難之后炳靈寺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直至被幾乎完全遺忘。<br> 翻開炳靈寺所在永靖縣大事記,可以看到1951年,“考古學家馮國瑞先生考察炳靈寺石窟。翌年3月,中共甘肅省委副書記孫作賓與馮國瑞一行考察炳靈寺石窟”。這短短一句話反映出馮國瑞先生對炳靈寺的巨大貢獻。據說他多次想考察炳靈寺,但上級都以“地方不靖”、“皮筏過渡不易”而未能成行。直到1951年,馮先生才如愿以償。1952年馮國瑞先生相繼報導了炳靈寺石窟和麥積山石窟的基本情況,他的報導引起文化部文物局的高度重視。不久由文化部組織中央美術學院、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敦煌文物研究所三個單位共同組成炳靈寺石窟考察團。同年9月15日前後考察團的十幾位成員,分別由北京、西安和敦煌到達蘭州。去炳靈寺之前,鄧寶珊省長曾宴請了全體成員。通過這次考察,對於石窟造像的始建年代,初步可以認定開始於北魏 、興盛於唐代,明代又進行過改造,時間跨越一千多年,是佛教藝術的瑰寶。後來發現169窟有建弘年號,把石窟寺的時代又提早了約一百年,這是解放初期文物工作的重大發現。從此之后,炳靈寺又回到了人們的視線之中。<br> 炳靈峽谷在早期主要以神話傳說和風景取勝,漢唐之后,逐步轉變為以寺院為主。“炳靈寺”的稱號最早起源于宋,一直沿用至今。多數研究者認為“炳靈”是藏語“仙巴本郎”的音譯,意為“十萬彌勒佛洲”,也被譯作“本康”, 另外,還有廣義的“一個山頭一尊佛,十萬個山頭十萬尊佛之意……”。其漢語意義也很美,《說文》中載:“炳,明也。”《尸子》中解釋:“天神曰靈”。合起來就是:光明之神。查《辭源》,“炳靈”意為顯赫的英靈。《文選》漢班孟堅幽通賦:"系高頊之玄胄兮,氏葉之炳靈"。又晉左太沖《蜀都賦》:"近則江漢炳靈,食載其英"。這兩個字在道家也有引用,那便是“炳靈公”,傳說中泰山神的第三子,《封神演義》中封黃天化為"炳靈公",為管領方壺、方丈 、蓬萊 三座仙山的正神。可見在儒釋道三教中“炳靈”二字都有共同含義--光明,"珪玉埋英氣,山河孕炳靈" (唐?溫庭筠),故而沿用至今。<br> <h5><i><font color="#167efb"> 大寺溝遠景</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大寺溝遠景</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大寺溝遠景</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大寺溝遠景</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大寺溝遠景</font></i></h5> <h1><b>二.山水炳靈</b></h1> 今天的炳靈寺石窟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上寺、下寺、洞溝三處佛寺和姊妹峰上的老君洞也稱炳靈觀組成;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佛道兩家的圣地。而炳靈峽谷也就是古時的唐述谷一般人能夠進入的只有大寺溝、萬佛谷、靜寧溝、洞溝、野雞溝寥寥幾條,而且,有些還走不到頭。而以前的這里,人們的活動范圍要比今天大的多,除了幾條直通黃河的大溝,還有很多縱橫交錯的小溝,有人把它分為五大景區,七十四景點:大寺溝及沿湖景區有塔兒山、水簾洞、臥虎峰、五指山、亥母山、姊妹峰、擎天柱、金剛峰、萬笏朝天、西方境、彌勒打坐,童子拜觀音,五僧迎舟,赴會聽法、送子觀音,三個嘴、金鐘山、亮子山、海螺山、大象山、藏經山、凈瓶山、花果山,上山虎,駝耕田、達摩面壁、一線天、托塔天王等諸峰。靜寧溝景區有須彌山、石猴山、飛來峰、盤龍臥虎、女媧補天、盤古開天、鎮守邊關、雙劍峰等。萬佛谷景區有元寶山、象鼻山、蓮花山、竹筍山、關帝峰、禹王峰、三結義、望天門、駱駝峰、寶壺峰、金雞獨立、劈山救母、一夫當關、高僧坐禪、三娘教子、文成進藏等。楊塔至方寺景區還有龜山、頂天柱、石人峰、鴛鴦洞、等。上述山峰與溝豁少數我能對上號,大多數說不清楚,由于,找不到一張標注全部景點的導游圖,而且,大多數支溝荊棘密布,人們已經無法進去了。<br> <h5><i><font color="#167efb"> 大寺溝溝口</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大寺溝的山</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大寺溝的山</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大寺溝的山</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大寺溝溝口</font></i></h5> 如今,通行條件最好的是大寺溝,人們從炳靈寺大門進入,走幾步便到了姊妹峰腳下,姊妹峰就屹立在大寺溝溝口。如果,從劉家峽碼頭乘船,沿炳靈湖溯流而上,看到黃河北岸最俊俏的一座山峰一定是姊妹峰了。它上插云端,下接湖面,宛如兩根通天巨柱屹立于天地之間,因此又稱作“石柱峰”。它莊嚴雄偉、高大挺拔,兩座石峰并排而列,故而喚作姊妹峰。相傳,釋迦牟尼佛來炳靈寺傳經授法。時間長了,他的母親摩訶摩耶和姨母波闔波提對他十分想念,在夢里經常看望他,并囑咐釋迦牟尼佛抽出時間,能夠回家與她們團聚。為了普度眾生,釋迦牟尼佛坐在寺溝崖上,一直沒有回去。后來,摩訶摩耶和波闔波提聽到他精誠佛事、不愿回家的原由,姊妹二人親自趕來看望。一到大寺溝溝口,看到釋迦牟尼佛正閉目禪坐,只好駐足遠望。由于凝望的時間過長,她倆的肉體站在溝口上化成了兩座石峰。而她二人的魂魄,則跟釋迦牟尼佛修行去了。據傳,女人出家為僧也就開始于此。如果你站在水簾洞朝姊妹峰方向望去,姊妹峰后還有一座山峰緊緊相連。這座山峰也有一段傳說。相傳,摩訶摩耶和波闔波提姊妹二人,遠道出門看望釋迦牟尼,好些日子不見歸來。釋迦牟尼的父親“凈飯王”首圖馱那在皇宮等得著急了,親自來炳靈寺看個究竟。他走到魯班灘,隔河望見他的夫人摩訶摩耶和波闔波提站在大寺溝口巋然不動,他急忙渡過黃河,走到二位夫人的后面欲問情景,可他自己也不由自主地站定了。從此,他們就一齊修行,同歸佛國,永享佛國僧眾們的尊敬。 <h5><i><font color="#167efb"> 姊妹峰的正面</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站在大寺溝看姊妹峰</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站在大寺溝看姊妹峰</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站在大寺溝看姊妹峰</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站在黃河對岸(魯家灘)看姊妹峰</font></i></h5> 其實,姊妹峰從不同的角度看過去,是完全不同的景色,從大寺溝由里向外看去是亭亭玉立的兩姐妹,從黃河上游向下游看去,是挺拔俊秀的三少年,由對岸直觀之是通天巨柱,老君殿就懸在半山腰距地60余米處,但這也僅為姊妹峰的1/3至1/4之間。站在山后向前看,龍窩碧波、萬笏朝天、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姊妹峰的山頂也是秀麗的石峰林立,漂亮的石拱置于期間,景色絕佳。 <h5><i><font color="#167efb"> 站在黃河上游看姊妹峰呈三峰鼎立狀</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唐代大佛</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佛像</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佛像</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佛像</font></i></h5> 從炳靈寺大門進入景區,穿過姊妹峰,左拐走四五百米,便是著名的觀音巖。炳靈寺下寺的摩崖造像大都集中在這里,它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現存窟龕195個,其中石刻造像676身,泥造像102尊,石胎泥塑26身,壁畫約900平方米。其中,西秦窟2、龕1,北魏窟9、龕33,北周窟3,隋窟2,唐窟23、龕112,西夏窟1,明窟3、龕5,清龕1。其中建于唐開元十九年(731年)由隴右群牧使兼涼州觀察使薄承祧出資,高27米,上半身依山石雕,腰部以下為泥塑的彌勒大佛、也是世界第九大佛就雕塑在這里。其上方左右便是169和172兩個特窟,也就是人們口中的天橋洞,有人認為古人所說的“唐述窟”就指這里。根據《青唐錄》,唐代大佛像前立有七層佛閣,佛閣之上有棧道連接南北兩窟,且建成年代甚早。這一代的樓閣棧道應是毀于十一世紀末宋與西夏之戰,有人考證稱棧道某些望柱、扶手欄桿,及169窟窟門處的梁柱殘木為唐代遺存。根據近代名僧丹巴贊措于五十年代所獻清順治年間繪制的《炳靈寺彌勒圣地圖》,到清代時為九層佛閣,閣頂又有兩條倒八字型棧道直通169窟和171窟。具有斷代意義的 一六九窟“建弘元年題記”就在此地。 <h5><i><font color="#167efb"> 佛像</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佛像</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佛像</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佛像</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佛像</font></i></h5> 從大佛腳下沿游覽步道跨過溝通大寺溝兩岸的拱形水泥大橋,就到了今天的臥佛院,臥佛像原來位于第16窟,北魏窟。原來的臥佛院已埋入地下15米,釋迦涅槃像在1967年修建劉家峽水庫時,這尊像當時被認定為明代時期的造像,時代較晚,文物價值不大,再加上為嵌入巖縫中的附巖石雕,剝離搬遷難度太大,決定予以放棄。但是,敦煌文物研究所的霍熙亮等先生本著對文物負責任的精神,經上級部門同意后對其進行考古發掘。他們將佛體表面的泥皮小心翼翼地剝掉了一塊,發現了里面還有一層唐代的重塑層,這使他既興奮又激動。唐代的重塑層底下會不會還有一層重塑層呢?經過仔細考慮,他們又剝掉了一小塊唐代的重塑層,果然唐代的這一層也不是原作,在剝離了全部的重塑層之后,一尊秀骨清像,面色沉靜,神情和藹具有濃郁北魏風格的涅槃像展現在人們眼前。專家們經過仔細考察后認為,像這樣時代早、形體大、保存完整的北魏涅槃像,全國再無第二尊,上級部門指示必須要把這尊涅槃像保存下來。于是被分九段切割下來。2000年,在敦煌研究院、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河北承德金枋工作室和日本奈良文化財研究所等部門的協作下,完成了涅槃佛的保護修繕,2002年修繕后的涅槃像復原于河對岸的臥佛殿,在新建的臥佛院內展出。 <h5><i><font color="#167efb"> 大寺溝殘存的壁畫和棧道孔穴,劉家峽水庫蓄水后,該處地面抬高近二十米</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觀音巖</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大佛像臉部,深色板塊為本來面目,淺色部分表面為修復部分</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佛龕</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佛龕</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原十六窟涅槃像</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佛龕</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北魏講經像,169窟還有非常有名的苦行像,未拍到</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佛龕</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佛龕</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佛龕</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佛龕</font></i></h5> 在臥佛院東側,有一小溝,可能叫瓦房溝,如今已經長滿荊棘,人是進不去了,沿著山溝向溝垴瞭望,你會發現溝垴處的半山腰有一根石柱拔地而起,猶如一根細細的長桿。由于距離太遠,我無法估計他的粗細和高度,參考其他山峰,恐怕也在三十米以上,當地村民告訴我那便是擎天柱。他們說,沿著山路前行,到擎天柱向左拐便是炳靈上寺。遺憾的是密集的灌木,連巖羊都走不過去,何況我們是人,只能作罷。 <h5><i><font color="#167efb"> 俯視擎天柱</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俯視擎天柱</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用長焦鏡頭拍攝的擎天柱</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用長焦鏡頭拍攝的擎天柱</font></i></h5> 再向溝里行走,就的擅自溜出炳靈寺石窟保護區,當然,被景區工作人員發現會被制止。偷偷溜進大寺溝,是進溝最便捷和省時省力的方式,即大門進,楊塔鄉勝利村出。否則,便的從楊塔步行進溝,從炳靈寺石窟偷偷溜出去,但這是逃票行為,為人們所不齒。規矩的安排是分兩天游覽,從哪里進,就從哪里出,但這樣就得多費一天時間,多走一天冤枉路。由此可以看出景區規劃和管理上的缺陷,給游人制造了人為的困難。 <h5><i><font color="#167efb"> 野雞溝口</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大寺溝不知名的山</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大寺溝不知名的山</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大寺溝不知名的山</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大寺溝不知名的山</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大寺溝不知名的山</font></i></h5> 繼續向溝腦前行,在石窟群的對面,也就是大寺溝的東側是臥虎峰,回頭向出口眺望,迎面便是從湖面上升起的五指山。五指山惟妙惟肖,臥虎峰雄渾壯觀。繼續前行左手有一支溝,當地人叫它野雞溝,現在人們又給它起了個形象的名稱--一線天。全國的名山峽谷有很多,一線天也為數不少,但多以高而窄且長稱著,而炳靈谷的一線天是另一番景色,雖然也有高而窄的峽谷,但它最具特點的地方是高而寬的地段,峽谷兩壁垂直升高二三百米,寬七八米,巖壁呈垂直波浪,紋理流暢,人們稱其為脊柱巖。這種形狀的巖石我只在這里和炳靈寺的屬寺崗溝寺見過。溝的盡頭為一處天井,四周懸崖環顧,期間草木蔥蘢,花開時節,爭奇斗艷,猶如巨型花籃。 <h5><i><font color="#167efb"> 野雞溝的一線天</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一線天</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一線天</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一線天的脊椎巖</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一線天</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一線天</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一線天</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俯視一線天</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俯視一線天</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一線天</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一線天</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一線天</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一線天</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一線天</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一線天的脊椎巖</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一線天</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一線天</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臥虎峰</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臥虎峰局部</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一線天</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一線天的脊椎巖</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一線天的脊椎巖局部</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俯視一線天</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俯視一線天</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臥虎峰</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臥虎峰局部</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大寺溝峽谷</font></i></h5> 繼續前行,一座座奇特的山峰從眼前閃過,有的像蘆筍、有的像屏風、還有的像這樣或那樣的動物,變換無常,奇形怪狀,難怪古羌人稱其為鬼谷。站在高處俯視大寺溝一帶,起伏的山巒多為片狀,形如一片片的花瓣迎風綻放。繼續前行右拐,在距下寺五華里的地方就到了上寺。 <h5><i><font color="#167efb"> 不知名的山</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不知名的山</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不知名的山</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不知名的山</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不知名的山</font></i></h5> 上寺的歷史可追朔到隋唐,大佛洞內有4米高的彌勒佛像一尊,神采豐滿,形象端莊,為典型的隋代造像風格。然而,上寺最輝煌的時代是元、明時期。元末明初,藏傳佛教格魯派傳入炳靈寺。炳靈寺石窟在承襲前代佛教藝術的基礎上又融合了藏傳佛教藝術。《安多政教史》和炳靈寺藏文物《佛姥出世源流本記》(清?張楊隆珠著)都記載了有關炳靈上寺的一個神秘故事。故事說,從前在炳靈上寺附近有一群修行者,一天,相繼丟失了兩個濾水器(佛教徒不能喝水中生物,以免殺生,所以要過濾生活用水),正在疑惑之際,看見雪地上有兔子的足跡,他們跟蹤印跡來到一處巖洞,在一尊綠色度母像前發現了丟失的濾水器,他們就把度母像迎請到住所供奉。誰知次日早晨,度母像不見了,尋找后發現度母像又奇怪地返回到原地。如此迎請數次,依然如故,只得在原處供奉。喇嘛們認為度母從西天自然飛來,故而稱其為 “自然飛來佛”,她居住的巖洞就是今天的卓瑪洞。于明萬歷末年在巖洞外興建了卓瑪殿,成為上寺的正殿。同一時期在喜佛洞還建立了密宗院。此后因戰亂頻繁,卓瑪殿屢毀屢建,清康熙十四年、民國二十六年和1986年都曾重塑卓瑪佛像。現存卓瑪殿綠度母塑像,高1.32米,頭戴寶冠,秀發垂于兩肩,面目清秀,手持蓮花坐于蓮臺之上,四層背光中第二層為二十個小度母。度母,藏語亦稱“卓瑪”,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度母本源記》里說,觀世音因感于眾生數目巨大,救度困難,憂愁淚下,眼淚滴成蓮花,先變成綠度母,隨即變成白、紅、黃、藍、金等不同身色的化身,共二十一尊。這二十一尊度母各自對觀音立誓,要輔助菩薩救助眾生,十方諸佛感于她們的圣跡,稱她們為“度母”,即救度一切眾生成佛的佛母。成為藏傳佛教女性的保護神,或稱多羅菩薩。 <h5><i><font color="#167efb"> 鳥瞰大寺溝</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鳥瞰大寺溝</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鳥瞰大寺溝</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鳥瞰大寺溝</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鳥瞰大寺溝</font></i></h5> 又據《安多政教史》記述,當年文成公主進藏過境時曾居住在這里。這一帶曾經是炳靈寺香火十分旺盛的佛教活動中心,康熙年間,上寺又修建了藏經樓、文殊殿、觀音殿、護法堂、十六尊教堂、尊音神堂等。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敕封上寺嘉楊隆珠活佛為護法禪師呼圖克圖(即轉世活佛),是康熙冊封的十八個活佛之一,已傳世八代,其傳弟子喇嘛十余人現居上寺,并管理著整個寺院。這里現存窟龕13個,大小石雕3身,泥塑造像6身、石胎泥塑1身,壁畫約100平方米。最具文物價值的洞窟為上寺1號窟,即卓瑪洞,洞高328厘米,寬610厘米,深464厘米,內塑卓瑪佛一尊。最早的卓瑪殿始建于清康熙年間,黃色琉璃瓦,雄偉壯觀,同治時全部燒毀。光緒年間復建,繼而于民國十七年焚于戰火。民國二十六年地方民眾再次修建了藏式平頂卓瑪佛殿,60年代被拆除。現存的卓瑪殿是1986年在當地群眾及善男信女的募化捐資下,采用漢式結構重建,基本恢復了昔日的巍峨雄姿。重修后的卓瑪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三間轉五,前轉后不轉,與卓瑪洞連在一起。上寺能移動的文物全部保存在這個窟里。其中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冊封的甘珠爾大藏經一部,原106卷,部分在動亂中遺失,現存60余卷,為佛教中的主要經典著作,清康熙年間由駱駝駝運到炳靈寺。唐卡畫有綠度母、千手千眼觀音、壇城圖、文殊菩薩等畫卷,制作精美,色澤絢麗,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中綠度母唐卡畫是九世班禪贈送給上寺的。 <h5><i><font color="#167efb"> 上寺大佛洞</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大寺溝上寺</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大寺溝上寺綠度母</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上寺大門</font></i></h5> <h5><i><font color="#167efb"> 上寺遠眺</font></i></h5> (未完待續)<div><br></div> 本文參考和部分取材于郭友實主編的《炳靈寺史話》和包繼紅主編的《永靖史話》,特此說明,并一并致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卓尼县|
高清|
黄大仙区|
卢氏县|
偏关县|
枣强县|
托克托县|
南宁市|
天柱县|
若尔盖县|
汉阴县|
临沭县|
吉林省|
全南县|
年辖:市辖区|
和田县|
宜丰县|
抚松县|
长沙市|
本溪|
当雄县|
辽宁省|
韶山市|
灵武市|
海林市|
京山县|
瓮安县|
二手房|
庄河市|
任丘市|
和龙市|
长岛县|
钟山县|
泸水县|
浪卡子县|
日土县|
绥江县|
临清市|
隆安县|
莲花县|
东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