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5月15日跟隨廣州市珠江攝影學會一行人前往中山市西區,觀看當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長洲醉龍的巡游活動。</p><p class="ql-block"> 醉龍是古代中山民間特有的舞蹈,起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據傳,醉龍舞的起源與香山縣(今中山市)的一次瘟疫有關。當時,鄉民們在求助佛祖時,發現河中躍出一條大蛇,砍斷后血染河水。鄉民們喝了河水后疾病痊愈,認為大蛇是龍的化身,因此創造了舞醉龍來紀念這一事件,并希望以此祈求風調雨順,消弭水禍。</p><p class="ql-block"> 醉龍舞又稱轉龍頭、木龍舞、柴龍舞、舞龍船頭。宋景定三年(1262年)朝廷大臣黃憲(獻,號敬齋)到安南國加封陳日暄,回國途中在海上遇到風暴,官船隨波逐浪飄到長洲,黃憲辭官到長洲開村,并在村中建有一間侯王廟,廟中除供奉神像外,還供奉木雕龍頭、龍身、龍尾,作龍圖騰崇拜,于每年的農歷四月八均在廟宇和宗祠中祭祀和轉龍。據《香山縣志》(乾隆志)記載:“四月八日,僧家浴佛,里社祭神于廟,曰轉龍頭。是日里人奉祠,鑼鼓旗幟,歌唱過城市,曰迎神,家以錢米施之,或裝為神龍,歌舞數日而罷。”另據《香山縣志》(道光志)記載:“四月八日,浮屠浴佛,諸神廟雕飾木龍,細民金鼓旗幟,醉舞中衢,以逐疫,曰轉龍。” 2008年6月,醉龍舞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項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準備好了,精彩即將開始。</p> <p class="ql-block"> 本次巡游隊伍從黃氏大宗祠起步,由長洲醉龍隊、長洲北堡醉龍隊組成。</p> <p class="ql-block">長洲醉龍隊在巡游儀式上的表演</p> <p class="ql-block">長洲北堡醉龍隊在巡游儀式上的表演</p> <p class="ql-block">巡游途中隊員們踩著鼓點的旋律,醒獅起舞,口中噴射出熱情的火焰。</p> <p class="ql-block">隊員們以“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的技藝,把醉龍舞表演得別具神韻,豪壯大氣,令人驚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河县|
亳州市|
景谷|
永康市|
四子王旗|
顺义区|
仁布县|
泰州市|
内黄县|
徐水县|
桂东县|
崇明县|
航空|
清河县|
彭泽县|
弋阳县|
隆尧县|
耒阳市|
泗洪县|
巴南区|
长岛县|
克山县|
马关县|
虎林市|
湖南省|
二连浩特市|
高青县|
合山市|
卢龙县|
金溪县|
安宁市|
闸北区|
龙海市|
丰顺县|
高阳县|
读书|
虞城县|
绥中县|
南郑县|
桑日县|
丰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