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劉德明</p> <p class="ql-block"> 我的大姐劉素珍,今年77歲,但歲月并沒有在她臉上留下過多的痕跡,她看上去頂多60多歲。最近,我靜下心來,回憶一下我們姐弟之間當年有趣的往事。想想我的大姐,一個人從熱血少女到喜壽之年,她這一路走來,經過人生的巔峰與低谷;走過時間的無涯與荒野;走過愛情的生死與離別;走過時代的風雨與變遷。面對生活上的酸甜苦辣,一生堅守的那顆初心,始終未變,真的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她不僅是我們劉家的好大姐,更是我們劉氏家族的好姑奶奶。</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用當年幾個真實、生動、有趣的小故事來描寫一下我的大姐。她站在我們兄妹當中,是一抹明媚的陽光,更是一襲不老的芳華,是剎那的莞爾一笑,也是永恒的氣韻風骨……</p> <p class="ql-block"> 大姐過30歲生日</p><p class="ql-block"> 記得在我們家,無論是父母,還是我們兄弟姐妹,小時候過生日,無論是小生日,還是大生日都和小街上人家一樣。唯一的一次是父母替大姐做30歲生日,卻顯得非常隆重,超乎風俗。至今仍歷歷在目,記憶猶新。</p><p class="ql-block"> 那是大姐30歲生日的前一天,我看到父母在忙著做壽桃,買壽面,準備鞭炮。</p><p class="ql-block"> 我問:“我家誰過生日這么隆重啊?”母親說:“是你大姐明天過30歲生日,這是她出嫁后,第一次在婆家過30歲生日。我和你父親準備隆重地替你大姐做30歲生日。今天我們把壽桃做好,明天早上你們兄妹5人排著隊,分別抬著壽桃,壽面,排在后邊的人負責點燃鞭炮,聽到鞭炮響了,你們就一路排著隊走到你大姐家。”</p><p class="ql-block"> 好在大姐家離我家很近,只有幾十米遠。一掛鞭的時間就到大姐家了,大姐看到娘家人這么隆重的替她做生日,也感到很高興。并熱情地招待了她的弟弟妹妹們。</p><p class="ql-block"> 我想父母通過這次替大姐做30歲生日,充分地表達了父母對大女兒的器重和深深的愛。因為按照過去的風俗習慣,人只有到了60歲,才能做壽桃,慶賀生日。所以父母這次超乎風俗,替大姐做生日的情景,今天回憶起來,就像昨天一樣。</p> <p class="ql-block"> 大姐騎車送米到老家</p><p class="ql-block"> 1958年大躍進,加上三年自然災害。小街上的人生活都十分困難。我家也不例外,為了度過難關,我母親不得已把我們兄妹分批送到濱海老家度荒。記得是1962年秋天,我被送到奶奶家,每天中午吃的大麥糝子飯,早晚吃的玉米山芋粥。清晨,把小山羊牽到小河邊吃草,到了山芋的收獲季節,奶奶和我各背個籃子,到挖過山芋的大田里,拾社員挖山芋時,遺留下來的山芋,或搬運山芋時,不小心撒在田里的山芋,甚至是社員故意留一些山芋在田里讓老人或孩子去拾。有時,我和奶奶一天能拾幾十斤山芋呢。</p><p class="ql-block"> 每到中午時分,我都習慣性地眺望奶奶家朝南的小路,看看有沒有人騎車過來。母親知道我在奶奶家不喜歡吃山芋,定期叫大姐送點米過來。每當看到大姐騎車的身影,就知道大姐給我送米過來了。真的好開心!遠遠地就迎了上去。有了米,奶奶就會在煮粥前,打開紗布做的小口袋,在口袋里面放上一把米,然后扎好口袋,放在粥鍋里煮,等粥煮好后,把米袋子從粥鍋里撈上來,倒在碗里給我吃。</p><p class="ql-block"> 大姐最喜歡奶奶用山芋粉做的饅頭,看起來透明,吃起來有嚼勁,山芋饅頭好吃,是我的最愛。但平時奶奶很少做,只有到了過年過節或有親戚過來才做一次山芋饅頭。</p><p class="ql-block"> 每次大姐騎車回合德前,奶奶都會用大袋子裝一口袋山芋給姐姐帶回家。</p><p class="ql-block"> 我們兄妹都是輪流到奶奶家度荒,我記得六妹劉素萍在老家待的時間最長,對奶奶感情也最深。至今還會說一口流利的老家方言。</p><p class="ql-block"> 每當到了上學的年齡,母親就會叫大姐用自行車把我們從濱海老家帶回合德,到最好的學堂念書。</p> <p class="ql-block"> 爹爹帶的二斤蓬面</p><p class="ql-block"> 我爹爹從濱海老家帶了二斤蓬面。我大姐晚上煮了一大鍋大麥糝子粥,鍋里還有蓬面夾的疙瘩,數量精確到每個人只有兩個蓬面疙瘩。我沒有吃過蓬面疙瘩,真的好期待哦。</p><p class="ql-block"> 那天,全家坐上桌正準備吃晚飯,我二姨爹突然來到我家,我大姐說:“二姨爹您吃過啦?”二姨爹說:“我還沒吃呢。”大姐口頭上一句客套話不曾想遇到二姨爹實話實說。我大姐只好盛了一碗糝子粥端給二姨爹,二姨爹看到我們每人碗里有蓬面疙瘩,就連忙說:“我也想吃蓬面疙瘩呢。”我大姐說:“蓬面疙瘩每人只做了兩個。多一個沒有。”看!我大姐原則性還蠻強的。我連忙打圓場地說:“二姨爹我碗里的還有兩個蓬面疙瘩沒吃呢,要不給您嘗嘗?”</p><p class="ql-block"> 其實我也沒吃過蓬面疙瘩,也想品嘗一下它的滋味。但為什么要讓給二姨爹吃呢?因為我曾吃過一頓二姨爹燒的紅燒肉,并且是放冰糖燒的。至今覺得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紅燒肉。現在雖然經常吃紅燒肉,但總覺得沒有我二姨爹當年燒的那種味道。</p> <p class="ql-block"> 耦耕二叔賣香瓜</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后期,在一個夏天的早晨,家在耦耕鄉的叔伯二叔一大早挑一擔香瓜來合德販賣。</p><p class="ql-block"> 兩筐香瓜擺在我們面前,我大姐和我們兄妹幾個看的饞涎欲滴,真想每人拿只香瓜嘗嘗。我大姐忙問:“二叔您吃過啦?”二叔其實沒吃早飯,但嘴上仍客氣地說:“吃過了。”我母親接著他話茬說:“跨個缺子還要吃三碗飯呢,何況你挑著擔子從鄉里走這么遠路到合德街,快坐下,我盛碗粥給你吃。”二叔望著桌上一大頭盆粥,不冷不熱,一連吃了6大碗,我們姐弟幾個望著一大頭盆粥所剩無幾。連忙拿碗盛粥,就這姐弟幾人每人只吃了小半碗粥。</p><p class="ql-block"> 二叔不過意,在筐里拿了一個小香瓜,洗洗用刀切成幾瓣,每人分了一瓣。并且信誓旦旦哄我們說:“中午賣瓜回來,所剩下來的香瓜全都給你們吃。”</p><p class="ql-block"> 中午放學回家,看到二叔又來我家吃中飯,大姐忙問二叔:“香瓜呢?”二叔難為情地對我們說:“都賣光了。”我們姐弟幾個面面相覷,感到十分失望。那個年代,想吃個香瓜都很難,那像現在,想吃什么?拿錢買就是了。</p> <p class="ql-block"> 看電影</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看電影,不像現在只要有錢就能隨意地看。那時候看電影,對于我們小孩來說很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記得大姐平時同林大媽家的林大姐關系最好,倆人相處的就像親姐妹一樣,遇到好看的電影,倆人就一起去看。有時,被我知道后,我就跟大姐說:“我也想去看電影。”大姐說:“這次沒票了,等下次買好票,帶你一塊去看電影。”</p><p class="ql-block"> 但每次看電影都是大姐買的票,次數多了,總覺得不過意。于是我就動腦筋,想出來一個辦法,電影院賣的票是我家西邊印刷廠印的,剛好,印刷廠有我兩個同學,找幾張末印過年月日的空白電影票還是能辦到的。于是,買一張真票做樣子,空白票用紅筆慕仿真票寫一張,然后,將寫好年月日的假票放在真票下邊,冒充真票。好在,電影院的檢票人,由于年歲大了,老眼昏花,很容易就蒙混過關的。這都是小時候沒錢想出來的餿主意。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好意思再去看不花錢的電影了。</p> <p class="ql-block"> 看戲</p><p class="ql-block"> 在一九七八年底的某一天,準確時間記不得了,我從陳洋公社南灘大隊七隊知青點回家,看到我濱海老家的四叔劉義春帶著女兒劉大娟剛好來到我家,我爸媽看到他們十分高興,特地囑咐大姐去街上買好多菜,招待老家來的四弟和大侄女,吃飯時,四叔說:“他去年調到濱海淮劇團工作了,這次劇團到射陽演出《秦香蓮》,他是團里的主要演員之一,團里有規定,團長和每位主要演員都有兩張關系票。”我四叔把兩張戲票送給了爸媽,爸媽知道大姐和我喜歡看戲,又把票給了我們,我和大姐欣喜若狂,早早吃了晚飯,來到了劇場旁邊的這條老街。 </p><p class="ql-block"> 這條老街名叫永勝街,東西走向,平時人流不多,但今晚卻是人潮涌動。街兩邊的小店,一家挨一家,每一家都張燈結彩,熱鬧非凡。各種風味小吃、花片、玻璃球、小風車,應有盡有。雖然每家店面不大,但生意卻很紅火。你看!小販們扯開嗓子沖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大聲地吆喝著,有的嗓音燎亮,有的喊聲沉遠,高一聲低一聲,彼此起伏。有賣瓜子、花生、葵花籽的;有賣西瓜、棒冰、河雀螺螄的;有賣梨、柿子、菱角、荸薺的;有賣香煙、糖年糕、麥芽糖的;還有賣紅薯的農村大爺,也在人群旁不停地呟喝著。</p><p class="ql-block"> 進到戲園里,趕緊對號入座,今晚是著名淮劇表演藝術家裔小萍擔任淮劇《秦香蓮》的主演。一陣鑼鼓聲響,大幕徐徐拉開。只見秦香蓮帶著一雙兒女送丈夫陳世美赴京城趕考,一路上,千叮嚀,萬囑咐。秦香蓮邊走邊唱道:“送夫送到長亭外,離別時,千言萬語心中埋。愿郎君,一路平安身康泰,愿郎君,魚跳龍門步進階。”陳世美望著秦香蓮和一雙兒女唱道:“攻讀詩書十余載,懸梁錐股,寒窗能挨,但愿得身穿龍袍,把烏紗戴,系紅花,京都內外,跨馬游街。……”兩人那純正的淮劇唱腔,贏得全場觀眾經久不息的鼓掌聲和此起彼伏的喝彩聲。</p><p class="ql-block"> 全劇通過北宋年間,陳世美進京應試,考中狀元,被招駙馬。妻子秦香蓮攜兒女進京尋夫,闖宮被逐。至包拯前控告陳世美"殺妻滅嗣"。</p><p class="ql-block"> 包拯將陳世美召到開封府,好言相勸,話不投機。令秦與對質,陳世美自恃國戚,強詞狡辯,包拯怒欲鍘之。……皇姑、太后聞訊阻刑……包拯不顧,鍘死陳世美。</p><p class="ql-block"> 整部戲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淮劇表演藝術家裔小萍扮演的秦香蓮,形象秀美,唱表俱佳。尤其是獨具魅力的淮劇唱腔,“其聲鳴鳴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她手牽的小女孩就是我四叔的女兒扮演的。一場戲,從頭至尾直看的我和大姐心神蕩漾,如癡如醉。</p><p class="ql-block"> 散場后大姐請我到工農兵小吃部吃了一碗小餛飩和一盤老街鍋貼,然后姐弟倆興高采烈地哼著淮劇小調回家了。</p> <p class="ql-block"> 尾聲</p><p class="ql-block"> 歲月流逝,時光荏苒。5月11日是父母的百年紀念日,我們姐妹兄弟又相聚在一起,回憶當年的往事。特別看到大姐花白的頭發時,我真的感嘆于時間猶如白駒過隙,更感嘆歲月的無情。總覺得大姐還像過去那樣年輕漂亮。 </p><p class="ql-block"> 中國作家楊絳說過:“我最大的成就是我有一個好家。”把家經營好,是一生最好的投資。這一點我大姐做到了。她不僅把家經營好,還培養了兩個優秀的兒子,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勤勉盡力做事,腳踏實地做人。孫子、孫女在名牌大學讀書,是讓人羨慕的一家人。</p><p class="ql-block"> “半生父母恩,一世姐弟情。”大姐經常對我們說:“她這一生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和生她養她的父母,更無愧于這個偉大的時代!”</p> <p class="ql-block">作者:劉德明</p> <p class="ql-block">主編:李龍成</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宁|
明星|
沂源县|
镇雄县|
广灵县|
大埔县|
儋州市|
天镇县|
阿巴嘎旗|
灵璧县|
建阳市|
遂平县|
若羌县|
清原|
高碑店市|
定襄县|
建平县|
辽源市|
祁连县|
北宁市|
平泉县|
高雄县|
塔城市|
晴隆县|
邻水|
浠水县|
宜黄县|
嫩江县|
临西县|
大荔县|
察雅县|
光山县|
新建县|
邢台县|
达孜县|
信阳市|
调兵山市|
南雄市|
白城市|
黄梅县|
贵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