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續三)</p><p class="ql-block">(三)抗日戰爭時期</p><p class="ql-block">⑩漢川是鄂中抗戰的重要根據地</p><p class="ql-block"> 抗日戰爭時期,漢川是江漢平原的抗戰中心之一,是鄂豫邊區抗日游擊發源地之一,是鄂豫邊區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1938年6月,中共天漢工委成立,辦公機構設在漢川。11月,更名為天漢中心縣委,中共漢川縣委同時成立,是天漢地區成立的第一個縣委。1938年漢川組建了4支游擊隊,其中一支整編為鄂豫挺進支隊第4團隊(后編入新四軍5師),開辟了襄南、天漢抗日根據地。1939年10月10日,新四軍鄂豫獨立游擊支隊第四團隊之一部全殲頑匪岑鵬部。1939年12月天漢中心縣委改名為天漢地委,管理天漢縣委、川陽工委、川沔縣委和汈汊湖區委,領導著整個汈汊湖區域和周邊縣域的抗日武裝斗爭。1940年8月13日,策反汪步青部一六五旅又1個團,同時,不計前嫌,力促一二八師王勁哉部抗擊日偽。1941年冬,在楊林五風臺全殲日軍一個海軍分隊,殲敵42人。隨后,堅持反“蠶食”斗爭,彭懷堂領導的雙槍支隊多次深入敵后,打得日寇心驚膽戰。</p><p class="ql-block"> 1941年到1942年初,漢川抗日武裝配合新四軍5師15旅、13旅一部和天漢支隊殲滅了盤踞在川漢沔地區的偽軍汪步青師,活捉了偽師長汪步青。擊潰了李太平師,天漢抗日根據地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擴大。</p><p class="ql-block"> 漢川為抗日提供了大量兵源、糧源、財源。《鄂豫邊區政權工作報告》稱:“漢川改選中,動員新兵二百二十名, 超過計劃的二點二倍”。《天漢減租已經結束、普遍開展征糧運動》稱:“天漢減租工作經過足足一個月的努力,已于九月終勝利結束了……現在各地紛紛小結,準備在縣農救會上總結。減租過后迎頭來的乃是征糧運動,這在倪家鄉(新堰倪集)已經爭先開征……”邊區在漢川征收的稅款及物資在天漢地委的組織下,往往僅十天半月,就人挑馬馱、漁船護運,送往邊區根據地。</p><p class="ql-block"> 漢川3500多人參加了新四軍。邊區領導李先念、陶鑄、陳少敏先后幾次來漢川,為發展鞏固天漢抗日根據地,打敗敵偽頑軍作過重要的戰略部署。同期在漢川縣戰斗過的領導人有徐子威、童世光、雍文濤、李人林、張執一、顧大椿、謝威、栗西、魏西等。漢川本地著名人物有:天漢工委書記童世光;豫鄂邊區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吳師筑;天沔漢地區傳奇英雄彭懷堂;鄂南干部挺進支隊支隊長張曙光;等等。</p><p class="ql-block"> 由于漢川黨、政、軍、群組織穩固發展,漢川成為鄂豫邊區的大后方。鄂豫邊區行政公署天漢辦事處、天漢作戰指揮部、天漢婦女救國分總會、天漢稅務分總局、天漢貿易分總局、邊區銀行天漢分行等一系列天漢地委機構設于漢川新堰鎮的楊葉陂(楊集)一帶,而且邊區的兵工廠、被服廠、《七七報》第二印刷廠、第四醫院,設于汈汊湖地區的余楊灣、陳步清灣、中洲湖、馮家大灣等地。新四軍5師15旅旅部也曾駐于新堰楊葉陂一帶。天漢湖區民兵斗爭當時被譽為鄂豫邊區模范,是邊區南戰線的支柱。《五師地區1944年年終工作總結》評價“天漢湖區,民眾斗爭為我全邊區之模范”。</p> <p class="ql-block">(四)解放戰爭時期</p><p class="ql-block">?漢川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作出了貢獻</p><p class="ql-block"> 1949年3月至5月,天漢縣武裝聯合京鐘縣武裝,配合江漢軍區三軍分區及二軍分區三次攻打漢川縣城,解放了縣區和漢川全境,打通了圍攻武漢的西屏障。</p><p class="ql-block"> 在全國各戰場上,漢川人浴血奮戰,作出了自己的貢獻。突出人物有:歷任晉綏軍區三五八旅副旅長、獨立第二旅旅長、第一野戰軍三軍七師師長、三軍副軍長的唐金龍;歷任晉冀魯豫野戰軍一縱隊二旅旅長、縱隊副司令員、第二野戰軍十六軍軍長的尹先炳;歷任冀中軍區第二十團團長、晉察冀軍區第七縱隊二十旅副旅長、華北軍區第七縱隊二十旅副旅長、皖南軍區軍政干校副校長的萬振西;任華東軍政大學副校長、第二總隊長的劉清明;任第四野戰軍后勤部第六分部政治委員的顏青云;任晉西北軍區后勤部軍需部政治處主任的陳文彪;任西北野戰軍第1縱隊358旅715團團長、第一野戰軍1軍1師副師長的羅坤山;歷任東北民主聯軍預備師四團團長、“東北軍大”教員研究班主任兼軍事教員隊隊長、“軍大”西滿分校訓練處長、第六團團長的劉祖靖;任中共川北區黨委書記、歸綏市警備司令部副政委的祁云祥。他們都被共和國授予開國將領,其中有六位少將。</p><p class="ql-block"> 漢川人為保衛武漢作出了重大貢獻。武漢和平解放前,江漢軍區天漢縣委設立城市工作部,主要通過地下統戰工作組織市民維護治安、保衛城市和人民,如保護王家墩飛機場,保衛發電廠、水廠、輪渡等民生設施,特別是策反了武漢市(漢口特別市)市長、漢川人晏勛甫,為武漢順利交接到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手中立下了殊功。</p><p class="ql-block"> 不幸犧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著名烈士有:1946年6月犧牲于新堰楊業坡的天漢縣縣長和代理天漢中心縣委書記方植三;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縱隊十三旅三十八團團長,于1947年在山西孝義縣鹽鍋頭戰斗中犧牲的高志和;1948年5月任二邊軍分區副司令員,于隴東戰役犧牲的王仁發;1949 年6月在河南靈寶豫靈鎮因叛徒出賣被公開活埋的西北軍管會專員匡友之;關押在重慶渣滓洞,英勇與敵斗爭的張國維、張文江;保衛重慶大渡口鋼鐵廠而犧牲的劉家彝......</p> <p class="ql-block">2.漢川涌現出的紅色名人</p><p class="ql-block"> 漢川這一片紅色的土地,是革命的搖籃。這里走出了鄂豫皖蘇維埃政府委員長,紅25軍、25創建者,紅4方面軍創建者之一、中共七大公祭的三個革命時期60名著名烈士之一王平章;鄂豫皖、鄂豫陜省委書記徐寶珊烈士;湖北省委書記魏人鏡烈士;面對白色恐怖毅然加入共產黨的原國民黨省黨部常委何羽道烈士;湖北省委監察委員、湖北省婦女委員會執委、中華女英杰徐全直(陳潭秋同志的夫人)烈士;省委候補委員程棣華烈士;中共鄂東地委、特委書記,北京大學學生運動領導者,三一八慘案犧牲的李循鑒烈士;《七七報》社長、主編,《七七日報》副社長謝文耀烈士;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將軍陳文彪、劉清明、羅坤山、唐金龍、萬振西、顏青云等一大批革命先輩。</p><p class="ql-block"> 據不完全統計,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全市革命烈士有數萬人,其中載有姓名的革命烈士5000余人,有200多名縣團級以上干部為國捐軀。漢川人民對湘鄂西、鄂豫皖、鄂豫陜根據地等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這些地方,流傳著漢川革命先輩的故事,長存著他們不朽的英名。著名烈士還有:曾任賀龍紅七師政治部主任泐山章理;湘鄂西省委監察委員、川陽縣委書記、縣蘇維埃主席黃秋松;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臨時政府委員屈登高;工農革命第六軍前敵委員會代理書記、中共鄂西特委候補委員羅正品;紅一軍參謀長張全才;紅一軍團四軍十一師師長、江西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閩贛軍區司令員、紅軍游擊隊干部學校校長、閩贛邊指揮部司令員劉海云等等。</p><p class="ql-block"> 從漢川成長的革命火種及點燃的革命烈火,燎原了鄂中、鄂東、鄂南乃至湘鄂西、鄂豫皖和鄂豫陜,從漢川走出的革命先輩的足跡走遍了祖國的四面八方。王平章、徐寶珊作為鄂豫皖、鄂豫陜根據地重要的締造者載入共和國《永遠的豐碑》,被鄂、豫、皖、陜人民陳列、塑像、立碑,深刻緬懷。王平章被譽為“為荊楚大地播撒革命火種,為人民軍隊注入思想靈魂”。</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德市|
武汉市|
永年县|
威海市|
林州市|
睢宁县|
左权县|
全南县|
古蔺县|
鸡东县|
洛宁县|
南丹县|
观塘区|
五莲县|
集贤县|
阳信县|
江门市|
揭西县|
金乡县|
泸定县|
麻栗坡县|
科技|
磴口县|
乌拉特后旗|
安西县|
英超|
兴文县|
盖州市|
泊头市|
肃宁县|
丰都县|
岳阳市|
新泰市|
喀什市|
会泽县|
鲁甸县|
榆树市|
五指山市|
淮阳县|
开化县|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