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拓荒航天城</p><p class="ql-block">——紀念我國西北導彈綜合試驗靶場的建設者</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五十年代,經過無數革命先輩前仆后繼、流血犧牲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面臨著經濟建設和鞏固國防的艱巨任務。國際上,以美帝國主義為首的西方列強,不甘心他們在中國的失敗,它們糾集在一起,對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實行封鎖、禁運、扼制政策,軍事上搞核威脅、核訛詐、核壟斷,企圖顛覆、侵略我新生政權;國內,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在大陸失敗以后,逃到臺灣孤島,躲在美帝國主義的卵翼下,做著“反攻大陸”的春秋大夢,幻想推翻新中國,卷土重來,在大陸復辟。</p><p class="ql-block"> 為了加強國防建設,毛主席、黨中央決定開展尖端武器的研發。1956年4月25日,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講話中指出:“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大炮,而且要有原孑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之后,周恩來總理主持一次中央軍委會議,決定組建導彈航空科研方面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由聶榮臻任主任,并正式宣布中央關于導彈武器的決定,同時成立國防部導彈局和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從此開始了導彈武器的研究工作。</p><p class="ql-block">一、東方航天城的變遷</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東方航天城,位于甘肅省酒泉市與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交界處的巴丹吉林沙漠西部邊緣28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這里人煙稀少,干旱少雨,環境極其惡劣。當年為了在這里設置導彈試驗靶場,將1386人、500多戶蒙古族牧民從寶日烏拉遷往古日乃和馬宗山地區,將額濟納旗肯查干牧場寶日烏拉嘎查(綠園)劃為軍事禁區。這2800平方公里禁區,處在非常荒涼的戈壁灘深處,許多地方連地名都沒有。為了基地建設和部隊聯絡需要,便以工程代號命名地名,如20基地機關駐地,也是整個基地的核心區叫10號,7169部隊(特工指)機關駐地叫8號。如果是有特征的地方就以形跡名稱為地名,如8號地區由于有樹也叫綠園,有橋的地方叫向陽橋,10號也叫和平里。</p><p class="ql-block"> 1958年1月。中央軍委決定以從朝鮮回國的志愿軍20兵團機關為基礎,組建導彈試驗場管理機構。3月,導彈試驗靶場的番號仍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兵團,代號為0029部隊,導彈試驗靶場被稱為20基地。</p><p class="ql-block"> 1958年10月20日,國防部批準將導彈試驗靶場管理機構稱為中國西北導彈綜合試驗基地,停止使用第20兵團的名稱,從此,試驗基地正式成立,負責管理和使用中國的第一個導彈綜合試驗靶場。</p><p class="ql-block"> 1958年4月至1961年11月,承擔靶場建設的7169部隊僅用3年半的時間,就將靶場第一期工程任務全部完成,交付基地。</p><p class="ql-block"> 1980年代中期,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基地逐漸實行對外開放,參照國際上航天發射場命名的一般作法,考慮到離基地最近(240公里)、且具有一定國際知名度的城市,只有甘肅省酒泉市,而且基地所在地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曾于1969—1979年劃歸酒泉市管轄,因此,將其取名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p><p class="ql-block"> 80年代,我國為了跟蹤國際上具有戰略性的高科技發展趨勢,制定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即“863計劃”,“載人航天工程”就是“863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載人航天計劃于1992年9月21日被批準正式立項。于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緊鑼密鼓地展開。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發射升空,拉開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序幕。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用長征2號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中國從此實現飛天夢想,成為航天俱樂部的正式成員,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為“航天城”,也是目前我國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基地。</p><p class="ql-block"> 1992年11月8日,江澤民總書記到基地視察,為基地題寫“東風航天城”。于是”東風”作為基地的正式名稱被確認,隨即將原來的“和平里”火車站更名為東風火車站,一些賓館、商店、道路、學校等都以“東風”命名,使基地成為名符其實的“東風航天城”。其實,“東風”一詞在基地籌建時,作為有線電話通信代號早就在使用。1958年,根據全軍有關通信業務規定,為了確保有線電話長途臺通信秘密,基地長途臺作為總參長途臺的用戶,需要擬定一個長途電話通信的單位名稱代號,這個代號不能與基地的番號、部隊代號相同和混用,在當時中國一派“超英趕美”、“東風壓倒西風”的年代,通信部門覺得“東風”這個詞叫起來順口,聽起來順耳,更具有一種特殊意義,便報請總參通信兵部批準,開始在基地對總參的軍用長途通話中,使用“東風”這個電話代號。</p> <p class="ql-block">二、關于兩彈一星工程 </p><p class="ql-block"> 我國國防高科技建設、軍事史上最偉大的“兩彈一星”工程,是我國能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障,是毛主席、黨中央運籌帷幄、高屋建瓴的英明決策,是發奮圖強,自力更生精神的成果,是我國科研人員和廣大人民解放軍指戰員艱苦奮斗,勵精圖治,浴血奮戰的豐碑。所謂“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1967年我國的氫彈試驗成功后,兩彈就指核彈和導彈了。</p><p class="ql-block"> 1956年4月25日,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講話中指出,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之后,周恩來總理主持一次中央軍委會議,決定組建導彈航空科研方面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由聶榮臻任主任,并正式宣布中央關于導彈武器的決定。同時成立國防部導彈局和國防部第五研究院,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任第一任主任,從此開始了導彈武器的研制工作。</p><p class="ql-block"> 國防部導彈局和五院隸屬于聶榮臻元帥兼任主任的國防科委。五院是研制原子彈、氫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的科研機構,導彈局則從事導彈和火箭的研制。導彈和火箭都屬于尖端科技,二者的原理基本相同,但功能有別。導彈(代號“DF”)是武器系統,無論是短程、中程或洲際,也不管它是攜帶的常規彈頭或核彈頭,它只是投擲工具(槍),它的目的物(彈)爆炸后對目標進行殺傷或摧毀。火箭(代號“CZ”)則是航天運載工具,它在固定的發射基地發射后,將目的物人造地球衛星、科學實驗衛星或飛船送入地球軌道或外太空,然后向地面接收裝置發回各種信息、圖像、音視頻等信號。</p><p class="ql-block"> 1957年下半年,為了使導彈研制和導彈試驗工作同步發展,中央軍委決定籌建導彈靶場,并成立了靶場籌建委員會,開展靶場的創建工作。1957年10月15日,中國和蘇聯簽訂《關于生產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以及在中國建立綜合性原子能工業的協定》(也稱國防新技術協定)。《協定》規定,蘇聯將向中國提供地地、地空、空空導彈樣品和有關技術資料,派遣技術專家協助中國勘建導彈試驗靶場。協定簽訂后,為了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盡快勘選場址,以便于1958年夏開工建設,國防部長彭德懷指示,靶場的建設和建成后的維護管理由炮兵負責。這樣,炮兵就擔負起了勘選靶場選址和組建靶場機構的任務,由炮兵司令員陳錫聯負責,具體負責這項工作的是炮兵政治委員邱創成和副司令員萬毅。在籌建選調干部、組建班子的過程中,先后調進一些干部,有第20兵團副司令員孫繼先,原空三軍政委栗在山,第一軍械科學試驗靶場場長張貽祥,以及呂琳、申建基、杜榮民等同志。并在炮兵大院專門給了一幢辦公樓,內部叫導彈試驗靶場籌備處,對外稱“炮兵營房工程建筑部”。籌備處由張貽祥擔任籌建組組長,主要負責靶場的勘察、定點等工作。</p><p class="ql-block"> 1957年12月30日,以杜蓋耶夫為首的蘇聯專家組,來華協助中方對導彈靶場進行勘察、設計工作。過了1958年元旦,由張貽祥同蘇聯專家組一起,對東北、華北的海拉爾、索倫、赤峰、二連浩特等地進行了空中勘察。從勘察的結果分析,如以索傖或二連浩特為靶場,導彈向西發射要飛經蒙古人民共和國上空,且索倫為山區,二連浩特地區又嚴重缺水,并且靠近 包頭礦區,因此不宜設置靶場。 </p><p class="ql-block"> 1958年1月18日,陳錫聯等一行50余人,組成導彈試驗靶場勘察隊(對外稱炮兵營房建筑場地勘察隊),乘伊爾—14飛機,從北京飛到蘭州,參加勘察的有王尚榮、孫繼先、張貽祥,還有空軍副司令員周彪、通信兵技術部部長孫俊人、蘭州軍區空軍司令員袁學凱,以及17名蘇聯專家和中方的幾名翻譯。到蘭州后,勘察隊首先對銀川以西,民勤以北幾個地方進行了勘察。隨后又沿河西走廊到了酒泉,在酒泉周圍進行了幾天的空中勘察,看到這一帶為茫茫戈壁灘,人煙稀少,地勢平坦,地形條件比較理想。然后勘察隊或乘汽車,或騎駱駝,祥細考察了這一帶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況、交通條件、自然資源、氣候氣象、電力供應、通訊聯絡等方面的基本情況。這一次考察的結果認為,甘肅省酒泉鼎新以北廣闊的戈壁灘上適合陸上導彈靶場的設置。</p><p class="ql-block"> 1958年2月14日,中央軍委在北京三座門召開會議,專門聽取了陳錫聯的考察報告。參加會議的有彭德懷、聶榮臻、中央軍委秘書長黃克誠、海軍司令員肖勁光、空軍司令員劉亞樓、炮兵司令員陳錫聯、工程兵司令員陳士榘等30多名軍隊領導。烏蘭夫也參加了會議,他是國務院副總理,主要分管國家的少數民族工作和統戰工作,同時還兼任著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和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會議同意將勘察報告呈報黨中央毛主席。陳錫聯、方毅等同志于3月3日,將綜合的審查意見寫成專題報告,連同蘇聯專家組提出的陸上導彈實驗靶場地域的選擇和戰術、技術要求,一并上報毛主席、周總理和黨中央,請求盡快批準在上述地區建場。因當時周總理南下不在北京,毛主席批示給書記處處理。最后由鄧小平、陳云和陳毅審核確定:額濟納河中下游的戈壁灘地區為陸上靶場建設地點。黨中央批準了這個報告。靶場的工程勘察和施工,中央軍委交給了工程兵陳士榘司令員,靶場機構由孫繼先的第20兵團為主組建,但建制還放在炮兵。</p><p class="ql-block"> 1958年5月27日—7月22日,中央軍委在北京召開擴大會議,研究加強軍隊建設問題,毛主席在會上提出了研制、試驗核武器的任務,他說:“原子彈就是那么大的東西,沒有那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那么好吧,我們也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我看有10年功夫完全可能”。“兩彈一星”工程正式啟動。</p><p class="ql-block"> 1958年3月6日,志愿軍第20兵團秘密撤離朝鮮回國,3月13日下午到達北京,被安排在總參沙溝第三招待所。3月18日上午,又從總參招待所遷至復興路25號炮兵大院,開始組建導彈試驗靶場基地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導彈試驗基地在北京炮兵大院辦公時期,主要做了四項重要工作:一是根據導彈試驗任務的實際需要,重新調整、組合了司令部各處和政治部各部的人員;二是組織所有機關干部學習蘇聯專家組提供的有關導彈試驗的各種資料,分工專人開始草擬基地的編制體制;三是開始進行干部的選調工作;四是申請領導機關在北京的正式住地。這四項組織準備工作,對酒泉導彈試驗基地最初的組建工作無凝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兩彈一星工程當時是國家的天字一號機密。20兵團回國后,對進入導彈靶場的人員進行了嚴格的政審,未通過政審的人員編入其他單位。1958年3月27日,軍委秘書長兼總參謀長黃克誠大將批示:將實驗基地的籌備單位正式稱之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兵團,對外代號為0029部隊,同時正式將原來隸屬于軍委炮兵的靶場籌備處并入兵團。后來靶場籌備處的張貽祥、呂琳(后任地地導彈實驗部前任部長)、申建基(后任反導試驗部部長)、夏銘智(后任衛星觀測站站長)等人都成為基地的領導和骨干。</p><p class="ql-block"> 1958年4月,經總政批準,由孫繼先中將、栗在山少將、張貽祥、林毅、呂琳等9人組成了第20兵團黨委,孫繼先任書記,栗在山任副書記。1958年夏秋期間,組建20兵團司、政、后機關,臨時在北京炮兵大院內的原總參軍械部大樓辦公。9月,經周總理批準,搬到位于北京朝陽區左家莊12號院內原全國合作總社的辦公樓內(這或許是后來靶場核心區10號命名為“和平里”的由來,因北京和平里就在朝陽區)辦公,左家莊12號成了當時組建導彈試驗靶場的大本營。兵團教導大隊則駐北京豐臺區長辛店進行整編、訓練。</p><p class="ql-block"> 1958年10月20日,國防部批準將導彈試驗靶場管理機構稱為中國西北導彈綜合試驗基地,停止使用第20兵團的名稱。1959年初任命孫繼先為基地司令員,栗在山為基地政委。從此,導彈試驗基地正式成立,負責管理和使用中國的第一個導彈綜合試驗靶場。經過一個冬春的努力,到1959年3月,從全軍調來2112名干部,到1959年底,干部人數達到3000多人,基地總實力達到了9932人。經過一年半時間,就將地地、地空、空空導彈試驗部,海上導彈試驗分場,航區測量試驗部,飛行勤務部和工程部等主要技術部門組建了起來。之后還陸續組建了警衛團、汽車團、工兵團、文工團、鐵路管理處、發電廠、修配廠、農場、軍郵局、印刷所、服務社、小學校等單位。據說,為了保密起見,試驗基地的人員從北京乘軍列行軍至酒泉沿途不準開門窗,軍列經過和停靠車站的站牌名都要用草簾遮擋。嚴格保密紀律,對工作所在地區,工作性質和內容都要“上不告父母,下不示妻兒,死也要爛在肚子里”。</p><p class="ql-block"> 20兵團教導大隊駐在北京豐臺區長辛店,學習導彈的發射技術和理論知識。期間,組織了一次模擬發射的初級“點火”合練。為了保密,在場地周圍用木料和葦席扎起20多米高的“圍墻”。合練用的導彈是蘇聯提供的P一2導彈。項目包括導彈的起豎、對接、測試、點火。三總部對這次點火合練非常重視,總參謀部楊成武副總長、總政治部肖華和甘泗淇兩位副主任、總后勤部洪學智部長和李聚奎政委,還有國防部五院和試驗基地的領導,都參觀了這次初級點火合練。</p><p class="ql-block"> 1959年10月,第一試驗大隊和20兵團其他部隊開始分批陸續秘密開赴位于內蒙古顏濟納旗的基地試驗靶場駐地。</p><p class="ql-block"> 西北導彈綜合試驗基地第一次執行的導彈試驗任務,是發射蘇制P—2導彈。該彈長17.68米,直徑1.652米,最大射程600Km。 P系列彈導導彈是蘇聯在上世紀40年代,在德國“V—2”的基礎上研制設計出來的地地彈導式導彈,P—1導彈射程300Km(蘇聯向中方提供了兩發,一發為實彈,一發為教學用的解剖彈),1950年代設計的P—2彈導導彈射程已接近600km。這次的試驗任務代號為“101”任務,首區在3號發射陣地,彈著區為安西落區,射程554km。</p><p class="ql-block"> 為了執行這次任務,基地從1959年就開始了準備工作。1960年2月19日,國防科委下達命令,決定1960年5—6月發射。1960年4月2日,孫繼先、栗在山向全基地參試官兵發布了“101”任務第一號命令。張愛萍副總長到基地試驗靶場后,深入各參試單位,祥細了解任務的各項準備情況,隨后,他向中央軍委提出報告,建議于9月9—15號之間擇機發射。9月3日,中央軍委秘書長羅瑞卿大將批準了P—2地地導彈的發射計劃。基地立即開始在技術陣地進行導彈的水平測試,9月6日,在技術陣地主任石榮屺的具體組織指揮下,三中隊完成了4發導彈的水平測試工作,測試后的導彈性能正常,技術指標全部合格。9月8日,進行了接近發射狀態的導彈點火合練。次日,導彈轉往3號發射陣地進行起豎,測試和加注等各項工作。孫繼先、李福澤、呂琳等親自到發射陣地坐鎮指揮。擔負這次發射任務的是地地導彈試驗部一大隊一中隊,他們在中隊長忠勇、政治指導員馬讓的帶領下,經過9個多小時的連續戰斗,順利完成發射陣地的所有工作。9月10日7時42分,廣西陸川籍的發射操縱員賴紀叢按下了“點火”按鈕,只見導彈尾部噴射出強烈的火光,繼而發出震憾大地的轟鳴聲,隨后導彈徐徐升起,按預定程序飛行。7分鐘后,安西落區發現了目標,發射試驗取得圓滿成功。</p><p class="ql-block"> 孫繼先司令員向參試官兵發表講話,他說:“在蘇聯專家撤走后17天,在沒有任何經驗可供借鑒的情況下,我們自力更生,發奮圖強,用國產推進劑,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的發射了我國的第一枚地地戰略導彈,說明我們基地有能力完成新型武器發射試驗任務。參加這次任務的所有單位和人員都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一枚地地導彈發射成功后,孫繼先、栗在山又組織基地投入了國產導彈的發射試驗準備工作。這時,中國人按照蘇聯提供的圖紙仿制出來的導彈,也開始進入最后的組裝,并于1960年11月5日、12月5日、12月15日連續三次成功地發射了我國仿制的“1059”地地導彈。后來,人們將中國人自己制造出來的第一枚導彈命名為“東風一號”,簡你DF—1。</p><p class="ql-block"> 1960年11月5日發射第一枚國產地地導彈時,聶榮臻元帥親臨基地指揮。發射成功后,他緊緊地握住孫繼先的手,激動的說:“我們成功了,感謝你們,感謝基地,感謝全體參試人員。你們為祖國增了光,爭了氣。今天,在祖國的地平線上,飛起了我國自已制造的第一枚地地導彈。這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此以后,我們有自己的導彈了!”。</p><p class="ql-block"> 第一枚國產導彈試驗成功后,人們把“V—2”的圖紙簡單的將其放大一倍,制造出“東風2號”。1962年3月21日上午9時5分53秒,“東風2號”在眾人的期盼中點火升空,但導彈未向空中飛去,卻在離發射臺約100米的地方落到地下爆炸,將地面炸出一個很深的大坑,發射失敗。這是一次讓所有科技人員記憶深刻的發射試驗。1964年6月29日,經過重新設計、改進的“東風2號”又開始發射試驗,并取得成功。隨后連續三次發射試驗都取得了成功,它標志著中國從此擁有了可以遠程打擊的導彈盾牌。</p><p class="ql-block"> 1966年10月16日,我國在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基地(21基地),中國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從而打破了美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從此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p><p class="ql-block"> 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次導彈核武器(兩彈結合)試驗成功,標志著我國對敵人有了核反擊的手段。</p><p class="ql-block"> 1959年8月開始,20基地先后組織實施了我國第一次地空導彈、空空導彈、地地導彈的實彈發謝試驗。</p><p class="ql-block"> 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了東方紅一號衛星 。</p><p class="ql-block">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p><p class="ql-block"> 1980年5月18日,中國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代號“CZ”)發射成功。</p><p class="ql-block"> 1981年9月20月,第一次發射“一箭三星”技術獲得成功。</p><p class="ql-block"> 1999年11月20日,神州一號試驗飛船發射升空,拉開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此時,20基地已成為一個多場區、多謝向、多落區的導彈試驗和衛星發射試驗基地,其編制員額達到5萬多人。</p><p class="ql-block"> 1975年9月,總參發出通知,經中央軍委批準,撤銷20基地,將所屬的5個試驗部和一個工區,改編為6個試驗訓練基地(4個軍級,2個師級)。1975年底,經過18年艱苦創業,曾為國防尖端技術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20基地,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在新中國國防科研、試驗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這次分編中,原20基地第一試驗部編成新的20試驗訓練基地,承擔地地導彈、衛星發射試驗任務,以后對外就是著名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p> <p class="ql-block"> 中央軍委將籌備導彈試驗靶場的任務交給炮兵司令員陳錫聯負責。后來,陳錫聯覺得工程兵來完成建設靶場的任務比較合適,即向軍委建議,由工程兵來完成建設導彈靶場的任務。軍委采納了這一建議。</p><p class="ql-block"> 1958年4月11日,總參黃克誠總長主持0029工程建設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張愛萍、羅舜初和張今彬,會議決定工程兵成立特種工程指揮部(簡稱特工指),代號7169部隊(兵團級)。特工指以剛從朝鮮回國的志愿軍19兵團機關、志愿軍工程兵指揮部和志愿軍后勤三分部(原19兵團后勤部)為基礎組建而成。由工程兵司令員陳士榘上將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曾旭清少將任副司令員,黃文明少將任副政委(后任政委),趙東寰少將任參謀長,姚國民少將任政治部主任,李基少將任后勤部部長,王云任器材部部長,任省軒任營建部部長。并明確特工指負責原子彈試驗場和導彈綜合試驗靶場的設計、施工和整個工程建設,經費預算報國防部批準,由總后財務部在航委專案內支付。當時軍委對靶場建設總的要求就是一個“快”字,一切為了爭時間,搶速度,盡快保證導彈試驗。</p><p class="ql-block"> 當月,總政治部批準組成“特種工程聯合黨委”,陳士榘任第一書記,孫繼先任書記,黃文明、栗在山任副書記,共同負責靶場工程的施工質量和各方面的協調工作。</p><p class="ql-block"> 1958年4月11日,工程兵司令員陳士榘上將親自指揮代號為“0029”的工程勘察隊進入額濟納旗寶日烏拉以南地區,展開點、號布局和鐵路、公路走向的定點設計以及工程勘察。自此,陸續進駐到內蒙古額濟納旗寶日烏拉地區的人民解放軍兩支正兵團級單位近10萬官兵,在中國北疆的戈壁沙漠里,悄然拉開了建設導彈靶場的帷幕。</p><p class="ql-block"> 中央軍委賦予特工指三大任務:一是0029工程,即西北導彈綜合試驗靶場工程的建設施工;二是0673工程,即新疆羅布泊馬蘭原子彈試驗基地(21基地,張蘊玉任司令員,馬蘇政任政治委員),由特工指工程兵124團負責建設施工;三是0674工程,即青海省海晏縣金銀灘地區我國第一座原子彈研制、生產基地(221廠),由特工指工程兵101團負責建設一座特種武器儲備庫(洞庫),1963年工程兵109團參加了新中國第一座原子城的建設。</p><p class="ql-block"> 1958年4月24日,首批從朝鮮回國的志愿軍第19兵團機關干部和戰士的列車駛入北京,汽車將這批“祖國最可愛的人”拉到總參西郊第三招待所。一個星期后,軍委下達命令,宣布撤銷19兵團,其機構改成工程兵特種工程指揮部(代號7169部隊)。</p><p class="ql-block"> 19兵團除司令部作戰處調軍委工程兵作戰處,情報處、裝甲兵辦公室調濟南軍區,炮兵辦公室調蘭州軍區、防化辦公室調陜西省軍區外,司令部各處和政治部、后勤部及直屬的通訊營、警衛連、報社、印刷廠、服務社等都很快轉入向西北酒泉開進的準備工作。</p><p class="ql-block"> 1958年8月18日,總政治部批復:同意以陳士榘、黃文明、曾旭清、趙東寰、張貽祥、胡天蘭、李基、王義忠、霍長茂、張少華十同志組織7169部隊黨委,由陳士榘同志任書記,黃文明同志任副書記。7169部隊黨委直屬工程兵黨委領導,部隊黨委行使兵團級黨委職權。凡調到7169部隊執行任務的部隊,在執行任務期間接受7169部隊黨委的領導。(以后又增加了姚國民和馬蘇政同志為黨委委員)。</p><p class="ql-block"> 從1958年3月30日起,中央軍委為了在計劃期內完成建筑施工任務,下達了調集部隊的命令,大批施工部隊從全國各地調來,共計有工程兵建筑101、103、107、109、124、125等6個團,工程兵4、5、6、8、9、10等6個團,工程兵53、54師,汽車36、37兩個團,一個辦事處,一個工程技術大隊,3所醫院,一個通訊營,一個勘察隊和電工營,偽裝營,另有印刷廠、木材加工廠、機械修理廠、器材物資倉庫、農牧場等7個單位,此外還有測繪大隊、水文大隊,兩架小型運輸機(安—2型)。配屬施工的有步兵195師、東北守備第3師、鐵道兵第十師、通信兵通訊工程2團、空軍建筑第6分部(相當1個師),還有北京建筑公司、蘭州第四建筑公司等單位組成的10萬大軍。根據任務區分,各單位的分布位置:特工指(7169)機關駐8號地區(綠園),20基地機關駐10號和平里,海軍組駐4號地區,工兵8團駐1、2、3、4號地區,工兵建筑109團駐15、16、17號地區,工兵9團駐7號地區,工兵6團駐9號地區,營建部駐10號地區,北建公司駐11號地區,空建6分部和工兵4團駐14號地區(鼎新機場),鐵道兵十師駐鐵路沿線,195師和工兵5團駐清水石碴場地區,通信團駐5號地區,守備三師、兩個汽車團和三個醫院、指揮部后勤部及所屬單位留守酒泉地區。</p><p class="ql-block"> 0029工程分布在南北150公里、東西90公里13000平方公里的荒漠地帶,分甲、乙、丙、丁4個區域,共41個場地,2555個建筑物,包括技術廠房、特種營房、普通營房。 0029工程是在戈壁灘深處建設的,非常荒涼,人煙稀少。許多地方連地名都沒有,有地名的卻又多是蒙語名稱,叫起來很拗口,為了基地建設和部隊聯絡需要,便以工程代號命名地名。</p><p class="ql-block"> 1958年3月11日,由陳士榘任主任,趙東寰任秘書長,孫繼先、張令彬、李壽軒、成鈞等同志組成工程勘察委員會,根據技、戰術要求,對場區內的點、號配置進行了工程勘察,確定了各要素的具體位置(后來20基地許多場號名稱就是這個時候確定的)。中央提出,用最短的時間把導彈靶場建設起來,先后提出“兩彈為主,導彈第一”,“先工業項目,后生活設施”,以盡快建成,保證使用。按照蘇聯人的理念,0029工程大約需要十五年才能完成,而我們要求在一年內建成首期工程,三年全部完工。</p><p class="ql-block"> 1958年5月15月,特工指機關及其直屬部隊乘火車從北京出發,17日到達8號地區額濟納旗肯查干牧場寶日烏拉嘎查(綠園)特工指機關駐地。這里是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新建的旗府住地,當時建設工程還未竣工,只有旗婦聯、團委等單位從賽罕陶來遷來。1958年5月12日,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作出同意在額濟納旗寶日烏拉地區進行國防建設的決定,并通知額濟納旗旗府機關停止搬遷。額濟納旗是內蒙古自治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少的旗,寶日烏拉是黑河沿岸少有的沙漠綠洲,蒙古族牧民為了國家的國防建設,放棄世代居住地,遠走他鄉。1958年5—9月中旬,巴顏寶格德和依如布拉格兩個蘇木(鄉)的機關和牧民進行了搬遷,搬遷共涉及260戶1112人,人口占全旗人口的四分之一,牲畜70381頭(只),占全旗總數的一半。全旗38%的牧戶、58%的牲畜向北部荒漠地區遷移了140多公里,遷移機關工作人員、農牧民及喇嘛教人員4000余人。額濟納旗黨政機關搬遷至達來呼布鎮。</p><p class="ql-block"> 1958年6月26日,彭德懷元帥召集黃克誠、張愛萍等同志面談,交待了兩件事,一是靶場建設的第一期工程要在明年(1959年)8月1日前完成,二是施工中一定要以整風精神貫徹多快好省。7月29日,國防科委批準了陸上靶場設計任務書,8月底完成初步設計。10月,國防科委批準了初步設計。12月底,由工程兵設計院和三機部四院共同完成了施工圖的設計。</p><p class="ql-block"> 0029工程的建設,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58年4月—1959年4月,主要是鐵路、機場工程施工和其他工程物資器材的準備,包括鋼材型材的加工制作,木材型材的加工,沙石料的備料等。第二階段1959年5月—1960年5月,首期工程全面施工。第三階1960年6月至11月,工程收尾移交。10萬建設大軍,冒著冬季零下2、30度的嚴寒,夏季3、40度的酷熱,夜以繼日奮戰,早日建設好導彈試驗靶場,用“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的口號來鼓舞士氣。3年半的時間,共完成各種營房總面積48.5萬平方米,機場、公路場坪混凝土152萬平方米,鐵路干、支線294公里,常備通信架空線路5260對公里,各種電纜990(條)公里,高低壓輸電線273公里,土石方632萬立方米,全區包括技術陣地、發射陣地、發電廠、特種燃料庫、觀測站、遙控站、收發信臺、設備安裝等首期工程項目。</p><p class="ql-block"> 經過10萬建設大軍堅忍不拔,頑強拼搏,龐大的0029工程提前完成。1961年1月,由張愛萍副總參謀長主持的總移交會議,在基地10號和平里新落成的招待所舉行。出席會議的有:20基地司令員孫繼先,政治委員栗在山,副司令員李福澤、張貽祥;特種工程指揮部司令員陳士榘,政治委員黃文明,副司令員曾旭請、趙東寰以及有關工程負責人。雙方達成了移交事項并在移交文件上簽字。</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對0029工程建設予以高度評價。請看陳士榘司令員生前的回憶:1965年元旦之夜,毛澤東主席健步登上天安門城樓,來到一片金星閃爍的解放軍高級將領中間。將軍或鼓掌、或敬禮,微笑著爭向自己的統帥拜年祝賀。毛主席走到陳士榘將軍和張愛萍將軍面前時停了很久。他一手握住陳士榘將軍的手,另一只手指著張愛萍將軍,笑著說:“祝賀你,你們(工程兵)立了功,他們(國防科委)出了名,你們做窩(建成兩彈基地),他們下蛋(成功爆炸了原子彈),我們中國人說話開始算數了,你們都立了大功”。</p> <p class="ql-block">三、航天城的大動脈—清綠鐵路 </p><p class="ql-block"> 中央決定在西北建設尖端武器綜合試驗靶場正式啟動,軍委調兵遣將,組建20基地管理機構(0029部隊)和建設施工單位特種工程指揮部(7169部隊)。鐵道兵作為特工指配屬施工的兵力,是最先進入甘肅清水的施工單位之一。1958年2月,中央軍委下達由鐵道兵第十師承擔清綠鐵路建設的命令。此時,十師正在浙江建設蘭(溪)銅(官垻)鐵路(新安江水電站專用線),工程基本完工尚未移交,部隊正開展收尾配套施工,準備交付。</p><p class="ql-block"> 1958年2月,師長李興弟、政治委員張少華在北京鐵道兵兵部接受命令后,即刻回到浙江蘭溪召開黨委會,研究部署部隊移防新區的準備工作。1958年3月23日,師派出以后勤副師長王清潭為首的先遣設營組赴甘肅清水鎮設營,為大部隊到達新區后順利進入各任務施工點。同月11日,以導彈靶場勘察委員會成員、鐵道兵司令員李壽軒中將率領工程技術人員,乘直升機勘察鐵路走向,規劃線路設計方案,之后又騎駱駝從清水出發,實地考察線路經過地段沙害等情況,確定線路最佳方案。4月3日,師組成有鐵道兵總工程師華云章、蘇聯專家安東諾夫,以及曹錫林、梁志恒等人參加的踏勘小組,從清水出發,歷時11天,實地勘察,最終確定線路走向。</p><p class="ql-block"> 與此同時,在浙江、福建等地的部隊,立即將蘭銅鐵路收尾配套、辦理移交上海鐵路局,49團擔負的南福鐵路未完工程移交兄弟單位。4月20日起開始移防,6月14日,部隊陸續到達清綠鐵路沿線各施工點,全師5182人調遣完畢。與此同時,為加強鐵十師施工力量,總參于58年5月14日將從朝鮮回國的志愿軍第六道路營576人調歸鐵十師,編為十師獨立第一營,于6月9月到達金塔上夾寺駐地,調廣州軍區第二道路營500余人,編為十師獨立第二營,于6月14日到達金塔上元社駐地,兩個獨立營均配屬46團施工,5月24日調從朝鮮回國的志愿軍后勤部輜重團3121人,編為十師獨立團。至此,全師總兵力達9300余人,師機關駐清水,各團駐地分布清綠鐵路沿線,從南往北依次為49團、獨立團駐清水鎮半坡村,擔負清水至黃沙窩20km施工任務;47團駐酒泉市蓮花寺,擔負黃沙窩至夾山50km施工任務;46團駐金塔縣營盤,擔負鼎新北至青山頭60km施工任務;48團駐和平里(內蒙額濟納旗路口村),擔負青山頭至和平里110km施工任務;50團駐下河清,與鐵3師、6師兩個機械連配屬各團施工。</p><p class="ql-block"> 清綠鐵路南起蘭新鐵路清水車站,北至內蒙額濟納旗境內和平里(導彈試驗靶場基地核心地區10號),全長240.4公里。為什么不是“綠園”呢?綠園實際上是指額濟納旗旗府所在地寶日烏拉地區,是“特工指”駐地8號地區,附近有個小山頭叫青山頭,48團擔負施工的線路從青山頭至和平里110公里。清綠鐵路從清水車站向西北出岔引出后,一直在黑河的左岸,當進入金塔縣的營盤附近,線路跨過黑河,即黑河1#大橋進入黑河的右岸,而8號、10號都在左岸,線路行進到10號核心區,即和平里附近,又從右岸跨過黑河2#大橋進入終點和平里車站。線路沿巴丹吉林沙漠腹地蜿蜒向北延伸。1958年5月23日,全線正式開工建設,同時組建新管科,定員758人,李云山任科長,1959年2月14日,新管科擴編為新管處,李云山任副處長,郝潤賢任副政委。1959年2月17日全線鋪軌通車,1960年1月16日交付20基地。為了盡快修通這條通往導彈試驗基地的交通大動脈,為導彈靶場建設創造條件,采取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的方法。全師官兵不畏惡劣的地理環境,嚴酷的自然氣候,艱苦的生活條件,披星戴月、夜以繼日奮戰在工地。49團從開工至6月30日,僅用40天時間,就完成0—20Km路基橋涵工程施工任務,隨即大部隊轉入鋪軌基地建設,組織鋪軌隊,為鋪軌做好準備。47團于7月29日完成20—70Km路基橋涵工程施工,49團鋪軌隊進入鋪軌施工。46團于9月2日完成70—130Km路基橋涵工程,鋪軌隊進入鋪軌。此時,因建橋材料供應問題,經請示上級,決定黑河兩座大橋先建木便橋通車,1958年7月1日起,46團6連和48團5連開始黑河1#、2#大橋和大埧渠中橋木便橋施工,以保證通車,后再建正橋。1959年2月6日,正線鋪軌至199.7Km處,49團鋪軌隊奉命撤到14號線及清水石碴線鋪軌。與此同時,48團組成人工鋪軌隊,繼續完成40.953Km鋪軌任務。全團官兵冒著零下20多度嚴寒,披星戴月,履雪踏霜,肩扛枕木,手抬鋼軌,你追我趕,奮戰17天,比計劃提前3天,于2月17日鋪軌至終點站和平里車站。至此,清綠鐵路全線於1959年4月7日開始通車臨管運營。</p><p class="ql-block"> 1959年9月8日,國防部五部和鐵道兵司令部指示,組建清綠鐵路支線管理處,定員1484人(包括鐵十師選調的195人),該處由鐵十師和0029部隊共同組建。處長蘆云彩(0029部隊),政委郝潤賢(鐵十師),副處長畢恩浦(0029部隊)、李云山(鐵十師),政治處主任徐守華(鐵十師)。</p><p class="ql-block"> 清綠鐵路原計劃1958年10月鋪軌通車,由于建筑器材、特別是軌料供應不能及時到位,至使延期。但即便于此,鐵十師官兵仍以不到一年的時間完成了240多公里的鐵路建設任務,為綜合導彈靶場建設開辟了一條交通大動脈。1959年1月22日,由鐵道部運輸局、機務局、國家經委交通局、蘭州鐵路局、鐵道兵、鐵十師、7169部隊軍運處在清水召開清綠支線施工和運輸聯系會議,決定成立清水鐵路運輸聯合指揮部,并就施工和運輸達成8條協議,郭維城副司令員、張少華政委分別代表鐵道兵、鐵十師在協議上簽字。清綠支線自1958年8月以來,采取邊鋪軌,邊運營的措施,開展臨管運輸14個月,共為導彈基地運輸各類物資132.15萬噸,為我國航天事業做出了永戴史冊的貢獻。</p><p class="ql-block"> 鐵十師在清綠鐵路建設施工中,精心設計,科學調度,發揚工程民主,開展技術革新活動,采用合理化建議14932條,技術革新2976件,促進了施工進度,降低了工程成本。共完成路基土石方247萬立米,橋梁665米,涵渠644米,房屋2.5萬平方米,正線鋪軌304.2公里(含岔線63.8公里)。為了開發當地的堿礦資源,1961年3月至1962年6月,46團和49團大部,完成了120Km的和(平里)堿(湖)支線鐵路建沒任務,1962年8月,鐵十師完全撤出導彈基地。在完成清綠鐵路施工過程中,有20多名官兵,為了祖國的國防建設和“兩彈一星”工程建設,獻出了最寶貴的青春年華,他們長眠于清綠鐵路兩傍和航天城的烈士陵園,他們的英名將與日月同輝。</p><p class="ql-block"> 清綠鐵路是通向絕密軍事禁區的專用鐵路,是我軍唯一的一條列編鐵路,鐵路的運營、管理、維護,由現役軍人承擔。63年來,它承擔了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初建時期大量的建設材料、設備器材、人員生活物資的運輸,以及導彈試驗武器、航天火箭和衛星的專列運輸,基地人員的往來,成為基地對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對發展我國“兩彈一星”尖端武器和航天事業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p><p class="ql-block">四、永遠的紀念 </p><p class="ql-block"> 時間來到21世紀,清綠鐵路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于2021年12月15日,最后一班客運列車(軍301/302),從東風站駛出,到清水站后再折返回東風站,將沿線35個點號值班的官兵接回基地,從此永遠地停止了運營。它所承擔的任務,將由嘉(峪關)策(克)鐵路延伸線——酒(泉)額(濟納)鐵路代替,已于2021年12月26正式開通。對于清綠鐵路退役,《解放軍報》、中央電視臺等媒體發表了很多文章,贊揚、紀念這條功勛鐵路對國防尖端科技事業所作出的歷史性功績。</p><p class="ql-block"> 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為永久銘記先輩的犧牲奉獻和豐功偉績,在9號半地區(9號與10號之間)建立烈士陵園,陵園占地3萬平方米,有近760多名烈士及已故基地建設者長眠于此,他們中有元帥和將軍,也有普通士兵和職工。烈士陵園內有14座無名烈士墓,經多方調查、了解,系鐵道兵第十師在清綠鐵路施工過程中因公犧牲(病故)的烈士。后經鐵十師很多鐵二代及社會熱心志愿者主動參與,對這些“無各”烈士身份進行查找,通過DNA比對、檔案查找和原籍調查,基本弄清了這些無名墓的主人。</p><p class="ql-block"> 2021年烈士陵園升級改造,其中一項重要工程就是在陵園大門外兩側建立“東風英名墻”。英名墻工程經國家立項建設,于2023年7月初落成。英名墻的刻字面采用光面黑金沙花崗巖石材鋪成,長81米,高2.699米,可刻7萬名個人信息。東風基地建立英明墻的初衷,是將為中國航天事業作出貢獻的已故東風人姓名鐫刻在英明墻上,讓后輩永遠銘記先輩的犧牲奉獻和豐功偉績。為此,基地組成專班,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搜集人員資料,第一批有2483名鐫刻上墻,包括鐵十師的406名。鐵十師第二批上墻的有35名。</p><p class="ql-block"> 鐵十師參加過東風基地清綠鐵路工程建設的官兵及隨軍職工共有約1.3萬多人,其中包括1958年4—6月從浙江等地直接移防至工地沿線的5182人,5月14日總參調入的志愿軍第六道路營576人,廣州軍區第二道路營500多人,5月24日調入的志愿軍后勤部輜重團3121人,1959年入伍的新兵2869人及1960年補充到46團的部分新兵。</p><p class="ql-block"> 東風英名墻搜集人員資料工作啟動后,原鐵十師醫院軍醫、鐵二代王民立,懷著對先輩的深厚情誼,毅然承擔起搜集鐵十師曾參加過修建清綠鐵路和和堿支線人員名單。她不顧年老體弱,不畏千辛萬苦,廢寢忘食,循著鐵十師的歷史足跡,走過祖國的山山水水,通過各種途徑聯系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鐵二代,創建近百人的“東風人信息采集群”微信群,搜集、整理、核實人員資料,聯系東風基地有關部門,其精神可嘉,行為可贊,成果可貴。目前為止,已搜集到鐵十師1116人參建者名單,占參建人數的8.5%左右。但這一千多名最終是否能夠都鐫刻上墻,還是一個問題,因為按照東風基地要求,要完善個人生平和簡要工作經歷等信息資料,相當、相當困難。</p><p class="ql-block"> 鐵十師承建清綠鐵路已超過一甲子,鐵道兵整編、撤銷也已過去40年,當年參建官兵復員、轉業、退伍遣散全國各地,而且很多人都已故去,檔案和文字記錄資料無從考究,因此,搜集他們的資料何其艱難。但是,經過王民立們的不懈努力,有一千多名作為代表,能鐫刻在東風英名墻上,也可告慰所有參建者,他們的犧牲奉獻和豐功偉績永遠不會被忘記。人民將永遠紀念我國“兩彈一星工程”、我國大西北第一個導彈綜合試驗靶場——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的建設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史上,都有他們的名字:0029部隊,7169部隊,8510部隊……。</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阳市|
开江县|
寿光市|
墨竹工卡县|
茌平县|
白沙|
和顺县|
内丘县|
盐津县|
高安市|
张家川|
双流县|
敦化市|
乌鲁木齐县|
广宗县|
大邑县|
读书|
广东省|
牙克石市|
余姚市|
榕江县|
武川县|
宜宾县|
黄梅县|
尼勒克县|
嘉祥县|
康定县|
循化|
方山县|
米泉市|
温宿县|
平利县|
岑巩县|
建瓯市|
宿松县|
德清县|
台江县|
胶州市|
泽库县|
合肥市|
安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