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抗戰時期,日軍對成都的空襲。</b></p><p class="ql-block">抗日戰爭時期,地處大后方的四川成都正是日本鬼子空襲的重點城市。由于沒有制空權,經常遭到日寇飛機的狂轟濫炸。從1938年11月8日18架日機首次空襲成都起,至1944年11月止。在長達六年的時間,成都被日機空襲轟炸達31次。其中1939年6月11日、1940年7月24日和1941年7月27日三次轟炸最為慘烈。在這六年中,日機出動飛機921架次,投彈2455枚,造成5337人死傷(其中死1762人,傷3575人),炸毀房屋15208間。</p><p class="ql-block"><b>?挖防空洞的意外發現</b></p><p class="ql-block">抗戰初期,成都根本沒有防空設施,市民一遇防空警報,只能前往郊外田野、林盤、樹林中躲避。因此,政府動員市民在自己家中或附近自挖防空洞。當時的民謠“太陽出來紅東東,家家戶戶要防空,地下洞洞挖深點,飛機來了也不兇。”</p><p class="ql-block">1940年秋,天成鐵路局為方便躲避空襲,在成都老西門外近郊的一個大土臺“撫琴臺”(當時誤傳是西漢才子司馬相如撫琴的地方)開挖一個防空洞。誰知,挖掘中意外發現堅硬的磚基構造,隨即向上報告。當時正在籌建四川博物館的四川大學馮漢驥教授,聞迅立即趕往現場考察,初步判斷系一座墓葬,就此揭開了永陵(王建墓)發掘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b>?艱難開啟了中國歷史上,首次政府組織管理的科學考古活動。</b></p><p class="ql-block">此時正值抗戰艱難時期,考古發掘可想而知是一件多么不易的事情。馮漢驥教授找到當時四川省教育廳廳長郭有守說明此事,請求提供發掘經費。經過馮漢驥教授和郭有守廳長近兩年的努力,解決了經費、發掘執照手續、發掘人員等問題,終于在1942年9月15日正式開始了發掘工作。</p><p class="ql-block">?<b>此處竟是五代十國前蜀開國皇帝王建之墓。</b></p><p class="ql-block">第一階段發掘,由四川大學馮漢驥教授主持,經開挖發掘,果然是一座古墓,打開墓穴,出土石像一座、玉冊106片、溢寶玉壁各一件、濫銅器兩件。專家經對出土文物仔細鑒定,確認該墓竟然是晚唐四大梟雄之一、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的皇陵。這使參與發掘的專家學者興奮不已,令抗戰時期中國人文學界為之一振,盛為關注。</p><p class="ql-block"><b>?發掘過程中的“金娃娃事件”</b></p><p class="ql-block">在第一階段發掘中,還發生一個小插曲。1942年10月18日,當時成都立達中學的一個學生,路過發掘現場,無意間發現剛出土的面部尚存貼金的王建石像,又看見發掘工作人員中有一個外國人(英國籍學者蘇立文)。于是便回校報告說“外國人偷金娃娃”。當時群眾警惕性很高,接報后,鄉公所立即派人包圍了發掘現場,帶走拘留了全部在場發掘人員,后經郭有守廳長和馮漢驥教授出示政府許可執照和解釋才知是一場誤會。隨后《新新新聞》正式報道介紹了王建墓發掘消息。</p><p class="ql-block"><b>?第二階段發掘,中央研究院吳金鼎任田野指導。</b></p><p class="ql-block">由于第一階段發掘確認此為前蜀開國皇帝王建之墓,因此引起中央研究院的重視。1943年1月16日開始第二階段發掘,這一階段由中央研究院與四川博物館聯合開展工作,由中央研究院吳金鼎任田野指導。至1943年10月結束發掘,此次發掘出土玉大帶、銀豬、銀罐、鐵豬、鐵牛等668件文物,拍攝照片2964張全部移交四川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在發掘過程中,發現此墓留有一個早期的盜洞。說明此墓埋葬后不久曾被盜過,所以,墓內遺存的隨葬品并不算多。</p><p class="ql-block"><b>王建墓,作為帝王皇陵發現于戰亂,發掘中齊聚著名的考古學者。無意中王建墓的發掘,成為了中國歷史上首次由政府組織管理的一次科學考古活動。王建墓,還是我國目前為止發掘的最古老的皇陵。</b></p> <p class="ql-block">參與發掘的專家和主要人員。</p> <p class="ql-block">2005年,永陵發掘的參與者、見證人英國藝術史學家蘇立文與永陵發掘的參與者,守護者劉復章,63年后再見面。</p> <p class="ql-block">后室王建造像(復制件)</p> <p class="ql-block">謚寶</p> <p class="ql-block">哀冊匣</p> <p class="ql-block">謚寶、溢冊匣</p> <p class="ql-block">玉大帶(復制品)</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伎樂雕像,根據永陵雕刻在棺床壺門之內的“二十四伎樂”浮雕,創作而成。東西兩面各10人,南面4人,均為女性。</p><p class="ql-block">其中舞者2人,演奏各種樂器22人。共有20種23件樂器。</p> <p class="ql-block"><b>?王建與前蜀(公元907年一925年)</b></p><p class="ql-block">王建(公元847年一918年),河南舞陽人。</p><p class="ql-block"><b>?賊王八,遇高人指點迷津</b></p><p class="ql-block">王建年輕時是個無賴之徒,因在家排行老八,故被鄉人稱為“賊王八"。王建曾犯罪入獄。被獄吏偷放出獄后,在武當山遇高人指點,“子骨法甚貴,盍從軍自求豹變”,勸其投軍。</p><p class="ql-block"><b>?勇武機智,大宦官收為養子,成為忠武八都頭之一。</b></p><p class="ql-block">王建從軍后,因勇武機智,戰功卓著被節度使杜審權提拔為列校。黃巢起義時,王建是唐軍忠武八都頭之一。公元884年,王建被大宦官觀軍容使田令孜收為養子,并成為唐僖宗的“隨駕五都",官拜衛將軍。</p><p class="ql-block"><b>?隨駕五都,護駕立功,遙領刺史</b></p><p class="ql-block">公元885年底,因河中節度使王重榮與大宦官田令孜爭奪鹽池,王重榮聯合河東軍進犯長安,大宦官田令孜挾持唐僖宗逃往鳳翔,王建則被任命為淸道使,并負責保護玉璽(皇帝官印)。逃亡途中,一處山中棧道正被烈火燃燒,王建牽著唐僖宗的馬,護著僖宗沖過煙火棧道,突圍而出。疲憊的僖宗在休息時,竟枕著王建的腿睡著了。僖宗醒后,盛為感激,將自己的御衣賜予王建。后來,王建被命遙領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開創了將帥遙領州鎮的先河。</p><p class="ql-block"><b>?外放利州刺史,初入蜀中</b></p><p class="ql-block">由于唐僖宗的流亡,大宦官田令孜引起眾怒,田令孜擔心僖宗加罪,不敢再回京城長安,便要求擔任西川監軍,依附同母弟弟西川節度使陳敬瑄。</p><p class="ql-block">王建因其為田令孜養子,被新任觀軍容使楊復恭外放為利州(今四川廣元)刺史。</p><p class="ql-block"><b>?強占閬州,攻打西川陳敬瑄</b></p><p class="ql-block">王建任利州刺史后,在光啟三年(887年)在謀士周庠建議下,順嘉陵江襲擊閬州,驅逐閬州刺史,自封閬州防御史。其后王建又與神策軍好友、東川節度使顧彥朗聯合圖謀西川。</p><p class="ql-block"><b>?奪取西川</b></p><p class="ql-block">三年多時間,王建不遵上令、我行我素,廣收義子、織羅親信。逼走詔令的新任西川節度使宰相韋昭度,派兵扼斷中原入川要塞劍門關,持續圍攻西川首府成都,迫使原西川節度使陳敬瑄,打開城門投降。后又借故將陳敬瑄和義父田令孜兩人誅殺。</p><p class="ql-block">大順二年(891年)10月6日,唐昭宗正式任命王建為檢校司徒、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前大使知節度事、管內觀察處置云南八國招撫等。</p><p class="ql-block"><b>?呑并東川,成為蜀王</b></p><p class="ql-block">奪取西川后,王建仍不滿足。東川節度使顧彥朗病逝后,其弟顧彥暉繼任。王建借故說,稱顧彥暉在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邠寧節度使王行瑜、鎮國節度使韓建聯合進攻京師時,未起兵勤王救駕。便派義子王宗滌帶兵討伐東川,乾寧四年(897年)10月梓州城破,顧彥暉自殺。王建命王宗滌為東川留后。</p><p class="ql-block">王建又經過幾年的征伐,進一步擴大勢力范圍,奪取興元、兼并山南西道、奪取夔州〈今重慶奉節東)、施州(今湖北恩施)、忠州(今重慶忠縣)、萬州(今重慶萬州)。經過十六年的頑強征戰,王建終于從利州刺史成為一個割據一方的藩王。天復三年(903年)8月王建被封為守司徒,進爵蜀王。</p><p class="ql-block"><b>?開國稱帝,前蜀建立。</b></p><p class="ql-block">天復四年(904年),王建與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重修于好。王建將女兒(后來的普慈公主)嫁給李茂貞的侄子李繼崇。</p><p class="ql-block">同年8月,宣武節度使朱溫弒唐昭宗,立唐哀帝,并將唐都遷往洛陽,改元天祐。而王建仍在蜀地采用天復年號,并在成都設立行臺,自行任命官員。天復六年(906年)王建攻取歸州(今湖北秭歸),控占三峽要地。</p><p class="ql-block">天復七年(907年),宣武節度使朱溫,逼迫唐哀帝禪讓,朱溫成功篡位,改唐為梁(史稱后梁),唐朝滅亡。</p><p class="ql-block">王建不承認后梁的正統地位,并傳檄天下,想聯合各藩王討伐朱溫。各藩王無人響應。王建又去信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主張二人“各帝一方”,李克用沒有同意。</p><p class="ql-block">907年9月,兩川蜀地不斷有祥瑞顯現。王建召集諸將謀士,商議稱帝之事,眾將謀士均道:“大王雖然忠于唐朝,但是唐朝已經滅亡,正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啊”。于是,王建率文武官員痛哭三日。隨后于9月25日即皇帝位,國號大蜀(史稱前蜀),并惠封百官、諸子。地方割據政權前蜀就此開國建立。</p><p class="ql-block"><b>?安定富強的前蜀</b></p><p class="ql-block">前蜀建立后,王建知人善任,善待文士,整頓吏治,減輕賦稅,發展生產,使前蜀成為當時社會穩定的天下富國和強國。</p><p class="ql-block">外交上,王建審時度勢,與后梁保持友好關系,后梁太祖朱溫曾遣使傳書予王建,稱其為兄。軍事上擊退了割據關隴的岐王李茂貞的進攻。</p><p class="ql-block"><b>?晚年的混亂,因病去世。</b></p><p class="ql-block">913年7月7日,前蜀寵臣唐道襲與太子王元懿(即王元膺)不和,唐道襲向王建誣稱太子謀反。次日,太子王元懿屬下在驚懼慌亂下,發動兵變,殺死了唐道襲。王建派兵鎮壓,太子逃出,藏匿民間被認出后遭殺害。王建又重立鄭王王宗衍為太子。</p><p class="ql-block">918年6月1日王建病故,終年72歲,廟號高祖,謚號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葬于永陵。</p><p class="ql-block"><b>?王衍繼位</b></p><p class="ql-block">皇太子王宗衍繼位,改名王衍。年僅十七的王衍,毫無治國能力,只得將國事交予權臣、宦官。自己只顧尋歡作樂,奢侈荒淫、營建宮殿、巡激諸郡。太后、太妃也賣官鬻爵,臣僚賄賂成風,政治十分腐敗。</p><p class="ql-block"><b>?后唐軍滅前蜀</b></p><p class="ql-block">后唐滅梁后,公元925年后唐莊宗李存勖發兵攻打前蜀,兵至成都,王衍抬棺負荊、出城投降。隨后,王衍及降臣被后唐軍在押解途中處決。前蜀就此滅亡。而后唐軍從出征到覆滅前蜀,整個過程僅用了70天時間。</p> <p class="ql-block">前蜀王建最重要文臣謀士。</p> <p class="ql-block">五代十國時,蜀地的生活狀態。</p> <p class="ql-block"><b>?永陵(王建墓)的失落</b></p><p class="ql-block">永陵,地處當時成都大城外側。當初的王建墓陵園,由陵廟、永寧佛宮、園林、神道、永陵地宮、皇后墓等組成,其規模不小。1971年,在地宮南偏西380米處,地下挖出一尊神道石人。1990年,在永陵附近西南方向,數百米處的白果林小區,發現前蜀王建皇后周氏的墓。可推見當時永陵的規模范圍。</p><p class="ql-block">但是,王建入葬僅七年,前蜀就被后唐所滅。可以想象,作為被滅敵國的開國皇帝的永陵,估計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陵廟雖未摧毀,但估計陵廟內部有所損壞。專家估計,造成永陵部分隨葬品被盜的唯一盜洞,就是產生于這個時期。</p><p class="ql-block">后來,后唐和后蜀的幾十年時間,永陵必然被官府和人們冷落。至少不會進行保護和維修。</p><p class="ql-block">直至北宋,公元1014年,為了修繕當時已衰頹的著名道觀玉局化,益州知府凌策特奏請朝廷拆除永陵陵廟,利用其拆下的建筑構件材料來修復玉局化。因此,永陵陵廟被拆毀。</p><p class="ql-block">陵廟拆除后,仍存“永寧佛宮”,作為祭祀前蜀王建的地方。北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時,賜名“永慶院”。南宋高宗紹興十五年(1145年)得以重新修葺,后因一場大火焚毀殆盡。這樣就使永陵地面標識基本失去了。</p><p class="ql-block">在后來的幾百年中,戰亂(尤其是明代張獻忠攻占蜀地)、改朝換代、自然損毀等原因,王建早已被人遺忘,永陵也徹底失落。到了清代,皇陵墓冢土堆,竟被一位信口開河的文士,指鹿為馬說成是司馬相如的撫琴臺。隨之誤傳至民國抗戰時期,挖防空洞才偶然發現,這里就是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墓。</p><p class="ql-block">其實永陵王建墓,也有一些文字記錄:</p><p class="ql-block">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大詩人陸游所作的《后陵》序“后陵永慶院在大西門外,不及一里,蓋王建墓也。有二石幢,猶當時物。又有太后墓,琢石為人馬甚偉。”</p><p class="ql-block">陵闕凄涼俯舊邦,恨流袞袞似長江。</p><p class="ql-block">穿殘已嘆金鳧盡,缺落空余石馬雙。</p><p class="ql-block">攫飯饑烏占寺鼓,避人飛鼠上經幢。</p><p class="ql-block">阿和乳臭崇韜耄,堪笑昏童束手降。</p><p class="ql-block">南宋時期,曾任吏部尚書和參知政事的袁說友,在成都任職時,曾編《成都文類》一書。書中寫到:自武丹循城而西,林樾秀美,景物清潤,有冢岌然,峙于城隅者。前蜀王君光圖之墓也。旁有永寧佛宮,枕墓之顏,則王氏追崇掃灑之地也。本朝崇寧二年,始革為十方,賜名永慶,以棲云水之侶。</p><p class="ql-block">從以上文字記錄來看,如果有人認真研究,定能可知這個土堆是王建墓。但是,在那幾百年落后的時代,誰又有這閑情逸致呢?所以說,這是客觀的時代背景所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神道旁石人</p> <p class="ql-block">神道旁的石馬</p> <p class="ql-block">經幢源于印度佛教,原系儀仗中之旌幡,后演變為石柱形式,多刻《陀羅尼》經咒,立于寺廟與陵墓等處。</p><p class="ql-block">此件經幢題“永平五年”(公元915年),為前蜀王建年號。上世紀90年代初,發現于成都東門大橋橋墩附近。</p> <p class="ql-block"><b>附錄</b></p><p class="ql-block"><b>?五代十國</b></p><p class="ql-block">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唐宋之間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分析這段歷史,五代十國時期分裂混亂局面,應該說是晚唐政治的結果。</p><p class="ql-block">此外,五代十國,只是史學家對那個時期的一個習慣性稱呼。其實,中原以外的割據分裂政權不止十國,還要更多。例如岐國、平海軍、武平等。而且,還有契丹(遼)、西夏、吐蕃、回鶻、大理等也羽翼漸豐,正欲粉墨登場。</p><p class="ql-block"><b>?晚唐兩大惡疾</b></p><p class="ql-block">大唐帝國,是中國歷史上我們引以為豪的時代。但這主要是指唐前期“貞觀之治”、“開天盛世”時期。</p><p class="ql-block">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亂”逐漸形成了唐代的兩大惡疾: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即各節度使(大軍區司令)各自為政,對皇帝詔令有選擇的執行。各節度使之間相互征戰、爭奪勢力范圍。宦官專權,即太監控制朝政并掌握神策軍,太監甚至掌握皇帝廢立之權,幽禁操縱皇帝。唐后期的黃巢起義,更徹底地破壞了唐朝統治的根基,皇帝完全失去了對整個國家的控制。將大唐帝國推向滅亡。</p><p class="ql-block"><b>?宣武節度使朱溫篡位,大唐覆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宣武節度使朱溫,原為黃巢起義軍部將,曾助黃巢起義軍攻占長安、洛陽兩京。后因黃巢軍戰敗,投降唐朝,被封為宣武軍節度使,鎮守汴州(今河南開封)。文德元年(889年)滅強敵秦宗權,又征占山東諸地,其勢力稱霸中原。</span></p><p class="ql-block">光啟四年(888年)唐昭宗繼位后,宰相崔胤與大太監宦官韓全誨爭權。唐昭宗被宦官韓全誨幽禁。宰相崔胤病急亂投醫,緊急召喚宣武節度使朱溫入援勤王。朱溫獲迅后,喜出望外,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立即出兵京師。宦官韓全誨聞訊,將唐昭宗劫往鳳翔節度使李茂貞處,依靠李茂貞與之抗衡。于是,朱溫率軍圍困鳳翔。隔年,鳳翔軍糧草均盡,李茂貞只好殺死宦官韓全誨,交出唐昭宗,與朱溫和解。朱溫順勢,屠殺宦官數百人,趁機掌控朝中大權,并派兵控制都城長安。</p><p class="ql-block">宰相崔胤見狀,后悔自己引狼入室,有意擺脫朱溫的控制,便暗中招募六軍十二衛,被朱溫在長安眼線察覺。天復四年(904年)朱溫殺掉宰相崔胤,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同年8月朱溫弒唐昭宗。另立昭宗之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p><p class="ql-block">天祐四年(907年)朱溫逼迫唐哀帝禪讓(不久又將其殺害)。朱溫受禪讓后,定國號為大梁,史稱后梁,定都開封,朱溫即梁太祖。后梁代唐,朱溫成功篡位。而輝煌的大唐帝國就此覆滅,混亂分裂的五代十國時期正式開啟。</p> <p class="ql-block"><b>?關于五代(公元907年一960年)</b></p><p class="ql-block">五代是指唐朝滅亡后,依次在中原地區定都的五個政權,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五代持續時間53年,共有8個姓氏的14個皇帝。</p><p class="ql-block"><b>?后梁(907年—923年)</b></p><p class="ql-block">后梁代唐后,原唐朝的義武節度使、北平王王處直、成德節度使、趙王王镕、盧龍節度使劉仁恭(911年其子劉守光稱帝獨立)等歸附后梁,成為半獨立政權。</p><p class="ql-block">臣服后梁的獨立政權有:</p><p class="ql-block">公元907年,鎮海、鎮東節度使錢繆,建吳越國,定都杭州。</p><p class="ql-block">公元907年,武安軍馬殷建楚國。</p><p class="ql-block">公元917年,兩廣清海軍劉隱建南漢國。</p><p class="ql-block">公元911年,后梁扶持的北方之雄劉守光建燕國,史稱桀燕。稱帝兩年后被晉國李存勖攻滅。</p><p class="ql-block">不歸附、不承認后梁的獨立割據政權有:</p><p class="ql-block">后梁朱溫的死敵,原唐朝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未建國稱帝,仍奉唐朝年號。公元923年,其子李存勖滅后梁建后唐。</p><p class="ql-block">原唐朝鳳翔節度使、岐王李茂貞建岐國,仍奉唐朝年號。</p><p class="ql-block">原唐朝西川節度使、蜀王王建建蜀國,稱帝。自成年號。</p><p class="ql-block">早在902年,原唐朝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就被朝廷封為吳王,905年吳王楊行密逝世,其子楊渥繼位。908年,楊渥因兵變被殺,其弟楊隆演繼位。仍奉唐朝年號。</p><p class="ql-block">朱溫建梁稱帝后,針對晚唐弊端做了不少強烈改革,啟用唐時失意人士李振、敬翔等人,屠殺宰相裴樞、崔遠等三十名高官,史稱白馬之禍。經濟上重視農業發展,致力減輕賦稅。對軍隊管理十分嚴酷,如大將戰死,所屬士卒一律斬首,稱“跋隊斬”。</p><p class="ql-block">軍事上,朱溫與李克用一對死敵。后梁開國起,就不停的對晉國進行征伐。晉國李克用病逝后,其子李存勖在李克寧、張承業的輔佐下,通過潞州之戰、柏鄉之戰,晉軍逐漸占據上風。</p><p class="ql-block">梁太祖朱溫,敗退洛陽后病危。次子朱友圭,不滿朱溫有意立養子朱友文為太子,趁機弒殺朱溫篡位。朱友圭荒淫無度,不得人心,913年其弟朱友貞聯合天雄軍楊師厚進伐奪位,朱友貞成為后梁末帝。</p><p class="ql-block">公元923年,晉王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因晉國一直以恢復唐朝為己任,建國號唐,史稱后唐。不久又兩度南征,后梁廷內人士與前線將帥不和,造成混亂。唐莊宗李存勖趁機率軍偷襲空虛無兵的汴州。城破之日,梁末帝無奈命皇甫麟殺死自己,后梁覆滅。</p><p class="ql-block"><b>?后唐(公元923年一公元936年)</b></p><p class="ql-block">唐莊宗李存勖滅后梁后,定都洛陽。此時,后唐國力強盛,河北三鎮已定。岐國稱臣,李茂貞去世后,岐國被后唐正式呑并。</p><p class="ql-block">925年,后唐又起兵伐蜀,伐滅前蜀后,唐莊宗任命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蜀地回歸中原后唐政權。唐末帝李從珂即位后,后唐內亂,934年孟知祥趁亂在蜀地獨立,建立后蜀。</p><p class="ql-block">唐莊宗李存勖酷愛戲劇,常與伶人同臺演出,并有藝名“李天下”。因而對伶人極度寵信,以致出現伶人干政的歷史上少有局面。同時,李存勖恢復晚唐舊制,大量利用宦官,以宦官為監軍,牽制軍中將領。李存勖聽信伶人和宦官的讒言,疏忌宿將,弄得人人自危,均受猜忌。因此建國僅四年,就叛亂嘩變不斷,李存勖自毀前程。</p><p class="ql-block">同光四年(926年)二月,皇甫暉在鄴都叛亂,李存勖派李嗣源(晉國功臣,李克用的義子)前往征伐。不料魏州城下,李嗣源部也發生嘩變,并與叛軍會合,共同推擁李嗣源為帝。李嗣源在女婿石敬瑭,手下安重海、霍彥威的勸誘下起兵造反。</p><p class="ql-block">李嗣源率兵進汴梁,過滎陽,抵洛陽。李存勖詔令的防衛部將也發生嘩變。</p><p class="ql-block">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初一,莊宗李存勖率近衛騎兵出戰,中流矢而亡。李嗣源不久便在莊宗靈柩前即皇帝位,改同光四年為天成元年。</p><p class="ql-block">明宗李嗣源在位七年時間,后唐國勢有所起色,百姓日漸富裕。但明宗晚年,國內亂象已現。</p><p class="ql-block">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二十日,秦王李從榮因謀反被處死。此時,李嗣源已病危,召鄴都李從厚回京。十一月二十六日李嗣源病逝,秘不發喪達六天。十二月一日,在西宮發喪,同日李從厚即皇帝位,(史稱閔帝)改長興四年為應順元年。</p><p class="ql-block">閔帝李從厚即位后,為了加強控制,調整河朔三鎮節度使駐防,引起潞王李從珂和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的強烈抗拒。閔帝李從厚,派去征伐的朝廷禁軍,又兵變歸降李從珂。潞王李從珂率軍很快攻下長安、華州、陜州,各侍衛親軍紛紛歸降李從珂。閔帝李從厚,只好倉皇出逃,途中又遇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石敬瑭殺盡閔帝親隨,將閔帝軟禁于衛州,后交予李從珂將其殺害。應順元年(934年)四月三日,李從珂率軍進入洛陽,宰相馮道率文武百官勸進,李從珂假意不從。次日,曹太后下詔廢李從厚為鄂王,命李從珂監國。四月六日,又立李從珂為帝,改應順元年為清泰元年。李從珂成為后唐末帝。</p><p class="ql-block">清泰三年(936年),末帝李從珂調整石敬瑭的駐防職務,石敬瑭堅決不從,引起兩人矛盾激化。五月,末帝派大軍討伐石敬瑭。討伐軍將太原包圍,筑長圍以困晉陽。石敬瑭遣使向契丹求救,以向契丹稱臣和割讓燕云十六州為代價,請契丹出兵友援。契丹耶律德光正求之不得。九月,契丹耶律德光率五萬兵馬增援石敬瑭。契丹與石敬瑭聯軍大敗后唐討伐軍,隨后乘勝進軍直指京師洛陽,途中各地守軍紛紛歸降石敬瑭。末帝李從珂見大勢已去,于十一月二十六日,帶傳國玉璽與曹太后、劉皇后以及太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樓,自焚而死,后唐就此滅亡。</p><p class="ql-block"><b>?后晉(公元936年一947年)</b></p><p class="ql-block">公元936年夏,石敬瑭(892年4月20日一942年9月11日)在勾結契丹后,就在太原登基稱帝,國號為晉,史稱后晉。</p><p class="ql-block">石敬瑭滅后唐以后,937年石敬瑭遷都開封。石敬塘依靠契丹,不惜稱比自己年少的耶律德光為父皇帝,還每年向契丹貢奉大量財物。更重要的是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不僅損失大量土地,而且,使中原地區失去抵御外敵進犯的屏障和防御縱深。后果影響以后幾百年的歷史進程。因此,石敬瑭成為千古罪人。</p><p class="ql-block">石敬瑭于942年9月11日病逝世。侄兒石重貴繼位,史稱出帝。石重貴不愿作契丹的兒皇帝,對耶律德光稱孫不稱臣,開始準備與契丹作戰。耶律德光聞訊后大怒,944年契丹進攻后晉,雙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南)交戰,互有勝負。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貴親征,打敗契丹。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晉重臣杜重威叛變投降契丹,造成后晉軍主力喪失,石重貴被迫投降,全家被俘押往契丹。后晉覆滅。</p><p class="ql-block">耶律德光滅后晉以后,便在開封的后晉皇宮中稱帝,改國號為大遼。契丹軍隊入駐中原后,到處燒殺搶掠。激起中原百姓的強烈反抗。同時,契丹人又特別不適應中原地區氣候,感覺太熱。于時遼太宗耶律德光,匆忙立后唐明宗之子許王李從益為帝,然后率軍北撤,最后病逝于途中。</p><p class="ql-block">當后晉滅亡后,原后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利用權力真空之時,在太原稱帝,建立后漢。</p><p class="ql-block"><b>?后漢〈公元947年一951年)</b></p><p class="ql-block">契丹滅后晉之時,后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利用契丹在中原活動之機,在太原稱帝,改國號為漢,史稱后漢。</p><p class="ql-block">契丹北撤后,劉知遠攻克中原,定都開封(汴州)。次年(948年)正月,劉知遠病逝。劉知遠次子劉承祐嗣位,即史稱漢隱帝。</p><p class="ql-block">950年,后漢藩鎮李守貞等發生叛亂,漢隱帝命郭威征討。但漢隱帝又猜忌郭威,欲將其殺之,郭威不得已反叛,擊敗后漢禁軍,漢隱帝為潰軍所殺,951年,后漢滅亡。</p><p class="ql-block"><b>?后周(公元951一960)</b></p><p class="ql-block">后周太祖郭威即位后,躬行節儉,下詔禁止各地進貢山珍海味,珍巧纖奇。積極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限制藩鎮的權力,使后周保持相對穩定。史學家稱后周太祖為明君。954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病逝。</p><p class="ql-block">后漢時,郭威的諸子,在他被逼反叛在鄴都起兵時,被漢隱帝殺害于汴梁(開封)。所以,只能由養子柴榮繼位。柴榮是郭威妻子柴氏的兄長柴守禮的兒子。柴榮自幼隨姑母在郭威家長大,并收為養子。</p><p class="ql-block">柴榮繼位,北漢劉旻聯合契丹發兵南下攻擊上黨潞州、澤州(今山西晉城),妄圖利用后周太祖新喪,一舉滅亡后周。柴榮力排眾議,親率禁軍前往高平迎敵,禁軍主將張永德率偏將趙匡胤沖鋒陷陣,拼死奮戰,擊敗北漢劉旻所率軍。史稱高平之戰。</p><p class="ql-block">周世宗柴榮率軍取勝高平之戰后,大力整頓軍隊、軍紀,提高戰斗力。隨后,又討伐后蜀和南唐,雖未覆滅兩國,但奪取了戰略要地,擴大了疆土,使兩國俯首稱臣,使后周形勢更加穩定。</p><p class="ql-block">959年正月,周世宗正式對契丹用兵,他親率大軍步騎數萬直入契丹境內,契丹軍非逃即降,勢如破竹,連下莫、瀛、易三州及益津、瓦橋、淤囗三關之地。在準備向幽州進軍時,周世宗身染重疾,只得班師回朝。同年夏天,周世宗病逝于開封,終年三十九歲。</p><p class="ql-block"><b>?后周滅亡,趙宋建國,五代結束。</b></p><p class="ql-block">周世宗柴榮去逝后,其子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位。史稱周恭帝。此時趙匡胤任殿前都點檢,兼宋州歸得軍節度使。</p><p class="ql-block">960年,正月初三,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正月初四,周恭帝禪位,后周覆滅,趙匡胤即帝位。國號大宋。至此五代結束。</p> <p class="ql-block"><b>?十國(902年一979年)</b></p><p class="ql-block">十國是指后梁代唐后,在南方先后出現的九個割據王國:前蜀、后蜀、南吳、南唐、吳越、閩、南楚、南漢、南平。以及北方太原契丹扶持的小國北漢。</p><p class="ql-block">十國中多數是晚唐時期的軍權在握的節度使(大軍區司令),本來已經基本形成了割據局面,隨后效仿宣武節度使朱溫以后梁代唐,他們也就靠實力完成獨立割據,建立獨立王國。感覺整個過程,有點順理成章的意味,并沒有發生太大的社會沖擊和震動。十國,在王位繼承方面,血雨腥風,互有殺伐。但,這大都僅局限于宮廷之內。十國社稷百姓,基本上過著安定祥和的和平生活。</p><p class="ql-block">十國中,前蜀與后蜀是在同一地域內,不同時期的沒有關聯關系的割據政權。</p><p class="ql-block">南吳與南唐,也是在同一地域,不同時期的割據政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禪讓,建立北宋,結束了五代。但十國尚存南平、后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以及武平、平海軍等地方割據政權。一直至979年,宋朝才完成對這些割據政權的統一。</span></p><p class="ql-block"><b>?南吳(公元902年一937年)與南唐(公元937年一975年)</b></p><p class="ql-block">公元902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被唐朝廷封為吳王,建都廣陵(今江蘇揚州)。已經基本割據為獨立王國。</p><p class="ql-block">905年,吳王楊行密逝世,其子楊渥繼位。楊渥除尋歡作樂外,還排擠功臣宿將。引起南吳大將徐溫與張顥等強烈不滿,于是在907年發動兵變,先將楊渥架空,在908年將其殺掉。</p><p class="ql-block">楊渥死后,張顥企圖自立為吳王,而徐溫卻推楊渥其弟楊隆演繼位。張、徐兩人發生沖突,結果徐溫殺掉張顥,獨攬大權。楊隆演繼位成功,成為徐溫的傀儡。919年,楊隆演正式即吳國國王位,改元武義,徐溫仍然大權獨掌。</p><p class="ql-block">公元920年,楊隆演郁郁而終,其弟楊溥繼位。927年,楊溥正式稱帝,但大權依然在徐溫家族手中。937年,楊溥被迫讓位于徐溫養子徐知誥。就此名義上的楊氏南吳滅亡。</p><p class="ql-block">徐知誥篡吳稱帝后,改國號為齊,史稱徐齊。建都金陵,稱江都府(今江蘇南京)。939年,徐知誥宣稱自己是大唐王室后裔,恢復原來的李姓,改名李昪。同時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p><p class="ql-block">李昪建南唐后,采取與民休息政策,促進經濟發展,跟鄰國和平相處,南唐國力更加增強。943年,李昪去世,其子李璟繼皇位。</p><p class="ql-block">李璟積極擴張,在945年攻滅閩國。又在951年,利用南楚內亂之機將其伐滅。但不久南楚舊將劉言起兵反抗,又使南唐失去了對湖南一帶的控制。李璟連年用兵,使南唐國力消耗很大。同時,李璟采取聯合契丹牽制后周的政策,使南唐與后周之間兵戎相見。957年,后周世宗南征南唐,南唐大敗。南唐割讓長江以北十四州給后周,并去掉南唐帝號,只稱江南國主。</p><p class="ql-block">961年李璟病逝,太子李煜即位。李煜雖是一位出色詞人,但卻不是一個治國的好君主。973年,宋太祖趙匡胤召李煜入朝,被李煜拒絕。宋太祖遂起兵進攻南唐。975年,宋軍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滅亡。</p><p class="ql-block"><b>?前蜀(公元907年一925年)與后蜀(公元934年一965年)</b></p><p class="ql-block">907年,朱溫后梁代唐后,西川節度使、蜀王王建割據稱帝,建“大蜀”,定都成都。王建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擴大疆土。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使沃野千里、豐饒五谷的蜀地,成為當時富饒之地,前蜀成為當時的富強之國。</p><p class="ql-block">但,918年王建死后,繼位者王衍奢侈無度,昏庸殘暴。925年,后唐伐蜀,成都淪陷,前蜀滅亡。蜀地歸入中原后唐政權。</p><p class="ql-block">925年,后唐滅前蜀的功臣孟知祥,領命西川節度使。934年,孟知祥趁后唐內亂之機,割據稱帝,國號蜀,史稱后蜀,定都成都。</p><p class="ql-block">孟知祥,僅當了7個月皇帝就因病去世。其子孟昶繼位。后蜀一度國勢強盛,并得享將近三十年的和平安定。孟昶酷愛戲曲,被梨園戲班奉為戲神,稱“孟郎君”。他還是春聯的開創者。孟昶寵妃花蕊夫人,喜歡芙蓉花,孟昶便令在成都城內遍植芙蓉樹,成都就有了蓉城之稱。</p><p class="ql-block">孟昶在位后期,開始沉醉于戲曲娛樂中,不思國政,朝政變得十分腐敗,國勢漸弱。</p><p class="ql-block">955年,周世宗柴榮遣將伐蜀,蜀軍敗陣,后蜀丟失秦、鳳、階、成四州。965年,宋太祖發兵攻蜀,蜀軍主力在劍門關大敗。宋軍乘勝進攻成都,孟昶開城出降,后蜀滅亡。</p><p class="ql-block">孟昶的寵妃花蕊夫人在亡國之后寫下了悲憤的詩句:“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后來,宋太祖趙匡胤將花蕊夫人納入后宮,封為貴妃。</p><p class="ql-block">據說孟昶被押往京師時,數萬后蜀百姓沿江送了數百里。一路之上,百姓們哭嚎不止,許多人都因傷心過度,哭得暈厥了過去,場面十分感人。</p><p class="ql-block">孟昶在這種情景的感染下,也是整整哭了一路,由于傷心過度哭壞了身體,到開封后七天就病逝了。</p><p class="ql-block">孟昶是五代十國時期任期最長的皇帝。</p> <p class="ql-block"><b>?南漢(公元917年一971年)</b></p><p class="ql-block">907年唐亡后,清海節度使劉隱,臣服于后梁。劉隱平定了嶺南,又從南楚手中奪取容、邕兩管。他重用嶺南人士,為日后南漢建國打下了一定的基礎。</p><p class="ql-block">911年劉隱去世,其弟劉巖繼位。劉巖鏟除嶺南域內的地方割據勢力后,917年稱帝,國號大越,建都番禺,稱興王府(今廣東廣州)。隔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劉巖與鄰國和好,提倡教育,興辦學校,推行科舉選人制度,使南漢國力蒸蒸日上。</p><p class="ql-block">942年,劉巖病逝。其子劉玢繼位。劉玢貪圖享樂,不思朝政。南漢境內發生起義動亂,國力開始走下坡路。943年,劉晟殺兄奪位。劉晟是一個殘暴的君主,雖然從南楚奪取了不少地盤。但,也大肆屠殺皇族和部屬,使南漢每況愈下。</p><p class="ql-block">958年,劉晟病逝,其子劉鋹繼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劉鋹也是-個昏暴之主。南漢在劉鋹的手中徹底腐朽墮落。971年宋軍征伐南漢,南漢無力抵抗,</span>劉鋹投降,南漢滅亡。</p><p class="ql-block"><b>?南楚(公元907年一951年)</b></p><p class="ql-block">晚唐秦宗權之亂時,秦宗權部帥孫儒的屬將馬殷,帶部下兵馬經江西至湖南割據。896年,唐廷封馬殷為武安軍節度使。后梁建立時,馬殷主動稱臣,被封楚王。馬殷采取“上奉天子,下撫士民,內靖亂軍,外御強藩”的政策,使南楚國勢強盛。927年,后唐正式封馬殷為楚國王,史稱南楚。馬殷改潭州為長沙府,定為國都。并在長沙府大修宮殿,置百官,成為名副其實的割據王國。</p><p class="ql-block">930年,馬殷去世,其子馬希聲繼位。 932年,馬希聲去世,其弟馬希范繼位。947年,馬希范去世,將領推擁馬希廣繼位。而馬希范諸弟中,年齡最長的馬希萼不滿,引起南楚內亂。950年,馬希萼攻打長沙,馬希廣戰敗,馬希萼自立為楚王。馬希萼得位后,志得意滿,縱酒荒淫,造成部屬反叛不斷,南楚大亂。南唐利用南楚內亂之機,于951年對南楚發起進攻,攻占長沙,南楚覆滅。</p><p class="ql-block">但是,南唐滅楚不久,南楚部將劉言起兵擊敗了入侵南唐軍,繼續占據湖南割據。隨后,劉言被部下王進逵殺,爾后潘叔嗣又殺王進逵,后來周行逢又殺潘叔嗣。此后,周行逢與其子周保權控制湖南全境。963年,南楚為北宋所滅。</p> <p class="ql-block"><b>?吳越(公元907年一978年)</b></p><p class="ql-block">公元907年,晚唐鎮海、鎮東節度使錢镠,被后梁封為吳越王。形成事實上的割據格局,故該年為吳越建國之年。都城杭州。后唐時期的932年,錢镠逝世,其子錢元瓘繼位。后晉時期的941年,錢元瓘去世,其子錢弘佐繼位。公元947年,錢弘佐病逝,其子尚幼,故由其弟錢弘倧繼位。錢弘倧上位后,欲限制將領權力,結果內牙統軍使胡進思,在當年十二月發動政變,另立錢弘倧的弟弟錢弘俶繼位。</p><p class="ql-block">公元978年,吳越王錢弘俶向北宋獻地投降,吳越滅亡。</p><p class="ql-block"><b>?閩國(公元909年一945年)</b></p><p class="ql-block">公元898年,王審知繼承病逝的兄長王潮的威武軍節度使職位,實際控制福州一帶。909年王審知被后梁封為閩王。</p><p class="ql-block">王審知出身貧苦,善節儉自處。在位時,省刑惜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外交上,稱臣于中原,使閩國經濟迅速發展,國民安居樂業。</p><p class="ql-block">925年,王審知去世,長子王延翰繼位。王延翰個性驕橫荒淫、殘忍兇暴。926年,王延翰被其弟王延鈞與王審知的養子王延稟合謀殺掉。王延鈞繼閩王位,并于933年稱帝。935年,王延鈞被其子王繼鵬弒殺篡位。王繼鵬個性多疑,屢殺宗室,結果在939年朱文進、連重遇的兵變中被殺。其叔王延曦繼位。王延曦歷來暴虐狠毒,朱文進、連重遇認為王延曦定會加害于身,遂在943年刺殺王延曦。朱文進自稱閩王,但不久又被王審知的另一個兒子王延政擊敗。</p><p class="ql-block">945年,南唐趁閩國內亂之機,攻陷福州,王延政投降,閩國滅亡。</p><p class="ql-block"><b>?南平(公元924年一963年)</b></p><p class="ql-block">公元907年,朱溫稱帝后,高季興被封為荊南節度使,其首府為江陵。后唐滅梁后,高季興向后唐稱臣,924年高季興被李存勖封為南平王,成為割據之王。后唐滅前蜀時,高季興表示要參與攻蜀,但實際卻未兌現承諾。后唐李嗣源繼位后,高季興卻向后唐索要前蜀土地,引起李嗣源大怒,發兵征討南平。所幸雨季到來,后唐軍糧草不濟,南平才擺脫被滅的命運。929年,高季興去世,其子高從誨繼位后,重新修好與后唐關系,高從誨于934年被后唐封為南平王。</p><p class="ql-block">南平地小國弱,卻貪圖賞賜。向所有周邊稱帝的政權稱臣,索要賞賜。對其他弱小政權,卻搶奪貢品。所以,各國稱高季興和高從誨為“高賴子”。</p><p class="ql-block">948年,高從誨去世,其子高保融繼位。960年,高保融病逝,其子高繼沖年幼,高保融之弟高保勖繼位。962年,高保勖去世,由高繼沖繼位。</p><p class="ql-block">963年,北宋南征吋路過江陵。高繼沖深感恐懼,遂投降北宋,南平滅亡。</p><p class="ql-block"><b>?北漢(公元951年一979年)</b></p><p class="ql-block">后漢時期,后漢高祖劉知遠其弟劉崇,仼后漢河東節度使、太原尹。951年,郭威滅后漢建后周時,劉崇借助契丹,占據河東十余州在太原稱帝,仍國號漢,史稱北漢。</p><p class="ql-block">劉崇結遼為援,奉遼帝為叔皇帝。954年,劉崇試圖趁周世宗剛繼位之機,進攻后周。結果被后周打得慘敗,北漢國力大衰。劉崇也于同年去世,其子劉承鈞繼位。劉承鈞仍繼續侍奉遼國的政策,稱遼帝為父皇帝。968年,劉承鈞病逝,養子劉繼恩繼位,不久被供奉官侯霸榮刺殺。劉繼恩之兄劉繼元繼位。</p><p class="ql-block">969年,宋太祖趙匡胤親征北漢,久攻不克下撤軍。979年,宋太宗趙光義親征,卷土重來,北宋軍勢不可擋,劉繼元向遼軍求救,遼國援軍也被擊敗。劉繼元只得投降,北漢滅亡。</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南县|
方正县|
淮北市|
唐河县|
阳原县|
清徐县|
阿克陶县|
股票|
衢州市|
红安县|
利川市|
崇仁县|
若尔盖县|
乌拉特前旗|
磐安县|
滨州市|
肃南|
团风县|
石门县|
西藏|
逊克县|
南宁市|
安塞县|
射阳县|
易门县|
济南市|
安化县|
临沭县|
宕昌县|
自治县|
谢通门县|
梅州市|
万山特区|
高雄市|
深州市|
抚顺市|
德清县|
芦山县|
黎平县|
施甸县|
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