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從安康出發經旬陽去十堰市。</p> <p class="ql-block">一路沿漢江而行,青山綠水相伴。</p> <p class="ql-block">天氣雖然不是很好,但風景如畫。</p> <p class="ql-block">漢江對岸的高速公路,大約連續十多公里全是在江邊的高架路。“基建狂魔”決非浪得虛名。</p> <p class="ql-block">沿途看到,一座跨漢江的大橋在建設中。</p> <p class="ql-block">騎游來到旬陽縣,旬陽號稱太極城。旬河在這里拐了個S彎,而旬陽的兩片城區正好在S彎里,形成了天然的太極八卦圖案。</p> <p class="ql-block">但是想看到這幅太極八卦圖也不容易,需要爬3公里的山路,到山頂的觀景臺。??</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漢江上的一座水電站在建設中,建設標牌上顯示:水電站建成后不但可以提供大量的電能,漢江上游的航運能力、防洪、抗旱水平都將大幅提高。一路走來看到國家建設高速發展,感到非常自豪。</p> <p class="ql-block">騎游來到十堰市。十堰市號稱車城、中國卡車之都。堰是水壩的意思。過去受工程技術水平和建筑材料限制,人們不能建筑高大的水壩。于是就階梯式建筑多道水壩,來達到多蓄水的目的。十堰就是第十道水壩的位置。二汽建廠前十堰是鄖縣所屬的一個小鎮。</p><p class="ql-block">三線建設時十堰被選中為二汽的廠址。一座汽車城在群山中拔地而起。這是十堰市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二汽建成后,十堰的行政設施都隸屬于二汽。1982年十堰市與二汽政企分開。1992年二汽更名為“東風汽車公司”。</p><p class="ql-block">這是博物館展出的“東風汽車公司”生產的各種汽車模型。</p> <p class="ql-block">我軍現役的各種軍用車輛,主要都是“東風汽車公司”生產的。</p> <p class="ql-block">當年建設二汽時,長春一汽是主要的承建單位。長春一汽的許多職工在廠長的帶領下援建二汽。這是長春一汽和十堰二汽的首任廠長“饒斌”的塑像。他被譽為“中國汽車工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p><p class="ql-block">在十堰市游覽期間,經常遇到操著東北口音的本地人。他們應該是當年一汽援建職工的后代。</p><p class="ql-block">向那些當年為國家建設背井離鄉,并做出卓越貢獻的東北老鄉致敬。</p> <p class="ql-block">十堰市還是我國著名的恐龍蛋和恐龍化石的發現地。全國很多地方都發現了恐龍蛋或恐龍化石,但有意思的是,不是“有蛋無龍”,就是“有龍無蛋”。只有十堰既發現了恐龍骨架化石,又發現了恐龍蛋化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騎游來到武當山山腳下的“武當山特區”。當年明成祖朱棣派當朝駙馬,率領三十萬軍民工匠大修武當山。“工程指揮部”就設在這里。當年這里有個很軍事化的名字“老營”。這個名字在民間一直延用至今。</p><p class="ql-block">游覽武當山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展出許多珍貴的道教神仙銅像。</p> <p class="ql-block">展品中有多尊“真武大帝”的銅像。這是戎裝立姿的“真武大帝”銅像。</p> <p class="ql-block">這是戎裝坐姿的“真武大帝”銅像。</p> <p class="ql-block">這是身著龍袍的“真武大帝”銅像。</p> <p class="ql-block">這是著便裝的“真武大帝”銅像。</p><p class="ql-block">朋友們注意一下,這四尊“真武大帝”銅像的面容幾乎一模一樣。傳說這是按照“明成祖朱棣”的真容鑄造的。</p><p class="ql-block">據說朱棣用武力奪了自己侄子的皇位,民間多有非議。于是朱棣大修武當山,宣揚“君權神授”。暗示自己就是“真武大帝”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玉虛宮位于武當山腳下,距玄岳門西約4公里。玉虛宮是武當山建筑群中最大的宮殿之一。玉虛宮始建于明代永樂十一年(1413),嘉靖三十一年(1552)又大修。</p> <p class="ql-block">玉虛宮山門內外各有御碑亭一對,巍然對峙。亭內各置一巨大赑屃,其背各馱一碑。這是山門外的兩座御碑亭。兩碑分別是,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為重修太和山而下的“圣旨”碑,和嘉靖三十二年(1553)《重修太和山宮殿紀成碑》。</p> <p class="ql-block">這是御碑亭內的御碑。四通碑文書體雋永圓潤,碑額浮雕蟠龍,矯健騰舞,造型穩重虬勁,碑下馱碑之赑屃大小相同,各重約90余噸,形象生動,雄渾剛健,是武當山石雕藝術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玉虛宮有兩道宮墻。這是內宮門和內宮墻。</p> <p class="ql-block">這是山門內的兩座御碑亭。一座御碑亭內是明永樂十一年(1413)為保護武當山道教而下的一道“圣旨”碑;一是明代永樂十六年(1418)太和山道宮碑記。</p><p class="ql-block">一座道宮內有四座御碑亭,彰顯了武當山皇家廟觀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這是玉虛宮的主殿“玉虛殿”,是清代的建筑。建筑造型古樸端莊。</p> <p class="ql-block">徒步登武當山金頂的攻略建議游覽兩天,途中在山上住一宿。但是第二天恰好是道教的一個節日(記不得是什么節日了),上網一查山上的客棧都客滿。仔細評估了一下,往返十幾公里的山路,自己一天完成好像也不是太困難的事,一咬牙起早出發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這是武當山“榔梅仙祠”旁邊的的一棵“榔梅”樹。傳說榔梅樹是真武大帝親手嫁接而成。是武當山獨有的果樹品種。</p><p class="ql-block">明永樂三年,也就是明成祖朱棣起兵奪取皇位不久,“久無花實”的武當榔梅開花結果,五龍宮全真道士李素希帶著數百枚果實進獻給了朱棣。朱棣非常高興,認為他能奪取皇位是真武大帝的護佑,這是天降祥瑞。</p><p class="ql-block">后來,明成祖朱棣把榔梅果列為貢品,每年由武當山進獻。榔梅因此成為宮中的珍奇。每逢大慶,皇帝則把它作為有功之臣的賞賜。群臣把它看成是一種政治榮譽,一種養生延年的仙果。</p><p class="ql-block">但是自清代以來,神奇的榔梅樹卻在武當山突然消失了。傳說明代時武當山的道士,曾把榔梅樹苗贈送給齊云山的道士。榔梅樹在齊云山成活了。而武當山現在的榔梅樹是從齊云山引進的。</p> <p class="ql-block">這武當山朝天宮。徒步登金頂的路在這里分為明神道與清神道。</p> <p class="ql-block">從明神道登山,從清神道下山,能完整的欣賞武當山風光。應該是最佳的徒步登金頂路線。但這條路線對登山者體能有一定的要求。本人對自己的體能還是有信心的,所以選擇了這條路線。</p><p class="ql-block">登山的路很陡,其中有一段古道臺階還很高,看到有游客手腳并用向上攀登。</p> <p class="ql-block">奮力攀登到山頂,正好趕上道教的一個宗教節日。“太和宮”人潮涌動。</p> <p class="ql-block">從山頂向下看登山的人潮。</p> <p class="ql-block">排了一個小時的隊才來到“金殿”前。</p><p class="ql-block">武當山金殿是中國現存最大、等級最高的銅鑄鎏金大殿。位于武當山天柱峰頂端,海拔1612米,面積約160平方米,始建于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p><p class="ql-block">武當山金殿坐西朝東,面闊三間5.8米,進深三間4.2米,高5.54米,為仿木結構鎏金銅殿,重檐廡殿頂(與北京故宮太和殿同一制式)。</p><p class="ql-block">金殿全部構件均采用分體鑄造,經過榫卯安裝,然后通體鎏金,結構嚴謹,連接緊密,無鑄鑿之痕。殿內供真武祖師像。</p><p class="ql-block">據說即使金殿外狂風大作,殿內神燈火苗卻一絲不動。大殿自1416年建成,到今天已經逾600多年了,神燈從未熄滅過。</p><p class="ql-block">由衷敬佩先民的勤勞、勇敢和智慧。可惜游客和進香的人太多,根本無法仔細欣賞這件國寶。</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在金殿前面拜三拜就要起身離開,想多磕個頭,工作人員和排在后面的人就會催你。??</p> <p class="ql-block">金殿的后面游客略少點。可以仔細欣賞一下這件國寶的背面。</p> <p class="ql-block">下山的路也很有些難度。雖然當天按計劃順利的完成了游覽,但第二天確實感覺腰酸背痛,很疲勞。</p> <p class="ql-block">南巖又名"紫霄巖",南巖宮的全稱是大圣南巖宮,是武當山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結合得最完美的一處。據記載在唐朝,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就曾在南巖修道。</p> <p class="ql-block">南巖宮大殿前的廣場,看著有些眼熟。后來想起來了,電影“武林志”中的很多場景是在這里拍攝的。</p> <p class="ql-block">在南巖宮有一座伸出懸崖的石雕,歷來被人們津津樂道。這座石雕叫龍首石,龍首上的香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龍頭香"。龍頭長三米,寬零點五五米,是古代工匠采用圓雕、鏤雕、影雕等多種手法鑿刻的渾為一體的兩條龍。在這萬仞峭壁上懸空伸展的兩條龍,傳說是玄武大帝的御騎。</p><p class="ql-block">正因為龍頭香的神秘傳說,很多信士弟子們為表虔誠,都要燒"龍頭香"。由于下臨萬丈深淵,燒龍頭香的人要跪著從窄窄的龍身上爬到龍頭點燃香火,然后再跪著退回來,稍有不慎,就會粉身碎骨。毫無疑問,這座龍首石自從明代建成后,從上面摔下去的進香者應該大有人在。可能是因為經常有人從龍首石上墜崖。清康熙十二年,官府下令禁燒龍頭香,并立碑戒告。</p><p class="ql-block">據說現在每逢道教的重大節日,還有藝高人膽大的道士上去燒龍頭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武當山紫霄宮始建于</span>北宋宣和三年(1121),名為“元圣紫霄宮”。明永樂十一年(1413)皇帝為紫霄宮下圣旨,建御碑樓。圣旨內容是禁止外人擾亂道場的法律文告。同年明成祖朱棣重建武當山,紫霄宮是重點修建宮殿之一,并重建主體建筑紫霄大殿。題額“太玄紫霄宮”。</p> <p class="ql-block">紫霄殿為紫霄宮的正殿,建在三層石臺基之上。紫霄殿是武當山保存下來的唯一的一座重檐歇山式木結構殿堂。據說這在中國古建筑中屈指可數。</p> <p class="ql-block">紫霄殿前的這座鐵鑄香爐,高約2米造型精美。爐身為明永樂十四年(1416)所鑄,爐頂為明正德十年(1515)鑄造,是一件真正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游覽武當山的當天,正好趕上一個道教節日。紫霄殿內正在進行一場道教的法事活動。</p> <p class="ql-block">結束了在武當山的游覽,騎車去丹江口市。丹江口歷史悠久,古稱“均州”。因為它是南水北調工程(中線)的水源地,又有“中國水都”之稱。</p> <p class="ql-block">靜樂宮創建于明代永樂十六年(1418年),皇帝御賜“元天靜樂宮”額。據說宮內原有殿堂,廊廡,亭閣及道舍等建筑五百二十余間,廟貌森嚴,規模宏肅,紅墻綠瓦,古樸典雅,氣勢近似于北京故宮。</p><p class="ql-block">靜樂宮為武當九宮之首,素有“小故宮”之稱,是武當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時人們朝拜武當山,多由水路而來,下船后首先朝拜靜樂宮。</p> <p class="ql-block">1958年因修建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靜樂宮同均州古城一并淹沒于丹江口水庫之中。現在的靜樂宮,是2003年在丹江口市城區東郊靜樂湖北坡復建的。這是靜樂宮大殿。</p> <p class="ql-block">靜樂宮內的“聖父母殿”。里面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的父母,是一位國王和王后。</p> <p class="ql-block">這是靜樂宮大殿的廣場上,一位道長在領道教學院的學生和香客們練功。</p> <p class="ql-block">靜樂宮旁邊是“武當山道教學院”。四年制本科,是中國道教的最高學府。</p> <p class="ql-block">游覽丹江口水庫景區。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源頭。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有亞洲天池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這是丹江口水庫大壩。我國是一個水資源豐富,但又嚴重缺水的國家。南方大量寶貴的淡水白白流入大海,而北方缺水干旱。讓南方白白流掉的淡水滋潤北方干旱的土地,是中國人世世代代的夢想。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國家就開工建設這項工程。經過十幾年的建設,一期工程完工。但當年國家沒有能力繼續完成后續工程,工程被迫下馬。</p> <p class="ql-block">?改革開放后工程重新啟動,大壩加高到176.6米。視頻中可以看出兩次施工的壩體顏色不同,同時還完成了供水沿線相應的輸水配套工程。2014年12月12日14時32分開始向北京、天津、河南、河北4個省市的2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產用水。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76億人。</p> <p class="ql-block">這是丹江口水庫大壩的內部。</p> <p class="ql-block">這是景區內山坡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示意圖。這是世界上工程量最大;年調水量最多;直接受益人口最多的調水工程。</p><p class="ql-block">“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這是一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工程。祝福祖國繁榮昌盛。</p> <p class="ql-block">目前“引江補漢”工程正在建設中。它是從長江引水至漢江的大型輸水工程。取水口在三峽大壩上游的宜昌市夷陵區龍潭溪,出水口在丹江口大壩下游的漢江右岸安樂河口。工程建成后,沿著這條長194.8公里的“地下水道”——輸水隧洞,每年將有39億立方米的長江水從三峽水庫匯入丹江口大壩下游。它將進一步增強南水北調工程中線的供水能力。</p> <p class="ql-block">騎游去襄陽,趕上一個大霧天。漢江邊大霧中的朝陽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大霧中的漢江,真有幾分千島湖的風采。</p> <p class="ql-block">騎游來到襄陽市。襄陽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平原腹地。襄陽因地處襄水之陽而得名,漢水穿城而過,分出南北兩岸的襄陽、樊城,隔江相望。兩城歷史上都是軍事與商業重鎮。1949年以后兩城合二為一稱襄樊市,2010年12月更名為襄陽市。</p><p class="ql-block">襄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發源地。已有2800多年歷史,歷代為經濟軍事重鎮。素有“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兵家必爭之地”之稱。</p><p class="ql-block">這是襄陽古城的“昭明臺”。</p> <p class="ql-block">襄陽古城的城墻。</p> <p class="ql-block">東晉太元三年(378)二月,前秦苻堅派苻丕攻打東晉要地襄陽。時東晉中郎將、梁州刺史朱序在此鎮守,他錯誤地認為前秦無船,難渡沔水(漢水),輕敵疏備;朱序母韓夫人早年隨丈夫朱燾于軍中,頗知軍事。當襄陽被圍攻時。她親自登城觀察地形,巡視城防,認為應重點增強西北角一帶的防御能力,并親率家婢和城中婦女增筑一道內城。后苻丕果向城西北角發起進攻,很快突破外城。晉軍堅守新筑內城,得以擊退苻丕。</p><p class="ql-block">襄陽人為紀念韓夫人,把這段內城稱為“夫人城”。這是“夫人城”上韓夫人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襄陽古城內的古街。</p> <p class="ql-block">襄陽的特色美食,記不清是什么面了。</p> <p class="ql-block">游覽襄陽“古隆中”景區。石牌坊是隆中的標志性建筑,清光緒十九年所建,寬約10米,高約6米。石牌坊中間是“古隆中”三個大字,兩側是“淡泊明志”、“寧靜致遠”。</p><p class="ql-block">石牌坊不遠就是躬耕田,據說諸葛亮未出山前,就是在這里與弟弟一起耕種,自給自足。</p> <p class="ql-block">古隆中是三國時期杰出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諸葛亮青年時代(17-27歲)隱居的地方,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隆中書院始建于五代天福年間,歷數次修整,現在的隆中書院是1987年在舊址上重建的。是一個展覽館,集中展示了諸葛亮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古隆中的武候祠。</p> <p class="ql-block">這是古隆中三顧堂山門外。三顧堂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當年劉備曾來此處三顧茅廬,諸葛亮著名的“隆中對”就出自這里。三顧堂外澤清荷香,茂林修竹,傳說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拴馬的古柏至今仍聳立門前。</p> <p class="ql-block">這是古隆中三顧堂院子里。</p> <p class="ql-block">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劉備“三顧茅廬”于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大計。諸葛亮分析了當時形勢,提出應首先奪荊州、益州作為根據地,聯合孫權等待時機,出兵北伐進而達成統一之戰略。這次談話即是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策”。</p><p class="ql-block">這是古隆中三顧堂內表現“隆中對”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古隆中復建的“諸葛草廬”。</p> <p class="ql-block">這是“諸葛草廬”中諸葛亮夫人黃氏的塑像。據說這位夫人賢惠且才華橫溢,對諸葛亮幫助很大。</p> <p class="ql-block">這是諸葛亮青年時代(17-27歲)和其弟弟躬耕隱居之地。據說當年諸葛亮常在此地抱膝高吟、躬耕隴畝,隱居長達10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明萬歷二十年(1529年)官府重修武候祠,并立《重修碑記》。碑陰刻有諸葛亮畫像,為現存最早之諸葛亮畫像。</p><p class="ql-block">這是古隆中的“明碑亭”。</p> <p class="ql-block">襄王府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第五子朱瞻善被封為襄憲王后,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在襄陽城內東南隅營建的王府。</p><p class="ql-block">1642年闖王李自成率軍攻占襄陽,在襄王府登基,自立為新順王。一年后,李自成北上,一把火把豪華的府第化為一片瓦礫,只剩下王府大門前的綠影壁。</p><p class="ql-block">1993年襄樊市政府為恢復古城風貌,再次投資重建。這是重建的襄陽王府。</p> <p class="ql-block">襄王府大殿內,一對幸福的新人在拍古裝新婚照。</p> <p class="ql-block">綠影壁系明代襄陽王府門前的照壁,建于15世紀中葉。壁分三堵,全長26.2米,中堵高7.6米,左右兩堵高6.7米,厚1.6米。三堵壁均根據構圖的需要,用不規則的綠礬石浮雕組裝,白礬石鑲邊嵌界而成。影壁的主畫面,以及壁座、壁頂、壁脊刻99條龍,大的5米有余,最小的只有十幾厘米。是全國石刻藝術中絕無僅有的珍品,與北京北海,山西大琉璃九龍壁,并稱中國影壁三絕。</p> <p class="ql-block">綠影壁正中有個圓坑。據說此處曾經鑲嵌一顆巨大的夜明珠,在戰亂的年代被盜。</p> <p class="ql-block">游覽襄陽“米公祠”。米公祠位于襄陽市漢江之畔,原名米家庵,是為紀念中國北宋書法家、畫家、米芾而建。米公祠始建于元代,擴建于明代,是襄陽市境內標志性景觀之一。</p> <p class="ql-block">米公祠原系米氏家廟,后由米芾子孫改擴建為米公祠。</p> <p class="ql-block">這是“米公祠”內的米芾塑像。米芾(1051-1107),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祖籍太原遷居襄陽,人稱“米襄陽”。米芾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多蓄奇石,世號米顛,書畫自成一家。米芾、蘇東坡、黃庭堅、蔡襄共稱宋代書畫四大家。米芾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p> <p class="ql-block">米公祠展出多幅宋代四大家的墨寶。這是米芾的墨跡。</p> <p class="ql-block">這是蘇軾的墨寶。</p> <p class="ql-block">黃庭堅的墨寶。</p> <p class="ql-block">這是蔡襄的墨寶。本人寫的一筆爛字,對書法一竅不通。想想當時站在這些書法珍品前,裝模作樣的欣賞,真是有些裝高雅。??</p> <p class="ql-block">騎游來到南陽市,游覽臥龍崗景區。南陽的“臥龍崗”與襄陽的“古隆中”,都自稱是諸葛亮出山前隱居10年的躬耕處。是劉備三顧茅廬的地方。到底哪個是真的,目前也無定論。兩千多年前的事,留給專家們考證吧。我們普通游客,只要游覽開心就好。</p><p class="ql-block">這是臥龍崗景區前“臥龍出山”的大型銅雕。銅雕非常壯觀大氣,可惜是逆光,拍攝的效果不好。</p> <p class="ql-block">劉備三顧茅廬的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臥龍崗景區內的武候祠。</p> <p class="ql-block">臥龍崗武候祠內供奉諸葛亮祖孫三代的塑像。當年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城下,諸葛亮的兒子和孫子率軍抵抗,最后英勇戰死。被譽為“滿門忠良”。</p> <p class="ql-block">這是南陽武候祠內,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后出師表 。當年岳飛北伐路過南陽,到武候祠拜謁諸葛亮。手書“前后出師表”,表達自己效法諸葛武候的決心。</p> <p class="ql-block">這是南陽臥龍崗的諸葛草堂。草堂門前的雕塑表現劉備三兄弟三顧茅廬。</p> <p class="ql-block">臥龍崗的“諸葛武候躬耕處”。</p> <p class="ql-block">據說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是他隱居南陽時夜觀天象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游覽南陽醫圣祠。它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醫學家、世界醫史偉人、被人們尊為中華"醫圣"的張仲景的墓祠紀念地。</p><p class="ql-block">醫圣祠大門具有漢代建筑風格,布局嚴謹、巍峨壯觀,屋頂金黃色的琉璃瓦光彩奪目。郭沫若先生1952年12月題寫的“醫圣祠”三個大字蒼勁有力。</p> <p class="ql-block">門庭內有一個巨大的石屏,是一塊完整的石料制成的,長高各為3.5米,重達6噸,是中國當代碑刻一絕。其正面雕刻的是《張仲景傳》,為已故名醫黃竹齋先生撰寫,描述了張仲景的一生。石屏背面雕刻的是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序》,說明了他自己從醫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這是醫圣祠內的醫圣大道。醫圣大道兩側是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醫。大道中間的是醫圣張仲景。</p><p class="ql-block">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后人尊稱為醫圣。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p> <p class="ql-block">供奉張仲景先生和歷代名醫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醫圣祠內的行方齋。張仲景先生曾經出任長沙太守(相當于長沙市長)。為官期間他仍堅持每逢初一、十五,在官府大堂為百姓診治。</p><p class="ql-block">展示了他憂國愛民,“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的胸襟。</p> <p class="ql-block">醫圣祠內院山門。</p> <p class="ql-block">造型獨特的六角碑亭,碑亭里矗立六塊石碑。</p><p class="ql-block">其中有毛主席題詞“團結新老中西各部分醫藥工作人員,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開展偉大有人民衛生工作而奮斗。”</p><p class="ql-block">有周總理的題詞“發揚祖國醫藥遺產,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p><p class="ql-block">有新中國第一任衛生部部長李德全為醫圣祠撰寫的碑記,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譚震林為醫圣祠的題詞。</p> <p class="ql-block">醫圣祠內張仲景墓碑亭。</p> <p class="ql-block">墓碑亭內是歷代名人為張仲景先生提的匾和對聯。據說非典疫情期間,中醫很多抗疫組方,都是根據張仲景先生的中醫理論炮制的。</p> <p class="ql-block">醫圣祠內的張仲景墓。</p> <p class="ql-block">游覽南陽市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南陽歷史悠久,博物館藏品很豐富。這是館藏的精品青銅器。</p> <p class="ql-block">漢光武帝劉秀是南陽郡人,是東漢的開國皇帝。據說他在南陽起兵之初,曾經騎牛作戰。</p> <p class="ql-block">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人。東漢時期杰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p><p class="ql-block">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譽為“科圣”。</p><p class="ql-block">參觀博物館后知道,張衡還是一位文學家。《漢詩》輯錄有其詩歌九篇。《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p> <p class="ql-block">游覽南陽府署。南陽府署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歷經宋、元、明、清、共歷199任知府。府衙現存明清建筑100余間,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40米,面積72000平方米,整個建筑群布局嚴謹,規模宏大。是中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府級官署衙門。</p> <p class="ql-block">南陽府署的儀門。</p> <p class="ql-block">府署知府大堂前的廣場。廣場兩側是府署的各職能部門,兵司(武裝部);刑司(公安局);工司(市政工程局);學司(教育局)等等。好像有十個司。</p> <p class="ql-block">知府大堂。</p> <p class="ql-block">以前常聽說“父母官”一詞,參觀了南陽博物館后才知道它的來歷。</p><p class="ql-block">西漢元帝時,南陽郡太守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壽春人。"其治視民如子",勸民農桑,為政勤勉有計謀,"好為民興利",盡力使百姓富起來。他親自指導農耕,常出入于田間,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閑的時候。"百姓歸之,戶口增倍,盜賊獄訟衰止"。"吏民親愛信臣",尊他為"召父"。</p><p class="ql-block">說來也巧,時隔不足百年,至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七年(公元31年),南陽郡百姓又幸運得遇新任太守杜詩。《后漢書·杜詩傳》載,杜詩,字君公,少有才能,擔任郡功曹時,愛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全郡百姓家家糧豐衣足。百姓拿他與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說"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自此"父母官",這一對地方長官的尊稱便廣傳后世。</p> <p class="ql-block">南陽府署內曾經是王莽政權的造幣廠。</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錢幣,也許是半成品。</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造幣用的錢范。</p> <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少年時,曾經隨親戚在南陽府署內住過一段時間。這是她當太后以后,賜給南陽府署的字。</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州县|
中江县|
玛纳斯县|
大余县|
东丰县|
衡阳县|
万宁市|
昌图县|
陇西县|
平定县|
紫金县|
周至县|
昌吉市|
洞口县|
舞阳县|
青川县|
钦州市|
布拖县|
江达县|
乌兰察布市|
崇信县|
类乌齐县|
沙河市|
原平市|
梨树县|
东丽区|
天镇县|
堆龙德庆县|
惠水县|
南雄市|
柘城县|
余干县|
马鞍山市|
丰县|
SHOW|
米易县|
长沙县|
孝义市|
阿图什市|
安康市|
岳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