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夏的陽光灑在田野上,空氣中彌漫著陣陣清新的花香,綠葉在陽光下搖曳生姿,處處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在這美好的季節里,我們來到了無為縣紅廟鎮山水澗村,這里是新四軍第七師紀念館所在地,為銘記先烈們的革命意志,我們今天重走新四軍第七師路,追尋紅色記憶,傳承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重走七師路</p> <p class="ql-block">據中央指示精神中共中央原局整城江北游擊縱隊。1940年7月,中共無為縣委及其所屬武裝,江北游擊縱隊第一團、第二團,巢湖地委機關返回巢無地區開展抗日工作。</p><p class="ql-block">為適應敵后抗日的需要,孫仲德所率的江北游擊縱人部分抗日武裝與無為縣委領導的游擊隊合編為元為游擊縱隊,主要活動在皖中地區。1940年9月,和含巢元聯合入李處成立、領導自地的政權建設、和、含、巢無等地抗日武裝發展到3000多人,進一步充實了抗日隊伍。</p><p class="ql-block">1941年5月,無為游擊縱隊合編到新四軍第七師,成為該師的有生力量。</p> <p class="ql-block">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p><p class="ql-block">之后,部分突出重圍的新四軍指戰員在皖南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掩護下,冒著敵人前堵后追的艱險,開始零星化裝過江(最多一批有200人左右),回到皖中游擊區黨組織的懷抱。</p><p class="ql-block">新四軍第二支隊政委黃火星、第三支隊參謀長黃序周、軍特務團團長劉別生、新一團團長張鏈秀等率領皖南突圍部隊先后到達無為縣(今無為市),陸續突圍抵達皖中地區的共700余人。</p><p class="ql-block">這些從血泊中英勇突圍出來的隊伍是寶貴的革命種子,是創建新四軍第七師和皖江抗日根據地的骨干力量。</p> <p class="ql-block">我在抗大十分校等您</p> <p class="ql-block">抗大十分校</p> <p class="ql-block">七師記憶</p> <p class="ql-block">新四軍老戰士捐資建校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這里栽培了一大片的藍莓</p> <p class="ql-block">新四軍七師司令部舊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四軍七師師部舊址位于無為縣紅廟鎮澗邊自然村(原稱三水洞),與相隔不遠的皖江烈士陵園、七師紀念館遙相呼應。師部舊址現有5間土墻茅草房,建筑面積為111平方米。此舊址原為一農戶住宅,始建于民國初年,1941年5月七師成立后被借用作師部會議室、機要室以及師政委曾希圣同志的臥室。</p><p class="ql-block">"皖南事變"后,為了反擊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進攻,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命令,活動于皖江地區(安徽省境內長江南北)的無為游擊縱隊、新四軍第三支隊挺進團及皖南事變突圍出來的部隊編成的第十九旅及挺進團,于1941年5月1日在無為組成新四軍第七師。師部就設在我縣紅廟鎮海云行政村澗邊自然村(原稱三水澗),全師3000余人,張鼎丞任師長(未到職),曾希圣任政治委員。抗戰期間,皖江區黨委、皖江行署、七師司令部、皖江參議會等黨、政、軍、群首腦機關一直設在我縣,領導著皖江軍民創建抗日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打擊日偽和國民黨頑固派,逐步使皖江地區成為全國19塊抗日根據地之一,第七師也發展壯大成為擁有3萬多人的革命武裝力量。曾希圣、譚希林、傅秋濤、呂惠生、李世農、張愷帆、李步新等革命先輩們都在這里領導過革命斗爭。我縣共有2600多名革命烈士為國獻身。而今,皖江烈士,陵園、新四軍七師紀念館、七師師部舊址等革命烈士紀念設施已成為社會各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重要場所,是無為縣紅色之旅中的重要一景。</p> <p class="ql-block">周新武,曾希圣,李步新</p> <p class="ql-block">將軍大道</p><p class="ql-block">新四軍第七師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活動在皖江地區新四軍主力部隊,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炮火洗禮。一九五五年授銜的開國將領共二百五十二位,其中從七師共走出廿五位。</p> <p class="ql-block">遲浩田題詞:新四軍第七師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張鼎丞 曾希圣 譚希林 傅秋濤</p><p class="ql-block">新四軍第七師是一支在"皖南事變"的血泊中誕生的部隊,他們揩干身上的血跡,沖破長江天塹的拍岸驚濤,與江北戰友一起,用不屈的脊梁,支撐起新四軍第七師的擎天大旗。</p><p class="ql-block">曾記否:揮戈西進的七師健兒,"艱難敵后開新宇",以叱咤風云的如虹氣勢,在皖西大地上席卷起同仇敵愾的漫天狂飚;躍馬南征的七師將士。"南渡銅繁萬仞山,輕騎直下赤沙灘",抗敵興軍,御敵皖南,打出了新四軍的一路威風;開辟和含的七師指戰員,"系驅寇之重任,揚軍威之壯舉",那條用血肉之軀開辟的與軍部的通道,激蕩起鋼鐵戰士的豪氣與雄風。</p><p class="ql-block">"金戈鐵馬,百戰不殆",第七師創建的皖江抗日根據地成為侵略者不可逾越的屏障。 </p><p class="ql-block">新四軍第七師光輝業績彪炳史冊! </p><p class="ql-block">新四軍第七師死難烈士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自1941年至1945年間,日偽連續不斷地向皖中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均被根據地軍民粉碎,其中規模最大的反"掃蕩"斗爭發生在1943年。當年春,日偽軍以為新四軍軍部已轉移至皖中第七師地區,先后出動重兵兩次突襲巢縣、無為地區第七師領導機關。3月17日,日偽軍6000余人分8路襲擊嚴家橋、銀屏山中心區。第七師師部及部隊在轉移途中,兩次與敵遭遇,一部突圍,一部在原地分散堅持。第七師外圍各支隊乘敵后空虛,攻克三官殿、湯家溝等敵據點,破擊淮南鐵路。日偽軍被殲300余人,被迫于25日撤回原防地。4月30日,日偽軍又集結2000兵力再次"掃蕩"巢無根據地,第七師組織反擊,收復槐林橋,殲高林橋日軍一個小隊,迫敵于5月6日回撤。</p> <p class="ql-block">傅秋濤(上將)</p><p class="ql-block">1907年生,湖南省平江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四軍第七師副師長、代師長,建國后任中央軍委人民武裝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動員部部長、中共中央紀委常委,1981年在北京逝世。</p> <p class="ql-block">金星璀璨</p><p class="ql-block">新四軍第七師開國將軍錄</p> <p class="ql-block">新四軍第七師誕生在烽火彌漫的敵后抗日戰場上,在漫長而嚴酷的敵后抗日游擊戰爭中,第七師堅決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抗日統一戰線的路線方針,致力創建革命根據地,開展反"掃蕩"、反摩擦斗爭,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解放戰爭期間,第七師揮師華東,成為華東戰場上一支無往而不勝的英雄部隊,建立了殲滅"天下第一團"的輝煌戰例。</p><p class="ql-block">新四軍第七師是一支在民族危亡之時由忠貞愛國的中華兒女組成的堅不可摧的鐵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支抗日勁旅。始建于日本帝國主義急欲滅亡中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在日、偽、頑的夾擊之中,這支部隊浴血大江南北,成為華中抗日戰場上的重要力量。新四軍鑄就的"鐵軍"精神永遠是黨和人民軍隊的寶貴財富,第七師作為鐵軍隊伍中的一員,組建后歷經多次重大整編,但鐵軍的光榮傳統始終沒有丟,并成為這支部隊成長、發展的內在動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新四軍軍歌</p> <p class="ql-block">重溫入黨誓詞 ,我宣誓!</p> <p class="ql-block">參觀結束了,讓我們仿佛穿梭到了歷史長河中 ,進行一場跨越時代的對話,接受了一次戰斗的洗禮。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大量的新四軍抗戰的實物,在這里對新四軍第七師的歷史背景、戰斗歷程和英勇事跡,有了更直觀深刻地了解;對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認識更加深刻。領悟到了一代代共產黨人的初心永遠不變,牢記使命,勿忘國恥,才能使中華民族變得越來越強。讓我們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和县|
田林县|
南安市|
双江|
淮阳县|
黔西|
鄂州市|
武隆县|
馆陶县|
保定市|
满洲里市|
巧家县|
宜川县|
开平市|
呼图壁县|
澎湖县|
乌什县|
年辖:市辖区|
龙海市|
冀州市|
旬阳县|
马山县|
涞水县|
阜阳市|
荣成市|
阳高县|
绥芬河市|
仁寿县|
铜陵市|
孟州市|
云龙县|
青阳县|
萝北县|
鄂州市|
南岸区|
江川县|
宕昌县|
宁海县|
从江县|
类乌齐县|
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