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隨春好,春與人宜;不負春光,不負自己。2024年4月6日,與妻子王玉香、弟弟童秀忠自駕由錫林浩特出發(fā),途徑寶昌、張北、呼和浩特、一路向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7日</p><p class="ql-block">成吉思汗陵,簡稱成陵,是蒙古帝國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距鄂爾多斯市40公里。由于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處始終是個謎。史料記載,吸收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氣一一也就是靈魂的駝毛,幾百年來就收藏于成吉思汗陵。今天的成吉思汗陵經(jīng)過多次遷移,直到1954年才由青海的塔爾寺遷回故地伊金霍洛旗。</p><p class="ql-block">陵園占地約55公頃,對研究蒙古民族乃至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歷史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緊鄰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區(qū)為五A級景區(q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4月8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鎮(zhèn)北臺,位于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qū)城北約四千米處的紅山頂上,占地面積5056平方米,修建于明萬歷35年(1607年)四月至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七月。原是明長城的一處觀察哨所,主要用于監(jiān)控明長城線上的貢市情況。鎮(zhèn)北臺是明朝"隆慶議和"與"和平互市"的產(chǎn)物,是"蒙漢一家"開創(chuàng)邊關(guān)和平環(huán)境的歷史見證。</p><p class="ql-block">"鎮(zhèn)北臺"呈正方形,臺體為內(nèi)夯黃土外包磚石的實心構(gòu)造。共四層,由下至上逐層減小,臺之各層均包徹青磚,每層臺樓四周圍以女墻雉堞,各層臺頂外側(cè)磚砌約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設(shè)有瞭望口,各層垛口內(nèi)四周相通。鎮(zhèn)北臺高30余米,基北長82米,南長76米,東西各長64米。鎮(zhèn)北臺有"萬里長城第一臺"的稱號,為古長城沿線現(xiàn)存最大的邊防要塞之一;是明長城遺址中最為宏大的建筑之一;位列長城三大奇觀之一。鎮(zhèn)北臺是古代保護榆林的歷史見證,為古代邊關(guān)貿(mào)易,民族和諧做出了特殊的貢獻。進入新世紀,鎮(zhèn)北臺對中外人士探尋歷史淵源,研究長城文化,體驗人文休閑有重要價值意義。</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鎮(zhèn)北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8日</p><p class="ql-block">紅石峽位于陜西省榆林市城北三公里處,距離榆林市區(qū)僅五公里。紅石峽谷長約350米,峽谷東崖高約11.5米,西崖高13米,東西對峙,峭拔雄偉。峽內(nèi)榆溪河水穿峽而過直達城西。古代駐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將都喜好到紅石峽題刻,以抒發(fā)邊塞豪情壯志,所以紅石峽又是長城書法藝術(shù)的一大寶庫。從題字的內(nèi)容,可以看出,榆林古時"九邊重鎮(zhèn)"的地位。此外,還可以欣賞到宋元時期的石窟藝術(shù)。趕上晴天就可以一睹"紅山夕照""的風采:夕陽之下如同晚霞一般絢麗的紅石峽風光,是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古時紅石峽內(nèi)榆溪河奔騰不息,被稱為萬里長城第一勝景。紅石峽谷林木青翠,群花生艷,景色優(yōu)美。東崖為雄山寺,西崖為書法石刻。在東西石壁上,參差著大小不一的25處石窟。西崖壁上的書法石刻頗為著名,舊時邊將、文人來榆林,多在雄山寺豪飲唱和,留下160多幅寶貴的書法藝術(shù)作品,字大者約六米,小者寸許,篆、隸、楷、行、草齊全,筆力雄健、挺勁。題刻中有晚清名將左宗棠所提的對聯(lián)、革命先烈杜斌題刻的"力挽狂瀾"字跡蒼勁,功力不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9日</p><p class="ql-block">延安市簡稱"延",陜西省轄地級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陜西省北部,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中南地區(qū),省會西安以北371千米。北聯(lián)榆林,南接關(guān)中的咸陽,銅川,渭南三市,東隔黃河與山西臨汾呂梁相望,西鄰甘肅慶陽,總面積3.7萬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26.14萬人。</p> <p class="ql-block">延安古稱膚施、延州,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中華民族重要的發(fā)祥地,人文史祖皇帝曾居住在這一帶,是天下第一陵一一中華民族始祖皇帝的陵寢;黃帝陵所在地,是民族圣地,中國革命圣地,國務(wù)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民國24年(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順利到達吳起鎮(zhèn),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出發(fā)點,是全國革命根據(jù)地城市中舊址保存規(guī)模最大、數(shù)量最多、布局最為完整的城市。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zhàn)斗了13個春秋,領(lǐng)導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tǒng)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延安市是雙擁運動發(fā)祥地,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境內(nèi)有各類文物遺址點8545處,其中,革命遺址445處。</p> <p class="ql-block">棗園和楊家?guī)X都位于延安,都曾是中央領(lǐng)導的故居。</p><p class="ql-block">棗園是中共中央駐地之一,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常務(wù)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書記處會議的召開地。棗園是一個由若干座建筑群組成的大院落,其中最重要的建筑是毛澤東住宿的鼓樓,棗園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革命斗爭的中心,這里曾經(jīng)是中國革命的決策中心和英勇斗爭的指揮中心。</p> <p class="ql-block">楊家?guī)X是中國共產(chǎn)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一個重要據(jù)點,也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紀念地。位于延安市郊區(qū),是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央機關(guān)乃至軍隊活動的地方。楊家?guī)X曾經(jīng)是延安會議的召開地,也是中共中央軍委會議、書記處會議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的召開地。這里留下了許多中國革命的重要歷史遺跡和紀念碑,是中國革命的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10日</p><p class="ql-block">甘泉大峽谷位于陜西省延安市甘泉縣下寺灣鎮(zhèn)雨岔溝,為紅砂巖地質(zhì),歷經(jīng)千百萬年的風沙切割和流水溶蝕,在陜北黃土高原大體量呈群落分布,國內(nèi)罕見。有"黃土高原自然地縫奇觀"之美稱。</p><p class="ql-block">甘泉大峽谷由大小120條峽谷組成,水、陽光、青苔相互交織,光影變幻、色彩斑斕,每條峽谷都是一幅美麗動人的畫面。</p><p class="ql-block">由于紅砂巖在不同季節(jié)的含水量不同,對光的吸收和折射率也不一樣,因此甘泉大峽谷一年四季會顯示不同的色彩。特別是動態(tài)的色彩和細膩的微景觀,將甘泉大峽谷的生命氣息展現(xiàn)在游客面前,具有極高的地質(zhì)研究和旅游開發(fā)價值,被譽為"世界活丹霞,中國夢之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10日</p><p class="ql-block">黃帝陵,是軒轅黃帝的陵寢,是《史記》記載的黃帝陵,位于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p><p class="ql-block">黃帝陵古稱"橋陵",是歷代帝王和名人祭祀皇帝的場所。歷史上最早舉行皇帝祭祀始于秦靈公三年(前422年),秦靈公"做吳陽上畤,專祭皇帝"。自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親率18萬大軍祭祀黃帝陵以來,這里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之地,保存著漢代至今的各類文物?;实郏⑹种舶兀⒕嘟?000余年,相傳為皇帝親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p><p class="ql-block">1961年三月,黃帝陵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地一號"。2006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黃帝陵祭典)活動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4年八月,黃帝陵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項目。</p> <p class="ql-block">黃帝陵</p> <p class="ql-block">皇帝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11日</p><p class="ql-block">西安市,古稱長安、鎬京、陜西省轄地級市,陜西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國家中心城市,地處中國西北地區(qū),關(guān)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截至2023年未常住人口1307.82萬人。</p><p class="ql-block">西安市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fā)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起點,是聞名世界的歷史名城,與世界著名的羅馬、雅典,開羅等古城齊名,是中國六大古都中建都歷史最長的一個,歷史上先后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有兩項六處遺產(chǎn)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分別是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另有西安城墻、鐘鼓樓、華清池、終南山、大唐芙蓉園、陜西歷史博物館、碑林等景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11日</p><p class="ql-block">華清宮景區(qū),位于西安城東30公里,與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相毗鄰。為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2007)、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qū)(1982年)、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國家級文化產(chǎn)業(yè)示范基地。周、奏、漢、隋、唐等歷代帝王在此建有離宮別苑。因其亙古不變的溫泉之源、烽火戲諸侯的歷史典故、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西安事變"發(fā)生地而享譽海內(nèi)外,成為中國唐文化旅游標志性景區(qū),華清宮內(nèi)集中著唐玉湯遺址博物館,西安事變舊址一一五間廳、九龍湖與芙蓉湖風景區(qū)、唐梨園遺址博物館等文化區(qū)和飛霜殿、老君殿、烽火臺、兵諫亭、石翁寺、遇仙橋等景點星羅棋布,"驪山晚照"是著名的"關(guān)中八景"之一。2015年1月,與驪山景區(qū)合并升級為華清宮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11日</p><p class="ql-block">驪山國家森林公園,是華清宮景區(qū)的一部分,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城南,處于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最高峰為九龍鼎,海拔1301.9米。"驪山"名字的來源于山上長青的松柏,郁郁蔥蔥,景色翠秀又名"繡嶺"。驪山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12日</p><p class="ql-block">兵馬俑,即秦始皇陵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chǎn),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nèi)。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又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p><p class="ql-block">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施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馬俑即制成兵馬(戰(zhàn)車、戰(zhàn)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fā)現(xiàn)。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13日</p><p class="ql-block">華陰市,陜西省轄縣級市,有渭南市代管。因境內(nèi)的西華山而聞名,位于關(guān)中平原東部,奏晉豫三省結(jié)合地帶,東起潼關(guān),西靠華州區(qū),南依秦嶺,北臨渭水,總面積676平方千米。自2022年末,華陰市常住人口20.20萬人。</p><p class="ql-block">華陰市是陜西省歷史文化名城,仰韶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春秋設(shè)邑,戰(zhàn)國置縣,已有2300多年歷史。歷代人才輩出,有天下"楊氏出華陰"之稱。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一代廉吏關(guān)西夫子楊震、初唐四杰之一楊炯,皆為華陰人氏。新石器橫陣龍窩遺址,戰(zhàn)國魏長城遺址,西漢京師糧倉遺址,有陜西故宮之譽的西華山神廟西岳廟,道教北方名園玉泉院等歷史古跡,華陰老腔、華陰迷胡等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13日</p><p class="ql-block">華山,古稱"西岳",雅稱"太華山",為五岳之一,位于陜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南接秦嶺山脈,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p><p class="ql-block">中華之"華",源于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華山是中國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為"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祟奉的神祗,即西岳華山君神。共有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余座,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正月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等道教高人。</p><p class="ql-block">1982年,華山被國務(wù)院頒布為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2004年,華山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2011年,華山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華山</p> <p class="ql-block">華山</p> <p class="ql-block">4月13日由華陰到咸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13日</p><p class="ql-block">咸陽市,陜西省轄地級市,地處陜西省關(guān)中平原中部,是中國大地原點所在地,東與銅川市、渭南市為鄰,西與寶雞市接壤,北同甘肅省的慶陽市、平?jīng)鍪信B,南接西安市,地勢北高南低,呈階梯狀,總面積10196平方千米,2023年末,咸陽市常住人口412.10萬人。</p><p class="ql-block">此外,歷史上的秦咸陽是中國首個封建王朝秦帝國的都城,戰(zhàn)國時,秦孝公12年(350年),從櫟陽定都咸陽。市境位于陜西省800里秦川腹地,渭水川南,嵕山亙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咸陽是華夏歷史文化長河的發(fā)端,是秦漢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境內(nèi)文物景點達近5000處,武陵塬上漢高祖長陵、漢景帝楊陵、漢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等28位漢唐帝王陵寢連綿百里。咸陽孕育了中國的農(nóng)耕文明,農(nóng)業(yè)始祖后稷在此教民稼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14日</p><p class="ql-block">寶雞市,古稱陳倉,雍城,西虢、西岐、西府等。陜西省轄地級市,是關(guān)中平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處關(guān)中平原西部,屬溫暖帶半濕潤氣候區(qū),冷暖干濕,四季分明。截止2022年底全市常住人口326.47萬人。</p><p class="ql-block">寶雞市有2700多年建成史,1949年正式設(shè)立譽稱"炎帝故里青銅之鄉(xiāng)",出土了晚清四大國寶級石鼓、何尊等文物,存有西府社火、鳳翔木板年畫、泥塑等中華工藝;中國鳳香型白酒代表西鳳酒的故鄉(xiāng),境內(nèi)的太白山是神州南北界、華夏分水嶺,是秦嶺的主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14日</p><p class="ql-block">麥積山風景名勝區(qū),位于甘肅天水市麥積區(qū)麥積鎮(zhèn)麥積村,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分水嶺穿過景區(qū)。</p><p class="ql-block">麥積山風景名勝區(qū)面積215平方千米,擁有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街亭,溫泉五個子景區(qū),180多個景點。景區(qū)內(nèi)動植物物種豐富多樣,地質(zhì)地貌氣候典型獨特,以麥積山石窟藝術(shù)為主要特色,兼有赤壁,丹崖幽谷泉溪,白松險峰、茂林云海等自然景觀。麥積山石窟始建于五世紀初,保存了221個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000多平方米壁畫,題材豐富。是中國唯一保存北朝造像體系最為完整的石窟,同時還是唯一保存有中國北朝雅閣式建筑實例的石窟,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shù)陳列館。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p><p class="ql-block">1982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qū)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是中國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chǎn),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地質(zhì)公園,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創(chuàng)建先進單位。2011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qū)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15日</p><p class="ql-block">徽縣,隸屬于甘肅省隴南市。困城北隅微山下有微山驛而得縣名,位于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市東北部,地處秦嶺山脈南麓,嘉陵江上游秦巴山地中的微成盆地?;湛h總?cè)丝?2.44萬人。</p><p class="ql-block">輝縣素有"隴上小江南"和"金輝縣"之美譽,氣候溫暖濕潤,丘陵盆地相間,境內(nèi)有鐵山、花映山泉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尹家老宅,輝縣三灘風景區(qū),嘉陵江漂流,青泥嶺等風景名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15日</p><p class="ql-block">漢中市,簡稱"漢",陜西省轄地級市,位于陜西省西南部,北與寶雞市、西安市毗連,東與安康市接壤,南與四川省的廣元市、巴中市、達州市相連,西與甘肅省隴南市相鄰,區(qū)域面積,27246平方千米。地處內(nèi)陸東亞季風氣候區(qū)內(nèi),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約14.5度。截止2022年十月,漢中市轄兩個區(qū),九個縣。2022年末,漢中市戶籍總?cè)丝?78.98萬人。</p> <p class="ql-block">漢中市因"漢水"流經(jīng)此地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漢""漢家發(fā)祥地""中華聚寶盆","天府之國"之美稱;自古也是兵家必爭之地,行通商的要地;自古被譽為"秦之咽喉","蜀之門戶";還被譽為"全球漢人老家"。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棲息。夏至西周,先后屬涼州,雍州。奏更元13年(312年),始置漢中郡。晉太康十年(289年)改設(shè)漢國。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設(shè)漢中府。1949年12月6日, 改設(shè)陜甘寧邊區(qū)陜南行政區(qū)漢中分局。1969年一月,改設(shè)漢中地區(qū)。1996年2月21日,改設(shè)漢中市。漢中市交通便捷旅游景點眾多,主要有午子山景區(qū),華陽景區(qū),紫柏山景區(qū),黎坪景區(qū),朱鹮梨園景區(qū),石門棧道景區(qū)等國家四級旅游景區(qū)。1994年1月,漢中市被國務(wù)院列入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07年11月,漢中市被國家旅游局命名為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p> <p class="ql-block">漢中市的河流均屬長江流域,在水系組成上,主要是東西橫貫的漢江水系和南北貫穿的嘉陵江水系。漢江,又名汗水,古稱沔水,是長江最大的支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15日</p><p class="ql-block">安康市,陜西省轄地級市,位于陜西省東南部,東與湖北省十堰市接壤,南接重慶市,西與漢中市相連北與西安市接壤。2022年,安康市常住人口247.14萬人。</p><p class="ql-block">安康市因境內(nèi)土壤含硒元素豐富,被譽為中國硒谷。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活動,夏屬涼州。春秋時期,被秦、楚、巴三國分割。晉太康元年(280)年,為安置巴山一帶流民,取萬年豐樂,安寧康泰之意,設(shè)立安康縣,安康從此得名。安康旅游中景點主要有:中壩大峽谷景區(qū)、漢江石泉古鎮(zhèn)景區(qū)、燕翔洞景區(qū),回谷嶺景區(qū),天寶梯彩農(nóng)園景區(qū)等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16日</p><p class="ql-block">房縣,古稱房陵,屬于湖北省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 十堰市南部,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縣人民政府駐城關(guān)鎮(zhèn)房陵西大道南側(cè)。自2021年末房縣總戶籍人口為46.6萬人,常住人口36.9萬人。</p><p class="ql-block">房縣以"中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秦朝首置房陵縣,屬漢中郡,1994年9月29日,國務(wù)院批準鄖陽地區(qū)行政公署與湖北省十堰市地市合并,實行以市帶縣體制,房縣隸屬十堰市所轄。</p><p class="ql-block">風景名勝有神農(nóng)架野人谷,野人谷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房縣境內(nèi),野人谷氣候濕潤,風光優(yōu)美,溶洞發(fā)育,植被茂盛,山高水深,峰巒疊嶂。野人谷處在我國地勢第二階梯,是我國北亞熱帶向溫熱帶過渡的地區(qū),北有秦嶺屏障,南有巴山保存了豐富古老珍稀的森林植被。野人谷內(nèi)有國家級保護植物和國家級保護野生動物,還有許多珍稀的白化動物,如白熊等,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p> <p class="ql-block">神農(nóng)架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有房縣杏山,巴東三縣邊緣地帶組成,面積3250平方公里,林地占85%以上,森林覆蓋率69.5%,區(qū)內(nèi)居住著漢、土家、回等民族,人口近八萬。由天燕景區(qū)、古犀牛洞景區(qū)組成,是以原始森林風光為背景,以神農(nóng)氏傳說和純樸的山林文化為內(nèi)涵,集奇樹、奇花、奇洞、奇峰與山民奇風異俗為一體,以反映原始悠古,獵奇探秘為主題的原始生態(tài)旅游區(q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17日</p><p class="ql-block">竹山縣,隸屬湖北省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秦巴山區(qū)腹地。處鄂西北山地,北屬武當山,南屬大巴山。東鄰房縣,北界鄖陽區(qū),西北鄰陜西省白河縣,西郊竹溪縣,陜西旬陽縣,南接神農(nóng)架林區(qū),慶市巫溪縣,縣城東北距十堰市城區(qū)158公里,東南距武漢市638公里。有漢族、回族、壯族、蒙古族、滿族等八個民族。2021年竹山縣戶籍人口44.66萬人,常住人口34.61萬人。</p><p class="ql-block">竹山縣古稱"上庸"。因境內(nèi)茂林修竹、山清水秀而改稱"竹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17日</p><p class="ql-block">興山縣,隸屬于湖北省宜昌市。因"環(huán)邑皆山,縣治興起于群山之中"而得名。興山縣國土面積2328平方公里??h政府駐古夫鎮(zhèn)女子2020年11月,興山縣常住人口153886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興山縣是漢明妃王昭君的故鄉(xiāng),始建于吳景帝永安三年(260年)。</p><p class="ql-block">1949年八月,興山縣屬湖北省宜昌地區(qū)。1992年7月6日,只限跨歸宜昌市管轄。全縣地貌結(jié)構(gòu)為"八分半山一分田",人均耕地1.08畝。2019年4月2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決定,興山縣退出貧困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18日</p><p class="ql-block">巴東縣,隸屬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長江中上游,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東北部,東聯(lián)興山縣、秭歸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南接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鶴峰縣,西交建始縣,背靠神農(nóng)架林區(qū),總面積3351.6平方千米。自2022年末,巴東縣常住人口為47.87萬人。</p><p class="ql-block">巴東,古巴東郡之東,故名。</p> <p class="ql-block">巫峽口景區(qū)門樓工程為清式仿古建筑。</p><p class="ql-block">巫峽口景區(qū)是人民幣上(1980年五圓版第四套人民幣)的風景區(qū)。這里群山疊嶂,峽谷幽深,春有漫山羅錢花開,夏有縹緲云海升騰,秋有巴山紅葉絢麗,冬有成層層銀裝素裹。區(qū)域面積83.5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巫峽口,大面山,鏈子溪,火焰石。</p> <p class="ql-block">巫峽巴東段全長22公里,峽長谷深,奇峰突兀,層戀疊嶂,云騰霧繞,百轉(zhuǎn)千回。行走在這里宛若進入奇麗的畫廊,充滿了詩情畫意。"萬峰磅礴一江通,鎖鑰荊襄氣勢雄"。是對它的真實寫照。巫峽口景區(qū)在大面山的鏈子溪呈現(xiàn)出90度的大拐彎,被譽為"長江第一拐",拐彎中懷抱北岸的雷公山。站在大面山上縱覽峽江山水,雄偉、旖旎、壯觀,一幅江山多嬌的畫面。巴東以巫峽為首,承載著峽江文化,纖夫文化,巴人文化,寇種準文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19日</p><p class="ql-block">神農(nóng)溪風景區(qū),又稱神農(nóng)溪纖夫文化旅游區(qū)。神農(nóng)溪發(fā)源于神農(nóng)架主峰,流經(jīng)湖北巴東縣境內(nèi),由北向南穿行于深山峽谷之中,至巫峽口東匯入長江。神農(nóng)溪是一條典型的峽谷溪流,兩岸山峰緊束,絕壁峭聳,溪水在刀削般的峽壁間沖撞,水道曲折,湍急的溪流中有險灘,長灘,灣灘,淺灘60余處。水道雖狹急卻清淺,漂流極富刺激而又安全。</p> <p class="ql-block">神農(nóng)溪擁有龍昌峽,鸚鵡峽,神農(nóng)峽,綿竹峽四個峽段,四個峽景致風格各異,或險峻,或秀麗,或幽深,或雄奇。整體構(gòu)成了神農(nóng)溪清秀峻奇的山水風格。在神農(nóng)溪60公里的漂流旅途中,依次分布著神農(nóng)峰、九孔巖,魚泉瀑布,神農(nóng)溫泉,燕子洞等11處神奇的自然景點,同時,沿途不時出現(xiàn)散發(fā)著濃郁土家風情的人文景觀:婉轉(zhuǎn)悠揚的山歌,依山而建的吊腳樓,置放于巖壁洞穴的懸棺,轉(zhuǎn)動不止的水磨,漸行漸遠的新嫁娘…山重水復,美景疊出。神農(nóng)溪千夫文化旅游區(qū)是以神農(nóng)溪為主軸,以自然生態(tài)為支撐,以纖夫文化為靈魂的自然生態(tài)文化旅游區(qū),東連宜昌三峽大壩,西鄰巫峽,北靠神農(nóng)架自然保護區(qū),南接張家界,既是長江三峽旅游區(qū)的中心點,又是湖北省一江(長江)兩山(武當山、神農(nóng)架)旅游圈節(jié)點和鄂西生態(tài)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支點。</p> <p class="ql-block">進入神農(nóng)溪,一大道文化風景會讓你目不暇接;高亢嘹亮的千夫號子抒發(fā)著對生活的呼喚,粗獷豪邁的擴散葉爾嗬表達著對生活過去的追憶,這里的人們生活如戲,戲如生活。</p> <p class="ql-block">纖夫文化是長江三峽地區(qū)特別是神農(nóng)溪流域的纖夫長期群體鍛造積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核心精髓是齊心協(xié)力的團隊精神,不畏艱險的拼搏精神,力爭上游的進取精神。纖夫文化推崇熱愛生活,尊重自然,善待環(huán)境,在積極追求生命價值的同時,也要理性的對待生命的輪回。千百年來,神農(nóng)溪流域及周邊地區(qū)的子民在纖夫文化的蔭蔽下繁衍生息,歌舞傳情。</p> <p class="ql-block">漂流神農(nóng)溪,乘坐的是一種俗稱"豌豆角"的木舟,這種木舟為神農(nóng)溪所獨有,是世界僅存的三大水上原始交通工具之一。"豌豆角"是神農(nóng)溪這條畫廊的風景一一呈現(xiàn),浪花飛濺,青山移退,蒼鳥盤旋,山歌悠遠;如若有幸,還可親眼目睹岸邊猴群嬉戲,獐羊攀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20日</p><p class="ql-block">恩施大峽谷,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屯堡鄉(xiāng),地處湘、渝、鄂三省交界處,距恩施市區(qū)49千米,距利川市區(qū)39千米,峽谷全長108千米,面積達300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2010年10月1日,恩施大峽谷對外開放。恩施大峽谷已開放七星寨景區(qū)全線及云龍地縫部分景區(qū)。七星寨開放面積7.2千米,天坑、地縫,絕壁、峰叢、巖柱群、溶洞,暗河等地地質(zhì)景觀一應(yīng)俱全,被稱為"喀斯特地貌天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2015年七月,恩施大峽谷被國家旅游局授予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稱號。2024年3月27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執(zhí)行局批準恩施大峽谷、騰龍洞世界地質(zhì)公園列入世界地質(zhì)公園網(wǎng)絡(luò)名錄。</p> <p class="ql-block">絕壁長廊又叫絕壁棧道,始建于2007年十月,全長488米、118個臺階,懸掛于海拔1700余米、凈高差300米的絕壁山腰間。該工程既吸取了巴蜀古道營造法,又結(jié)合現(xiàn)代鋼筋水泥施工之先進,科學安全,凝聚著當代開發(fā)創(chuàng)業(yè)者的勇氣與智慧。沿棧道游覽,一路可以欣賞武林風光。該棧道共有七道彎八道拐,寓意是:路七彎八拐,心始終如一。歌曰:北斗七星有七斗,絕壁棧道有七抖,徑過一番驚嚇后,人生道路手拉手。</p> <p class="ql-block">恩施大峽谷景區(qū)有七星寨景區(qū)、云龍地縫景區(qū)兩大核心景區(qū)。恩施大峽谷的一炷香、迎客松、大地山川,母子情深等景點皆在七星寨景區(qū)。峽谷中有百里絕壁,千丈瀑布、傲嘯獨峰、原始森林,遠古村寨等景點。其中兩座位于一炷香石柱旁的山峰,于2012年4月22日命名為迪恩波特雙子峰,也是湖北恩施騰龍洞大峽谷地質(zhì)公園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云龍地縫至少形成于5000萬年前,從地縫頂部到地縫底部的地層主要為形成于2.1到2.9億年間。全長3.6千米,平均深75米,平均寬15米,兩岸陡峭,飛瀑狂瀉,縫底流水潺潺,上通天水暗河,下聯(lián)茫茫清江。地縫上共有七條半瀑布(有一條瀑布叫"半流瀑",豐水期有,枯水期無,故稱半條瀑布)。云龍地縫曾是云龍河的伏流段,以暗河形式沉睡地下二丶三萬年,后因水在地下強烈掏蝕,在地表不斷剝蝕,致使暗河頂部坍塌,地縫才得于面世,為恩施大峽谷一大奇觀。</p> <p class="ql-block">"一炷香",高于150余米,最小直徑只有四米,此地的巖石的抗壓強度是800千克每立方米,它風吹不倒,雨打不動,傲立群峰之中,千萬年守護著這片神秘的土地。相傳這根石柱是天神送給當?shù)匕傩盏囊桓㈦y香",如遇災難點燃“難香"天神看到寥寥青煙就會下凡來救苦救難。所以,當?shù)匕傩辗Q它為"難香"。從地質(zhì)學上講,由于長江水系,清江水系長期交錯的影響,不斷的侵蝕,不斷的沖刷形成,如今陡峭的石柱由于保存極度困難,所以地球上類似細長的石柱并不多見。</p><p class="ql-block">鞠躬松是恩施大峽谷的五大奇觀之一,在喀斯特地貌里,有絕壁者無峰叢,有峰叢者無絕壁。大峽谷這棵松代表好客的土家族苗族人民,向遠方的游客深深的鞠躬表達歡迎和恭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23日</p><p class="ql-block">岳陽樓,位于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qū)洞庭北路,地處岳陽古城西門城墻之上,緊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始建于東漢建安20年(215年),歷代屢加重修,現(xiàn)存建筑沿襲清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時的形制與格局;因北宋滕宗諒重修岳陽樓,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陽樓記》,使得岳陽樓著稱于世。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古代四大名樓之一,世稱"天下第一樓"。</p><p class="ql-block">岳陽樓主樓為長方形體,主樓高19.42米,凈深14.54米,寬17.42米,為三層、四柱,飛檐灰頂,純木結(jié)構(gòu)、樓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貫樓頂,周圍繞以廊、枋、椽、檁互相榫合,結(jié)為整體;鼎富琉璃黃瓦構(gòu)型莊重大方。岳陽樓內(nèi),一樓懸掛《岳陽樓記》雕屏及詩文、對聯(lián)、雕刻等。二樓正中懸有紫檀木雕屏,上刻有清朝書法家張照書寫的《岳陽樓記》;三樓懸有毛澤東手書和杜甫《登岳陽樓》詩詞雕屏,檐柱上掛“長庚李白書"對聯(lián)"水天一色,風月無邊",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岳陽樓作為三大名樓中唯一保持原構(gòu)的古建筑,獨特的盔頂結(jié)構(gòu)體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及能工巧匠的精巧設(shè)計技能。</p><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岳陽樓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八月,岳陽樓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qū)。2005年1月30日,岳陽樓入選湖南十大文化遺產(chǎn),2011年9月,岳陽樓景區(qū)被全國旅游景區(qū)質(zhì)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在岳陽樓東側(cè),是一個碑廊,成L形,寬30米,長70.7米,高2.65到5米,兩面歌有碑文。有大小碑文139塊,158方,其中精選歷代歌詠岳陽樓的詩詞書法碑115件,134方,明清以來修營岳陽樓的記事碑24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岳陽樓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范仲淹</p><p class="ql-block">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予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p><p class="ql-block">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p><p class="ql-block">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p><p class="ql-block">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p><p class="ql-block">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 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p> <p class="ql-block">洞庭湖古稱云夢,。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洞庭湖北納長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調(diào)弦四口來水,南和西接湘、資、沅、澧四水及汩羅江等小支流,經(jīng)岳陽市注入長江。</p><p class="ql-block">洞庭湖古代稱"800里洞庭"。20世紀90年代,據(jù)水利部門測算洞庭湖面積為2579.2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p> <p class="ql-block">君山在岳陽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古稱洞庭山、湘山、有緣山,是800里洞庭湖中的一個小島,與千古名樓岳陽樓遙遙相對,取意神仙"洞府之庭"。傳說這座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數(shù)百間,玉女居之,四時聞金石絲竹之聲徹于山頂"。后因舜帝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葬于此,屈原在《九歌》中稱之為湘君和湘夫人。故后人將此山改名為君山,總面積0.96平方公里,由大小72座山峰組成,被“道書"列為天下第十一福地?,F(xiàn)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5A級旅游區(qū)。</p> <p class="ql-block">慈氏塔,著名慈氏寺塔,位于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qū)洞庭南路西側(cè)寶塔巷?,F(xiàn)存塔為宋涥祐年間(1241到1252年)重修。</p><p class="ql-block">慈氏塔高為34.58米,占地面積46平方米,七級八方實心,為仿木結(jié)構(gòu)的樓閣式磚塔。除塔基有渾厚堅實的五層花崗石鋪砌外,其余均用青磚砌筑,而膠結(jié)料采用的是黃沙泥漿。塔身底層較高,往上逐層低矮,面闊層層內(nèi)收,形成柔和的收分線條。層檐間用疊澀法,在挑出的青磚上貼以青瓦,再用砂漿堆塑蓮花圖案,線條圓潤優(yōu)美。建筑精美高拔挺秀,是湖南現(xiàn)存最早的磚塔之一,對研究古代佛塔建筑有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慈氏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24日</p><p class="ql-block">開封市,簡稱"汴"古稱大梁、啟封、汴州、汴梁、汴京、東京,是河南省轄地級市。面積62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1.40萬人。</p><p class="ql-block">開封市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戰(zhàn)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宋朝、金朝等在此定都。有八朝古都都之稱,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開封市北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心城市,路上絲綢之路東部起點城市。是宋代以后歷代王朝都把開封作為中國北方的區(qū)域性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心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宋朝都城東京城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大城市,是清明上河圖的創(chuàng)作地。</p> <p class="ql-block">開封鼓樓</p> <p class="ql-block">大相國寺,原名建國寺,位于河南省開封市自由路西段,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院。大相國寺始建于北齊天寶六年(555年)。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紀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賜名大相國寺。北宋時期,相國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擴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國佛教活動中心。后因戰(zhàn)亂水患而損毀。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p><p class="ql-block">大相國是現(xiàn)存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jīng)樓,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跡。1992年八月恢復佛事活動,復建鐘鼓樓等建筑。2002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2013年被評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園,位于河南省開封市龍亭區(qū)龍亭西路五號,是依照清明上河圖為藍本,以1:1的比例復原再現(xiàn)的主題公園。清明上河園占地600余畝,其中水面180畝,大小古船100多艘,房屋400余間,景觀建筑面積三萬多平方米,園區(qū)以雙停橋為界,分為南院和北院兩大景區(qū)。南院主要反映宋代的民俗風情,市井文化,北院主要反映皇家園林古代娛樂。</p><p class="ql-block">2011年,清明上河園被評為國家5A級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包公祠是為紀念中國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拯而恢復重建的,其坐落在河南省開封市包公湖西畔,是國家旅游局開發(fā)建設(shè)的中原旅游區(qū)的重要景點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月25日</p><p class="ql-block">邯鄲市,是河北省轄地級市,總面積1206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917.31萬人。</p><p class="ql-block"> 邯鄲市位于河北省南端,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是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和中原經(jīng)濟區(qū)區(qū)域性中心城市。</p><p class="ql-block">邯鄲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3100年的建成史。戰(zhàn)國時期,邯鄲作為趙國都城達158年,西漢時期,邯鄲為趙國王都。出自邯鄲或與邯鄲有關(guān)的成語典故達1584條,被譽為中國成語典故之都。</p> <p class="ql-block">趙王城遺址公園,位于河省北邯鄲市趙王城的歷史遺址西側(cè),占地6000余畝,規(guī)劃總面積達8200畝,總投資3.37億元,東至京廣鐵路,西至邯鄲市西環(huán)路,南至邯鄲市南環(huán)路。依托戰(zhàn)國故都遺址,已辟為一座融保護利用,展示生態(tài)休閑觀光與開發(fā)為一體的生態(tài)公園。</p><p class="ql-block">總布局為三大圈、三大主題、七大園林景區(qū)和30個景點。大門、博展館和澠池會館為主體建筑群。遺址展示區(qū)和文化展示區(qū)兩大區(qū)域各有側(cè)重。遺址展示區(qū)將用藝術(shù)的手法再現(xiàn)趙王城的遺址風貌,而文化展示區(qū)則以趙王文化為主要表現(xiàn)內(nèi)容,打造文化旅游主題公園。</p> <p class="ql-block">媧皇宮,位于河北省邯鄲市涉縣中皇山上,占地面積五平方公里,由服務(wù)區(qū)、補天園,補天湖,媧皇宮和補天谷五個園區(qū)組成,是神話傳說中的女媧"摶土造人,煉石補天"的地方。是我國建筑規(guī)模最大,起建時間最早的祀奉人類始祖女媧的古代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媧皇宮始建于北齊時期,初開三石室,雕數(shù)尊神像。后徑歷代修葺續(xù)建,媧皇宮現(xiàn)今占地76萬平方米。如今建筑多為明清時期,而北齊遺跡,僅留石窟與摩崖刻經(jīng),共六部部,是中國現(xiàn)存摩崖刻經(jīng)最早,字數(shù)最多的一處。</p><p class="ql-block">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為當?shù)貜R會女媧祭典之日。是時,中國多地的人以及海外華僑前來祭拜華夏族人文先始。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起建時間最早,影響地域最廣的奉祀女媧的歷史文化遺存,被譽為華夏祖廟,為全國祭祖圣地之一。</p><p class="ql-block">1996年,媧皇宮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11月15日,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2012年,媧皇宮景區(q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p> <p class="ql-block">4月26日趕往張家口,4月27日中午回錫林浩特,旅行結(jié)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外汇|
陆丰市|
海宁市|
济宁市|
青海省|
聂拉木县|
娱乐|
龙泉市|
防城港市|
屯昌县|
进贤县|
鹤庆县|
西华县|
贡嘎县|
商河县|
资阳市|
南阳市|
大渡口区|
大丰市|
建水县|
泗洪县|
左权县|
广东省|
巫山县|
阿克|
苏尼特左旗|
鹤壁市|
凯里市|
奇台县|
南和县|
稷山县|
永安市|
永兴县|
大理市|
天柱县|
许昌县|
易门县|
汉源县|
温宿县|
盐津县|
沅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