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鄭大一附院院史辦</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巴丹弱水</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陳明望</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2px;">2024年5月10日</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4年,姜國城畢業于國立哈爾濱醫科大學齒科醫學部。1956年應河南醫學院盧長山院長邀請,于1956年11月由哈爾濱醫科大學來到河南醫學院工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姜國城創建了河南醫學院附屬醫院口腔科,并任主任。1985年6月創建了河南醫科大學口腔醫學系,任名譽主任。他是著名的口腔頜面外科專家,河南省口腔醫學教育的創始人。</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鄭大一附院功臣人物證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3.09.26)</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3年9月3日,姜國城出生在遼寧省莊河縣大姜家屯一戶富裕家庭。他的祖籍是山東省海陽縣,早年他的祖父兄弟三人闖關東,來到了東北莊河縣,在沿海地區無償開荒種地,建宅筑院,娶妻生子,逐漸他們族家在當地形成了大姜家屯。祖父又開設了“恒順德”小雜貨店,收益頗豐。兄弟三人各家擁有約400至600畝耕地,生活蒸蒸日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父和他四叔在莊河縣高級中學高中畢業后,都在鄰村林家粉房小學(只有四年級沒有高小)當教師。他從小在其父親和四叔所在的小學班級里讀書,父親是他成長路上的一盞明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1年,日本關東軍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1932年,家鄉淪陷。上小學二年級的姜國城從小就經歷了日本侵略,東北淪為殖民地,在日寇鐵蹄下奴役生活。父親灌輸他抗日救亡的道理,教育他長大以后要拿起刀槍奔赴抗日戰場,他自幼就樹立起了抗日救國的信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3年春,姜國城的祖父遭土匪綁架,姜家變賣家產湊齊五千兩白銀,贖回他祖父后,舉家遷往莊河縣城謀生。此后家道中落,生活每況愈下。眾多族系孩子高小畢業后就退學謀生,上不起中學而中途輟學。</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國城姥姥家也是從山東省海陽縣闖關東到遼寧省莊河縣的,在莊河縣、東豐縣一帶開荒種地,擁有耕地數千畝。糧食收獲后又購船只,自任船長海運糧食到上海販賣。姥姥家在莊河縣城開有商場,在安東市開有紡織工廠,家境殷實。姜家破落后姜國城就到姥姥家居住,并撫養長大。他在莊河縣上高小和初中,及以后上大學費用,均由姥姥支付。</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姜國城哈醫大留影</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國城從小生活在偽滿洲國殖民統治下,目睹了列強對百姓欺侮。中國人不準吃大米、白面,吃大米白面會被判為“經濟犯”,百姓苦不堪言。學校強制推廣日語為必修課,上學不能學國語,在精神上進行奴化教育,校園里充斥著日本殖民地思想和文化統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0年,姜國城考上國立哈爾濱醫科大學齒科醫學部。此刻,祖國山河破碎,國弊民窮。偽滿洲國統治下的哈爾濱,廣大愛國學生的抗日救亡運動方興未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3年春,姜國城參加了東北大學生抗日救國青年挺進團,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抗日救亡活動。他一邊求學一邊堅持抗日宣傳,投身于民族救亡。他與廣大愛國大學生一道,以深植于血脈的民族信仰高聲吶喊,喚醒民族之魂,掀起抵抗日本侵略,點燃中華民族的抗日烽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4年9月,姜國城哈醫大畢業。畢業后他從哈爾濱來到奉天(沈陽舊稱),在滿洲醫科大學齒科任助教,仍然逃脫不了偽滿洲國的殖民統治。1945年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本宣戰,百萬蘇聯紅軍進入中國東北,向侵華關東軍發起進攻。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20日,蘇軍解放東北最大城市沈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戰勝利,滿洲國壽終正寢。滿洲醫科大學解體后更名中長鐵路醫學大學、鐵路醫學院,1946年又更名為國立沈陽醫學院。</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大學時期的姜國城</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滿洲醫科大學是日本殖民者作為文化侵略手段在奉天開辦的學校,職員、講師、教授幾乎全部是日本人。為了預防日本戰敗后學校日本教師和職員集體回國減員,導致學校運營困難或倒閉的危機,姜國城在該校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他動員了昔日哈爾濱醫科大學同學,留日歸來的李樹堂等多名講師來學校齒科任教,還動員了日本反戰同盟松原教授留教,緩解了齒科教師荒,化險為夷使學校平安度過危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戰勝利,意味著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人民不僅迫切需要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更是民眾的重生與希望。趕走了“東洋軍”還沒有過上幾天國泰民安的日子,國共內戰烽煙又起,東北也因此成為國共內戰期間三大戰役的首役戰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遼沈戰役打響,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解放軍所向披靡。姜國城在華北局城市工作部共產黨員李斐的領導下,與愛國教師、進步學生一起開展地下護校,選送自己中學和大學里政治立場可靠的同學去解放區工作或參軍,策反參加過國民黨的同學或朋友脫離國民黨,棄暗投明。</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中國醫科大學奉命進駐沈陽,先后接收合并了國立沈陽醫學院和遼寧醫學院(盛京醫科大學)。1950年1月27日,經東北人民政府衛生部批準,成立中國醫科大學口腔學院。軍代表吳繼任口腔科主任,當時有病床25張。在新舊社會制度更替中,姜國城矢志不渝聽黨話,堅定不移跟黨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翌年6月1日,中國抗美援朝總會發出了《關于推行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和優待烈軍屬的號召》,沈陽人民積極響應。姜國城在中國醫大率先帶頭捐獻個人全部儲蓄及全部薪金,購買飛機大炮,支援抗美援朝。姜國城的先進事跡被中國醫大黨委給予全校表彰,并記大功一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全國掀起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中,姜國城積極要求上前線參加抗美援朝醫療隊。中國醫大附屬第一醫院決定在援華蘇聯專家西列布佐夫教授指導下,組成150張床位的戰時口腔頜面頭頸外傷病區,開展志愿軍戰傷救治工作,姜國城任該病區主任兼總住院醫師。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姜國城業務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為后續的專業技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項戰傷救治工作,持續到朝鮮戰爭停戰一年后結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1月19日,中國醫大附屬第一醫院任命尚世民、姜國城任口腔科副主任。后因抗美援朝及院系調整等種種原因,中國醫大口腔學院隨之停辦。</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年時期的姜國城</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4年10月,河南省會將由開封遷至鄭州。在汴的機關、醫院等省直單位都要隨遷鄭州。為了開闊視野借鑒外省先進醫院建設的經驗,為河南醫學院遷鄭建院規劃設計做前期準備工作,河南醫學院派出人員到華北大城市參觀考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6年,河南醫學院一行在沈陽考察期間,盧長山(1916.08.24~1981.11.26,河北省吳橋縣人)院長不慎遭遇車禍,口腔頜面部被碰傷,牙齒被撞掉,住進了中國醫大附屬第一醫院口腔科,經該院口腔科姜國城醫師治療后創傷治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住院期間盧院長與姜國城相互交談中獲悉,1956年中國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已宣布停止招生“下馬”了,該??谇会t學院院長和部分資深講師、教授已經調離或重新安排工作。了解到姜國城在“抗美援朝”期間,跟隨援華蘇聯專家西烈布佐夫教授,從事口腔戰傷救治工作,具有豐富的戰傷臨床經驗,備受軍人出身,一心向往留蘇未果的盧院長青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盧院長是一位1938年7月參加八路軍,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9月至1943年4月,分別在延安衛生學校和晉察冀白求恩衛生學校畢業,四野46軍老衛生部長。他為自己沒有能隨志愿軍46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而嗟嘆惋惜。他對待姜國城參加過“抗美援朝”戰傷救治有一種特別的情懷,他認為血與火的洗禮、生與死的考驗,是理想信念最堅定的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盧院長的骨子里有一種崇尚留學蘇聯的渴望,在他家的抽屜里有一堆他寫的俄語單詞卡片,夢想著有一天能留蘇。1960年中蘇關系破裂,破滅了他的留學夢。遭遇車禍結識了曾和蘇聯專家“并肩作戰”的姜國城后,也許是出于情投意合的莫逆之交,也許是盧院長愛才若渴,考慮到河醫附設醫院還沒有建立口腔科,缺少口腔專業的醫師,即向姜國城發出請他來河南醫學院工作的邀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國城面對中國醫大口腔專業恢復招生無望,口腔科人員紛紛調出的尷尬處境,考慮再三最后欣然接受盧院長邀請,決定來開封到河南醫學院工作。并于1956年11月辦理完調動手續,1957年1月攜家帶口來到開封赴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1928年河大醫學院成立之日起,到1953年口腔科門診開設之前,河南醫學院未開設口腔醫學專業,相關口腔基礎課程,分別由組織學、胚胎學、病理學、生理學、內科學、耳鼻喉科學館教師代課。附設醫院也未開設口腔門診,牙病患者由耳鼻喉科醫生代診,可做拔牙小手術,治療少數唇裂病人??谇患膊∮蓛瓤漆t生代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河南醫學院附設醫院開設了口腔科門診,徐琬是當時唯一的口腔專業醫師。1956年9月,四川醫學院畢業生張世濬分配來院任口腔專業住院醫師,又調配來1948年從軍隊轉業分配到開封和平一分院(河醫附屬醫院前身)的李玉珍,1949年6月參加革命工作的閆瑞萍兩位護士到口腔門診任護士,形成最初很簡易的口腔門診,沒有病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時口腔門診只有三臺原始的牙科治療椅,兩臺口腔科專用電鉆,醫院X光室有一臺抗戰勝利后,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UNRRA)1946年調撥的25mA牙用X光機,條件十分簡陋。</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任命姜國城為口腔科主任文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7.08.29)</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8月29日,河南醫學院發布(57)醫干第196號文件,批準河醫附屬醫院成立口腔科,任命姜國城講師為口腔科首任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9月,口腔科承擔醫學系《口腔科學》的授課任務。當時沒有正式教材,只好由姜國城,張世濬兩位老師自行編寫教材,鉛印后發給學生。同年,陸續分配來中山醫學院畢業生麥學銘、南京大學醫學院畢業生孫慧芝、上海第二醫學院畢業生劉學杰到口腔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名牌大學生骨干力量的增加,壯大了河醫口腔科團隊。在姜國城的搖旗吶喊下,開設了病床五張。先后開展了頸總動脈結扎術、上下頜骨切除術、面頜顳部巨大動脈性血管瘤等手術。在技工室條件簡陋的條件下,開展了全口托牙和局部托牙等缺牙修復術。</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口腔科元勛在開封門診樓前留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57.12.30)</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左起:姜國城、張世濬、麥學銘、劉學杰、李玉珍、孫惠芝</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麥學銘1958年下放到河南省博愛縣許良地段醫院后未再歸河醫,他和劉學杰曾在《中華口腔科雜志》1959年第2期上發表《舌顆粒細胞性肌母細胞瘤》(附病例報告)論文,此后就消聲匿跡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據賈佑民回憶,他1961年畢業分配到河醫工作時,孫惠芝是帶他的指導老師。她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老師,1962年4月她去了武漢工作。</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開封時期附屬醫院門診樓(1954)</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兩張照片為同一座樓,該樓建筑于1953年。它是一座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的工字型門診及外科病房樓(含手術室)。門診樓正脊中央水泥雕刻的“門診部”門匾,雖不及青石浮雕牌匾那樣奢華,卻是河醫歷史的沉淀與累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種蘇式建筑左右呈中軸對稱,平面規矩,中間高兩邊低,主樓高聳。外表看起來普普通通,風格并不氣勢磅礴,但它承載著幾代河醫人青春的記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雖然樓房已顯破舊,盡顯滄桑,但卻掩不住它的內涵。睹物思情,它使我們觸摸到河醫歷史的溫度,感受到歷史的厚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6月8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組織力量準備反擊右派分子進攻的指示》。此后,即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右派斗爭。深受盧長山院長器重的姜國城,被委任為附屬醫院外科、五官科“反右”運動大組長。在“反右”運動中姜國城堅持實事求是政策,將學術問題與政治問題和思想問題區別對待,保護了一批專家教授和教職工免遭不幸。</span></h1> <h1><b style="font-size:22px;">開封時期河醫口腔科人員名單:</b></h1><o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琬,醫師, 1961年已經不在醫院工作,其它不詳。</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姜國城,講師、科主任、教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張世濬,1933.12~不詳,四川省灌縣人,1956年畢業于四川醫學院。曾任副主任醫師、副教授,口腔系副主任,1987年調暨南大學醫學院。</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麥學銘,中山醫學院畢業,醫師,1958年下放到河南省博愛縣許良地段醫院,其他不詳。</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孫惠芝,南京大學醫學院畢業,醫師,1962年4月調離河醫,去武漢工作,其他不詳。</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劉學杰,1935.07~2016.08.28,河北省良鄉縣人,1957年畢業于上海第二醫學院。曾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玉珍,1921.02~2010.08.18,山西省沁縣人,1939年10月參加革命,1946年參軍,1948年轉業到河南醫學院。護士、主管護師,1989年2月24日離休,享受處級待遇。</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閻瑞萍,1930.08.05~2016.04.05,河南省西華縣人,1949年6月參加革命,1963年畢業于河南醫學院衛校。歷任護士、護士長、主治醫師,1989年2月24日離休。</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德民,1934~1966,河南省安陽縣人,1953年參加工作。技士,因患肝硬化病醫治無望,心灰意冷墜樓身亡。</span></li></ol>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7月,河南醫學院告別了千年古城汴梁遷鄭。河醫遷鄭后環境和醫療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口腔科門診設在五一樓(門診樓)三樓西半部,與皮膚科共用一層樓。口腔科病房也與皮膚科病房合用一個病區,設在六一樓(病房樓)東半部,稱口皮科病房,床位由在開封時的5張增加到12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口腔科門診舊貌換新顏,配備有升降式牙科治療椅七臺,捷克產當時最先進牙科綜合治療機兩臺,美國產牙科X線機一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口腔科門診設有診室四間,每間診室配一把治療椅。治療室一間,配三把治療椅。普通手術室一間,配牙科綜合治療機兩臺。手術室一間,配手術床一臺。牙科技工室一間,高溫鑄造室一間,設備煥然一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9月, 河南省康復第五醫院并入河醫。1955年畢業于上海第二醫學院的原康復五院口腔科許靜君(1934.04.15~,江蘇省無錫市人)醫師,并入河醫口腔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躍進”是一個“人定勝天”的年代。1958年,《全國醫藥衛生技術革命經驗交流大會會刊》(第119頁)上,發表了武漢市中醫醫院劉達夫的《柳枝接骨初步總結》的文章。他在前言中寫到:“在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使每個人都能敢想、敢說、敢做,發揮每個人的積極因素及作用,來貢獻人民事業?!庇谑?,全國各地醫療衛生系統一哄而起,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柳枝接骨”的研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具傳說,柳枝接骨的方法,是裁一段柳枝,剝去表皮,削成骨頭的形狀;然后將柳枝中間鉆通成骨腔狀,之后在柳枝骨兩端和斷骨的切面涂上熱的生雞血,安放在兩段碎骨的切面中間,以代替被切除的骨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那個大躍進的浪潮中,煽起了中華大地的浮夸狂熱?!敖輬蟆薄ⅰ胺判l星”滿天飛。當年流行的口號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不怕辦不到,就怕想不到”。受當時政治形勢所迫,在河南醫學院程鷹(1925.03~2003.02.01,河南省太康縣人,1939年11月參加革命)副院長的領導下,我院骨科和口腔科在基礎部病理教研室的協助下,也相繼開展了“柳枝接骨”這項“科學研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國城帶領口腔專業攻關小組,進行了兩年多的“柳枝接骨”研究。實驗結果證明柳枝會導致軟組織感染化膿,柳枝不能變為骨組織。這種方法是非理性的,不科學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12月,全國又掀起了西醫學中醫運動,開辦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研究班,開展了拜師訪賢,挖掘采集中醫單方、驗方,學習中醫中藥的群眾性熱潮。姜國城在這一時期,也開展了中藥在口腔科領域的研究。《應用人參敗毒散(以黨參代替人參)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的初步觀察》、《中藥治療三叉神經疼療效初步觀察》、《黃連素對某些口腔病治療效果》等論文,發表在1958年《河南醫學院學報》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國城畢竟不是圣人,他超越不了世俗的束縛。他又不是土著的河醫人,他唯一的依靠也在“反右”運動中從巔峰跌落到低谷。形勢逼迫他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為了推動市民口腔保健常識,關愛牙齒健康,姜國城帶領全科同仁,開展了1000例牙槽骨、牙齒病變的普查。結合醫療系本科教育,編輯了《口腔頜面病學》教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9年9月,上海第二醫學院畢業的宮照儀;1961年9月,北京醫學院畢業的賈佑民,先后分配到河醫口腔科工作。1961年10月,河醫為照顧夫妻分離,調來張世濬妻子羅全美(1956年畢業于四川醫學院)醫師來口腔科工作,增添了新生力量。同年宮照儀升任口腔科副主任,</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醫口腔科惜別合影(1961.08.19)</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2年8月,洛陽醫學院被撤銷,從洛陽醫學院合并來張光炎教授和陳國華、汪承宗、黃本正、張廣慶五位有實踐經驗的口腔醫師,壯大了河醫口腔科隊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3年,汪承宗去北京進修整形外科8個月。1964年9月,張光炎倡導成立整形外科專業時,與汪承宗調離口腔科,去整形外科工作。1974年左右汪承宗調回口腔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4年,中華醫學會河南分會口腔科學會成立,張光炎出任第一屆主任委員?!拔母铩敝嗅t學會停辦,1978年第二屆委員會改選,張光炎任主任委員,姜國城、宮照儀任委員。1985年第三屆改選,姜國城任主任委員,張世濬、許靜君任委員。1985年第四屆改選,姜國城任主任委員,石愛梅、劉學杰、陳國華任委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河醫遷鄭后的幾年里,陸續有從北京、上海、四川等名牌院校口腔系畢業的本科生分配到河醫工作。同時又合并和調入了河南省康復五院、洛陽醫學院一批具有臨床經驗的教授、醫師和技師,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口腔科無論從人員素質,業務水平,??破餍?,設備都具省內領先地位。</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一樓前留影(1963)</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左起:××、姜國城、賈佑民、張世濬</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隨著“河醫”品牌叫響中原,口腔科門診量日益增長,病房床位也增加到了20張。1964年10月閻瑞萍護士長隨本院同位素室的丈夫傅以新,支援甘肅嘉峪關核工業基地404廠建設后,由河南省康復五院并入的趙慶芳護士,接任口皮科副護士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60年代,看病到河醫,已經成為河南老百姓的口頭禪。在姜國城的領導下,開展了面頜口腔癌癥的頸淋巴廓清術,顳進路開顱三叉神經節前纖維切除術,保存面神經的腮腺次全切術等。門診手術室已滿足不了口腔科全麻手術的要求,在七一樓(病房樓)四樓手術室,固定3室(大手術間)為口腔科專用手術室??谇豢七_到建院以來的鼎盛時期,病房床位再次增加到28張,仍需加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護改醫”后,趙慶芳副護士長改任醫師,口皮科病房由米玉華升任護士長。1997年米護士長退休,李峰接任口皮科最后一任護士長。此時,口皮科病房其中口腔科占有30張病床,皮膚科占有20張病床。</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口皮科歡送閻瑞萍調核工業基地404廠留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64.10)</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排左起:米玉華、××、趙慶芳、××、肖文彤、王貴榮、焦金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排左起:××、徐正一、李玉珍、蒲夢麟、閻瑞萍、傅以新、姜國城、陳國華、××、××、張世濬</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排左起:王桂芬、羅全美、許曼珠、××、張廣慶、××、白尚武、××、××、喬耀芳、賈佑民</span></h1> <h1><b style="font-size:22px;">60年代調入、分配到口腔科人員名單(按到職時間排序):</b></h1><o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宮照儀,1932~不詳,1951年10月參加工作,1959年畢業于上海第二醫學院,畢業分配到河醫工作,后與妻子口腔科護士王貴榮調青島醫學院附屬醫院工作。</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貴榮,1938.10~不詳,1959年來河醫工作,護士。后調青島醫學院附屬醫院工作。</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賈佑民,1936.10~,江蘇省豐縣人,1961年9月畢業于北京醫學院,畢業分配到河醫工作。</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羅全美,1934.02~不詳,四川省廣漢縣人,1956年畢業于四川醫學院,1961年10月調入本院,80年代調暨南大學醫學院。</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張光炎,1911.05.29~2010.11.12,河北省磁縣人,1938年畢業于華西大學醫學院。1962年由洛陽醫學院合并到河醫工作,教授。</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陳國華,1933.07~2023.01.06,浙江省湖州人,1960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1962年由洛陽醫學院合并到河醫工作,助教。</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汪承宗,1935.10~198?,上海人,1960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1962年由洛陽醫學院合并到河醫工作,助教。</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黃本正,1934~不詳,1962年由洛陽醫學院合并到河醫工作,助教。后調回原籍瑞安市人民醫院口腔科。</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張廣慶,1938~不詳,1962年由洛陽醫學院合并到河醫工作,技術員,因夫妻分離又調回洛陽。</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石愛梅,1940.05~,河南省滎陽縣人,1965年畢業于河南醫學院30期,畢業分配到河醫。 </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焦學珍,1941.10~,1967年畢業于河南醫學院32期,畢業分配到河醫工作。</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曾慶濤,1933.11~1983.05,山東省曹縣人,1951年參軍,1958年由河南省康復五院并入河醫。保健科護士,口腔科技工室技師。</span></li></ol><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5年,姜國城、劉學杰和宮照儀等人高瞻遠矚,瞄準國際醫學前沿信息,牽頭組織創辦了全國較早的《現代國外醫學》雜志,得到河南醫學院程鷹副院長、河醫一附院馬馳(1921~2004.07.10,山西省神池縣人,1937年參加革命)院長的支持并擔任名譽主編??锷蠄笫∥麄鞑?,得到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宋玉璽(1918.05~2000.09.16,河北省臨城縣人,1937年12月參加革命)部長的批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5年10月,馬馳院長調任安陽市副市長。翌年,文革開始,宋玉璽部長首當其中,是河南省最早被打到的“走資派”。程鷹副院長是河南醫學院第一批被揪出的“走資派”,即 “二程一杜”??镏С终吆兔u主編紛紛落馬,導致姜國城等創辦的《現代國外醫學》雜志中途夭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川醫學院出版的《國外醫學》1974年5月創刊,中山大學附屬三院出版的《國外醫學》1974年創刊,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的《國外醫學雜志》1980年創刊。而河南醫學院1965年創刊的《現代國外醫學》停刊后,文革結束后未能與《河南醫學院學報》(季刊)1979年一同復刊,乃吾生之大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文革”前,河醫的口腔專業無論是師資、教學、醫療和科研方面,以及完備的教學設施,已經具有雄厚的資源優勢和師資力量。而醫學院和口腔科都缺乏籌建口腔醫學系的意識,讓醫療系一枝獨秀數十年。姜國城晚年痛惜,明明命運轉折就在身邊,但他沒有抓住機會,白白錯失良機,以致拖后20年之久才籌建口腔醫學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革”是一個記憶中充斥著混亂與浮囂的年代,也是一個令人不堪回首的年代。當紅色風暴席卷神州大地的時候,河醫亂象叢生,1968至1970年,把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合并為五官科。接著又出現了“醫護合流”、“護改醫”等倒行逆施,打亂了醫療秩序和醫療制度,仿佛一夜之間,“天翻地覆慨而慷”。</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口腔科在八一樓前留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60年代中期)</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排左起:××、××、××、許靜君、羅全美、××、李玉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排左起:汪承宗、××、××、黃本正、××、姜國城、張世濬、張廣慶、宮照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遵循“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指示精神,面向農村,開門辦學。醫務人員分期分批上山下鄉,到農村送醫送藥,防病治病。1968年12月全院大部分教職員工到魯山縣張良公社參加“斗批改”,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改造世界觀,1969年6月返回。同期,技工室技術員張廣慶因夫妻分離原因調回洛陽,技工室缺少技術員,保健科護士曾慶濤調技工室任技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9年3月,中蘇“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后,中蘇關系惡化,核戰爭的陰云籠罩著神州大地。為了防御一觸即發的核戰爭,應付蘇修社會帝國主義的突然襲擊,中央決定戰備疏散。10月底,姜國城攜家眷隨醫學院下放到臨汝縣(汝州市溫泉鎮)溫泉備戰醫院。戴著“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帽子的姜國城,被剝奪了為“貧下中農”看病行醫的資格,分配在溫泉備戰醫院負責打掃家屬區衛生,包括家屬區水塔上水、旱廁掏糞拉到外科許培欽管理的菜地漚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口腔科下放臨汝縣的還有陳國華(妻子張蘊平因孩子小未下放)、賈佑民、李玉珍。1973年10月底,在陳國華具體負責下,溫泉備戰醫院開始分批回遷鄭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4年2月2日,《人民日報》發表“把批林批孔運動當作頭等大事來議”的社論,全國再次掀起了“批林批孔”運動,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把醫療、教學和科研推到了崩潰的邊緣。十年動亂,姜國城因個人的“歷史問題”也難逃厄運遭受批斗。在“唯成分論”和無產階級專政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姜國城始終堅信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堅信自己歷史清白。這一時期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和各種所謂“學術批判”,“開門辦學”等,極大地制約了口腔科正常工作,學術研究也因此一度停滯不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迎來了科學的春天??谇豢品峙鋪砗贬t學院口腔系畢業生龔建民、冉煒來到口腔科任醫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被迫中止十多年的技術職稱評定工作開始恢復,1979年12月姜國城晉升副教授。1981年出臺一個新規定,凡是“文革”前擔任科室主任行政職務的老知識分子,可以轉評為正高職稱,姜國城1981年5月晉升主任醫師。1983年10月全國職稱評定暫停,1986年恢復,同年12月轉評教授。</span></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70年代分配到口腔科人員名單:</b></p><o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崔文光,1943.09~,河南省鄭州人,1970年畢業于湖北醫學院,畢業分配到河醫工作。</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龔建民,1948.10~,河南省唐河縣人,1976年畢業于湖北醫學院,畢業分配到河醫工作。</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冉煒,1952.12~,1976年畢業于湖北醫學院,畢業分配到河醫工作。1983年9月考入中山醫科大學口腔系研究生,畢業后留中山醫大工作。</span></li></ol>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姜國城教授</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河醫一附院“革委會”副主任兼“政工組”組長陳國華(脫產干部),向河南醫學院“革委會”提出建立口腔醫學系申請,未獲批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革命委員會是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各級政權的組織形式,簡稱“革委會”。1979年3月20日,根據省委組織部文件通知,撤銷河南醫學院核心組,成立黨委。撤銷河南醫學院革命委員會,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院長分工責任制。撤銷政工組,恢復院辦和人事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據省衛生廳老廳長楊龍鶴(1931.05.28~,河南省禹縣人)回憶:“1959年1月他河醫24期提前畢業分配到耳鼻喉科工作,同時兼任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皮膚科和婦產科黨支部書記。1962年李志范(1926~2017.01.22,河南省宜陽縣人)接任支部書記,大概1965年眼科、耳鼻喉科支部負責范圍減小,楊龍鶴再兼支部書記,口腔皮膚單獨成立支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革”初期,口皮支部工作不力,被黨委撤銷,并入五官科支部。“文革”中黨的組織生活被迫停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1月許志毅(1927.07~ 不詳,河南省民權縣人)任五官科支部副書記、書記。1974年賈佑民任五官科支部書記,1977年10月李飛鵬(1931.03~不詳,河南省鞏縣人)任五官科支部書記,1982年2月鞏學彥(1934.11.11~2023.01.23,河南省內黃縣人)任五官科黨支部書記。1992年設立八個黨總支,口腔科黨支部重建,脫離五官黨支部,劃歸外二黨總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2年,復出主持口腔科工作的姜國城主任,再次向河南醫學院呈文建立口腔醫學系的請示報告,經醫學院辦公會議決定,不予批準,駁回呈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國城在困難面前不氣餒、不退縮、不畏難,遇到挫折迎難而上。他深諳官場之道,正面行不通就采取迂回之法,避開鋒芒迂回取勝,往往是成功的捷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2年冬,他上訪了河南省委主管文教的張樹德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1922.04~1988.04.29,山西省靈石縣人),詳細匯報了創辦口腔醫學系對河南省醫學教育的意義。陳述了必要性、可行性、師資力量、基本構思、具備的條件等理由,得到了張樹德書記的認可和支持。當即批示河南醫學院,省委同意建立口腔醫學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國城把河南省委張樹德書記批示信函,上交給河南醫學院黨委書記王健民(1915.08~2015.03.21,山東省曹縣人),院長劉序宜(1924.08~2007.09,山東省茌平縣人)。醫學院黨政領導轉變觀念,表示支持姜國城創辦口腔系,即向河南省教育廳、國家教育部呈文申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了省委張樹德書記批示的尚方寶劍,省教育廳一路綠燈。到了教育部又卡殼了,遇到了時任教育部黃辛白(1921.10~2008.02.29,江蘇省嘉定縣人)副部長簽發的不予辦理退回的公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國城面對阻力,遭遇挫折,他并不意味是失敗。他堅信遇到困難不能退縮和放棄,只有那些堅持追求夢想的人,才能在人生的舞臺上取得成功。1983年春他決定進京面圣,向黃副部長陳述申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黃辛白這個名字并非大家所熟知,但提起他夫人水電部部長錢正英(1923.07.04~2022.10.22,上海人)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雖然姜國城與黃副部長他們之間有著不同的社會背景和經歷,兩個人同是學者的價值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追求,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最終黃副部長被姜國城那份對教育事業堅韌不拔的執著所感動,采納了河醫開設口腔系的建議。當即電話通知高教司王金雷司長到他辦公室,指示同意辦理河南醫學院籌辦口腔系批文事宜。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3年9月25日,教育部下達文件,批準河南醫學院籌建五年制口腔醫學系,并撥給口腔系建設基金280萬元。同時又爭取到河南省計經委姚如學(1935.08~2023.01.04,河南省洛陽人)副主任批準,籌得省政府撥給建設基金700萬元。</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醫成立口腔系籌備組文件(1984.07.25)</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4年7月25日,河南醫學院黨委擴大會議研究,同意建立口腔系籌備組,以加速進行建系工作?;I備組成員如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組長:姜國城(口外專業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副組長:張世濬(口外專業組) ,石愛梅(口內專業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成員:劉學杰(口外專業組),許靜君(口腔正畸專業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4年9月,姜國城主編的《頜面口腔病學》一書,由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87年5月,姜國城主審的全國中等衛生學校教材《五官科學》,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籌建口腔系需要大批教師,1982年至1985年,先后從湖北醫學院口腔系(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分配來十余位本科畢業生,充實了教師隊伍。</span></p><o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趙 麗,1955.09~,河南省靈寶縣人,1982年畢業于湖北醫學院口腔系。</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吳麗清,1957.07~,河南省滎陽縣人,1983年畢業于湖北醫學院口腔系。</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邢躍玲,1958.12~河南省開封市人,1983年畢業于湖北醫學院口腔系,94年去美國。</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控宇,1959.12~,廣東省梅縣人,1983年畢業于湖北醫學院口腔系,92年去美國。</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佩林,1960.05~,河南省平輿縣人,1983年畢業于湖北醫學院口腔系,1987年考入第一軍醫大學南方醫院碩士研究生,90年畢業后分配在北京解放軍306醫院工作。</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毛 劍,1961.11~,河南省鄭州市人,1983年畢業于湖北醫學院口腔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牙學院副院長。</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陳 華,1961.09~,河南省汝陽縣他,1984年畢業于湖北醫學院口腔系。</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江 杰,1963.12~,湖南省武陵縣人,1984年畢業于湖北醫學院口腔系。</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莫三心,1946.11~,四川省岳池縣人,1970年畢業于四川醫學院口腔醫學系,1985年1月調入。</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羅冬云,1945.12~,河南省鄭州人,1970年畢業于四川醫學院口腔醫學系,1985年1月調入。</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殷 勤,1964.06~,廣東省人,1985年畢業于湖北醫學院口腔系。</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郭留云,1964.10~,河南省密縣人,1985年畢業于湖北醫學院口腔系。</span></li></ol><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5年,為了配合口腔系的成立,在姜國城領導下口腔科模式按專業開始細化,分設四個教研室??谇煌饪苿W杰任主任,口腔內科石愛梅任主任,口腔正畸許靜君任主任,口腔修復賈佑民任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5年6月,河南醫科大學增設口腔醫學系。姜國城任口腔醫學系名譽主任,張世濬、石愛梅任口腔醫學系副主任(副處級)。利用河醫大一附院口腔科現有人力資源和場所,在醫科大學沒有添置一間辦公室的情況下,白手起家開始招生。至此,河南醫科大學口腔系成為教育部批準六個省屬醫學院??谇会t學系之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口腔醫學系要有自己獨立的辦公、實驗課場所,目前借用口腔科只是應付招生的權宜之策。在選址問題上征求口腔科各專業組負責人的論證意見,一致贊同就近的方案。</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擬選址方案如下:</b></h1><u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主張口腔系建在河醫大一附院院內,依靠一附院作為技術上的支撐。</span></li></ul><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建議得到河醫大一附院院長郝澤民(1932.08.21~2001.08.14,遼寧省遼陽市人)、副院長李錦堂(1933.12.12~2023.01.06,河北省武清縣人)的支持,河醫大一附院與口腔系籌備組聯合呈報校領導。</span></h1><u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選擇金海區(1987年3月撤銷)金海大道(大學路南路)以西,航海中路以南,鄭州航空工業學校(航院)對面,征用小李莊100畝農田。理由是這里距離校本部近,交通便利。</span></li></ul><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口腔系的選址方案被校方否定,校方提議選擇在邙山區(惠濟區)南陽路北段老鴉陳鄉。80年代中期鄭州城市交通還不發達,公交車線路沒幾條,那時候私家車還沒有出現,口腔科主治醫師年齡普遍都在50歲以上,當時老鴉陳屬于鄭州郊外的農村地處偏僻,沒有公交車,上班出行不方便,他們都一致反對選址老鴉陳,與校方產生嚴重分歧。</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6年12月8日,河醫大四附院籌建處成立。1989年10月,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在鄭州市南陽路北老鴉陳鄉一次性征地100畝,籌建河醫大四附院。規模為500張病床,其中口腔醫院為100張病床,五官科醫院(耳鼻喉科、眼科)為400張病床。1991年3月,革化民(1951.01~,河北省新樂縣人)負責籌建河醫大四附院,并任黨委書記兼院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口腔系建設基金使用上,姜國城要求??顚S?,與河醫大校方統籌兒科系教學樓、醫學系實驗室建設,宏觀調控政策相悖,拒絕在該款項用途上簽字,導致與校領導矛盾凸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國城是一個思維活躍,思想激進的人物。在口腔醫學系申報成功后,他的思路就躍升到創辦“河南醫科大學口腔醫學研究所”計劃的界面。暢想未來口腔系與口腔研究所協同發展,達到教學與科研共同發展的雙贏效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信心滿滿,自信是成功的關鍵。他相信征途上沒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和逾越,采取邊審批邊建所的路子,打造口腔卓越。誰成想口腔醫學研究所審批之路會如此漫長、艱難。1987年申報,1995年河醫大領導換屆后,1997年才獲批準成立,并任所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等批示白了頭。換作心理素質不強大的人,早就放棄申請了。也許挑戰會讓生命長命百歲,贏得挑戰生命會更加充滿意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6年,63歲壯志未酬的姜國城,因年齡原因卸任口腔科主任,由陳國華繼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7年,張世濬調離河醫。翌年1月13日,鞏學彥任口腔醫學系副主任(副處級),仍兼五官科支部書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2年秋,河醫大四附院開業,口腔醫學系脫離河醫大一附院代管,與口腔科分家。陳國華調任河醫大四附院副院長、口腔醫學系第一副主任(主持工作),帶領莫三心、羅冬云、郭留云等一批專業人員告別一附院,調往四附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國城歷盡艱辛創建的口腔研究所,由于口腔系與一附院分家,它就像童年時期的童話故事一樣,慢慢地淡出人們視野,被遺忘在歷史的塵埃里,成為姜國城余生最深的惦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3年3月4日,姜國城高教五級離休,享受廳局級待遇。</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姜國城工作照</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姜國城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塵世所擾。1979年他與“國務院批準首批授權碩士研究生導師”失之交臂,90年代初期又與“河南省優秀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緣薄分淺。淡泊名利是一種境界,在追逐名利的道路上,多少人能做到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惑。倚重名利是一種活法,淡泊名利也是一種活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同的是時代,不變的是情懷。幾十年來,姜國城入黨的愿望從未改變。不變的信仰,永恒的追求。任時光荏苒,任風月流轉,然歲月依舊,初心未改,信仰不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8年7月1日,這是一個值得他一生紀念的日子,在建黨77周年紀念日這一天,75歲高齡的姜國城終于實現了他的夙愿,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入黨是他一生的夙愿,無悔的追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1年9月28日,河醫大一附院一號病房樓投入使用,口皮科病房撤銷,口腔科終于擁有了48張床位的獨立病區??谇豢破谂我丫茫獓菄Z叨半輩子的愿望終于實現。盡管這時姜國城已經卸任15年之久,78歲的老人面對遲來的喜訊仍然感到欣慰。</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姜國城、張恩玲夫妻榮獲建國70周年紀念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19.10)</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9年8月,姜國城和夫人張恩玲(1928.12.07~2021.03.26,河醫大一附院主管護師,離休干部),夫妻雙雙榮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姜老先生百歲壽辰(2023.10.15)</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日吉星高照,迎來了姜老先生百歲壽辰。院慶會務組楊棟和南院區供應室護士長孫敏,代表鄭大一附院建院95周年會務組;鄭州大學口腔醫學院黨委書記王慶祝,代表口腔醫學院;醫學院學生代表,鄭大一附院整形美容外科原主任劉林嶓教授等,一同出席了先生的百歲壽誕。共同祝福老壽星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并向姜老先生頒發了鄭大一附院功臣人物獎杯、證書和獎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孫敏主持頒獎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九一八,日本侵略者侵占了我的家園,泱泱華夏大好河山被日寇踐踏,還是大學生的您,參加了抗日救國挺進團,積極投身于抗日救亡運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當鴨綠江邊炮聲隆隆的時候,您捐獻出自己全部的積蓄,購買飛機大炮,支援抗美援朝。您肩負起了抗美援朝救治傷員的使命,堪稱中國的脊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風雨洗禮,歲月見證。您赴中原大地,開創河醫口腔醫學,一路篳路藍縷,櫛風沐雨,奠基開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您一生懸壺濟世,踐行醫者仁心,躬耕教壇,教書育人,仁愛修身,敬業求存。踐行崇德、精醫、博愛、奉獻之精神。用愛和奉獻,譜寫生命華章。</span></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坝县|
塔城市|
卢湾区|
周至县|
江达县|
杂多县|
筠连县|
朔州市|
绥江县|
遵义市|
长春市|
江永县|
武陟县|
康乐县|
阳东县|
哈尔滨市|
襄汾县|
宁国市|
冕宁县|
霞浦县|
涟源市|
信阳市|
衡水市|
嘉峪关市|
宽甸|
乐陵市|
太仆寺旗|
西平县|
察雅县|
象州县|
嘉义县|
隆化县|
巴彦县|
郓城县|
天门市|
昭平县|
巫溪县|
威信县|
山东省|
普宁市|
广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