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10年的軍旅生涯中,我有過一次接新兵的經歷。那是1978年元月,前往安徽省蒙城縣接兵,時間過去了四十多年,但仍記憶猶新,令人難忘。</p> <p class="ql-block">1978年新年剛過,接兵工作就開始了。團里從各單位抽調骨干組建接兵團,那年我團所接兵員分別是河北崇禮和安徽蒙城,我和劉圣銀、王開順等三位修理連同鄉戰友,被派往安徽蒙城接兵。根據接兵連安排,我擔任新兵一連文書。連長吳金賢(原二連連長,河南太康人)、指導員李永合(原三連副指導員,河北遵化人),第一次離開營房到外地執行接兵任務,既感到高興又感到責任重大。</p> <p class="ql-block">元月上旬,我們從石家莊出發,乘座的是普通旅客列車,經德州轉車,第二天中午到達安徽蚌埠站,后轉乘長途汽車到達蒙城。團部人員住在縣委招待所西小樓,我們接兵一線人員暫時安排在條件相對較差的城南皖北旅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當年縣委縣政府辦公大樓</span></p> <p class="ql-block">蒙城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當時隸屬阜陽地區,總面積2000余平方公里,始建于殷商,是先哲莊子故里,中國楹聯之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蒙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當時人口80多萬,下轄20多個公社(鎮)。是經濟上相對比較落后的地區,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還是比較貪困,應征青年對征兵工作有著很大的熱情。</p> <p class="ql-block">那次接兵,給我印象最深的有這樣幾件事:</p><p class="ql-block">首先是艱苦的吃、住、行。到達蒙城后,在縣城住了幾日,接兵工作就正式開始了,兩個接兵連20余人,分別被安排到距縣城幾十公里的小澗、雙澗、板橋、馬集、岳坊、樂土、莊周等公社,協助當地人武部展開征兵工作。很幸運,我和指導員李永合被安排到離縣城最近的莊周公社(現城關鎮)。當時主要考慮我和指導員要經常到團部匯報工作,安排距團部近一點。莊周雖然距離縣城最近,但公社條件依然很差,既沒有招待所,又沒有空余房間,武裝部王部長將我們安排到公社大院外的稅務所住宿。說是稅務所,其實就是一戶三間平房人家,既是稅務人員宿舍又兼辦公室,所里兩個稅干,一個所長(老稅干)住東間,一個年輕稅干(上海下放知青)住西間。我和指導員只能在客廳湊合,客廳足有十幾平米,可連一張床一張桌子都沒有,更別說洗澡看電視了,王部長把我們領到稅務所后,又派人送來了一個暖瓶、一捆稻草和兩條長板凳,就這樣我們打起地鋪,就地“安家”了。那年冬天,蒙城的天氣特別寒冷,氣溫幾乎都在零度以下,且沒有任何取暖設施,室外有多冷室內就有多冷,對于我們這些雖來自北方,但享受室內取暖慣了的人來說,的確適應不了。沒過幾天,我和指導員手腳都凍瘡了。</p><p class="ql-block">平時吃飯我們在公社食堂,當時主要食物是雜面窩頭、紅薯稀飯、黑面饃(饅頭),副食蔬菜為主,很少見到葷腥。接兵工作,大部分時間要到鄉下和征兵對象家家訪,沒有交通工具,每天來回幾十里路只能靠雙腿步行。有時回來晚了,連飯都吃不上。可見當時的接兵條件是如此之艱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新兵訓練結束時,與新戰友崔永合、蔣干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第二件是春節團里給我們放假回家過年。1978年接兵,是接兵史上時間最長的一次,前后足有兩個多月。當征兵體檢工作結束、進入政審和定兵階段時,正好遇到春節,接兵工作只能暫時中斷。接兵團和武裝部安排所有接兵人員,集中到縣城集體過年。團里領導也很人性化,給我們這些距離蒙城較近的安徽及河南籍人員,放假一周回家過年。盡管1976年底我出差外調,曾回過一次家,但畢竟與親人相見,時間短暫,難免有些不舍,這次能在本省接兵,再次回家與父母家人及同學發小共渡新春佳節,當然是一件難得的機遇,心里別提有多開心。</p> <p class="ql-block">第三件是L排長違紀談戀愛被提前退役。接兵過程中,一位應征青年的姐姐,為了弟弟能順利當兵,主動接近我們的L排長,并以借書為由,經常邀L排長到她家玩,有時回來很晚,這樣你來我往多次,連首長發現不太正常,于是一天晚上就派兩位同志跟隨其行后,果不其然,他們是在談戀愛。部隊有明文規定,戰士不允許在駐地談對象,接兵期間與征兵對象及利害關系人搞對象,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紅線。當天晚上,連里就緊急召開支委會,研究了對L排長的初步處理意見:一是要求立即停止與該女子的任何交往;二是調離所分管的接兵公社;三是對其作出嚴肅的批評教育,并聽侯團里進一步處理。接兵回來后,團里決定給予其行政警告處分并作提前退役處理。現在想想這事在地方根本不是事,但在部隊是絕對不允許的,因為部隊是個特殊群體,它有鐵的紀律,正因為如此,才能為我們國家鑄成了鋼鐵長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一次乘坐悶罐專列</span></p> <p class="ql-block">第四件是乘坐悶罐軍列帶新兵到部隊。3月中旬,200多新兵換上嶄新的軍裝,登上悶罐專列(我也是第一次乘座悶罐車),向著我們部隊所在地石家莊進發。我們乘坐的悶罐專列是載重60噸的大悶罐車廂,平時用來拉運牛、馬、驢等牲口或其他貨物,運送新兵一般也都用這種專列。悶罐車廂環境非常差,一沒有座椅,二沒有衛生間,三是門窗關閉不嚴,四處通風。在這樣的條件下,一個車廂安排幾十人,戰士們只能在鋪著稻草地鋪上休息。還算不錯,每節車廂備有一個火爐,供取暖和燒開水之用。在悶罐車內最大的困難就是大小便,小便還好一點,在車廂內放一只尿桶,隨時可以解決。遇到需要大便的,就麻煩了,為了解決大解問題,只能在車廂開門處放開一個口子,門內放一把梯子擋住門口,另有兩人各拉住需要大解的兩只手,同時用背包繩拴好腰,防止掉落車下,反正解大手是十分危險和麻煩的事。</p> <p class="ql-block">那次接兵,經過了兩個多月的努力,最終圓滿完成了接兵任務。雖然很辛苦,但從中,我卻學到了很多的智慧,是我在軍營里,永遠學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新兵訓練</span></p> <p class="ql-block">當年接的那批兵,大都是應屆初高中畢業生、下放及回鄉知青,文化程度和素質相對較高。遺憾的是這批兵正趕上1979年,部隊提干政策的變化,由原來直接從優秀士兵中提拔干部,改變為軍事院校培養干部的制度,許多優秀的士兵失去了直接提干的機會。好在一些同志經過自己的勤奮努力,刻苦鉆研,考上了軍校,有的轉為志愿兵。前幾年,聽說有的后來授予大校軍銜、有的轉業到地方成為縣處級領導,還有的靠自我打拼,成了優秀的民營企業家。聽到這些消息,我感到非常的欣慰,為他們的進步而高興。</p><p class="ql-block">這批新兵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王健和張樹良同志,王健雖身材不高,但體格健壯,勤奮好學,謙虛謹慎,辦事雷勵風行,且寫有一手飄亮的鋼筆字,他是我親手接的兵,新兵訓練結束后,推薦他到司令部軍務股當打字員,后來又接替我擔任保密員,工作非常出色。張樹良,中等身材,大大的眼睛,戴一幅塑料邊框的近視眼鏡,文質彬彬,不僅文章寫的好,還能講一口標準普通話,新兵訓練結束后,直接分到政治處廣播室任廣播員。一年后,我調到司令部,和這兩位新戰友又在一起工作學習生活,真是緣份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0年與王健到北京出差,在天安門廣場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我轉業到地方10年后,一次偶然的機會到河南出差,途徑皖北,特意在蒙城住了一晚,很想見見當年的小戰友,找回當年接兵時影子。當我再次來到這座古老的縣城。市容市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馬路變寬了,樓房變高了,周邊的環境也變得更加美麗了,昔日那種破落的痕跡再也無處可尋。讓我能看到唯一的標志性建筑,便是那千年的萬佛塔,依然挺拔偉岸,靜靜矗立在縣城的中央,她見證了蒙城千年的變遷與滄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如今的蒙城萬佛塔景區風景如畫</span></p> <p class="ql-block">那次去蒙城由于時間傖促,信息不靈,無法與戰友們取得聯系,帶著遺憾離開了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古城。</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荣旗|
吉林省|
塔河县|
太仆寺旗|
增城市|
黄大仙区|
黎川县|
宁陵县|
西宁市|
天台县|
兴宁市|
永城市|
邛崃市|
搜索|
榆社县|
岱山县|
兴和县|
新晃|
雷山县|
馆陶县|
东丰县|
孝昌县|
绥中县|
乌鲁木齐市|
石台县|
裕民县|
武夷山市|
曲阜市|
团风县|
比如县|
浪卡子县|
沁水县|
丰原市|
勐海县|
安陆市|
宁乡县|
齐河县|
财经|
云龙县|
宜丰县|
横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