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正月十五元宵節,古人也稱上元節、燈節。它是人們喜迎新春后第一個月滿如盤的日子,也是過去一年中最絢麗、最歡騰的節日之一。</p><p class="ql-block">漢文帝時期,上元燈節便逐漸成為“國家法定節日”。明朝朱元璋規定元宵節從正月十一開始張燈,延到正月二十落燈,節慶歷時十日,為“史上之最”。上元節期間,終日爆竹連響,夜間燈火通明。人們吃元宵、放煙火、猜燈謎來慶祝節日,唐代甚至還曾有過“連袂踏歌”的場景記載。</p><p class="ql-block">改革開放后,一些傳統的文化活動開始復蘇,每逢此佳節,民間熱鬧非凡,燈會,花車,秧歌,社火,大集,煙火要比三十兒初一都紅火,除夕是一家人團圓、吃年夜飯的時候,而正月十五才是百姓們最注重的、孩子們最喜歡日子,一家人帶著孩子走出家門買東西,出小吃、放鞭炮、看花燈、猜燈謎……</p><p class="ql-block">從小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尤其是居住在北京的,又不是老北京的人們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民俗文化,更不重視這個歷史上最為被老百姓推崇的上元節,只知道這個日子是吃元宵是節日,甚至這個節都不放假。</p> <p class="ql-block">記得在2010年我們單位攝影協會的一眾人馬前往山西晉中市,親身感受了一次那里正月十五的社火活動,親身體驗到了中國傳統的民間年味,也是生平中的第一次或者說是唯一的一次嘗試到年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社火是我國傳統的民間活動,尤其是在山西因是產煤大省,家家都會在自家門前堆一個像塔一樣的煤堆,從這個煤堆也能看出這家的經濟狀況,條件好的堆得就大一些。正月十五當天的晚上點燃。火具有紅火、熱鬧之意,百姓們圍著火堆跳舞的、聊天的、看熱鬧的、放炮放花的,以不同的方式歡度佳節。在這天很多地區開始在規定的街道進行各種民間文藝表演,熱鬧的氛圍,喜慶的氣氛,招引著十里八鄉的百姓們早早的擠在路邊觀看。他們大多來自各縣的民間藝人,有鼓樂隊,有秧歌隊,還有花車和最具本地特色的鐵棍(背棍)表演。</p> <p class="ql-block">追溯 " 社火 " 其源,它與遠古時的圖騰崇拜、原始歌舞也有著淵源關系。這種古老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山西等地都要舉行盛大的、熱鬧非凡的社火活動。社火這一活動千秋萬代地流傳下來,但隨著人類的進步,時代的演變,其形式、內容發生了質的變化,新的時代賦予社火以新的內容。到了 20 世紀 80 年代,社火這一傳統民間娛樂活動才得到恢復。現時,社火從根本上摒棄了對“神”的崇拜和對祖先的祭祀,純粹演變成了一種內容健康、形式活潑、名目繁多、生動有趣的文化娛樂活動,同時,也成為一種新的民俗。</p> <p class="ql-block">太原鑼鼓是由有著悠久歷史的社鼓演變傳承而來,流行于山西省太原市及晉中、呂梁部分地區。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時期,較早形成大約在南宋寧宗年間。太原鑼鼓以鐃、鈸的特有聲響取勝,風格強健有力、層次分明,動作勁烈舒展、粗獷陽剛,節奏激越鮮明,表演場面蔚為壯觀。其演奏形式主要有“齊打”、“對打”、“大小家具對打”三種,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五這天一到早,各個地方的表演隊伍到了預定地點,表演還沒正式開始,各地兒鑼鼓隊便開始了斗鼓的競賽。每個鑼鼓隊都有一個指揮,就像軍樂隊的指揮一樣,站在最高處,眾多鼓手跟著她們揮舞的手帕或旗子而敲打有著強勁韻律的鼓點。他們用鼓聲的大小、整齊度和敲打的花樣來壓倒臨近的鼓樂隊,這可能就是斗鼓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放眼望去整條大街上最炸眼的當屬鑼鼓隊各個指揮,說來也怪,指揮們清一色的女性,她們的指揮別具特色,她們不僅僅揮動手中的手帕,更要扭動自己的身體,類似于舞蹈式指揮和鼓舞著自己的隊伍。</span></p> <p class="ql-block">各地都有自己的絕活,頭頂倒立,鼻吹嗩吶,一般人都無法想象。</p> <p class="ql-block">腰鼓打起來,威風凜凜</p> <p class="ql-block">民謠曰:“南莊的火,太谷的燈,徐溝的鐵棍愛煞人”。凡親眼看過清徐縣徐溝鐵棍的人,都贊不絕口,說它是“立體的藝術,無言的戲劇”。徐溝鐵棍已有400多年歷史。傳說徐溝背鐵棍起源于1162年(金大定二年),是年徐溝設縣,恰逢大旱,百姓便舉行抬神祈雨活動,得雨后將神像請上供桌,連同身旁兩個扮作童男童女的孩子抬著上街游行,始稱為抬閣。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在抬閣的基礎上增加了走閣,后經過改造,將抬閣定名為鐵棍,走閣定名為背棍。</p><p class="ql-block">背棍是民間傳統節日期間,做為娛樂人民群眾生活的藝術而舉辦表演活動,最興盛時期是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至今每年都要參加區舉辦的大型的民間文藝表演,在山西晉中南一帶很有名氣,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徐背棍最具特色。具體方法是把鐵制的架子套在表演者身上,架子上站一個小孩,也有站兩個的,最多可背三個。表演者和小孩都穿上漂亮的服裝,將鐵甲隱蔽起來。表演時表演者走十字步,身子上下顫動起來,隨著鼓手的節奏向前行進。架上的小孩裝扮的角色以傳統戲劇為內容。表演者一般為男性青壯年,有的地方也有女的參加表演,成為一個特色。</p> <p class="ql-block">孩子們最高興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看演出時一個孩子在做鬼臉兒</p> <p class="ql-block">演出結束之后</p> <p class="ql-block">虎年扮虎</p> <p class="ql-block">社火與鞭炮,好不熱鬧</p> <p class="ql-block">每逢大的節慶,在山西晉中一帶幾乎都燃放社火,以慶祝太平盛世,祝愿來年風調雨順。</p> <p class="ql-block">晚上大家圍在煤火堆前載歌載舞</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日县|
台安县|
聂拉木县|
达拉特旗|
和硕县|
黄浦区|
连江县|
勐海县|
隆化县|
庆安县|
东山县|
大宁县|
项城市|
景谷|
芮城县|
西丰县|
彭泽县|
濮阳县|
正阳县|
宁远县|
苍溪县|
潼南县|
灵川县|
江北区|
华容县|
柘城县|
晋江市|
白山市|
庆城县|
新丰县|
会昌县|
车险|
太湖县|
和顺县|
崇信县|
崇左市|
梁山县|
涿鹿县|
雅江县|
云阳县|
右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