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舊州古稱“那簽”,有史可考追溯到南宋年間。據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的崖刻《貢峒清神景記》記載,舊州在宋時屬貢峒,后改稱順安峒。</p><p class="ql-block">明朝弘治九年(1496年)將峒升為歸順州,州官由岑氏土司世襲。清順治七年(1650年)歸順州土官岑繼綱將州治從那簽遷至計峒(今靖西縣城),舊州由此得名。現今留存的文物古跡,反映了舊州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p><p class="ql-block">閱讀方式:字上圖下</p> <p class="ql-block">舊州古城距離廣西靖西市城南8公里,山水如畫,田園儀錦,壯族民俗風情濃郁,有“壯族活的博物館”美譽,2018 年成功評定為國家 AAAA級旅游景區。舊州以制作傳統工藝品--繡球聞名于世,被譽為“中國繡球之鄉”。</p><p class="ql-block">2019年2月,廣西靖西市新靖鎮以“繡球”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藝術文化之鄉”公示名單,而繡球文化的“根”就在這里。舊州曾為歸順州((靖西古名)的治地,是名揚四海的明代抗倭巾幗英雄瓦氏夫人的故鄉,有瓦氏點將臺、文昌閣、明清時代建筑岑氏土司廟、張天宗墓園等古建筑。而此處的田園山水風光可以說是靖西風光的縮影,它吸納了靖西近千年古樸典雅的文化底蘊,將自然景觀和人文薈萃融一體,是當之無愧的“千年古城”。</p> <p class="ql-block">舊州素有“繡球之鄉”的美譽,過去繡球一般作為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如今已成為吉祥、友誼的象征,是深受人們喜愛的精美工藝品。舊州繡球制作精巧,色彩斑斕,品神多樣它是舊州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堪稱民間藝術杰作。繡球與其他的刺繡品以及染織、雕刻、剪紙等工藝,組成了舊州民間工藝的百花園。</p> <p class="ql-block">繡球風情街是舊州古鎮上最古老,同時也是當地百姓制作繡球最為集中的一條街。舊州有居民500多戶,共2000多人,從七、八歲的娃娃到六、七十歲的老太太,都是制作繡球的高手。這里年產產繡球多達30萬個。如果您在繡球街上看到五大三粗的壯家男人耐性十足地制作繡球,千萬別覺得好笑,論起手藝,他們一點也不比女人們差。在這里,老式的磚瓦房,斑駁的紅木門,滄桑的青石板路,以及心靈手巧的壯鄉手工藝人,無不彰顯著深厚的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壯音閣是由舊州古戲臺修繕而成。著名歌手,音樂制作人李健曾在此演唱《山歌好比春江水》,是名揚全國的三月三歌圩擂臺。逢年過節和重大節慶,這里會有各種民俗風情演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已經有一百四十多年發展歷史的壯劇。壯劇又有南路、北路之分。以靖西代表的南路壯劇,由提線術偶戲演變而成,表演程式借鑒了粵劇,邕劇,唱詞,道白使用壯族的方言土語,富有民族特點;其聲腔喜、怒、哀、樂表達得淋漓盡致,富有極強的藝術魅力。</p> <p class="ql-block">壯族畫家趙大宜(農民畫藝術坊)</p><p class="ql-block">舊州有一位全國知名的壯族畫家一一趙大宜,如今已經八十多歲高齡的趙爺爺,二十多歲才開始學習繪票,沒有進過任何專業院校,自學成才,并不斷外出鉆研進修,拜訪了不少的美術大師,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好友,在與眾多良師益友的文流學習中,不斷突破自我。</p><p class="ql-block">他的作品主要是壯鄉山水、田園、肖像、民居等水彩畫,煥發著壯鄉特有質樸,純真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展現了靖西秀麗的山水風光和民風民俗。</p><p class="ql-block">多年來趙爺爺的作品參加過國家,省,市,地區級的展出以及刊物發表,并遠銷到美國,泰國,日本,馬來西工,港,澳,臺等地,獲得了許多國內外藝術人士的贊譽。</p> <p class="ql-block">百福墻。</p><p class="ql-block">“百”是圓滿進階之數,九九歸一,乃十美十美之意。“福”是諸事皆吉的總稱,如富貴壽考等統稱為“福”。百福墻寓意:百福盈門則殃銷禍散。</p> <p class="ql-block">百壽墻。</p><p class="ql-block">壽文化是中國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對壽文化的追求,無時不在;中國的壽文化,無所不至。中國壽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尊老、敬老。</p><p class="ql-block">自古就有把“百壽圖”作為護佑身家平安的寶貝!百壽寓意安康順遂的圓滿人生。</p> <p class="ql-block">和字壁。</p><p class="ql-block">舊州是瓦氏夫人故里,自古是鎮守邊塞的軍事重鎮,舊州先民為中國戍邊事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當地百姓對和平的“和”字有著更加深刻的感情。和字壁上的“和”字是一個古體字,古體“和”字右側的口部,形似古代兵器“戟”的形狀,從字形上解釋可以有兩層意思,一是和平并不是一味的求和退讓,和平的生活必須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來守護,“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國人在戰爭和屈辱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二是“和”左半邊形式一個人,“一個人拿著一張口”,是為“和”字,意思就是口舌是非傷人的程度有時候比刀劍還要厲害,一個人只有管理好自己的嘴,不搬弄是非,避免口舌之爭才能獲得和睦、和諧的人際關系。</p> <p class="ql-block">瓦氏故居是明代抗倭巾幗英雄瓦氏夫人遠嫁田州之前的居所,也是土司府的府邸部分(土司府分為官衙和府邸兩個部分)。</p><p class="ql-block">明朝弘治十一年(1496年)抗倭民族巾幗英雄瓦氏夫人(原名岑花)誕生于舊州古城土司之家,并在舊州古城度過了寶貴的童年和少年時光。正是在故鄉舊州和土司府的所學、所思、所悟,為瓦氏夫人成長為叱咤風云、戰功赫赫的抗倭巾幗英雄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甚至可以說土司府是整個舊州瓦氏文化的根源。</p><p class="ql-block">然而歷史上的土司府和瓦氏故居歷經無數次戰火和動亂,最終沒有能夠保存下來。后世百姓感念其恩澤,在原址之上復建瓦氏故居,教化子孫后代銘記瓦氏夫人的不朽功績,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p> <p class="ql-block">舊州壯族生態博物館。</p><p class="ql-block">靖西舊州被譽為“壯族活的博物館”,是壯族原生態文化的活寶庫,也是壯族人民引以為自豪的財富。</p><p class="ql-block">舊州壯族生態博物館于2005年建成,是我國第一座壯族生態博物館,也是廣西百色學院實踐基地。該館通過有效保護舊州壯族的自然環境、文化遺存、社會結構和居民的生活,展示了舊洲古村文化的積淀。博物館由展示中心和原狀保護兩部分組成,展示中心結合了圖、聲、像等現代科技手段,并采集民間實物進行展覽,表現本地壯族的歷史淵源、民族服飾、生廣工具、民俗節慶和傳統工藝等經濟文化概貌;原狀保護則通過古遺址、古民居、古戲臺、古陵墓等文化遺產的修繕,展示壯族建筑的發展過程。</p> <p class="ql-block">瓦氏點將臺。</p><p class="ql-block">舊州是明代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1498-1557)的故鄉。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瓦氏夫人(原名岑花)生于歸順州(今靖西市)土司,是土官岑璋之女。長光后嫁于田州(今田陽縣)土司岑猛,為避同姓結親,改用乳名瓦氏作姓,即為瓦氏。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侵犯浙江沿海,濱海數千里地區告急,朝廷調集廣西俍兵抗倭,瓦氏被授“女官參將總兵”率領田州、歸順州六千俍兵前往江浙沿海前線,由于瓦氏夫人善于用兵,戰功卓著,被江南百姓稱為“石柱將軍”,被朝廷封為“二品夫人”。相傳瓦氏夫人在歸順州聚兵時,即在此臺校閱俍兵。</p> <p class="ql-block">“天宗啟智,擊鼓識宇”——點將臺字鼓典故</p><p class="ql-block">瓦氏點將臺始建于 “抗元兵敗,率部退走廣西”的張天宗,興盛于中華民族抗倭巾幗英雄瓦氏夫人,點將臺凝聚了舊州歷代張氏和岑氏土司治理邊境、鎮守西陲的心血和智慧,是張、岑兩大土司氏族共同締造的戍邊傳奇,更是舊州百姓上千年保家衛國的歷史見證。</p><p class="ql-block">古時候舊州地處荒蠻之地,民風彪悍,除了受到邊統匪患沖突襲擾之外,百姓之間也時常因 一些瑣碎小事沖突不斷。張天宗被當地百姓推舉為峒官(土司)之后,深知攘外必先安內的道理,想要在邊境安身立命必須團結互助、自尊自愛,百姓和士兵們不能只做會打架的莽夫,還要學文化、知禮節、明事理、遵法紀,培養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堅定的理想信念。</p><p class="ql-block">但是坐在學堂中讀書認字對于大多數出身鄉野的百姓而言是非常困難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張天宗為了教化當地百姓,在每面戰鼓的鼓面上都寫上弘揚中華文明美德的漢字。每天在點將臺練兵之時,張天宗都會命人敲擊印有漢字的戰鼓配合訓練,士兵們一邊訓練一邊齊聲高呼鼓面的漢字做鼓舞士氣的口號。每天這些弘揚中華美德的文字隨著訓練的口號不斷地傳到周邊百姓的耳中,長時間的耳濡目染,在當地的百姓的心中逐漸樹立起明理崇德、團結守紀、保家衛國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舊州文昌閣為清朝乾隆年間(1736年)由地方人士捐款建閣。</p><p class="ql-block">文昌閣為正方形三層樓閣式建筑,寬3.6米、進深3.6米。閣門朝西北,西臨舊州東街尾,青磚木架結構,四邊形,高三層,四角攢尖頂胡蘆寶剎,第一層高7米,西北面開一卷拱門,原有嘉慶年間知州宋慶和攥書匾額已毀;第二層高3.5米,三層高4.3米。四壁分別開有橢圓形、圓形窗,閣內四壁飾有花木鳥獸彩畫。</p> <p class="ql-block">舊州古城景區在近年來還重點打造壯族文化和“那”文化(即農耕文化),以“季季有花開、月月有花看”為規劃目標,現設有千畝花海、山楂樹之戀、丘比特之箭、七彩風車陣、農事采摘區、“那”文化展示區等景點。精心打造四季花海、四季常綠的園林景觀,花卉搭配彩葉新樹,層次豐富、多姿多彩。</p> <p class="ql-block">這座山稱為東山。據介紹,東山兩面離地15米處有一巖洞,巖洞北側石壁上有《東山古跡》石刻一幅,為明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歸順州州官岑宗紹所題。</p><p class="ql-block">石刻高出洞口地面1.9米,寬1.6米,高0.98米,陰刻楷體字,字徑高0.3米,寬0.14米。其它洞壁有清至民國年間當地名人紳士題壁40首,以贊美舊州勝景河東山古跡力主。</p> <p class="ql-block">靖西特色美食磨咩。</p> <p class="ql-block">靖西特色美食豬血腸。</p> <p class="ql-block">舊州古城,是廣西隱藏在大山里的一座千年古城,是深藏在歲月里的滄海遺珠……。</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春市|
通辽市|
云南省|
思南县|
酉阳|
同仁县|
南溪县|
绥江县|
宜章县|
阿尔山市|
吉安市|
普定县|
瑞丽市|
玉门市|
乌拉特后旗|
文昌市|
会东县|
嵩明县|
沅江市|
蕉岭县|
罗定市|
湖南省|
罗江县|
新丰县|
长寿区|
封丘县|
南昌县|
抚远县|
年辖:市辖区|
苏尼特右旗|
平定县|
科尔|
治多县|
楚雄市|
衡阳县|
阿荣旗|
武隆县|
清水河县|
乐清市|
尚义县|
桑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