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婺源,是一顆鑲嵌在贛、浙、皖三省交界處的明珠。這是一個因“地當婺水之源”而得名的古縣,它是因一個“徽”字而聞名的古縣,它是因一個“紅”字而聞名的老區,它是因一個“綠”字而聞名的生態之鄉。它是一個人人都向往的地方。來婺源我已經是第三次了,每次來都是不同季節,但每次都有不同收獲,認識也不斷加深。走進婺源,就如走進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走進婺源就如走進一部史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每一塊石頭、每一棵樹、每一片瓦、每一根草都在訴說著千年的故事,都蘊藏著這片土地上的滄桑和輝煌。傳說堯帝時期,天降大雨,河流泛濫成災。村民們困在洪水中。在這危急時刻,一個美麗的女子手持長矛、腰系經卷,騎著一條大鳙魚逆流而上。將村民們從洪水中解救出來。而這位美麗的女子化作了天空中的婺女星,而大鳙魚吸干了洪水化為了婺源東部的大鳙山。從此,婺源成了婺女星升天之地,人們也將這里命名為“婺源”。在婺源有座古老的石橋。據說,這座石橋是由神仙所建。他用自己的神力,將兩塊巨石橫跨在河流之上,形成了堅固的石橋。人們走過這座石橋時,都會感受到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守護著他們。在婺源的山間,有個古老的村落,村中的老人們常講述一個故事。他們說,很久以前,這里是一片荒蕪的土地。一天,來一名美麗的仙女,用她的魔法將這片土地變得肥沃而美麗。從此,這里的人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些傳說和故事不僅豐富了婺源的文化內涵,也為這片土地增添了無窮的魅力,為婺源增添了傳奇的色彩。其實翻開婺源厚重的歷史,婺源經歷了諸多的曲折與輝煌。西周時期,婺源屬于“揚州之域”。但真正讓婺源這個名字開始流傳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婺源是吳國的領地。吳國,曾是一個輝煌的諸侯國。然而,好景不長。在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吳國被越國所滅,吳王夫差的長子吳鴻被流放到婺源湖山。而后婺源地域在楚滅越后又被劃入楚國版圖,直到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楚國滅亡。秦統一六國后,婺源地域隸屬于鄣郡。關于“鄣郡”之名是因為婺源北部的三天子鄣(大鄣山)而得名。到了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改鄣郡為丹陽郡,婺源地域又屬丹陽郡。直至隋朝,新安郡改為歙州,婺源地域屬歙州休寧縣。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析休寧縣的回玉鄉和樂平縣的懷金鄉合并建立婺源縣隸屬歙州。從此,婺源正式出現在史書上。婺源見證了春秋戰國的紛爭、見證了秦朝的統一、見證了唐宋的輝煌,也經歷了歷史的滄桑與變遷。正是這些歷史的滄桑,鑄就了婺源獨特的文化魅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自古以來,婺源就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自然風光吸引著無數文人墨客。自宋嘉定四年(1211)吳昇任婺源知縣起,婺源出了名儒朱升、珠算宗師程大位、戲曲家汪延訥和汪士慎、丁云鵬、海瑞、汪正言、珠算宗師程大位、戲曲家汪延訥、汪士慎、海正言、等書畫藝人,自古有“書鄉”之稱。婺源博物館,館藏之多,精品之萃,為國內縣級博物館所罕見。婺源古屬吳楚之地,吳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婺源人崇尚耕讀文化,自宋嘉定四年(1211)吳昇任婺源知縣起,文風日盛,人才輩出,“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成了婺源的真實寫照。這里不僅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更是眾多文人墨客的靈感之源。它曾孕育出眾多杰出的文學家、哲學家、教育家、藝術家等。自宋嘉定十年(1217)起,婺源出了武狀元2名,文進士550名,居全國各縣之首。歷代官宦,著名文人墨客如朱升、吳澄、汪延訥、汪士慎、丁云鵬、海瑞、王陽明、黃庭堅、宗澤、岳飛、文天祥、朱元璋等人都曾游覽此地,并留下了大量詩文佳作。如宋代方岳的《婺源道中》、許月卿六的《題婺源齋廳》、元代盧摯的《婺源縣齋書事》、明代汪廣洋的《朱伯徽自溪南攜酒至婺源山中兼示垂絲海棠醉》清代吳顥的《婺源溪行》……可以說這里山青水秀,風光旖旎,古跡眾多,文化璀璨,不愧為“書香門第,氣節之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婺源,一直以古文化、古建筑、古樹群、古洞群而著稱。漫步在婺源的古街巷中,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回到了那個古老而神秘的年代。這里保存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諸如“吳楚分源”界碑、春秋吳太子鴻墓、漢長沙王吳芮墓等。這些古跡見證了婺源歷史的滄桑變遷,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產。除了歷史文化遺產外,婺源還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吸引著無數游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進婺源,猶如走進一個古老而美麗的夢境。仿佛是在畫中游,在詩中行。月亮灣是一個美麗的河灣。灣中有一河灘,形似彎月,鑲嵌在青山綠水之間,故名月亮灣。河灘上,長滿了青青的綠草,開滿了白色的野花。河灘中,有一棵古樟,樹桿高大粗壯,枝繁葉茂,像一把巨大的綠傘,撐在河灘上。河水繞著河灘,緩緩流過,河灘上的綠草白花,在春風中搖曳,在陽光中沐浴,在藍天下盡展風姿。河對面,是一望無際的農田,金黃的油菜花,在陽光下怒放,在微風中起舞,在藍天下歡歌。河岸上,是一叢叢翠綠的竹林,一幢幢白墻黛瓦的農舍,青山、綠水、農舍、田野、古樟、翠竹、油菜花,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畫卷。站在河岸上,欣賞這如詩如畫的景色,呼吸著帶著泥土芳香的清新空氣,頓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曉起村。曉起村有上、下曉起之分,上曉起為陸姓聚族而居,下曉起為汪姓聚族而居。兩村之間,有一條青石小巷相連。小巷兩邊,是民宅古建,粉墻黛瓦,飛檐翹角,典型的徽派建筑。小巷中間,是一條青石鋪就的曲折小徑,兩邊是青石壘砌的水溝,用于排水。這古巷,雖經百年風雨,仍保存完好。曉起村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滿山遍野的古樹名木。村中的古樟樹、古楓香樹、古苦櫧樹、古銀杏樹,樹齡都在千年以上,最大的要數下曉起村那株“曉起神樟”,樹高30米,胸徑3.68米,冠幅東西30米,南北35米,樹齡有1500多年,至今仍枝繁葉茂,郁郁蔥蔥,生機盎然。村中還生長著170多株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紅豆杉,最大的一株要數上曉起村的那株,樹齡有300多年,樹高26米,胸徑1.68米,冠幅20多米,枝繁葉茂,華蓋如亭,郁郁蔥蔥,遮蔭達300多平方米。這些古樹名木,是曉起村悠久歷史的見證,也是曉起村古樸風情的象征。曉起村最吸引人的是梯田油菜花海。沿著曲折蜿蜒的山間小路只見梯田層層疊疊,依山順勢,從山腳一直延伸到山頂,形成了一幅巨大的油畫長卷。此時,正是油菜花開時,那層層疊疊的梯田里,油菜花開得正旺,滿眼都是一片金黃。那金黃的油菜花,一團團,一簇簇,在青山綠水的映襯下,更加亮麗奪目,更加風情萬種。山風吹來,油菜花在梯田里翻滾,芳香在空中飄蕩,此時令人盡情地欣賞這云蒸霞蔚的油菜花海;令人盡情地呼吸著帶著油菜花香的清新空氣;令人盡情地拍攝這美麗迷人的田園風光。李坑是一個以李姓聚居的古村落。沿著一條青石古道走進李坑。古道兩邊是鱗次櫛比的民居,白墻黛瓦,飛檐翹角,典型的徽派建筑。申明亭、大夫第、武狀元府第、文運亭、進士第、儒商第等古民居,雖經百年風雨滄桑,仍保存完好。那精美的磚雕、石雕、木雕,那鏤空的花窗,那翹起的檐角,那幽深的庭院,那幽暗的天井,那斑駁的粉墻,那青灰的黛瓦,無不透出古樸典雅的氣息,顯示出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智慧和精湛技藝。走出古民居,村中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溪上,橫跨著一座座造型各異的古橋,有石拱橋、木拱橋、廊橋、亭橋,橋與橋之間,相距不過幾十米。這些古橋,都是用青石板、鵝卵石、木料、杉樹皮等材料建造而成的。這些古橋,雖經百年風雨,仍堅固如初。站在古橋上,俯瞰溪水,只見溪水清澈見底,游魚可數,水草搖曳,鵝卵石歷歷在目。江灣是一個古老的村落,自唐初江氏遷居此地聚族而居,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江灣自古文風鼎盛,人才輩出,是當之無愧的婺源“書鄉”。沿著青石古道走進江灣。古道旁是鱗次櫛比的古民居,那精美的磚雕、石雕、木雕,那鏤空的花窗,那翹起的檐角,那幽深的庭院,那斑駁的粉墻,那青灰的黛瓦,無不透出古樸典雅的氣息。這就是江永故鄉。江永就是江灣村人,清代著名經學家、音韻學家。江永故居建于清康熙年間,占地約6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進兩天井結構,有正屋、廂房、書屋、廚房等,是一幢典型的徽派建筑。故居是幽深的庭院,青灰的黛瓦,斑駁的粉墻,精美的磚雕、石雕、木雕,鏤空的花窗,翹起的檐角,都顯得古樸典雅,韻味無窮。特別是那堂屋中懸掛的一幅江永手書的《四書章句集注》木刻版,這木刻版是江永耗費畢生精力,根據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精心雕刻而成的,字體遒勁有力,刀法嫻熟精湛,是一幅難得的書法珍品。篁嶺是一個典型的山居村落,因“修篁遍嶺”而得名。篁嶺古村是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圍繞水口呈扇形梯狀錯落排布。沿著曲折的山間小道便走進篁嶺。只見古村落依山就勢,布局錯落有致,徽式建筑粉墻黛瓦,飛檐翹角,與青山綠樹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篁嶺的天街古巷、五桂堂、曹文塤故居、曬秋人家……無不顯示出篁嶺古村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韻味。特別是家家戶戶都將收獲的農作物晾曬在屋頂、窗臺、曬架上,形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美輪美奐的曬秋圖,讓人流連忘返。此外婺源的文公山、鴛鴦湖、大鄣山臥龍谷等景點,每一處都會讓你流連忘返,每一處風景都讓你心醉神迷。有著“中國最美的鄉村”之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婺源的美,美在自然,美在古樸,古詩云“婺源山色如畫廊,煙雨蒙蒙水墨香。”那青的山,綠的水,白的墻,黑的瓦,特別在如絲的春雨中,朦朦朧朧,時隱時現,宛若一幅幅流動的水墨丹青。那古樸典雅的民居,那蜿蜒的青石小巷,那造型各異的古橋,那悠閑自在的行人,那古香古色的店鋪,那搖曳的綠樹紅花,在煙雨蒙蒙中,顯得風情萬種,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如詩如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婺源的美,是一種融合了古韻、自然和人文的美。在這里,能讓你找到那份久違的寧靜和平和;在這里,能讓你找到那份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每一次離開婺源,我都會帶著滿滿的感動和回憶,期待著下一次的再次相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婺源的美,不僅在于她的古韻,更在于她的自然風光。古詩云“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走進婺源的鄉村,滿眼都是翠綠的稻田、金黃的油菜花海和靜謐的溪流。清晨的薄霧輕輕籠罩在田野上,仿佛為這片土地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在這里,能讓你可以放下城市的喧囂和繁忙,靜靜地感受大自然的恩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婺源的美,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美。她的美不僅僅在于她的自然風光和古樸建筑,更在于她的生活氣息和人文情懷。在古村落里。那些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傳統文化,讓人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詩意盎然的年代。在古村落里漫步,你會被那些精美的木雕、磚雕和石雕所吸引,也會被那些古老的傳說和故事所打動。在婺源的鄉村里,沿著田間小道漫步,你會遇到勞作的農夫,他們揮汗如雨,卻滿臉洋溢著滿足和幸福。他們的笑容那么純粹、那么真摯,讓人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感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婺源的美,如同婀娜多姿的女子,輕盈搖曳的身姿,散發著淡淡清香。她的美,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心靈的觸動。在這里,能讓你感受到那種與世無爭的寧靜和安詳;能讓你體驗到那種淳樸和真摯的人文情懷。古詩云“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你可以坐在古街上的茶館里,品一杯香茗,聽一曲古韻,讓心靈在這里得到寧靜和放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婺源的美,是一種永恒的美。古詩贊美曰“婺源春色滿江天,三月桃花浪似煙。”“溪上桃花無數,花上有黃鸝。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霓。”“婺源秋色美如畫,紅葉滿山映晚霞。”“婺源冬雪如詩畫,銀裝素裹滿山川。”無論春夏秋冬,還是晴雨霧雪,她都有著不同的美麗和韻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婺源的美,是一種深入骨髓的美。古詩云“婺源古韻悠長存,文化傳承耀千秋。”在這里,你可以找到那份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也可以找到那份對美好的追求和堅持。這里的人們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創造出了一個個美麗的家園,也傳承著一份份珍貴的文化遺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婺源的美,如詩如畫,如夢如幻。古詩云“婺源山色如畫廊,煙雨蒙蒙水墨香。”她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一份厚禮,也是人們內心深處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這里,你可以遠離城市的喧囂和繁忙,讓心靈得到真正的放松和滋養。讓我們一起走進婺源,去感受那份屬于她的獨特魅力和美麗吧!婺源,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一個讓人留連忘返的地方;一個讓人夢牽魂繞的地方……</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花莲市|
屏山县|
哈密市|
铜川市|
广水市|
富源县|
夏邑县|
常熟市|
濉溪县|
江川县|
乌兰县|
桓台县|
蒙城县|
广安市|
兴业县|
辽源市|
泾源县|
方正县|
昭通市|
广河县|
额敏县|
定结县|
佛冈县|
柘城县|
论坛|
山丹县|
全州县|
永兴县|
靖安县|
七台河市|
肇东市|
芷江|
昭通市|
乌拉特中旗|
松原市|
类乌齐县|
石棉县|
大庆市|
万宁市|
宝应县|
毕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