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看河南展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二山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國第十三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覽,分了三個展區,河南展區負責楷書、隸書作品展。承辦展覽的鄭州美術館新館,同比國內的市級美術館,算是綜合功能比較突出的,不但建筑面積大,設計感也很博眼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4月27號展覽開幕,到28號下午,我算是整整看了兩天。對大部分楷書和隸書作品,基本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和印象。總體來說,楷書作品的水準,比隸書作品要好一些,后續被吃瓜群眾自媒體“曝光”的也微乎其微,稍有爭議的,多半是“同質化、千人一面”的模糊界定,這個問題不單單是體現在楷書、隸書作品上,行書、草書也很嚴重,篆書也存在,甚至連篆刻都擺脫不了“同質化”的窠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屆入展的楷書作品,小楷和魏碑幾乎占了五分之四。取法上,魏碑風格的幾乎占了半數以上,唐楷入展的,以小歐(歐陽通)的為多,褚遂良、顏真卿、虞世南的也有十幾二十件,最為特別的,還是出現了好幾件以“韭花帖”為基調的小字楷書作品。柳公權、歐陽詢風格的,基本為零。記得十二屆國展,有一件以九成宮取法的作品,寫得特別精彩,形式也做得很古樸,作者是浙江的一位三十歲不到的小青年,遺憾的是這屆見不到。另外,趙孟頫大楷風格的也出現了兩三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屆國展,名家投稿的數量也不少,有的還是經常出現在國展評委名單里的中書協理事、專委會委員。浙江展區的篆隸書、篆刻、刻字,以及河南展區的隸書、楷書,都能見到。在楷書展廳里,劉京聞先生的八尺整張大楷作品,雖是一張不做任何形式的大白紙,卻很是搶眼。劉先生多體擅長,多以行書和楷書稱道書壇,他的這件大楷作品,以唐楷做底,略顯碑意,寫得輕松自如,不激不厲,個性不張揚,功力躍然紙上。熟悉書壇動向的書友們一眼就看出來了。不少書友爭相對著這件作品拍照,跟作品合影,一時間人潮涌動,嘆服聲絡繹不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楷書作品,是廣西書協選送的一件取法黃庭堅的八尺整張大楷作品,該作以黃庭堅行書的結字和取勢為基調,去除很多“長槍大戟、劍拔弩張”的恣意之勢,把黃庭堅行書原來的瘦勁筆畫增肥增厚,融入似有非有的“瘞鶴銘”一類的摩崖刻石筆意,轉折及方折折筆處寫得相對圓潤,使作品看起來平和溫潤了很多,既遵循傳統,又頗具個人新意,通篇氣勢恢宏,字字雄渾遒勁。一張大白紙寫成,章法簡練,字法變化豐富,首尾一氣呵成。從我內心欣賞程度來看,如果像十一屆國展之前的屆展有評獎的話,那這件大楷作品一定要獲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人說過,書法(寫字)這門技藝,有些時候,真的是“無意于佳乃佳”,河北女書家翟欣女士這次入展的楷書作品,就是幾經復寫之后,最后還是投出第一次寫的那件作品成功“上岸”。整幅作品以墓志碑意為主調,融入唐楷,借鑒今人書風,使作品看起來輕松率意,天真爛漫,書寫性躍然紙上。盡管有好幾處旁邊打了小點點,也不影響評委們對她的高度青睞。她自己所總結得很到位:“思路決定出路,用腦子寫字,雖然這句是老生常談。取法有出處,更要有自己,要么精致要么獨樹一幟;技法豐富且要到位, 震撼力除了風格獨特,核心就是線質;藝術要變化而統一;靜而不躁,有節奏的自然書寫,寫出書法的氣質和精神。”我跟她在作品前合影,她笑著告訴我“作品投出去后,本來不報很大希望,但看到入展名單里有我,自己都感到有點意外!看了展覽現場,我還是比較慶幸我的風格沒跟別人雷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楷作品,除了寫得精細外,形式上仍舊還是追求盡善盡美,無論是中堂、條幅還是冊頁,看了都讓人賞心悅目。不過,這次楷書作品的展廳,美中不足的是,小字大部分都放在了展廳玻璃櫥窗里,拍照都會反光,廣大書友都感覺特別讓人無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對楷書展廳,隸書作品展廳,觀感就好了很多。隸書作品字徑大部分都是3厘米以上,字徑小于2厘米的,好像只有一件冊頁作品。還有一個現象,這屆國展入展作品,除了冊頁之外,楷書和隸書好像都沒有橫幅和手卷,記得征稿啟事上并沒有規定不允許投橫幅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隸書作品取法,大部分還是集中在禮器、封龍山、好大王、鮮于璜、曹全碑上,石門頌、“大開通”等也有零星幾件。直接取法當代名家的,似乎不像前幾屆那么明顯,雖有幾件作品能窺見其中若有若無的“二Z”的影子,但并不是“一眼假”之類赤裸裸的表現出來。隸書入展作品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湖南伍劍先生的八尺整張隸書大字作品,一張純白宣,沒做任何形式,橫無列豎有行,大小字錯落有致,墨色粗細變化豐富,越看越有味。在觀展的時候,恰逢伍劍先生在作品前給書友們講解,我隨即邀約他接受“浙東書院”的視屏專訪。他聊得很開心,視頻后來發出來的效果也特別好,他自己的視頻號轉發后,瀏覽量一下子就破萬,粉絲也增添了不少。還有多年好友、福建永春趙炳坤兄的八尺隸書大字作品,融入了很多漢碑信息,書友們看過之后也廣為稱頌。后來微信聊天,他告訴我: “這件作品以漢碑為主基調,融入漢金文寫法,創作時自然書寫,不過于強調夸張變形。好像只有寫兩遍,就定稿了。”作為“老司機”,趙炳坤二三十年來一直專注于隸書的探索研究,近十幾年來的大展幾乎沒落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然,觀眾們對寫得一般般的作品,會毫無顧忌的對事不對人,當場表達觀感,偶爾也會引起身邊書友的附和,展廳里笑聲不斷:“這件這么差,搞不懂是怎么入展的,難道評委眼瞎了?”也有不服罵娘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評委和名家特邀作品單獨設立一個展廳。總體來看,評委的作品要比入展作品差一些,三分之一以上的基本屬于“對付”或“應酬”作品,這讓很多吃瓜群眾很憤怒!評委水平決定入展作品水平,這是最淺顯的道理。十二屆和今年的十三國展評委,都采取“召集人”的方式組成書體評委隊伍,說實話,個人覺得這種方式弊大于利,不說絕對公平,但說沒有私心,這誰信?什么時候能做到全國書友票選評委,那就是真正走向公平、公正的開端。我曾在微信朋友圈曬過某著名老牌評委的“大作”,并提出質疑: 到底好在哪里?幾乎無人就作品談作品,敢直面“權威”的人寥寥無幾,徒增幾分悵然: 貴圈很多人實在是缺乏獨立人格!當然,評委和特邀作品當中,不乏很認真,寫得很精彩的,譬如孫曉云主席的六尺對開楷書條幅,馮印強的隸書四言大對聯,王增軍的六尺整張隸書等等。說句題外話,評委寫得好是應該的,隨便對付就是不守職業道德! </p><p class="ql-block"> 在展廳碰見面試評委劉成先生,他告訴我,主辦方邀約的作品,規定在六尺整張以內,對于擅長寫大字的書家來說,某種程度上限制了發揮,作品掛在墻上,從視覺效果來說,肯定不如入展作品的沖擊力那么大!我在想,特邀作品是不是按平尺付費的?(此處可以省略一萬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在一座美術館的展覽,同比國展的楷書、隸書展,河南省書協配套的三個大展人氣卻比較低迷,觀展的人寥寥無幾,以至于事后有網紅大V吐槽: 歷代經典作品不去關注,倒是被當代的一些抄書作品迷得五迷三道,真的是世風日下呀!我也覺得有點羞愧,配套的三個經典展廳,我只看了兩個,漏看了最為精彩的千唐志齋館藏的從隋代到宋代墓志拓片展,很是遺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總的來說,河南展區的楷書、隸書作品展,從現場的作品裝幀和燈光的配套,展示效果已經很不錯了,盡管個別幾件作品本身存在些許瑕疵,但瑕不掩瑜,對于諸如我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對書法執著熱愛的票友來說,收獲還是很大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05.08,21:56時整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 配套十三屆國展河南展區的三個大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漢字中原——漢三闕暨豫地漢碑特展”,展出嵩山漢三闕拓片24件、豫地漢碑拓片20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文明的微笑——龍門二十品特展”,精選洛陽龍門造像題記作品60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從法度到意趣——千唐志齋唐宋碑志特展”,精選千唐志齋博物館藏的從隋代到宋代墓志拓片作品90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二山房,湖南靖州人,苗族,70年代初出生,雜志藝術編輯,藝術策展人,自由撰稿人,書法、攝影、音樂發燒友。藝術品、文房四寶網絡小攤販。VX: 1414951526 )</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阳市|
吉安县|
潢川县|
永宁县|
丹寨县|
淄博市|
贺州市|
雷州市|
梓潼县|
延边|
浑源县|
桦南县|
龙井市|
浠水县|
罗田县|
桂林市|
宜州市|
荣成市|
宜春市|
沈阳市|
沽源县|
周宁县|
穆棱市|
方正县|
扎赉特旗|
郯城县|
晋中市|
通州区|
尖扎县|
雷波县|
大安市|
庆阳市|
务川|
达日县|
紫金县|
乐清市|
霍林郭勒市|
浠水县|
东城区|
东兰县|
二连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