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用今生換明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記已故原安澤縣長鄭子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文丨呂志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安澤縣青松嶺造林指揮部舊址內,擺放著一把已經生銹的鐵鍬,也正是這把鐵鍬開啟了安澤造林史的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澤縣位于山西省東南麓,臨汾市東部,屬太行山系、黃河水系沁河流域。昔日的安澤縣,交通閉塞、貧困落后,是省級貧困縣。上個世紀50年代,全縣有林面積僅9.3萬畝,森林覆蓋率不到3%,“山山和尚頭,處處雞爪溝”,嚴重的生態環境較為惡劣。而原名為“大豁子”的青松嶺,山上雖有零星樹木,但卻連不成片,在安澤民間曾流傳著這樣一句歌謠“白茫茫、野荒荒、三里無人煙,五里無村莊,端起碗來喝,一半黃沙湯”。面對如此荒涼的場景,安澤人民渴望身邊增綠。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曾任中共稷山縣二區區委委員、晉西南工委、十地委等職的中國共產黨員鄭子明在黨組織的安排下調任安澤縣縣長、代理縣委書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赴任安澤前,面對人煙稀少、交通不便、加上又有嚴重的“水土病”等原因,鄭子明曾一度受到家人的勸阻。但鄭子明卻一笑而過,堅定自己的選擇,他想既然組織調我去工作,說明那里需要我,黨派我到安澤工作,也是信任我可以把安澤的工作搞好。就這樣時年43歲的他,于1958年正式來到安澤工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來安澤的他,正趕上了國務院周恩來總理頒發給安澤的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的嘉獎。面對這份獎狀,既是榮光,也是一份責任的傳承。當他登上大豁子看到眼前的景象時,他的眼睛濕潤了,因為他清楚,向荒山討要綠衣是安澤人民的期盼,就像我們人離不開生命之源一樣,于是提出了“安澤富,廣栽樹”的口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鄭子明中等身材,略顯一點微胖。在下鄉走訪中時常戴一頂草帽,于人群中站立顯得格外親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任安澤縣長的12年時間里,鄭子明用一把鐵鍬帶領群眾在山上刨出一個個小坑,再將一棵棵幼小的樹苗栽入。他們中間有工人、農民、學生。有一張照片讓我看到了安澤人向荒山討綠的信心和決心。那是由各界群眾代表組成的種植大隊揮鋤頭、掄镢頭的景象,在他們的不遠處可以清楚的看到11個大字的標語:綠化祖國實行大地園林化。就這樣在鄭子明的帶領下,安澤實行每年兩季植樹,久而久之,年年植樹,歲歲造林的這一光榮傳統便被傳了下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造林,在鄭子明縣長的精神感召下,二十三屆縣委領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著一任干,換書記不換思路,換縣長不換主張,讓綠色覆蓋了太岳大地,不僅綠了安澤的禿山頭,還讓安澤城邊有樹,城中有樹,所到之處,處處有景,處處有樹。今日安澤的歌謠是這樣的“進了草峪嶺,身邊都是景,進了安澤城,人在畫中行”。這一切,都歸功于我們的“林業縣長”鄭子明,是他帶領群眾開展荒山油松造林的戰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澤作為林業起步較早的縣,建立起了林業科技網絡,普及了林業科技實用技術,加快了綠化步伐,曾被林業部確定為太行山綠化試點縣和優良林木種子采集基地縣,也被山西政府確定為用材林基地縣和干鮮果商品生產基地縣。1997年1月14日的《中國綠色時報》刊發的一篇《安澤生態環境改善促進農業發展》一文提到,山西省夏季降雨量最大的縣(市)之一的安澤縣,依靠林業構成的生態防護屏障,不僅沒有發生大的災情,而且全縣萬頃良田獲得豐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綠色是安澤的底色,生態是安澤的名片。如今的青松嶺早已不見的當年景象。通往景區的道路是由水泥鋪設而成,兩側則是護林道旗。乘車前往,可以直抵瞭望塔下。當登上瞭望塔極目望去,茫茫林海,綠波蕩漾,一眼看不到邊。看著眼前的這般景象,想起了我縣文學前輩宋素琴主席的詩句:仰望山中千百景,恨我無力動詩文,何年幸遇李白到,跪穿雙膝請進門。看著眼前的景象,仿佛又想起了當年鄭子明縣長,帶領群眾苦奮斗,荒山嶺上度春秋,破窯洞里當營房,松枝點燈不用油,從南到北數百里,終于綠了安澤的禿山頭。從當初全縣9.3萬畝的有林面積,發展到現如今的224萬畝,森林覆蓋率從最初不到3%到今天的75.8%,這一串串數字的背后是一代代安澤人初心不改、艱苦奮斗的結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鄭子明工作期間勤勤懇懇,艱苦樸素,潔身自好,曾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老干部先進工作者”,被國務院授予“模范工作者”光榮稱號。鄭子明病故后,地委、行署黨政領導親自主持安排后事,社會各界群眾和曾經一起工作過的同志,含淚在臨汾市人民劇院做了最后的告別,遺體火化后骨灰安放在了臨汾市革命烈士陵園。鄭子明去世后的1992年10月28日安澤人民匯集400余人在草峪嶺為其樹立了功德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山為憑,綠樹為證。如今的青松嶺有油松、華山松、華北落葉松、側柏、杜松、白皮松等:珍貴樹種有銀杏、杜仲;山澗溝谷栽有山楂、核桃;野生喬灌植物有杜梨、連翹、黃櫨、漆樹、黃刺玫、榆葉梅、龍爪槐、毛櫻桃、虎枝子、沙棘、山杏等多達十幾種,良好的生態環境也造就了民生福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森林養育人類,也哺育著多種生物,是陸地生態系的主體,雍正《平陽府志?物產》所說的岳陽出猴頭、蕨菜、地花和民國修《岳陽縣志?物產》所說羊肚菌、牛肝菌、木耳、草菇、松針菇等食用菌類是此山的特點,在此山可因時因地隨地采擷。特別是羊肚菌若在谷雨前后遇到雨水豐沛年景,靠山吃山的村民,辛勞十天半月,僅采摘羊肚菌一項收入,少則三、五千元,多則萬元以上比比皆是。而安澤野生連翹有150萬畝,年產量達400萬公斤,每年秋季,村民上山采摘青翹,一季下來,每人可有2萬多的收入。野生連翹的利用成為了農民致富的“綠色銀行”,農民的致富也終于擺脫了昔日里貧窮落后的帽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的青松嶺也免不了文人墨客的贊頌,《綠色安澤頌》《夸夸生態安澤縣》《登青松嶺》等,2018年中國百名作家在安澤采風時,著名女作家、詩人舒婷寫到:你在我的視線里,我在你的行程上。原安澤農工部長、農工委書記、農委主任、安澤人民政府副縣長、臨汾市農業局副局長李建民撰寫的干板腔《夸夸安澤大林場》《夸夸安澤大糧倉》在民間廣為流傳。2023年5月21日,山西鄉村振興系列采風活動“五月鄉村·安澤行”的記者首站便來到了青松嶺,他們以“綠色安澤”為切入點對安澤護林造林工作進行全方位深入采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造林精神功在當下,歷在千秋。一把鐵鍬,造就一段歷史,安澤人民不會忘記,鄭子明縣長的豐功偉績。他用畢生留給我們的不僅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更多的是讓全國綠色名縣、國家級生態名縣、省級森林公園、全國連翹生產第一縣等榮譽稱號享譽四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鄭子明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作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踐行著黨旗下的錚錚誓言,在任安澤期間,他的足跡遍布了安澤的村村寨寨,他的聲音響徹沁河兩岸。他矢志不渝,用實際行動帶領廣大干部群眾一起植樹造林,他的植綠情懷,我們看得見,摸得著,他用“敢叫日月換新天”的信心和決心,使得昔日里“白癜風”似的荒坡打造成了一副山川秀美的景象,他用今生無悔的諾言換取青山常綠。自鄭子明之后的二十三屆縣委書記、縣長,初心如磐,奮楫篤行,大力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時代生態理念,帶領八萬安澤人民繼續發揚植樹造林精神,用心、用情守護好這份來之不易的天然屏障、生態家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定當銘記,銘記那些為安澤荒山綠化的開拓者、踐行者,銘記那些嘔心瀝血、日夜奔忙的決策者,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付出,安澤這顆太行山上的綠色明珠才會熠熠生輝,才會得以讓世人皆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呂志超,現就職于永鑫能源集團焦化車間,安澤縣作協副主席,臨汾市作協會員,作品見于《荀鄉情韻》《臨汾日報》《丁香文化》等,代表作《春風暖人心 舊貌換新顏》《小城,安澤》《奮進中的飛嶺》《沁河莊小記》《讓黨旗飄揚在抗洪一線》等</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吉县|
大荔县|
保康县|
环江|
松潘县|
虹口区|
福贡县|
金华市|
龙州县|
且末县|
洛阳市|
嵩明县|
保定市|
大田县|
洪江市|
若羌县|
彭阳县|
甘南县|
龙口市|
北海市|
册亨县|
湟中县|
沽源县|
闻喜县|
涞源县|
西乌珠穆沁旗|
云浮市|
惠来县|
绵竹市|
红原县|
咸丰县|
德保县|
即墨市|
湖南省|
常宁市|
固镇县|
邳州市|
密云县|
区。|
衡东县|
衢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