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陶樹青</b>,男,布朗族,云南保山人。</p><p class="ql-block">1952年出生,1971年入伍。</p><p class="ql-block">身高158公分,體重45公斤。</p><p class="ql-block">皮膚黝黑,牙齒雪白,大眼睛又黑又亮。</p><p class="ql-block">手大腳大,永遠出汗潮濕如洗手后未擦干的狀態。臉上冒油,額頭、鼻尖兒有汗水與油脂混合物滲出。軍帽帽圈與軍用膠鞋的鞋頭部位,始終留有汗漬的痕跡。渾身散發著人體特殊而濃烈的氣味。</p><p class="ql-block">文化程度:自報初小。幾乎不認識漢字,僅能說幾句勉強聽得懂的漢語。</p> <p class="ql-block"><b>陶樹清,</b>第二排,右數第一名。白色箭頭所指位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陶樹青和他的少數民族新兵老鄉們,人數占了當年新兵團的三分之一。他們的身材普遍偏低,個頭較之我們北方人平均矮了差不多十八公分。當他們聚在一起單獨訓練的時候非?!按蜓邸保偰芪媳鴤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面對著團副參謀長手中晃動的樹枝子,面對著班長嚴肅甚至嚴厲的管教,他們表現出驚人的平靜與沉默。除了好奇而略帶驚恐的眼神,聽不到他們任何的言語,即便是在班長發出口令之后 也很少聽到他們的回應。作為士兵經常掛在嘴邊的“是”,“到”,“明白”,在他們的嘴里是那么的難以啟齒,似乎還沒有掌握好口型和發音的技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由于腿短,褲腿多半都卷起來。無論班長的口令多么清晰而富有節湊感,就是緊張不起來。還時不時的走順步,因聽不清楚或判斷上的失誤,而造成相互之間,臉對臉或者背靠背的尷尬局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唐山地區的新兵。他們身材高大結實,白白胖胖。初來乍到,對昆明的水土不服,吃不慣紅米糙飯和辣椒。他們被云貴高原的紫外線曬得嘴唇干裂脫皮,鼻孔流血。他們因新兵連的嚴厲管教而哭鼻子,生悶氣。他們到團部去告狀,反映班長的“簡單粗暴”,非要理論清楚,討要說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訓練間隙原地解散休息。唐山地區的新兵,相互間打鬧嬉戲。而陶樹青們則是趕快脫下軍帽,解開風紀扣,脫掉軍用膠鞋和襪子,讓那一雙汗腳緊貼地面,在發燙的水泥操場上留下一串串濕腳丫的印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陶樹青們實在是不習慣這一身軍裝的束縛,從里到外一層一層的著裝。襯衣、絨衣、薄棉衣、罩衣,再扎上一條腰帶。陶樹青們被捂的滿臉汗水,油光發亮,帽圈和膠鞋被汗漬洇濕并泛出白色的汗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每到這個時侯,就會聽到班長們的大聲呵斥,注意軍容風紀!小心不要感冒!于是,陶樹清們繼續束縛,繼續捂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隊列訓練一周之后,還是在訓練的間隙,還是要摘帽子脫鞋子涼腳丫。令人目瞪口呆的情景出現了。陶樹青們黝黑粗糙的腳底板,一層類似鞋墊子的腳底板的厚皮,竟然完整的脫落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這是從小光著腳板兒,爬山涉水,勞動跑路,經年累月磨就的老繭子!這堪比鞋底子的老繭,半透明,有彈性,散發著噎人的酸臭味,引來眾多的老兵看稀罕物似的圍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陶樹青們的一雙汗腳,腳底板的厚皮老繭一經脫落,個頭眼見著又矮了一截。腳底板露出鮮紅粉嫩的新肉,不敢觸碰堅硬的水泥地面。走起路來七扭八歪,直到三天之后才適應恢復了常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陶樹清</b>參軍來到昆明,人生第一次走出高山密林,第一次來到省會昆明,第一次穿上成套的軍用制服,第一次穿鞋子穿襪子,第一次使用牙刷牙膏,第一次使用衛生紙。在經歷了許許多多的第一次之后,陶樹青從新兵連畢業分到我們一營一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班長決定,我和陶樹清結成,互幫互助的<b>“一幫一,一對紅”</b>的對子。最初的一段時間里,陶樹清都與我形影不離,甚至上廁所都跟在我的后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和陶樹清在一個戰斗小組軍事訓練;床鋪緊挨著睡覺;吃飯坐一條板凳;碗里的肥肉都歸他享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政治學習時,我們倆的小馬扎并在一起,共讀一本毛選(便于給他講解),共同使用我的學習筆記(他還不會用漢字記筆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年的時間里,我教陶樹清認識讀寫漢字。一本《毛主席語錄》的小紅書,就是我們的掃盲課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與家里的通信往來,都由我代筆代讀。每次收到家鄉來信,他就會掏出一盒春城牌香煙(我知道他不抽煙),約我到一個僻靜的角落,為我點上香煙(他知道也我不抽煙)。然后鄭重其事地打開家信,遞到我的手上,目不轉睛的注視著那一頁家信(始終只有一頁,而且一看便知是在當地郵局,由人代筆書寫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隆重最神秘的時刻,是他的未婚妻來信和由他口述,我來代筆寫回信的時候。他對我毫不掩飾內心的激動,向我傾訴對女方及其家庭的看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陶樹青寡言少語,政治學習從不發言(主要是漢話還說不利索)。從早到晚,神情緊張,動作局促,大眼睛里流露出好奇、不安、羞澀的神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動作敏捷神速,緊急集合總是第一個沖向集合地點。每當軍事訓練沖上山頭的時候,或者周日勞動,掏廁所挑大糞的時侯,他的臉上才有了難得一見的笑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那雙因出汗而永遠潮濕的大手,做起針線活來熟練靈巧。縫補的衣服褲子的補丁,針腳細密均勻,令人嘖嘖稱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軍營和城市,對陶樹清是那么的新奇而陌生,他幾乎用了兩年的時間來適應這全新的環境。他始終在努力著,學習著。而他的老鄉,一大批和他一樣來自深山老林的,祖國邊陲的少數民族戰友,直到服兵役三年期滿,也沒有適應現代化的軍事生活環境,最終又回到了他們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山林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1年年底,我到連部擔任文書一職。陶樹清幾乎每天都要找個理由,路過連部“順便”看看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來,他被安排到炊事班喂豬。我告訴他(我是連隊黨支部的戰士支委),這是連隊領導對他的考驗。一定要干一行愛一行,做出成績來,接受黨組織的考驗,用優異的成績報效父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后來,陶樹清“順便”路過連部的次數越來越少。他已經初步具備了,獨自完成讀寫家信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非是全連集合,其他的場合很少能看見他的身影。</p><p class="ql-block">在炊事班隊伍的末尾,陶樹清標準立正姿勢紋絲不動。一身褪了色的舊軍服,右肩部位,一大塊補訂,針腳細密均勻。上衣左兜插一只圓珠筆,上衣右兜,鼓鼓囊囊,裝著他的小筆記本。帽圈和軍用膠鞋上的汗漬痕跡,淺淺的若隱若現。整個人似乎瘦了一圈,確切地說,是更加精干結實了。</p><p class="ql-block">時不時的,從炊事班后面菜地盡頭的豬圈方位,隱約傳來他哼唱家鄉小調的歌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3年的夏季,我調動至華北的部隊工作。我與陶樹青始終保持著通信聯系。又過了一年,他用一張信紙,幾個歪歪扭扭的大字告訴我,他提干了,在我們的老連隊擔任司務長一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9年2月,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他參戰負傷,戰后被評為三等甲級傷殘。雖然極不情愿,可還是服從組織的決定,轉業回到了原籍云南省保山地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在他離開部隊返回家鄉之際,恰逢我正在辦理工作的調動。我與陶樹青多年朝夕相處的兄弟情誼,竟陰差陽錯的中斷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十多年前,陶樹青和他的少數民族的同鄉們,在新兵連訓練時的,那青澀鮮活的模樣,至今歷歷在目。特別是我與陶樹青那一段“<b>一幫一一對紅</b>”的戰友情誼,讓我非常地懷念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陶樹青,我的好兄弟,你現在過得還好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字:張海路寧</p><p class="ql-block">美篇號:37486802</p><p class="ql-block">圖片-2:連隊合影</p><p class="ql-block">其他圖片:來自網絡致謝原作者</p><p class="ql-block">背景音樂:士兵突擊</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山县|
宁阳县|
如东县|
龙泉市|
瑞昌市|
晋江市|
西贡区|
正镶白旗|
莱州市|
大埔县|
德昌县|
文登市|
庆安县|
互助|
故城县|
清水河县|
长沙市|
内黄县|
普安县|
那坡县|
通山县|
新乡市|
通道|
同仁县|
福贡县|
威远县|
耒阳市|
镇沅|
宁陕县|
德保县|
临漳县|
丹寨县|
秭归县|
缙云县|
三亚市|
安国市|
红河县|
茶陵县|
海晏县|
鲁山县|
镇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