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u> 五一小長假,有幸在常德河街觀看了潮汕英歌舞。英歌舞火遍全球,又被稱為“中華戰(zhàn)舞”。英歌舞集戲劇、武術(shù)于一體,整個舞蹈以 《水滸傳》 中英雄豪杰為原型,伴著雄壯的音樂,舞出了男性雄健剛勁之美。</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u> 英歌舞,是漢族舞蹈形式之一,是流行于廣東省潮汕地區(qū)的普寧、揭陽、惠來、潮陽、陸豐、潮州及福建省的漳州等地區(qū),是一種糅合南派武術(shù)、戲劇等地方藝術(shù)為一體的民間廣場舞蹈。中國香港和泰國等地也流行。</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u> 潮汕地區(qū)英歌舞集戲劇、舞蹈、武術(shù)于一體,具有獨(dú)特的步法、身法、槌法、陣法。既似土風(fēng),又似武舞。它以剛勁、雄渾、粗獷、奔放的舞姿,構(gòu)成了磅礴、威武、強(qiáng)壯、豪邁的氣勢,給人以力與美的震撼。</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u> 英歌舞所表演的角色均為《水滸傳》中的英雄豪杰,但表現(xiàn)手法十分概括寫意,既不敘述故事情節(jié)也不表現(xiàn)人物,更多的是渲染戰(zhàn)斗情景和熱烈氣氛,塑造英雄整體的形象。通過人物造型、服飾道具、形體動態(tài)、音響節(jié)奏等藝術(shù)處理,從整體上體現(xiàn)一種男性的剛健之美。</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u> 英歌舞中的舞蛇是源自閩南民系對蛇的崇拜。英歌舞屬漢族廣場情緒舞蹈,其主要表演形式為大型集體舞,舞者雙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對擊,動作健壯有力,節(jié)奏強(qiáng)烈。舞后還有歌舞小戲,稱“英歌后棚” 。</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u> 英歌舞作為一種民間藝術(shù),其產(chǎn)生、發(fā)展、演變過程較少文字記載,有籍可考的歷史不過四五百年,其源頭有許多不同版本。2006年5月20日,英歌舞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u></i></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健康|
蒙城县|
基隆市|
隆回县|
吕梁市|
枞阳县|
井陉县|
江源县|
德安县|
安化县|
嵊泗县|
盖州市|
兴和县|
南木林县|
杭州市|
英吉沙县|
神农架林区|
玉门市|
长沙县|
会泽县|
平和县|
洛扎县|
闵行区|
沐川县|
图片|
陈巴尔虎旗|
兴宁市|
库车县|
江西省|
平凉市|
漳浦县|
章丘市|
余庆县|
乐都县|
祁门县|
五河县|
诸城市|
恩平市|
集贤县|
上高县|
鹤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