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我第一次出國到訪歐洲。 我們乘坐德國的漢莎航空的航班,從上海飛德國的法蘭克福。國際航班都是大型飛機,那時乘坐的旅客不多,40排以后沒有旅客,設為吸煙區(qū),飛機上還供應香煙。1999年后就全部禁止吸煙了。經常坐飛機的人,會把中間4個座位變?yōu)榕P鋪,比頭等艙還舒服。 <div>經過十幾個小時的飛行,到達德國法蘭克福機場。<br></div><div>法蘭克福國際機場位于德國美因河畔法蘭克福。1936年萊茵-美因空軍基地啟用,是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第二大機場(僅次于柏林的騰珀爾霍夫機場)。戰(zhàn)後,它成為柏林空中運輸?shù)闹饕亍?972年機場新的航站樓(即現(xiàn)在的1號航站樓)投入使用,它是德國最大的機場和歐洲第三、世界第九大機場,是全球各國際航班重要的集散中心。以后我又來過一次,在此中轉過二次。<br></div> 法蘭克福機場非常大,占地19平方公里,這是一個現(xiàn)代風格的設計,銀亮的內部和起伏的外墻。它被分成三個大廳,機場里的玻璃、頂棚和幕墻都是透明的,優(yōu)美的購買環(huán)境,被譽為歐洲最漂亮的機場建筑之一。那時國內包括北京、上海還都是老舊的機場,看到這么漂亮的大機場被震撼了,看到了我們的差距。<div><br></div> 德國境內公元前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843年德意志從法蘭克帝國分裂出來,962年建立神圣羅馬帝國。18世紀初普魯士崛起,1815年組成德意志邦聯(lián)。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tǒng)一德國各邦,建立德意志帝國。德國曾兩次挑起世界大戰(zhàn)并戰(zhàn)敗,194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989年東歐劇變,1990年10月3日實現(xiàn)兩德統(tǒng)一。 <div>在德國有兩個法蘭克福:西部的美茵河畔法蘭克福是德國最大的金融中心與交通樞紐,而德國東部接近波蘭的奧得河畔法蘭克福則是一個小城市。<br></div>美茵河畔法蘭克福, 相傳查理曼大帝當年霧中大戰(zhàn)撒克遜人,敗退到美茵河畔。由于不知河道深淺,大軍不敢貿然渡河。躊躇之際,一只鹿走到岸邊涉水而過。查理曼大帝這才敢揮軍渡河,局勢轉危為安。為了紀念這段經歷,這位大帝下令在當?shù)亟ㄔ煲蛔鞘?,取名為“法蘭克?!?。 保爾教堂又叫圣保羅教堂,建于1787-1833年,是為了取代方濟各會教堂的新教教堂,1848年德國第一屆自由選舉議會在這里召開制憲會議,制定了德國第一部民主憲法,曾是法蘭克福國民議會所在地,1944年被炸,戰(zhàn)后得以重建。 在二戰(zhàn)中,圣保羅教堂和大半個法蘭克福內城幾近毀滅。由于它是自由的象征和德國的搖籃,戰(zhàn)后得到重建,在法蘭克福國民議會100周年時重新開放。由于經費限制,內部結構改變甚多。而且不再作為教堂使用,而是作為舉辦各種展覽和活動的場地。 羅馬廣場是法蘭克福的古城區(qū),中世紀時是法蘭克福的中心廣場,集市和商品交易會,政治性集會和法庭審判都在此進行。1944年廣場受到英國空軍的轟炸,廣場基本被毀,戰(zhàn)后得以重建。 廣場南面是圣尼古拉教堂,建于1290年的宮廷教堂,在中世紀時,鐘樓上設有號兵,在河上有船到達,就吹響號角以示敬意。 <div>這個由三幢精美的人字形屋頂組成的舊市政廳,正中一幢人們叫他雷瑪。雷瑪?shù)亩佑幸粋€皇帝大廳,在那里曾舉行過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加冕典禮的慶宴。廳內懸掛有神圣羅馬帝國52名皇帝的肖像畫。</div> 廣場中心有正義源泉,也叫正義女神噴泉,女神雕像是1611年樹立的,早期是砂石的,1887年換成銅像,女神一手拿劍,一手拿秤,象征司法公正,正義不可侵犯。在1612年,馬蒂亞斯皇帝的加冕典禮上,正義源泉的噴泉噴出的是葡萄酒。 統(tǒng)一紀念碑。 法蘭克福大教堂位于羅馬廣場東面,建于13-15世紀,又稱皇帝大教堂及加冕教堂,雖幾經戰(zhàn)火,仍能辛免于難,1562-1792年羅馬帝國時期共有10位德國皇帝在此舉行加冕典禮。塔樓建于15世紀,高95米,有332級臺階直通塔頂。 卡特琳娜教堂原是女修會教堂,中世紀宗教改革中變?yōu)榛浇烫谩? 老歌劇院建于1880年,是巴黎歌劇院的復制品,音樂神童莫扎特6歲時的第一次登臺演出就在這里,二戰(zhàn)后成為廢墟,戰(zhàn)后修復后于1981年8月28日舉行老歌劇院落成典禮。 法蘭克福是德國第五大城,是德國重要工商業(yè)、金融和交通中心,位于萊茵河中部的支流美因河的下游。它也是德國最大航空站、鐵路樞紐。金融業(yè)也是法蘭克福的支柱產業(yè),法蘭克福有324家銀行,歐洲中央銀行和德國聯(lián)邦銀行都坐落在法蘭克福;法蘭克福的證券交易所是世界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之一,經營德國85%的股票交易。法蘭克福僅次于倫敦與巴黎,在歐洲最重要城市的排名中位居第三。 法蘭克福有“美茵河畔曼哈頓”之稱。這里有著歐洲罕見的高樓林立的都會風光。此外,這里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展覽城市之一,舉辦展覽會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法蘭克福坐落在萊茵河和美茵河交匯處,公元元年時是羅馬帝國的邊界,公元794年法蘭克福作為查理大帝的行宮,神圣羅馬帝國時期開始選帝侯在此選舉皇帝,1562年起成為皇帝加冕舉行地,前后有10位皇帝在此加冕,1866年并入普魯士。自13世紀以來,一直是繁榮的商業(yè)城市,16世紀后又成為交易所和銀行中心。二次大戰(zhàn)中,33次大轟炸,摧毀了80%建筑,千年古城變?yōu)橐黄瑥U墟,戰(zhàn)后很快重建。 400公里長的美茵河是1320公里長的萊茵河的中部支流,美茵河穿城而過,將法蘭克福一分為二,美茵河上眾多橋梁將城市連接。 美茵河上眾多橋梁中,較為有名的是愛塞爾納鐵橋,19世紀60年代市民過河極為不便,且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運輸需求,但是市政當局固執(zhí)己見不愿投資建造,不得已,市民和工商業(yè)者自己籌資于1869年修建此橋。 橋上掛著不同材質、各種顏色、形態(tài)各異的鎖頭,鎖上寫著姓名,這樣的同心鎖在世界各地的景點經常看到,世界各地人們表達愛情永恒的美好愿望是息息相通的。 美茵河是法蘭克福的母親河。美茵河從法蘭克福市中心穿過,東西貫穿,河面上橫跨著著各類橋梁,把內城與近郊薩克森豪森地區(qū)連接在一起。我們坐游輪美茵河一日游,觀看沿岸的美景。在豪華美麗的游輪上,參觀萊因河中段無與倫比的風景名勝。 乘坐360度全景游船行駛在風景優(yōu)美的美因河上,欣賞法蘭克福的著名景點,如法蘭克福大教堂 、金融區(qū)(當?shù)厝朔Q其為“小曼哈頓”)等。 有摩天樓等凸現(xiàn)現(xiàn)代文明建筑的法蘭克福金融區(qū)。 法蘭克福大教堂。 圣尼古拉教堂。 美因河是德國萊茵河右岸支流。由源出弗蘭克侏羅山的紅美因河和源出菲希特爾山的白美因河在庫爾姆巴赫附近匯流而成,在美因茨注入萊茵河。長524公里。流經巴伐利亞州、巴登符騰堡州、黑森州,沿途有許多市鎮(zhèn)。 坐在游船上,享受著甲板上充足的陽光,令人心曠神怡。美茵河及河岸景色都很美,安靜悠然,靜謐的河面。船在河中行,人在景中游,一路風景令人陶醉! 兩岸景色宜人,造就了許多美麗的小鎮(zhèn)。 山頂有城堡。 河邊有葡萄園。 我們在酒莊品葡萄酒。 黑森州的首府威斯巴登位于法蘭克福以西,距離美因河僅一步之遙,是一個富有魅力的溫泉之城,也是歐洲最古老和最高貴的礦泉浴場所在地之一。<div>威斯巴登擁有兩千多年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羅馬人發(fā)現(xiàn)了這里的溫泉,并為他們的士兵在草地上修建了一座洗澡堂,因此誕生了威斯巴登的名字,在德語中“威斯”是草原的意思,“巴登 ”是溫泉的意思,也就是說這里是草地上的澡堂。由于氣候宜人,而且多溫泉,威斯巴登逐漸成為國際知名的療養(yǎng)勝地。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威斯巴登幾乎沒有遭到摧毀,今天走在市內的大街小巷,隨時都還能體會到那個時代的富貴堂皇。<br></div> 集市教堂位于德國威斯巴登舊城區(qū),是威斯巴登地標建筑之一。這座新哥特式的三殿大教堂于1852-1862年間由卡爾?博斯設計建造,色調以紅色為主,并帶有古典主義風格,是歷史主義建筑風格的典范。集市教堂全部由紅色的磚砌成,令其成為拿騷大公國第一座磚式建筑。其主樓高達98米,是威斯巴登最高的建筑,教堂的其他部位也近60米高,集市教堂至今還基本保持著當初的面貌,1900年教堂內墻被涂上深色的壁畫。在修復了二戰(zhàn)時的損壞后,教堂于1949年重新啟用,并且在教堂中部的窗戶上安裝了彩畫玻璃;1963年到1964年,又把教堂內部的色彩重新修復到卡爾?博斯當初設計的基調:灰紅色的墻壁和穹頂,其間點綴著白色的飾紋和浮雕。 兩座新老市政廳前的小廣場叫市集廣場, 廣場上有個噴泉叫市集噴泉,建于1753年。噴泉上的金色獅子,是始于11世紀的拿騷家族的標志。現(xiàn)在荷蘭和盧森堡王室的標志依然還是。 1610年建成的文藝復興風格的老市政廳是威斯巴登現(xiàn)存最古老的建筑,窗戶下木質雕塑象征著美德、正義、善良、博愛、聰明和謙虛,大門左邊雕刻了威斯巴登的市徽——三朵百合花。現(xiàn)在老市政廳是結婚登記處,地下室是葡萄酒酒吧。 新市政廳建于1884-1887年間,比老市政廳晚兩百多年。屬于新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筑?,F(xiàn)在是威斯巴登市政府和市議會的所在地。市政廳里還有一些公共展覽室,地下室是一家著名的巴伐利亞啤酒館。 德國作為現(xiàn)代鐘表的起源地,對于鐘表的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德國鐘,瑞士表"更是成很多鐘表愛好者的初印象。黑森林地區(qū)作為德國鐘表的起源,直到如今仍然是德國高端鐘表的集中生產地。 以房屋、生活場景為原型的布谷鳥鐘不僅是精美的工藝藝術品,更多的飽含工匠對生活的熱情;而寫實的風景木雕更多的蘊含著工匠們對于這片土地上一花一草一樹一鳥的感情。黑森林地區(qū)鐘表制造業(yè)已相當盛行,許多家庭都以造鐘為生。19世紀后半葉起,布谷鳥鐘成為世界聞名的紀念品和外國人眼中德國的一種標志。<div>雖然價格不菲,但太喜歡了,我買了一臺。布谷鳥鐘的動力來源于松果造型的重錘,在德國坐飛機安檢時,安檢人員懷疑是手雷,打開一看,原來是他們產的布谷鳥鐘的重錘,他們自己也笑了。<br></div> 這里是歌德故居,在法蘭克福的街道上顯得并不起眼,1749年正是在這里誕生了這位德國偉大的文學家,除了歌德6年在萊比錫的求學生涯外,直到25歲之前他一直是居住在這里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和《浮士德》的序章部分都是在此完成的。1775年他遷居到魏瑪,之后在1795年因為家庭狀況這座房子被賣出,經過數(shù)次易主最終成為了今天的歌德故居。<div><br>故居一如德國舊時民居,頗不起眼,二戰(zhàn)時這座建筑幾乎完全被炸毀,戰(zhàn)后人們忠實地還原了故居的原貌。戰(zhàn)爭時悉心移到別處的珍貴家具、藝術真品、富有價值的擺件、書籍、畫像以及手稿,戰(zhàn)后都被移送回來,目前它們都在曾屬于它們的位置上安安穩(wěn)穩(wěn)地呆著。<br></div>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shù)墓诺渲髁x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 法蘭克福中央火車站,自1888年運營以來,已有136年歷史,是歐洲最壯觀的火車站之一。<div>為了方便乘坐火車,我們所住旅館就在火車站對面。</div> 由法蘭克福中央車站起始的列車可以駛達德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城市,更可以到達歐洲部分國家,是德國最重要的鐵路中心系統(tǒng)。 二戰(zhàn)期間被盟軍空軍炸毀,戰(zhàn)后按照圖紙重建。<div>這里每天有超過1100列國內、國際火車駛離或者到達,并且所有的城際列車都途徑這里。法蘭克福中央車站為了應對龐大的運輸需求,車站擁有25個站臺和5個出發(fā)大廳。<br></div> 在這里乘坐火車出行有別于國內,這里實行先上車后買票的制度,也不用過安檢,更是減少了排隊檢票上車的困擾。驗票員是列車駛離車站后才會在車上驗票,有的列車也沒有驗票員驗票,全憑自覺。當然如果由于旅客時間緊迫沒有來得及在站臺購票的,是可以在車上補票的,價格會貴一點點。 城際鐵路有停放自行車的車廂,上班族騎著自行車坐火車,火車到站后,騎著自行車到單位上班。<div>我們體驗歐洲火車,坐火車去盧森堡。</div> <div>從法蘭克福出發(fā),在斯圖加特轉車到達盧森堡。<br></div>盧森堡中央火車站,這里是盧森堡國家最大的鐵路樞紐,有連接盧森堡全國及周邊國家主要城市的直達列車。小小的火車站看起來像一座教堂,屋頂建有尖尖的大鐘樓,進入月臺的大門上方鑲嵌著彩繪玻璃,天花板是拱形的穹頂,且有大幅繪圖,好像是地圖。 盧森堡大公國,簡稱盧森堡,位于歐洲西北部,東鄰德國,南毗法國,西部和北部與比利時接壤,由于其地形富于變化,在歷史上又處于德法要道,地勢險要,一直是西歐重要的軍事要塞,有北方直布羅陀的稱號。盧森堡于公元963年形成統(tǒng)一體。15—18世紀經歷西班牙、法國、奧地利的統(tǒng)治,1815年成為大公國。1867年成為中立國,1948年起放棄中立。 963年阿登伯爵之弟西熱弗魯克在阿爾澤特河畔的古羅馬大道上,選中一峻峭而又曲折峽谷所構成的險要地點建一城堡,沿稱盧澤爾堡;17世紀法蘭克貴族謝夫里特在此建一大城堡,稱盧森堡,城市因此得名。 盧森堡 是大公國的首都,位于大公國境內南部旁帕依地區(qū)的中心,地勢險要,歷史上一度是 西歐 的重要軍事要塞,曾有過三道護城墻、數(shù)十座堅固的城堡、二十三公里長的地道和暗堡,是一座擁有一千多年歷史的以堡壘聞名于世的古城。 <div>盧森堡雖小,但遍地森林、風光秀麗、幽靜閑雅,整個國度就像一座大公園。<br></div><div>在 盧森堡 市內著名的敘爾河支流阿爾澤特河穿城而過,將該市分為兩個部分,中心是河谷地帶寬100米、深60米,由110條造型各異、大小不同的橋梁相連接。<br></div> 歐洲歷史上出現(xiàn)過許多大公國,公國的意思就是親王的封地,歐洲封建時代,國君頭銜以親王為最大,大公次之,公爵更次,但實際上他們都是平等論交的君主?,F(xiàn)今世界名義上雖說只剩下盧森堡一個大公國,實際上任何以君主為元首的城邦或微型國家都可翻譯為大公國,比如摩納哥、安道爾、列支敦士頓等,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國家很小,但卻是獨立的主權國家。 夏洛特女大公橋又稱彩虹橋,它紅色的橋身像一道彩虹跨越大峽谷。該大橋是盧森堡大公國南部盧森堡市的一座橋梁,建成于1966年,長355米,寬25米,高85米,橋架采用鋼鐵結構,顯得雄偉壯觀。夏洛特女大公享有90高齡,統(tǒng)治盧森堡亦達近50年。經歷了一戰(zhàn)和二戰(zhàn)的痛苦的她,不屈不撓,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 阿道夫橋,是位于 盧森堡 南部 盧森堡 市的一座拱橋。橋高46米、長84米,橋寬17.2米,橋的名稱是來自于阿道夫大公。<br>這是一座高架拱橋,它橫跨 盧森堡 大峽谷,連接了 盧森堡 的 新城 和老城,在19世紀末建造期間,這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石拱橋。石橋除了本身的對稱性和弧度十分好看,在一片蒼翠的掩映之中也,如畫卷般。 伯克要塞也稱盧森堡古堡,是盧森堡市區(qū)內歷史最悠久的遺址,是了解盧森堡軍事歷史的重要遺跡。伯克要塞建于1644年的西班牙統(tǒng)治時期,被稱為“北方的直布羅陀”。40年后由法國軍事工程師指導擴建其建筑網(wǎng)絡,隨后由奧地利人補建完工。歷史上,要塞曾數(shù)次經歷血與火的考驗,是兵家必爭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1867年要塞拆除,但也留下了一部分遺址,1994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為世界遺產。 1320年,神圣羅馬皇帝亨利七世之子,盧森堡伯爵盲人約翰開始大規(guī)模擴建盧森堡的防御工事。1443年,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率領的勃艮第軍突襲盧森堡成功,并占領了盧森堡。盧森堡所處的戰(zhàn)略位置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的勃艮第人、法蘭西人、奧地利和西班牙哈布斯堡、普魯士都曾占領過這里,并按自己的需要修筑過要塞。 古堡下面有23公里長的地道,均是從堅硬的巖中開鑿建成,工程艱巨。在1867年出臺的倫敦條約,約定盧森堡實行中立,并將軍事要塞全部拆除,但17公里長的城墻內炮臺仍保存良好。1994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佩特羅斯大峽谷又被稱為盧森堡大峽谷,是盧森堡市新老市區(qū)的天然分界。因為佩特羅斯大峽谷的百米寬度和60米的深度,盧森堡在歷史上一直被視為軍事重地,依借峽谷的天然巖石建造了壁壘、炮門和隱蔽通道的佩特羅斯要塞,是這里曾經硝煙四起的佐證。<br>時至今日,佩特羅斯大峽谷已是歐洲美麗的觀光地,站在大峽谷上的任何一座橋梁上,都可以看到谷中兩壁生長的郁郁蔥蔥的參天大樹,樹木種類繁多,生長方向各異,更顯出了佩特羅斯大峽谷毫無拘束的自然之美。 <div>站在憲法廣場的護城墻邊上,向下俯瞰大峽谷的自然美景,景色幽美動人,極為的華麗壯觀。明媚的陽光,照耀在大峽谷里,使萬物有了生機。轉眼望去,大峽谷里滿目蒼翠,綠意盎然,參天大樹,郁郁蔥蔥,蜿蜒曲折的公路掩映在古樹下縱橫交叉。我們乘坐觀光小火車來到峽谷底部,清澈的阿爾澤特河時隱時現(xiàn)。流水潺潺,叮咚作響。唧唧喳喳地鳥鳴聲,不絕于耳。谷底有許多房屋建筑,綠樹環(huán)繞,風光秀麗無比,色彩極及豐富。<br></div>佩特羅斯大峽谷一旁的廣場一側,有通向峽谷的古老石階,沿著石階走入谷底,在繁茂樹木掩映中若隱若現(xiàn)的溪流便顯現(xiàn)眼前,清澈的溪水奔流在峽谷底部,在薄霧天氣時觀賞谷底風景,會令人愈感峽谷之壯闊。 風景走廊位于阿爾澤特河畔的防御城墻,被譽為最美的歐洲陽臺,曾經有陡峭臺階,失去防御功能之后拆除了外側的保護墻,從而形成了趨緩的360度觀景平臺,能夠一覽河谷的美麗景色。如今被譽為“最美的 歐洲 陽臺”。 一座具有西班牙風格的古老建筑—大公館。這里是盧森堡大公辦公和居住的地方,建于1244年。盧森堡的歷任統(tǒng)治者都把這里作為到訪時的行宮,到1890年盧森堡有了自己的大公阿道夫后才開始正式成為大公府。建筑在歷史上多次被修復,曾于1554年在一場大火中被毀壞的原市政府大樓也與之連接起來成為了一個整體,隨后被其西班牙統(tǒng)治者重建。<div><br></div> 大公宮殿位于首都盧森堡城的南部,圣母教堂北方的土姆廣場上,是當時盧森堡最高統(tǒng)治者大公所居住,曾經歷多次修復,后與原市政府大樓連接起來,后又被西班牙統(tǒng)治者整體重建。宮殿建筑風格受意大利文藝復興影響,內部裝飾講究精致,有主會廳,國王的房間和宴會廳。<br><br>從1817年開始,大公宮殿成為統(tǒng)治者德居所。在二戰(zhàn)期間,盧森堡被德國占領,大公宮殿被納粹分子作為舞廳和酒廳使用。在此期間,大公宮殿遭到了破壞,許多家具和藝術藏品被毀壞。在1960年,大公宮殿被重新裝修了一番,在1991年至1996年被徹底重修,這座宮殿的內部以現(xiàn)在標準和風格進行翻新,現(xiàn)代風格很強,充滿了現(xiàn)代氣息。目前,大公宮殿也作為其他國家-正式訪問的下榻之地。 圣母院大教堂,建于1613-1621年之間,位于憲法廣場的斜對面,是著名的晚期哥特式教復興時代的風格。這座教堂也稱為圣子圣母教堂,是 盧森堡 的標志之一。以前這座文藝復興式的建筑并沒有當作教堂,而是作為教會學校。1935年擴建工程之后,三個尖頂?shù)拿弊颖患由先?,成為了圣母堂。教堂內供奉的是圣?瑪利亞 。教堂北部門的結構是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風格與巴 洛克 式風格相結合的產物。教堂內部金碧輝煌,內壇飾以名貴的雪花石膏雕像,墻柱上雕刻著阿拉式圖像。 憲法廣場,廣場的英雄紀念碑于1923年完工,方形尖碑,紀念碑有12米高,碑頂?shù)窨讨鹕膭倮裣?。當時是為了紀念一戰(zhàn)中所陣亡的3000名 盧森堡 士兵,二戰(zhàn)被毀后重建,因此紀念碑就具有了雙重意義。 威爾海姆廣場是盧森堡市的一個城鎮(zhèn)廣場,位于盧森堡的南部。廣場東半部主要是威爾海姆二世國王的騎馬雕像,這個國王曾經既是荷蘭國王,同時兼任盧森堡大公,威爾海姆廣場的得名便由此而來。 我們繼續(xù)坐火車來到法國巴黎。這是我第一次到法國巴黎。<div>巴黎東站位于巴黎十區(qū),塞納河右岸,與巴黎北站相距僅 300米。這里是法國國鐵在巴黎的七大列車始發(fā)站之一,可以乘坐前往法國東部的大部分地區(qū)以及盧森堡和德國南部的部分城市的列車。該站建于1849年,最初只是一座用來連接巴黎和斯特拉斯堡、僅有兩條鐵軌的小型站臺,也被稱為“斯特拉斯堡站臺”。隨后經過了幾番裝修翻新,成為了一座擁有著30條鐵軌的超大型火車站,也因此更名為“巴黎東站”。<br></div> 巴黎是個老城,城市道路狹窄,車輛擁堵。我們決定坐地鐵游覽巴黎,花了27法郎買了三天通票。巴黎地鐵十分龐雜,車站內爬上走下、東彎西拐之際,難免弄錯方向。在巴黎坐地鐵是個技術活,也是個體力活,當時上海只有一條地鐵(不象現(xiàn)在),巴黎有許多地鐵,地下車站有三層,換乘要走不少路,出口又多,由于不懂法文、道路不熟,經常走錯出口,走了不少冤枉路,猶如在“打地道戰(zhàn)”。 法國古稱“高盧”,公元1世紀被羅馬人占領,5世紀,法蘭克人移居到這里。10~14世紀,加佩王朝統(tǒng)治時期改稱法蘭西王國。1789年7月14日,爆發(fā)法國大革命,發(fā)表《人權宣言》,廢除君主制。1792年,建立第一共和國。此后歷經拿破侖建立的第一帝國、波旁王朝復辟、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國、第二帝國、第三共和國。1871年3月,巴黎人民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法國參加協(xié)約國,對同盟國作戰(zhàn)獲勝。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遭到德國入侵。1944年8月,解放巴黎。1946年10月,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成立。1958年,第五共和國成立,戴高樂為首任總統(tǒng)。 早在地球上尚未存在“法蘭西”這個國家,也未曾有今天我們稱為“法蘭西人”的兩千多年前,便有也古代巴黎。不過,那里的巴黎還只是賽納河中間“西堤”島上的一個小漁村,島上的主人是古代高盧部族的“巴黎希人”。公元前1世紀,羅馬人開始在此定冊并逐漸將其發(fā)展成為一座城市。名為“呂堤茲”。公元3、4世紀時,為紀念此地最早的主人, 巴黎希人將該城命名為“巴黎”。<div>巴黎不但是法國歷代王朝的都城、歷屆資產階級共和國首都,也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發(fā)源地。1789年7月14日,巴黎百姓攻破巴士底監(jiān)獄的大門,從而開始了法國資產階級民主大革命,后來,這一天便成了法國的國慶日。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階級舉行了震撼世界的武裝起義,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br><div><br></div></div> 巴黎12條大街都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放射,氣勢磅礴,為歐洲大城市的設計典范。巴黎凱旋門坐落在巴黎市中心夏爾·戴高樂廣場(又稱星形廣場)中央,是拿破侖為紀念他在奧斯特利茨戰(zhàn)役中打敗奧俄聯(lián)軍的功績,它是歐洲100多座凱旋門中最大的一座。 1836年7月29日,法國巴黎凱旋門建成。<div>巴黎凱旋門高約50米,寬約45米,厚約22米。四面各有一門,中心拱門寬14.6米。門上有許多精美的雕刻。內壁刻的是曾經跟隨拿破侖東征西討的數(shù)百名將軍的名字和宣揚拿破侖赫赫戰(zhàn)功的上百個勝利戰(zhàn)役的浮雕。外墻上刻有取材于1792~1815年間法國戰(zhàn)史的巨幅雕像。所有雕像各具特色,同門楣上花飾浮雕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儼然是一件精美動人的藝術品。這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刻在右側(面向田園大街)石柱上的"1792年志愿軍出發(fā)遠征",即著名的《馬賽曲》的浮雕,是世界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不朽藝術杰作。<br></div> 1920年11月,在凱旋門的下方建造了一座無名烈士墓。墓是平的,里面埋葬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犧牲的一位無名戰(zhàn)士,他代表著在大戰(zhàn)中死難的150萬法國官兵。 香榭麗舍田園大道始建于1616年。<br>當時的皇后瑪麗·德·梅德西斯決定把盧浮宮外一處到處是沼澤的田地改造成一條綠樹成蔭的大道。因此在那個時代香榭麗舍被稱為"皇后林蔭大道"。香榭麗舍大道橫貫首都巴黎的東西主干道,長約2.5公里,東起協(xié)和廣場,西至戴高樂廣場(又稱星形廣場),東段以自然風光為主;兩側是平坦的草坪,恬靜安寧;西段是高級商業(yè)區(qū)。一流的服裝店、香水店都集中在這里。 塞納河是巴黎的母親河,巴黎的誕生、演變與發(fā)展都與之息息相關。塞納河發(fā)源于法國北部浪格爾高地,全長776公里,是法國第二大河,在諾曼底注入英吉利海峽。<br>塞納河流經巴黎市區(qū)的長度約有13公里,從東往西轉了個大彎弧,把巴黎分為兩半。塞納河自身及兩岸風光,構成了溫馨、祥和、豐富的人文景觀。雄偉壯麗、莊嚴神秘的巴黎圣母院,巴黎的象征即高達300公尺的埃菲爾鐵塔,珍藏著好幾個世紀古代文物的盧浮宮......巴黎的歷史,巴黎的文化,巴黎的藝術,巴黎的富庶,巴黎的傲慢,巴黎的浪漫,巴黎的瀟灑,在這條河兩岸洋洋灑灑,酣暢淋漓。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3月24日,是法國首都最悠久和最具象征意義的紀念碑之一、歐洲最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之一、法國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跡和世界遺產之一,法國及歐洲文學文化地標建筑。巴黎圣母院平面為長形馬蹄哥特式拉丁十字形制,總長約127米,總寬約48米,總高達96米,總建筑面積達5500平方米,總占地面積達6000平方米;西立面置有兩座鐘塔,高約69米; 巴黎圣母院是世界上第一座完全意義上的哥特式教堂,建筑本體的雕刻藝術和繪畫藝術及堂內珍藏的大量藝術珍品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蜚聲中外的世界聲譽,是法國巴黎的象征。 1862年,巴黎圣母院被法國歷史古跡委員會列入法國遺產紀念碑清單。 1991年,巴黎圣母院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法國巴黎埃菲爾鐵塔位于法國巴黎戰(zhàn)神廣場,該塔于1889年建成,現(xiàn)為著名旅游景點。埃菲爾鐵塔是一座鏤空結構鐵塔,高300米,天線高24米,總高324米。埃菲爾鐵塔得名于設計它的橋梁工程師居斯塔夫·埃菲爾。<div>1889年適逢法國大革命100周年紀念,法國政府決定隆重慶祝,在巴黎舉行一次規(guī)??涨暗氖澜绮┯[會,以展示工業(yè)技術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并建造一座象征法國革命和巴黎的紀念碑。籌委會本來希望建造一所古典式的、有雕像、碑體、園林和廟堂的紀念性群體,但在700多件應征方案里,選中了橋梁工程師居斯塔·埃菲爾的設計:一座象征機器文明、在巴黎任何角落都能望見的巨塔。<br></div> 當年的設計備受責難,不少巴黎人無法忍受這個鋼鐵怪物,況且它還沒有什么用。作為設計師的埃菲爾,當時的想法就是要建一個世界上最高的旗座,把法蘭西的三色旗插到300米的高空上。在眾多的質疑聲中,這項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終還是在1889年落成了。當設計師埃菲爾親自在塔頂升起三色旗的時候,巴黎人終于被感動了。埃菲爾鐵塔從1887年起建,分為三樓,分別在離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處,其中一、二樓設有餐廳,第三樓建有觀景臺,從塔座到塔頂共有1711級階梯,共用去鋼鐵7000噸,12000個金屬部件,250萬只鉚釘,超級壯觀。 法國人說,埃菲爾鐵塔是"首都的瞭望臺",事實的確如此。它設有上、中、下三個瞭望臺,可同時容納上萬人,三個瞭望臺各有不同的視野,也帶來不同的情趣。一個世紀以來,每年大約有300萬人登臨塔頂,俯瞰巴黎市容,嘆為觀止。 最高層瞭望臺離地面274米,若沿1652級階梯而上,差不多要一個小時,當然也可采電梯登高。這里最宜遠望,它會使人們產生這樣一種感覺:嘈雜的巴黎忽然靜了下來,變成一副巨大的地圖,條條大道條條小巷劃出無數(shù)根寬窄不同的線。全巴黎盡在腳下,當白天視野清晰時,極目可望60公里開外。 中層了望臺離地面115米。有人說,從這一層向外張望可以看到最佳景色。的確,淡黃色的凱旋門城樓,綠蔭中的盧浮宮,白色的蒙馬圣心教堂都清晰可見,色彩斑斕。傍晚登塔,則見夜色如畫,繁燈似錦,翠映林蔭,那些交織如網(wǎng)的街燈,真如雨后珠網(wǎng),粒粒晶瑩。 最下層了望臺面積最大,相當寬敞,設有會議廳、電影廳、餐廳、商店和郵局等各種服務設施。在穿梭往來的人群中,好像置身于鬧市,而忘記這畢竟是57米的高空。從這里觀賞近景最為理想。北面的夏洛宮及其水花飛濺的噴水池、塔腳下靜靜流過的塞納河水、南面戰(zhàn)神校場的大草坪和法蘭西軍校的古老建筑,構成了一幅令人難忘的風景畫。 盧浮宮位于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位居世界四大歷史博物館之首。<div>盧浮宮始建于1204年,原本是法國的王宮,居住過50位法國國王和王后,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最珍貴的建筑物之一,以收藏豐富的古典繪畫和雕刻而聞名于世。盧浮宮博物館,歷經800多年擴建重修達到今天的規(guī)模,占地約198公頃,分新老兩部分,宮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占地面積為24公頃,是華人建筑大師貝聿銘設計的。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一個博物館。盧浮宮藏有被譽為世界三寶的《維納斯》雕像、《蒙娜麗莎》油畫和《勝利女神》石雕,擁有的藝術收藏達40萬件以上,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等6個門類。從古代埃及、希臘、埃特魯里亞、羅馬的藝術品,到東方各國的藝術品,有從中世紀到現(xiàn)代的雕塑作品,還有數(shù)量驚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繪畫精品等。<br></div> 貝聿銘設計建造了玻璃金字塔,他在設計中并沒有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而是普通的幾何形態(tài),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僅表面積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斷變化的天空,還能為地下設施提供良好的采光,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把古老宮殿改造成現(xiàn)代化美術館的一系列難題,取得了極大成功,享譽世界,這一建筑正如貝氏所稱:"它預示將來,從而使盧浮宮達到完美。" 玻璃金字塔塔高21米,底寬34米,四個側面由673塊玻璃拼組而成,總平面面積約一千平方米,塔身總重量為200噸,其中玻璃凈重105噸,金屬支架僅有95噸,換而言之,支架的負荷超過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們認為,這座玻璃金字塔不僅是體現(xiàn)現(xiàn)代藝術風格的佳作,也是運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嘗試。 <div>“薩姆特拉斯的勝利女神”創(chuàng)作于公元前3世紀,高3.28米,站在一座石墩上,是座無頭無手的雕像,1863年從薩姆特拉斯島的神廟廢墟中發(fā)掘出來。該雕像盡管已失去了手和頭,但看得出她正迎風展翅,昂首挺胸,向世人宣告一場戰(zhàn)爭的勝利。根據(jù)研究,這是雕塑家為紀念希臘羅地島的一場勝利海戰(zhàn)而制作的。勝利女神迎風微微前傾身軀,健美的胸部披著薄薄的長袍,體魄健壯而又不失輕靈,富有質感。女神雖然失去了頭部和雙臂,但在人們的眼里它仍是完整完美的。至今,勝利女神每天受到成千上萬人的瞻仰,成為已知雕像中表現(xiàn)熱情奔放與動態(tài)的最完美的作品。</div> 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愛與美神,也是象征豐饒多產的女神。在古希臘神話中,稱為阿佛洛狄忒。阿佛洛狄忒是愛與美的女神。羅馬神話中稱維納斯。她掌管人類愛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動植物的生長繁殖。生于海中,以美麗著稱。<div>《斷臂維納斯》已經是世界家喻戶曉的青春美的女神雕像。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傳是古希臘亞歷山德羅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其雕像于1820年2月發(fā)現(xiàn)于愛琴海的希臘米洛斯島一座古墓遺址旁,是一尊手臂殘缺的大理石雕塑。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勻稱,衣衫滑落至髖部,右臂殘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線美,顯得端莊而嫵媚。法國重金收買后陳列在盧浮宮特辟的專門展室中,以其絕世魅力震動了世界,從此,“斷臂維納斯”就著稱于世,成為愛與美的象征。<br></div> 所有繪畫作品中,最為杰出、最受人矚目的自然是達·芬奇在1503年完成的不朽杰作《蒙娜麗莎》?!睹赡塞惿繁恢梅旁诒R浮宮二樓中間的一個大廳中,外面用玻璃罩著,顯然是特別的保護。玻璃罩周圍射出的柔和的燈光,足以使觀眾看清畫面的各個細節(jié)。《蒙娜麗莎》又稱《永恒的微笑》,被認為是西歐畫史上首幅側重心理描寫的作品。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畫中人物坐姿優(yōu)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fā)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空氣透視”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于畫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系,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更奇妙的在于,在這幅名畫之前,不論你從哪個角度看,她那溫和的目光總是微笑地注視著你,生動異常,仿佛她就在你身邊。 亨利四世在位期間,他花了13年的功夫建造了盧浮宮最壯觀的部分――大畫廊。這是一個長達300米的華麗的走廊,走廊非常長,他購買了歐洲各派的繪畫,包括卡什代、倫勃朗等人的作品。<div>盧浮宮繪畫館所收藏的繪畫之全、之珍貴是世界上各藝術館不能比擬的。繪畫館共有35個展廳,2200多件展品,其中三分之二是法國畫家的作品,三分之一來自外國畫家,14~19世紀的各種畫派的作品均有展出。比較杰出的作品有:富凱的《查理七世像》(15世紀)達·芬奇的《巖間圣母》(16世紀)拉斐爾的《美麗的園丁》(16世紀)勒南的《農家》(17世紀)里戈的《國王路易十四像》(18世紀)路易·達維德的《拿破侖一世在巴黎圣母院加冕大典》(19世紀)德拉克魯瓦的《肖邦像》(19世紀)安格爾的《土耳其浴室》(19世紀)等。<br></div> 「自由引導人民」:歐仁為紀念 法國 1830年七月革命而創(chuàng)作的油畫。畫面中央是一個年輕女子,她有著 希臘 雕塑般的輪廓,衣著樸素古典,頭上帶著紅色的弗里幾亞帽,與身著現(xiàn)代服裝的男士相比,她更像是一個抽象的人,代表著最崇高的精神與意義,領導著革命者奮勇向前。 「拿破侖一世與約瑟芬皇后的加冕」:這幅巨型油畫長9.31米,高6.1米,里面有一百多個人物,表現(xiàn)了復雜的環(huán)境和眾多人物所應該有的光影效果和復雜色彩層次。主題是拿破侖手持皇冠給約瑟芬皇后加冕,實則是一種自己權威的掩飾。 雕像館成立于1817年,共有展廳27個, 展品1000多件,多為表現(xiàn)宗教題材的作品,部分為表現(xiàn)人體和動物的作品。在這里可以看到著色髹金的木刻《基督受難頭像》、《十字架上的耶穌》、《圣母與天使》、意大利的雕塑《圣母與孩童》、17世紀的《童年時期的路易十四》,18世紀的名人像《伏爾泰》,19世紀的群塑《舞蹈》等。 坐了一夜火車,從巴黎來到德國慕尼黑。<div>慕尼黑,也稱明興,是德國巴伐利亞州的首府。是德國主要的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也是歐洲最繁榮的城市之一。1933年,納粹黨在德國掌權后,慕尼黑再度成為納粹據(jù)點,納粹黨總部設在慕尼黑,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慕尼黑曾經先后遭到盟軍的71次空襲,市區(qū)建筑四分之一以上受到破壞,許多地方被夷為平地。1945年,美國占領以后,慕尼黑按照戰(zhàn)前規(guī)模重建起來,甚至保持了戰(zhàn)前的街道格局。</div> 瑪利亞廣場位于慕尼黑古城區(qū)的中心,廣場建于1158年,是慕尼黑最大、最主要的廣場。因慕尼黑的新、老市政廳都在廣場周邊,瑪利亞廣場又有慕尼黑"城市客廳"之稱。<div>在這座廣場上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人物,有相偕散步的情侶,有吹拉彈唱的街頭藝人,有搭載著游人到處參觀的人力車,生活百態(tài)近在眼前。白天的廣場總是人頭攢動、有軌電車川流不息。這里有品牌商店,也有富有當?shù)靥厣穆短烀朗硰V場和花鳥市場,在一旁的餐廳坐下來喝一杯啤酒,看看街頭藝人們的精彩表演,或是去古老的教堂參觀,都是不錯的體驗。<br></div> 廣場的北面是哥特式建筑的新市政廳,1867-1908年建成。(二戰(zhàn)后重建),是一座佛蘭德斯哥特式建筑。它的正面窗間壁龕立有拜恩歷代君王、圣徒和神話英雄的塑像。其規(guī)?;趾甓《?,裝飾華麗而壯觀。正面窗間壁龕上立有歷代君王、圣徒與神話英雄的塑像,市政廳中間是高85米的鐘樓,上有著名的玩偶報時鐘。由于1516年慕尼黑發(fā)生大鼠疫,全市有幾千人喪生,其余的紛紛逃避他鄉(xiāng),全城十室九空,變?yōu)樗莱恰?2年后,威廉五世公爵為了恢復和重振慕尼黑,便在這里舉行大婚慶典,盛典慶祝之后,慕尼黑從此恢復興旺。人們?yōu)榱思o念這次驅趕“衰氣”的大慶典,在市政廳鐘樓的五六層上設置了木偶大鐘。 在廣場的鐘樓上有著德國最大的木偶報時鐘,每當11:00、12:00、17:00就鳴響,里面的木偶人就會從鐘樓里走出來排隊表演,隨著樂聲響起,會有真人大小32個木偶演出歷史劇,展現(xiàn)1568年威廉五世婚禮大典的場景與消滅黑死病的場景,下層內容是箍桶匠跳舞,持續(xù)10分鐘左右。 東北邊的尖頂建筑則是慕尼黑舊市政廳。建于1310年,是1874年以前的慕尼黑市政廳,現(xiàn)在供市議會使用。這座建筑首次見于文獻記載是在1310年,著名的大廳興建于1392-1394年。1470-1480年,舊市政廳重新設計為后哥特式。在文藝復興時期立面有所改動,1861-1864年又重建為新哥特式。1874年,市政機構遷往同一廣場上的新市政廳。1938年11月9日,約瑟夫·戈培爾在大廳發(fā)表演說,揭開水晶之夜的序幕?!八е埂笔窍L乩涨嗄陥F、蓋世太保和黨衛(wèi)軍襲擊德國和奧地利的猶太人的事件,標志著納粹對猶太人有組織的屠殺的開始。在二戰(zhàn)期間這座建筑受損嚴重,其尖頂直到1971-1974年才得以重建。漂亮的建筑,色彩明亮,真不像有那么長的歷史的一種建筑。<div><br></div> 廣場西北面引人注目的洋蔥頭圓頂建筑是圣母教堂,即慕尼黑大教堂。也是慕尼黑的重要地標。建于1468-1494年,教堂長109米,寬40米,雙塔高達99米,二戰(zhàn)時被炸,是1953年重建的。廣場東南側是圣彼得教堂與圣神教堂,圣彼得教堂是城內最古老的教堂,初建于羅馬時期,是早期修道士的住所。圣神教堂是從哥特式改變?yōu)榘吐蹇耸浇烫?。廣場西側是圣米歇爾教堂,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筑,有類似梵諦岡圣彼得大教堂圓拱頂而著名。<div>每當新市政廳鐘樓上木偶報時鐘時,廣場四周的教堂鐘聲齊鳴,此起披伏,非常壯觀。</div> 慕尼黑的保護神,圣母瑪利亞金像。廣場得名于這座建于1638年的瑪利亞圓柱。慶祝瑞典軍隊撤離慕尼黑,這是圣母柱,頂端是金色圣母瑪利亞雕像,她左手持權杖,右手懷抱圣嬰,圣潔端莊。瑪利亞圓柱底座上有四組青銅雕像描繪了四個小天使斬殺獅子(戰(zhàn)爭).蜥蜴(瘟疫)龍(饑餓).蛇(無信譽)這四個妖怪的場景。 瑪利亞廣場上的青銅雕像噴泉是魚泉許愿池,過去曾是屠夫學徒舉行出師儀式的地方。 王宮花園是環(huán)繞皇宮區(qū)宮殿城壕外的一座公園,始建于1613年,于1617年完成,園內建筑呈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將王宮花園損毀,在二戰(zhàn)結束后,園藝設計建筑師開始重建花園,讓這座花園又重新回到了17世紀時剛建成的樣子。如今,王宮花園已經對公眾開放,而且這是一個休閑散步,聆聽街頭音樂家演奏的地方。 在皇宮里面,有一大片綠地,還有各種花草樹木和雕塑,藍天白云之下,配著綠色的草坪和各種顏色的鮮花,漫步其間令人心曠神怡。<div><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贞丰县|
阿尔山市|
长海县|
富民县|
英德市|
新平|
沙坪坝区|
阜城县|
驻马店市|
定西市|
阳城县|
抚州市|
古丈县|
都江堰市|
大同县|
怀远县|
万年县|
项城市|
石棉县|
龙里县|
集安市|
图们市|
泰安市|
弋阳县|
新民市|
沧州市|
静海县|
桃园县|
伊通|
贡觉县|
永仁县|
镇巴县|
石阡县|
东源县|
商河县|
澳门|
荣昌县|
遂川县|
本溪市|
志丹县|
梅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