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紅軍長征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壯舉,是中國革命斗爭史上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紅軍長征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p><p class="ql-block">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等率領紅四軍從井岡山出發,進軍贛南、閩西,先后組建了紅一方面軍(又稱中央紅軍)以及創建了中央蘇區,并相繼取得四次反“圍剿”偉大勝利。1933年9月,蔣介石調集重兵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五次大規模軍事“圍剿”,蘇區軍民在黨和蘇維埃政府領導下,與進攻的國民黨軍浴血奮戰,但因“左”傾錯誤領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轉移,撤離中央蘇區,進行長征。中央紅軍長征的醞釀籌劃、秘密準備和集結出發,是紅軍長征全過程的重要階段,蘇區軍民在此期間表現出來的顧全大局、嚴守紀律、患難與共、無私奉獻、前赴后繼、奮勇向前的革命精神,是偉大長征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1951年出版的《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一版《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注釋記載:“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三、第五軍團(即紅軍第一方面軍,亦稱中央紅軍),從福建西部的長汀、寧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于都等地出發,開始戰略性的大轉移。”</p><p class="ql-block"> 為探尋長征史跡、重溫紅色記憶,2023年7月和2024年1月,我和家人懷著無限崇敬的心情,分別來到位于閩西和贛南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長汀、寧化和瑞金、于都,實地感受當年紅軍踏上漫漫征程的那段難忘歲月。</p> <p class="ql-block"> 長汀</p> <p class="ql-block"> 長汀,地處閩贛邊陲要沖,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紅軍故鄉、紅色土地、紅旗不倒的地方”等光榮的革命歷史。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長汀從事過偉大的革命實踐。</p> <p class="ql-block"> 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坐落于長汀縣城兆征路,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此召開,成立了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張鼎丞任主席。</p> <p class="ql-block"> 辛耕別墅舊址,位于長汀縣城關,1929年3月14日,紅四軍司令部和政治部設于此,毛澤東、朱德、陳毅等在此召開了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確定了開辟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戰略方針。</p> <p class="ql-block"> 福音醫院舊址,坐落于長汀縣城關東后巷,原是英國人創辦的教會醫院,五卅”運動后,傅連暲任福音醫院院長。該院是第一個為紅軍服務的醫院,毛澤東等人曾在此治病。1933年初,遷往江西瑞金,改為“中央紅軍醫院”。</p> <p class="ql-block"> 長汀,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1934年9月下旬,中央紅軍紅九軍團、紅二十四師以及閩西蘇區地方武裝,在長汀松毛嶺上,與數倍于我的國民黨東路軍血戰七天七夜,最終以傷亡六千多將士的代價,為中央機關和主力紅軍實施戰略轉移贏得寶貴的時間。蘇區人民同仇敵愾,全力以赴支前擴紅,為協力紅軍,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1934年9月30日,奉命撤出戰斗的紅九軍團,在鐘屋村(今中復村)觀壽公祠前集會,告別鄉親,邁出了舉世矚目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一步。鐘屋村,享有“紅軍長征第一村”的美譽。2013年5月,紅九軍團長征出發地觀壽公祠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松毛嶺戰斗烈士紀念碑 由開國上將楊成武題寫碑名</p> <p class="ql-block"> 紅九軍團長征二萬五千里零公里處(紅九軍團長征出發地)</p> <p class="ql-block"> 紅軍橋,原名接龍橋,始建于明代,系木梁客家廊橋,是紅軍宣傳革命、征兵動員的地方,因此被百姓稱為“紅軍橋”。據不完全統計,在革命戰爭年代,先后從這座橋上走過的有:紅一軍團、紅三軍團、紅五軍團、紅九軍團、紅軍東方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紅二十四師等部隊;如今,廊橋木柱上刻有征兵時用于丈量身高的標線依舊清晰可見,這條線和帶刺刀的槍一樣高,青年達到這個高度就可參軍,無數年輕人義無反顧報名參軍。這座歷經滄桑的風雨廊橋,見證了當年一幕幕“父送子,妻送夫,兄弟爭當紅軍”的感人場景。</p> <p class="ql-block"> 紅軍街,約500長,與紅軍橋相連,原為汀州通往上杭、連城的一段用卵石鋪砌而成的古官道。中央蘇區時期,這條古街為紅軍提供了大批物資。如今這條老街主要銷售當地一些土特產品。</p> <p class="ql-block"> 觀壽公祠,始建于明末清初,是鐘姓子孫為了紀念開基始祖觀壽公而建,為典型的客家建筑風格。1934年8月底至9月初,紅一軍團司令部(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聶榮臻、參謀長左權)設于此,作為第五次反“圍剿”總指揮部;1934年9月,紅九軍團司令部(司令員羅炳輝、政治委員蔡樹藩、參謀長郭天民)仍設于此,作為松毛嶺保衛戰指揮部,朱德總司令在這里親自指揮了戰斗。</p> <p class="ql-block"> 紅九軍團長征出發地暨松毛嶺戰役烈士事跡陳列館,序廳設有“軍民魚水情”、“渡河”、“三過雪山草地”、“將臺堡會師”四組主題雕塑;展館主要以“蘇區東線 戰云密布”、“浴血奮戰 絕命阻擊”、“同仇敵愾 生死與共”、“戰略轉移 長征起點”等四個部分,重點介紹紅九軍團的建立和發展、還原松毛嶺戰斗的慘烈場景、講述長汀地方動人的紅色故事,全面展現了紅九軍團從鐘屋村長征出發至將臺堡會師結束長征的榮耀征程。</p> <p class="ql-block"> 寧化</p> <p class="ql-block"> 寧化,地處閩贛邊界,是中央蘇區核心區和中央蘇區穩固的戰略后方。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塊紅色土地上進行過偉大的革命實踐。寧化是紅軍的故鄉,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駐守寧化的紅三軍團第4師、中革軍委直屬炮兵營、紅一軍團第15師(即少共國際師)一個團、紅三軍團醫院及部分傷病員、紅九軍團后方機關約1.4萬中央主力紅軍,奉命從淮土鳳凰山、曹坊等駐地出發,踏上長征之路。數千名寧化籍紅軍子弟血戰湘江,用生命和鮮血鑄就了不朽的豐碑。</p> <p class="ql-block"> 寧化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廣場,廣場中央高達21米的紅軍長征紀念主題雕像莊嚴聳立,它在昭示著歷史,醒示著后人:寧化是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出發地!</p> <p class="ql-block"> 毛澤東《如夢令 ?元旦》銅雕</p> <p class="ql-block"> 寧化革命烈士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 寧化縣城長征雕塑</p> <p class="ql-block"> 寧化長征精神教育基地,位于寧化縣客家大道9號。廣場上,紅軍戰士持槍吹號塑像分列兩側,“風展紅旗 如畫三明”大型雕塑,壯觀大氣。 步入紀念館大廳,迎面一幅書寫著毛澤東《如夢令? 元旦》的墻屏。“寧化清流歸化,林深路隘苔滑……”這首詞正是當年毛澤東在閩西時所作。墻屏四周環繞著一條紅色的飄帶,飄帶的形狀為紅軍長征的路線途徑。在飄帶下方的起始處,標注著東經116°36′58″,這是長征出發地寧化的經度。紀念館內的多種展陳表現形式,將觀眾帶回那戰火紛飛的歲月。時光荏苒,長征精神、蘇區精神永存。</p> <p class="ql-block"> 寧化縣淮土鎮地處閩贛兩省交界處,1929年,毛澤東、朱德等率領紅四軍從江西進入寧化,途經淮土鳳凰山,并在此安營扎寨。1934年10月,駐寧化淮陽、隘門的中央主力紅軍奉命在淮土鳳凰山集中,從鳳凰山經江西石城、瑞金向于都方向集結,開始長征。至今這里仍保留著紅軍戰士當年宿營的紅軍街、紅三軍團第四師司令部駐地松竹居大門、紅軍井、列寧小學、鄉蘇維埃政府、朱德群眾大會演講等舊址,組成了一個紅色遺址群,靜靜追憶著歷史。</p> <p class="ql-block"> 寧化淮土鳳凰山</p> <p class="ql-block"> 鐫刻著“紅軍萬歲”的紅軍街門樓。當年,這條街上住滿了紅軍。</p> <p class="ql-block"> 紅軍村</p> <p class="ql-block"> 紅軍食堂</p> <p class="ql-block"> 鳳凰山紅四軍駐地暨擴紅指揮部舊址</p> <p class="ql-block"> 朱德群眾大會演講舊址</p> <p class="ql-block"> 鳳凰山列寧小學舊址</p> <p class="ql-block"> 五通廟,原紅四軍二十九團駐地舊址</p> <p class="ql-block"> 寧化縣曹坊鎮,東鄰清流,南接長汀、連城。1934年10月,駐寧化曹坊鎮上、下曹及滑石一帶的紅九軍團后方機關奉命從曹坊出發經長汀、瑞金向于都方向集結,踏上萬里征途。</p> <p class="ql-block"> 瑞金</p> <p class="ql-block"> 瑞金是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誕生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中心,位于瑞金城西19公里處的云石山,被譽為“長征第一山”,是中央紅軍長征標志性出發地。</p> <p class="ql-block"> 葉坪一蘇大會址</p> <p class="ql-block"> 沙洲壩二蘇大會址</p> <p class="ql-block"> 沙洲壩毛澤東舊居(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舊址)</p> <p class="ql-block"> 烏石垅中革軍委舊址</p> <p class="ql-block"> 云石山是一座平地凸起的小山,高度不到50米,方圓不足千米,四面懸崖峭壁,只有一條百級石砌小道直達山頂。1934年7月,中央蘇區硝煙四起,第五次反“圍剿”形勢異常危急,中央政府機關所在地沙洲壩成了敵機襲擾的目標,為安全起見,中央機關秘密遷移到了云石山,分散在就近的各個村莊,中央政府的辦公點就設在山頭的云山古寺中。當年在這里辦公居住的有: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中央人民委員會主席張聞天及部分工作人員。2006年5月,云石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舊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總機室舊址</p> <p class="ql-block"> 石砌小道直達山頂,1996年11月,原國家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題寫的“長征第一山”。</p> <p class="ql-block"> 云山古寺,中央政府機關舊址。</p> <p class="ql-block"> 毛澤東同志的辦公室兼住室</p> <p class="ql-block"> 張聞天辦公室兼住室前的銅鐘</p> <p class="ql-block"> 在云山古寺,毛澤東與張聞天兩位主席經常在屋后的一棵古樟樹下促膝長談。</p> <p class="ql-block"> 1934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接連失利。5月下旬,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決定主力紅軍撤離中央蘇區,進行戰略轉移;6月16日,共產國際電示中共中央同意后,開始秘密地進行籌劃戰略轉移的一些準備;9月30日,共產國際致電中共中央,正式批準中央紅軍主力撤離中央蘇區進行戰略轉移行動計劃,紅軍長征自此拉開帷幕。</p> <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9日,中革軍委發布第一野戰縱隊撤離中央蘇區的命令,云石山中央機關人員編入中央縱隊。10月10日,軍委縱隊和中央縱隊分別從瑞金梅坑、田心圩出發,向集結地域開進。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博古、張聞天等中央領導同志也分別從云石山駐地踏上征途,告別了紅色首都-瑞金。</p> <p class="ql-block"> 云石山中央紅軍長征決策和出發紀念廣場,4組長征主題雕塑和高聳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碑,再現了中央紅軍長征的宏大場景和瑞金在中央紅軍長征中的重要歷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 于都</p> <p class="ql-block"> 為追尋紅軍長征的歷史記憶,感悟長征精神的深刻內涵。我們專程來到于都,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的地方,遙想當年,心潮澎湃。</p> <p class="ql-block"> 于都,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進行過偉大革命實踐的地方,是著名的中央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集結出發地。</p> <p class="ql-block"> 位于于都縣城的毛澤東舊居--何屋,也是贛南省蘇維埃政府舊址。1934年9月中旬,毛澤東從瑞金來到于都,就住在這里的東廂房。10月18日,毛澤東離開何屋,從于都縣城東門渡口開始了長征。</p> <p class="ql-block">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位于于都縣城渡江大道東段,由主題雕塑、集結廣場、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長征第一渡等組成,于2009年修建。</p> <p class="ql-block"> 主題雕塑高7.5米,底座長8.6米,雕塑正面主題為“渡河出發”,體現了當年中央紅軍夜渡于都河出發長征的情景;雕塑背面主題為“依依惜別”,體現了于都人民依依不舍地送別戰士出征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集結廣場中間的紅五星和其周圍的五個紅色鋼架構,象征當年由中央機關工作人員組成的兩個縱隊以及中央紅軍的五個軍團在于都河北岸集結、休整補充,渡過于都河出發長征。</p> <p class="ql-block">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碑高19.34米,底座邊長10.18米,象征著中革軍委、中央機關和中央領導于1934年10月18日在此渡河出發。碑身為雙帆船造型,象征著中央紅軍從此揚帆出征。碑座上的三幅巨型浮雕,分別以“于都集結”“渡河出發”“傾情奉獻”為主題,背面鐫刻著紀念碑文。周圍的圍欄上雕刻著中央紅軍各軍團渡河出發的八個主要渡口。</p> <p class="ql-block">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占地面積1100平方米,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展陳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 中央紅軍長征的背景;第二部分 中共中央秘密準備戰略轉移;第三部分 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集結于都;第四部分 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夜渡于都河出發長征;第五部分 永遠的長征。采用文字、圖表、照片、畫、實物模型等展示手法,展現中央紅軍主力部隊集結于都出發長征的歷史,再現中國革命偉大轉折及蘇區人民支援紅軍的歷史場景。</p> <p class="ql-block"> 在紀念館墻上,一幅由草鞋拼成的中國地圖,格外醒目。當年紅軍戰士在于都河畔集結出發,為了不讓紅軍赤足征戰,蘇區百姓家家戶戶打草鞋送給戰士們。草鞋作為一個歷史符號,它不僅是當年紅軍艱苦跋涉、浴血奮戰的象征和見證,也承載著軍民的魚水深情。</p> <p class="ql-block"> 彭加倫,1934年10月參加長征,曾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科長,行軍途中,創作了《別》等大量長征作品。</p> <p class="ql-block"> 長征第一渡(于都縣城東門渡口)、浮橋、楊成武題寫的“長征渡口”石刻。</p> <p class="ql-block"> 當年,為支持紅軍渡河,于都河沿岸群眾傾盡家中木材,捐出門板、床板甚至壽木,匯集800多條大小船只,在約30公里的河段架起了5座浮橋。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門前,豎立著一塊“于都人民真好 蘇區人民真親”石碑,這是周恩來當年在得知于都人民無私奉獻協助紅軍搶搭浮橋后發出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中央紅軍被迫實施戰略轉移。根據中革軍委命令,由中革軍委、紅軍總部等機關組成的第一野戰縱隊和由中共中央、中央政府機關組成的第二野戰縱隊,以及中央紅軍一、三、五、八、九軍團,于十月上、中旬分別從瑞金、興國、寧都、石城、長汀、寧化等地陸續進抵于都縣域,進行集結休整待命與兵員、糧款、武器彈藥的補充,布置轉移西進事宜。</p> <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17日-20日,中央領導機關及中央紅軍主力八萬六千余人,先后從于都縣城的東門、南門、西門,梓山的山峰壩,羅坳的孟口、鯉魚、石尾,靖石的漁翁埠等八個主要渡口渡過于都河,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10月18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隨中央第一野戰縱隊,從東門渡口過河踏上征途。</p> <p class="ql-block"> 當年中央紅軍第三軍團長征渡口(于都縣城南門渡口老照片),如今在原渡口處建起的“集結大橋”。</p> <p class="ql-block"> 當年中央紅軍第五軍團十三師長征渡口(于都縣羅坳石尾渡口老照片),如今在原渡口處建起的紀念雕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渡過于都河的紅軍將士,胸中燃燒著信仰的火焰,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堅定信念,以一往無前、不勝不休的英雄氣概,突破生存極限,贏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從此,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在中國大地上鋪展開了波瀾壯闊的嶄新畫卷。</p> <p class="ql-block"> 穿越歷史的滄桑巨變,我們更加懷念90年前那段苦難的輝煌,更加想念那支從閩西贛南出發長征的紅軍戰士。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那樣,我們要飲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我們中央蘇區、革命老區的父老鄉親們。現在是新長征,我們要再出發!</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邛崃市|
新丰县|
普兰店市|
嘉祥县|
巴彦县|
咸丰县|
双流县|
蓬莱市|
新密市|
温州市|
乌兰浩特市|
景宁|
和硕县|
社旗县|
通州区|
萨嘎县|
汾阳市|
怀集县|
哈尔滨市|
莫力|
星子县|
长汀县|
贵德县|
大连市|
密云县|
浏阳市|
永新县|
嵊州市|
连云港市|
泰和县|
古浪县|
竹北市|
万盛区|
三明市|
阿巴嘎旗|
出国|
长子县|
澄城县|
平顶山市|
二连浩特市|
盐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