鸛雀樓,位于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蒲州鎮,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并稱為中國四大名樓。只是其他三座樓都在長江邊,而唯獨鸛雀樓在黃河邊上。 慕名前往鸛雀樓游覽,先要乘車過黃河風凌渡大橋,于是在橋邊暫停,一睹渡口的風采。<div> 風陵渡,相傳是黃帝賢相風后戰敗蚩尤的地方。風后歿后,黃帝把他葬在他戰斗過的地方,其陵墓謂之“風陵堆”。由此,渡口亦稱風陵渡。</div> 風陵渡位于黃河從北到南,繼而從西折向東的轉折處。這又是一處“雞鳴一聲聽三省”的渡口,連接晉、陜、豫。黃河奔流到潼關附近,受華山所阻,折向東流,風陵渡正處于黃河東轉的拐角,是三省的交通要沖,也是黃河上最大的渡口,歷史上一直以船擺渡過河,出現過“挽輸今正急,忙煞渡頭船”的現象。 而今一座1500米長的黃河大橋飛架南北,連接三省,幾分鐘便可過河,天塹變通途。古老的風陵渡已增添了現代化的風韻。 渡口屹立著的建橋紀念碑,碑上的“風凌渡黃河大橋”幾個大字為國家前領導人江澤民所題。 上車繼續前行,進入山西永濟地界。永濟市古稱蒲州,又稱蒲坂,傳說中舜帝在此建立都城,因地處黃河東畔,城外遍生蒲葦而得名。而著名的蒲津渡遺址便位于永濟市西約18公里處,為唐至明朝的黃河渡口遺址。 蒲津渡遺址,東臨戲曲名著《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西近文化名樓鸛雀樓,總面積2268平方米,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朝時便在此建造過浮橋,現存遺址發現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末。 考古發掘的蒲津渡遺址是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修建的“鐵索連舟固定式曲浮橋”的遺跡。遺址附近還發現有明代石碑一通和石堤50米。 發掘出來的遺跡有鐵牛四尊,各長3.3米,高1.5米,重約50—70噸。鐵牛旁各有一鐵人,高約1.9米,重約3噸。南側鐵牛下還發現有鐵板、鐵柱,鐵牛尾部立有鐵制的七星鐵柱7根,呈北斗七星排列。 四大鐵牛被譽為“世界之最”,在考古學、橋梁建筑、冶煉鑄造、水文地質等學科領域,有著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2001年,蒲津渡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蒲津渡是歷史上著名的黃河渡口,為“河東、河北陸道進入關中之第一鎖鑰”,以舉世聞名的黃河大浮橋蜚聲于世。蒲津渡自古以來便是秦晉交通要沖,而蒲津渡搭建浮橋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時期,至今已有2500余年歷史。 唐開元時期,蒲州城升為全國六大雄城之一,蒲津渡的交通地位顯得更加重要,蒲津渡的竹索連舟橋已經不能滿足交通需求。<br> 為此,大唐傾其國力改建黃河浮橋,將竹索改為鐵索,鑄造八尊鐵牛置于兩岸作為地錨,并鑄造鐵人、鐵山等配套設施,牢牢地拴住橫亙在黃河上的浮橋。 重修后的蒲津渡浮橋氣勢無雙,成為連接秦晉之間的通衢要道,往來人馬絡繹不絕。<br> 直到宋代,蒲律渡仍是黃河的重要渡口之一。而到了金元之際,浮橋毀于戰火,只剩下兩岸的鐵牛。<div> 再后來,因三門峽水庫蓄洪使河床淤積,黃河水西移,鐵牛被埋入河灘。<br> 1988年3月至1989年8月,考古發掘出土了這群鐵器。</div> 這些鐵器群坐落在一塊石板地上,最深處距地表6.5米??恐敃r河岸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有密密成排豎釘的柏木樁,壘砌石條間灌注有鐵錠,又以米漿白灰泥粘合縫隙,十分牢固。可以明確地看出這道石堤系分兩次砌筑的。 鐵器群總計四尊鐵牛、四個鐵人、兩座鐵山、三個鐵墩、一組七星柱。還發現一座四米見方的磚屋遺址,門坎向東,應是當年的渡口管理處了。 蒲津渡遺址的考古發現,對研究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橋梁建筑、冶煉鑄造、工藝造型、黃河變遷、水文地質等學科領域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江澤民題字的“蒲津渡遺址”石碑。 離開蒲津渡不久,就來到了鸛雀樓。穿過一座仿唐建筑的鸛雀園檢票口,進入園內。 鸛雀樓始建于北周時期,在金元光元年(1222年)遭大火焚毀。至1997年12月重建,2002年10月1日正式對游客開放。 鸛雀樓為高臺式十字歇山頂樓閣,外觀3層4檐,內部為9層,設置了電梯。整座樓閣分為臺基和樓身兩部分,總高度達73.9米,是四大名樓中最高的一座。 正門《文萃李唐》的匾額下,一副對聯頗有氣勢——<div>凌空白日三千丈</div><div>拔地黃河第一樓</div> 五峰列嶂九曲抱關想它鸛雀棲身定是沉迷此景<div>三省聞雞四圍眺勝問爾黃河轉首莫非留戀斯樓</div><div> 概括得無一遺漏!</div> 鸛雀樓的恢復,以再現唐代風貌為指導思想。 整個樓的油漆彩畫,采用國內失傳的唐代彩畫藝術,經過國家文物局的專家多方考察搶救,重新創作設計,故鸛雀樓是國內唯一采用唐代彩畫藝術恢復的仿唐建筑。 樓內有兩幅畫,這幅描繪的是:北周宇文護為將時,為了鎮守蒲州,在蒲州西面的黃河東岸建造了一座戍樓,作軍事瞭望之用,這便是后世所稱的鸛雀樓。<div> 而畫中的鸛雀樓周圍圍著一圈火則表示,該樓于金元光元年(1222年)蒙古人攻打蒲州時,為延緩敵兵攻城,金軍守將侯小叔下令焚毀鸛雀樓及附近的蒲州浮橋等軍事設施。</div> 這幅畫畫的是唐朝盛世歌舞升平中,詩人高適、王昌齡、王之渙三位好友在一起切磋詩文。 鸛雀樓初時因其視野開闊,登上樓頂則有凌空而小天下之感,故名云棲樓。又因黃河流域有一種嘴尖腿長,毛色灰白似“鸛雀”的鳥經常成群棲息于高樓上,后稱鸛雀樓。 登樓俯瞰,視野開闊。鸛雀樓上部樓身明3層暗6層。第六層面闊5間28.8米,進深3間16.8米,作為鸛雀樓的最高一層,這里是游人聚集,極目遠眺,“欲窮千里目”的地方。 明廊面向黃河和中條山方向的一面,王之渙正揮筆寫下流傳后世的《登鸛雀樓》——<div>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br>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br></div><div> 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的不凡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br></div> 而園方更是將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給“種”在了大地上。<div><br></div> 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div> 暢當的詩也是一首五絕,也題作《登鸛雀樓》——</div><div>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div><div>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div><div> 詩境也很壯闊,不失為名作,但有王之渙的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了。</div> 而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div> 同崔邠登鸛雀樓</div>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云樹共茫茫。<br>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br>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br>風煙并起思歸望,遠目非春亦自傷。<br> 鸛雀樓內用蠟像再現了當年蒲津渡鑄鐵牛的場景 在那個還沒有起重設備和大機器的年代,要將幾十噸重的鐵牛搬到黃河岸邊,簡直不可能,只有靠就地熔化鐵水澆鑄的辦法來解決。 鑄造鐵牛,充分的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這一組場景展示了山西河東鹽池制鹽的過程。河東池鹽是我國最著名、最古老的食鹽產地。相傳堯舜時期,人們已食用河東鹽池的天然結晶鹽,春秋戰國時開始人工開采,隋唐以后采技日漸成熟,鹽工引鹽水入池,通過日光晾曬蒸騰,制成結晶鹽。 河東池鹽“西出秦隴,南過樊鄧,北極燕代,東逾周宋”,供應華夏二十余洲。 鸛雀樓還展示介紹了堯舜禪讓繼位的故事。如今永濟中條山上的“堯舜禪讓臺”遺址猶存,成為這一歷史佳話的佐證。 鸛雀樓,讓人思賢,讓人敬仰,讓人在陶冶情操中遼闊。 第二天,我們就見到了鸛雀樓里介紹過的鹽池。 鹽池又名鹽湖、銀湖,地處運城盆地之南,中條山北麓,自東北向西南延伸,長約30公里,寬3—5公里,面積130平方公里,最深處約6米。 夏季太陽直射時,氣溫最高可達到42℃,湖水蒸發,水位下降,湖里生長出大量藻類植物,使湖水泛紅。春秋兩季,湖水變回常態。<br><br> 由于鹽湖湖水的鹽度很大,已超過脊椎動物的耐鹽度,魚類無法存活,近岸無植被。而且由于鹽水的比重很大,人在湖中能飄浮在水上。這現象與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之間的的死海一樣,因此被稱為“中國死?!薄? <div> 鹽池岸上顯著位置的這塊巨石上鐫刻著上古時期的《南風歌》——</div>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br> 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br> 全詩借舜帝口吻抒發對“南風”贊美而祈盼的感情。清涼而適時的南風對百姓是那樣的重要而不可缺少。<br> 由此,當有詩外所指。先民借對“南風”的贊頌和祈盼,反映他們在自然力面前的無能為力,潛藏著憂郁無奈之情。<br> 而對“南風”的贊頌和祈盼是通過擬想中的舜帝口吻表達的。故經后世儒家詩評闡釋,此“南風”逐漸具有比興之意,成為帝王體恤百姓的象征意象。<br> 歷代詩歌中常以“南風”來稱頌帝王對百姓的體恤,賦予其最具贊美稱頌色彩的意象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安县|
克什克腾旗|
北海市|
梅州市|
凯里市|
巴彦县|
花莲市|
镇原县|
龙里县|
新昌县|
成安县|
新蔡县|
建平县|
大足县|
运城市|
临清市|
盈江县|
兴城市|
突泉县|
公安县|
治多县|
青浦区|
武汉市|
舞阳县|
盈江县|
巴南区|
波密县|
洪洞县|
蒙城县|
阳江市|
绿春县|
浮山县|
龙胜|
巴林右旗|
柏乡县|
仪征市|
东安县|
连州市|
灵璧县|
博爱县|
黄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