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竇大夫祠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區新蘭路733號,東臨中北大學,北靠二龍山,西南傍汾河,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竇犨(chōu),竇犨曾在太原市北邊的陽曲縣修過水利,造福一方,后人為了紀念他,故修此祠。宋代時,宋神宗加封其為英濟侯,故有 “烈石神祠”“英濟侯祠”和“竇大夫祠”三種稱謂。</p> <p class="ql-block"> 竇大夫祠:據史料記載,唐時已有祠,宋元豐八年(1085年),祠堂被汾水所淹,后北移至此。現存建筑為蒙古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于宋建原址上重修之,雖明、清兩代均有過不同程度的修葺,但其主要構架及總平面布局仍保留元代風格。</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座坐北向南,總占地17000平方米,主體建筑由竇大夫祠、保寧寺、觀音殿、烈石寒泉及趙公館五組建筑而組成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參觀竇大夫祠可以預約免費講解員,因為我提前做了功課,對竇大夫祠有了一定的了解,還是被講解員的介紹所吸引,感謝講解員的專業服務。</p> <p class="ql-block"> 進入竇大夫祠山門是獻殿,首先映入眼簾的是<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靈濟汾源”匾額,</b>竇大夫祠所在風水清奇,背山面水。據傳當地祭祀祈雨每每應驗,故冠以“靈濟汾源”之美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魯陽比烈”匾額,</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寓意后人在祭祀竇犨時,并未忘記魯國孔子曾欲面見竇犨而未果,而孔子與竇犨有著極高的評價,并視為同類。獻殿門前一副“太行峰巔孔圣為誰留轍跡,烈石山下晉賢遺澤及蒼生”的楹聯,道出了真諦。</span></p> <p class="ql-block"> 步入獻殿抬頭仰望,天宮樓閣式的八卦形藻井絢麗目、巧天工。藻井共分五層,每層均以斗栱形式交錯遞疊抬升,眼花繚亂又井然有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八卦藻井:</b>天花是遮蔽建筑內頂部的構件,而建筑內呈穹窿狀的天花則稱作“<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藻井”,</b>是古代一種特殊影制,由簡而繁,營造由實用性漸變為裝飾性。</p> <p class="ql-block"> 在藻井一梁架上書有<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大清同治二年三月修理”</b>字樣,后殿前向廊柱與獻殿后柱公用之有機相連,使獻殿與后殿成為一體,結構十分獨特。</p> <p class="ql-block"> 竇大夫祠的獻殿和大殿是連在一起的。獻殿的后檐柱就是主殿的明間廊柱,獻殿后檐與大殿前檐連構成一體,這在我國古建筑中叫“勾連搭”,這種建筑手法在全國都為數不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透明神碑:</b>相傳,很久以前,一白發老者久居祠堂,每日用烈石寒泉清水擦洗烏龜馱著的石碑,天長日久,石碑越來越明亮、透明,似明鏡般可以照人。</p> <p class="ql-block"> 南殿(山門)</p> <p class="ql-block"> 鐘鼓二樓左右對峙,更顯山門巍峨,以外觀山門似為三間,入內細看實則五間,是一種<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明三暗五</b>的結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鐘樓為木柱圓形;“鼓樓石柱”在講究對稱美的古代建筑,很是奇特。</span></p> <p class="ql-block"> 虹巢:明末清初,南殿西側西配殿的“不盈丈”窯洞為傅山先生的書齋,因屋前有一株老杏樹,霜秋時節,夜幕降臨之時,夕陽照在杏樹上,霞光映紅小屋,就像“一株老杏如虹”,所以傅山書齋起名為“虹巢”。</p> <p class="ql-block"> 傅山:明末清初的書法家,畫家,詩人,金石家,醫學家,一生威武不屈,貧賤不移,情操高尚,備受尊崇。清初,傳山不事清室,從京返回,即居住與此。</p> <p class="ql-block"> 趙公館:趙戴文是山西少數幾個參加辛亥革命的革命者,后任民國政府山西省要職,與閻氏交往頗深。這是蔣介石為趙戴文所建的公館。</p> <p class="ql-block"> 保寧寺</p> <p class="ql-block"> 樂樓(戲臺)建于祠院最南端,緊鄰汾河堤壩,為清代遺構。</p> <p class="ql-block"> 竇犨生平展</p> <p class="ql-block"> 竇犨(chou)春秋時晉國大夫(?-—前494年)。字鳴犢。竇犨的封地在今太原古城村一帶,古屬狼孟、后屬陽曲縣。《陽曲縣志·古跡》載:“古城,縣西北七里,春秋時晉大夫竇鳴犢之食邑也,今村東、北面古墻地猶存。”曾于狼孟(今山西省陽曲縣黃寨)開渠興水利,因得后人紀念。</p> <p class="ql-block"> 《國語·晉語》載,竇犨:“臣聞之,君子哀無人,不哀無賄;..…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難,欲擅晉國,今其子孫將耕于齊,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人之化也,何日之有。”可以看出竇犨認為‘欲擅晉國'的范氏和中行氏,都是因為有野心,才遭到報應的。此后不久,趙簡子便借機殺害了竇犨這一名揚千古的賢大夫。</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孔子回車:</b>獻殿的立柱上掛有清乾隆年間鳳臺令沈榮昌所題的楹聯。上聯為:太行峰巔孔圣為誰留轍跡;下聯為:烈石山下晉賢遺澤及蒼生。這副楹聯提到了一個“孔子回車”的典故。</p> <p class="ql-block"> 烈石寒泉:古晉陽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竇大夫祠之行,我們親眼目睹了兩處奇景:一是獻殿的元代藻井,二是烈石寒泉(古晉陽八景之一)。古建筑之美,在于其承載了中華數千年的歷史文明,凝聚了百姓的閃光智慧,映射了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特色。古建筑之美,更多地體現在一處處的細節中,匠心獨運,渾然天成。探訪竇大夫祠,讓我們既了解了太原歷史文化,又領略了竇大夫祠的珍貴文物,更感悟了先賢的智慧與勤勞,真可謂不虛此行,收獲滿滿!</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喜德县|
乌兰浩特市|
兴业县|
杨浦区|
全椒县|
贵德县|
湘潭县|
霍邱县|
武邑县|
德格县|
神农架林区|
琼结县|
建瓯市|
汽车|
南漳县|
海南省|
龙胜|
洱源县|
宝兴县|
福清市|
青铜峡市|
江都市|
岳普湖县|
庆云县|
敖汉旗|
文昌市|
双江|
大关县|
姚安县|
和田县|
博客|
内丘县|
马鞍山市|
绥德县|
木兰县|
华坪县|
克什克腾旗|
桦川县|
浪卡子县|
东丰县|
黑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