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感到了一種呼喚</p><p class="ql-block"> 西安鐵一中 魯家寧</p><p class="ql-block"> 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近代中國文壇,如果要用一個詞語來概括近代中國文人的共有精神,我認為是“感時憂國”。</p><p class="ql-block"> 自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爆發,晚清在洋人的槍炮下飄搖欲墜,中華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再到辛亥革命,國民革命,兩次國共內戰,抗日戰爭,超過一百年的時間我們整個民族處于戰火與動亂之中,國家破碎,百姓流離。透過時代背景我們便不難理解中國文人身上“感時憂國”精神的誕生絕非偶然,并且將貫徹始終。</p><p class="ql-block"> 這樣的“感時憂國”從本質上看,是中國文人身上所體現出的義無反顧的歷史責任感與時代使命感。這份責任與擔當正是對中華民族千年傳承的民族精神的賡續。翻看歷史,范仲淹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陸游道“位卑未敢忘憂國”,顧炎武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難看出,文人身上的感時憂國的精神品質并不是近代才有,相反,這是一種從古到今延續千年的家國情懷,貫穿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再放眼近代中國文壇,豐子愷筆下的《故都春夜議》,舒婷筆下的《沉默的大多數》,余秋雨筆下的《文化苦旅》等當代大師之作,都選擇了從中國社會最底層最關切的視角出發,記述了不同年代下中國社會最真實的民生百態,寄寓了濃厚的家國情懷。</p><p class="ql-block"> 一百年前的五四運動對于近代中國文壇的奠基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這個時期的大師們,如胡適,魯迅,蔡元培等,將西方平等民主的思想與中國民族精神相結合,賦予了近代中國文人不同于古代中國文人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不同于古人多借詩詞來抒發自己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的感傷與憂愁,五四以來的近代中國文壇更側重于借文章來號召,鼓舞,喚醒迷茫中的國人站起來與敵人作斗爭。這其中蘊含的對整個民族前途的關切與希冀,為了民族大義而義無反顧甚至犧牲自我的愛國主義情懷是獨屬于近代中國文人身上的風骨。</p><p class="ql-block">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脊梁。中華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一代代中國文人們前仆后繼地挺起,我們的文化,我們這個民族才會在今天越發的大有希望。</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哈密市|
乡城县|
米脂县|
亳州市|
东安县|
易门县|
千阳县|
鹤庆县|
沽源县|
卢龙县|
巴楚县|
宁南县|
夹江县|
九龙县|
随州市|
桂阳县|
盱眙县|
阿拉善左旗|
新野县|
盘山县|
陇南市|
修武县|
汉寿县|
黄山市|
阜宁县|
砚山县|
曲松县|
元阳县|
萍乡市|
克东县|
堆龙德庆县|
武川县|
崇文区|
巴南区|
讷河市|
凭祥市|
肇源县|
江北区|
墨玉县|
辽源市|
云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