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跟著徐霞客去旅行(176)祁陽浯溪碑林

晚霞客

三月初八日,徐霞客乘船前往祁陽途中,突然發病,呻吟不已。當晚客舟泊于石壩里,第二天,天蒙蒙亮就起錨開航。行駛了五十多里,到達祁陽縣城。船停在碼頭,徐霞客卻病重得起不來。<div>初九日上午,徐霞客心想,浯溪勝景不可不登陸一游!休息了一晚,病情也稍有緩和。而船夫因等客而不開船。于是,徐霞客竭力支撐著病體起身上岸。沿著江邊集市往南走,五里,渡過湘江向東走過去,便到了浯溪碑林。上圖是祁陽縣城與湘江地圖截屏。</div> 上圖是祁陽縣城與浯溪碑林地圖截屏。 2023年11月27日下午三點,我們駕車到達祁陽浯溪碑林,高大而雄偉的景區門樓向東而立,東邊就是浯溪南路。這是我第二次來浯溪碑林,上次的時間是2013年3月19日,相隔了十年多,感覺沒有什么變化,畢竟是刻在石頭上的文字。 1988年,國務院公布浯溪摩崖石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徐霞客游記》載:“浯溪由東而西入于湘,其流甚細。溪北三崖并峙,西臨湘江,而中崖最高,顏魯公(顏正卿)所書《中興頌》高鐫崖壁。”<div>唐代杰出散文家、詩人元結,于代宗廣德元年(763年)被任命為道州刺史。永泰元年(765年)罷任。次年,再任道州刺史。大歷二年(767年)二月,元結從潭州(今長沙)都督府返道州,舟經祁陽阻水,泊舟登岸暫寓。于是便愛江邊幽勝,遂將一條無名小溪命名為“浯溪”,意在“此溪吾獨有”,并撰《浯溪銘》,浯溪得名從此始。元結又將“浯溪東北廿余丈”之“怪石”命名“峿臺”,并撰《峿臺銘》;還在溪口“高六十余尺”的巨石上“筑一亭,命名“吾亭”,撰《吾亭銘》。返任后,將此“三銘”請篆書名家季康、瞿令問、袁滋分別用玉箸篆、懸針篆、鐘鼎篆書寫,后刻于浯溪崖壁上。從此浯溪才有了“三吾”之名。上圖為明代鐫刻的“浯溪”二字。<br></div> <div>唐朝大歷六年(771年)元結從書箱中找出十年前率兵鎮守九江抗擊史思明叛軍時寫下的,充滿浩然正氣的《大唐中興頌》舊稿,補充定稿,派專人赴臨川,請好友顏真卿大筆書寫成幅,并于當年六月刻石于浯溪摩崖之上。<br></div>上圖樓閣為浯溪“三絕堂”。元結撰稿、顏真卿所書《大唐中興頌》就刻在“三絕堂”內的崖壁上。 這就是被樓閣遮蔽在里面的摩崖石刻《大唐中興頌》。《大唐中興頌》碑高3.2米,寬3.3米,全幅面積10.56平方米。書從左起,21行,每行20空,除去空格,共332字。每字直徑約15公分。顏真卿書寫《中興碑》時63歲,筆法成熟,下筆激越高昂,氣勢磅礴,字字剛正雄偉,氣度恢宏,字里行間充滿剛毅之氣。故《大唐中興碑》為魯公生平得意之筆。清乾隆見到拓片,便視為“天球拱璧”。因文奇、字奇、石奇,世稱“摩崖三絕”,后人為了保護這塊摩崖石刻,自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至今,已經六次修建“三絕堂”。<div><br></div> 這是顏真卿所書《大唐中興頌碑》局部。 顏真卿書《中興頌》碑刻于浯溪之后的1200余年來,歷代文人墨客紛紛前來吟詩作賦,運筆抒懷,磨碑刻石,使浯溪滿山皆字,無石不詩。宋神宗熙寧八年(1104年),著名書法家黃庭堅自鄂州赴宜州謫所,風雨中經過浯溪,“三日徘徊崖次”。之后,在《中興碑》右側 ,題七言長詩《書摩崖碑后有序》,其運筆圓勁蒼老,古茂清遒,“深得蘭亭風韻”,自稱“佳詩妙墨”。上圖為黃庭堅碑刻。 <p class="ql-block">清同治元年(1862年),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游浯溪,步黃庭堅詩韻,作《題摩崖中興頌碑詩并跋》,刊于黃庭堅詩碑右側,行楷,顏體,后世推為“顏后第一”。上圖為何紹基碑刻。</p>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著名書法家、金石學家吳大澂出任撫湘使者,以巡游之機游浯溪,讀《中興頌》,有感而發,和山谷(山谷,黃庭堅字)詩韻作長詩,刻于何紹基碑之右側。碑為楷體,書法秀勁。至此,顏、米、黃、何、吳等書法宗師的真跡寶卷,一字排開,成為浯溪的一道亮麗風景。加上其他大家的翰墨,僅《中興碑》左右120平方米的摩崖,就有名刻95方,使之成為書法精品的薈萃之地,群星璀璨,舉世無雙。上圖為吳大澂碑刻。 <p class="ql-block">《徐霞客游記》載:“顏魯公(顏真卿)所書《中興頌》高鐫崖壁,其側則石鏡嵌焉。石長二尺,闊尺五,一面光黑如漆,以水噴之,近而崖邊亭石,遠而隔江村樹,歷歷俱照徹其間。不知從何處來,從何時置,此豈亦元次山(元結)所遺,遂與顏書媲勝耶!“</p><p class="ql-block">浯溪石鏡,宋代已盛傳于世,歷代都有詠鏡石的詩,民間還流傳許多有關鏡石的傳說故事,使得平民百姓“縱然不識吳鉤字,也為摩挲石鏡來。”我兩次游覽浯溪碑林,卻未注意到這塊石鏡。只是在崖壁上看到一塊越南使者作的《題石鏡詩》:</p><p class="ql-block">補天渡海實多端,爭是山頭作大觀。</p><p class="ql-block">洞偕余輝光可鑒,花楷積彩秀堪餐。</p><p class="ql-block">月將地影裝春軸,水引銀章擺素紈。</p><p class="ql-block">莫謂無心偏殉客,也曾經照古人還。</p> 這是刻在崖壁高處的一個怪字,大字直徑2.7米,深17厘米,被稱為“鎮妖夬符“,據說,是宋代都官員外郎柳應辰的“心記符”,又叫“柳押符”。原是《易經》64卦的“夬”卦,有意“決裂”,即有以剛決柔,以正壓邪之意。傳說甲寅歲,柳應辰泊舟浯溪,夜有妖登舟作孽,柳急書“夬”符于魔掌,頓時電閃雷鳴,妖不見了。次早“夬”符出現在崖壁,柳公便刻石以鎮之,附詩曰:“浯溪石在大江邊,心記閑將此處鐫,向后有人來屈指,四千六百甲寅年。”意思說此符能萬古長存,從此浯溪妖魔絕跡,游人覽勝平安。 在三座小峰的西北邊面,有一處小山,小山南面有兩塊懸空的巨石。唐代元結利用巨石側邊刻有二銘,一邊刻《浯溪銘》,為唐代書法家季康所書玉箸篆;一邊刻《吾庼銘》,為唐代宰相袁滋所書鐘鼎篆。宋代黃庭堅評價:“滋,唐相也,他處未嘗見篆文,此獨有之,可貴也。” 這是元結所撰《浯溪銘》。 這是元結所撰《吾庼銘》。 這是清代刻在崖壁上的巨幅大字“圣壽萬年”和一個“畫”字。 這是建在浯溪最高處的“峿臺亭”,稱為“峿臺晴旭”。 <p class="ql-block">旁邊的巖石上有個圓洞,像瓦缽,稱為“窊尊夜月”。“峿臺晴旭”與“窊尊夜月”兩景連在一起,都在浯溪峰頂。元結《峿臺銘》有“登臨長望,無遠不盡”,“借助此臺,一縱心目”。在此晴天可觀日出,晴夜可賞皓月,舉杯可對飲,臨風可放歌,懸崖上的“窊尊”可容斗酒,傳說為元結所鑿。后世留下“酒妖盜尊”“呂仙劈妖”的神話傳說。</p> 這是“寶篆亭”,亭旁立有一塊石碑,上刻清代撫湘使者吳大澄撰,并以篆體書寫的《峿臺銘》,讀其銘詞,可見其博大胸懷:園林之美,富豪之所私有;山川之勝,天下公之;公者千古,私者一時;大賢已往,民有去思,思其居處,思其文辭;次山私之,誰曰不宜。讀過這篇銘詞,覺得可與《大唐中興頌》媲美。 這是吳大澄《峿臺銘》碑,護欄上掛的是《峿臺銘》篆體條幅,游客看了一目了然。 這是浯溪碑林內的一座小山,滿山皆刻,目不暇接。 <p class="ql-block">這是眾多摩崖石刻中的一塊奇怪石刻,題為《石冢銘并序》,那是將石刻鑿下來的石頭碎屑筑墓祭祀。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浯溪以唐中興頌為名,后起之游者,輒爭相題焉,然石有時泐,前者剝,后者削。文固以石存,石則以文而厄矣。甲辰春與張道人游溪上,見崖辟為鐫字者,鑿落尋丈,殘瑯塞磴,不勝愴然。命童子卮酒拾瘞溪畔,聚沙成冢,張道人為文吊之。從這塊石刻可以看出,當時浯溪石刻之盛,非同一般。時至今日,浯溪仍是全國規模最大的露天碑林。</p> 這是浯溪,原本是山間一條無名小澗,經唐代詩人元結起名“浯溪”,便成為祁陽一景,并名聞中外。 這是景區內的元結與顏真卿雕像,兩位杰出人物,曾經都是抗擊“安史之亂”的領軍人物。后來,他們一起開創了浯溪碑林,更創造了一段佳話。<div><br></div> 《徐霞客游記》載:“宋陳衍云:‘元氏始命之意,因水以為浯溪,因山以為峿山,作室以為吾亭,三吾之稱,我所自也。制字從水、從山、從廣,我所命也。三者之目,皆自吾焉,我所擅而有也。’崖前有亭,下臨湘水,崖巔石巉簇,如芙蓉叢萼。......時余病怯行(因病而走不動)臥崖邊石上,待舟至。又行二十里,過媳婦塘,江北岸有石娉婷立巖端,矯首作西望狀。其下有魚曰竹魚,小而甚肥,八九月重一二斤,他處所無也。時余臥病艙中,與媳婦覿面而過。又十里,泊舟滴水崖(今滴水村)而后知之,矯首東望,已隔江云幾曲矣。滴水崖在江南岸,危巖亙空,江流寂然,荒村無幾,不知舟人何以泊此?上圖是湘江與滴水村地圖截屏,從圖上看,那段湘流拐了一個大彎,猶如黃河第一彎。 這是滴水村村民委員會辦公樓。 如今滴水村保存了一條青石板鋪的古街,已被列為永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計劃開發為旅游景點。 這是“滴水渡口涼亭”,位于湘江邊。我們去得較早,江面上大霧彌漫,一點看不清湘江的景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仁县| 旌德县| 凤阳县| 易门县| 宁河县| 萍乡市| 花莲市| 巴塘县| 扎赉特旗| 吉水县| 札达县| 新和县| 华蓥市| 屏山县| 铜山县| 平塘县| 湖州市| 临夏县| 双鸭山市| 曲水县| 灵川县| 黑龙江省| 安国市| 阳曲县| 九江市| 曲阳县| 古浪县| 荆州市| 神池县| 普兰县| 朝阳县| 永登县| 海丰县| 金门县| 尖扎县| 商水县| 廊坊市| 县级市| 鹤庆县| 凤台县| 萨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