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初見45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3年7月,我完成了小學的學業,8月下旬,收到了小學班主任李老師送來的《中學生錄取報到通知書》,9月2日早上8點,我步行20多分鐘時間,經過江陵廠新廠區,再過盤溪河的林家橋,路過玉帶山小學和盤溪變電所,最后經過重慶天燃氣化工研究所的乙炔車間,路過的人,無論白日晝夜都能看到那里有一束化工廢氣在燃燒釋放,尤其是夜間,那里一片火光通紅。再往前30米,一座學校,校門右側掛著《四川省重慶市第四十五初級中學校》的吊牌,這就是我上中學的地方。陽光透過樹葉縫灑在我的臉上,手中緊緊握著那份入學通知書,仿佛握住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在學校的大門前站了許久,校門仿佛在向我訴說,歡迎學子的到來!我邁開腳步,每一步都顯得既輕松又有些沉重,因為每一步都代表著告別過去,走向未來。我的心跳得飛快,那種期待、緊張、好奇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難以言表的激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走進校門,眼前的一切都那么新鮮而陌生。校門的右邊是一個開滿荷花的池塘,路過時還能聞到陣陣荷花的芳香。在通往操場的路兩旁,兩行高大筆直的桉樹,加上兩排青油油的夾竹挑樹,讓人感到整潔清爽。一幢紅磚辦公大樓,兩幢二層的教學大樓,兩個籃球場……熙熙攘攘報到的學生們在歡快中交談嘻笑,都讓我感到一種全新的生命力。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在這個新世界里,努力學習,探索未知,實現夢想的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來到報到處,看見分班名單,我被分編到了66級2班,學號為42。我走在校園里,每一步都充滿了力量。我知道,這個新世界充滿了挑戰和機遇,需要勇敢地去面對,去迎接。我感到自己的心中充滿了激情,那是一種對未來的期待,對夢想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我轉過身,看向那座莊嚴的大門,心中感慨萬千。我深知,自己已經告別了過去的懵懂,感到自己的心中充滿了期待和激動,有一種對未來的憧憬。我走進教室,坐在那張屬于自己的座位上,看著周圍那些陌生的面孔,心中卻充滿了期待。我們已成為同學,大家的笑聲、汗水、夢想,都將成為我初中生活中最寶貴的記憶。那一刻,一種對未來的向往,對知識的渴望,對成長的期待,我預感,自己的未來將會在這里綻放出燦爛的光芒。至今還記得,三年級上半學期期末考試,我取得了政治95分,幾何100分,語文92分,俄語90分的優異成績,在班里,乃至年級都名列前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45中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川省重慶市第四十五初級中學校(以下簡稱:重慶45中),是一所為人民大眾而創辦的學校,一所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學校。它的辦學宗旨,辦學思想,辦學方針,辦學理念都始終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成績顯著。它是我成長的起點,是我人生開啟航行的出發站。它那普普通通的校舍,已永遠留在了我的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中國深化改革的大潮中,重慶45中,重慶16中,重慶字水中學3所學校整合為如今的《重慶字水中學》,學校本部(石馬河校區)就是在重慶45中老校址上改造新建,在學校領導和教職工的積極努力下,已建成為重慶市重點中學,教學先進,設施現代,一座嶄新的學校展現在人們的眼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教育事業迎來了嶄新的發展階段,為適應九年義務制教育的發展需要,全國各地在城鄉結合部創建了眾多的初級中學。這些學校的建立,旨在解決工廠企業、行政事業單位以及農村地區的孩子們的就讀問題,為新中國培養出一批批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那個時代,盡管辦學條件艱苦,但它卻承載著無數家庭的希望和期待。這些學校取得了顯著的教育成果。一批批優秀的畢業生從這里走出,成為社會各領域的棟梁之才。他們中的許多人后來成為了科學家、教育家、藝術家等各個領域的杰出代表,為新中國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重慶45中就是這類學校。它地處重慶市江北區大石壩、石盤、石馬河地區的結合部,周邊有江陵廠,通用廠,搪瓷廠,造紙廠,金筆廠……有頗具美麗傳說的石馬河,玉帶山,石子山以及兩千年前留下的文物古跡:盤溪香爐灣的“東漢無名闕”,廟溪嘴的“東漢石崖”……當年校園旁,一片片田園風光,讓我還記憶猶新。有人說,45中是一塊風水寶地,在三校整合為《重慶字水中學》時,其學校本部選址就選在了45中老校址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重慶45中讀書6年時間里(本應1966年7月畢業,因“文革運動”而拖延至1969年4月離校),給我留下許多難以磨滅的記憶,其中有兩件事尤為深刻,難以忘記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①當年學校因資金匱乏,硬件建設較差,學校采取“自己動手,勤工建校”方法,從校領導帶頭,教師和同學們常常自帶工具,到距校數公里外的“江北農場”,“廟溪嘴江邊〞,石子山等地肩挑碳渣,石灰,碎石,用于學校運動場,球場,校園道路建設,既解決了缺資金的問題,又培養了大家良好的勞動習慣,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極為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②每年春秋兩季,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參加“支農〞活動,有時還會住在農村,學生們自己管理生活,這也算是抓好學生的政治思想品質教育的辦法之一。現在回想起來,讓人試想,如今學生們的學習環境條件與當年我們那時相比,已是天壤之別,但在學校對學生的教育方面,是否仍有一點點可借鑒之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難忘66級2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3年的秋天,我在重慶45中66級2班,與54位同學相遇,結緣相識,開始了那“兩小無猜”的學習生活,至今也無法忘記那一段美好的時光。66級2班是我心中最可愛的集體,對它的記憶、留戀時常都會浮現在我的腦海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是一群平凡的人,但不平庸。對世界而言,我們平凡;對個人而言,我們不平凡。我們人人都經歷嘗試過人間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在人生的舞臺上,有不平凡的表現……我們都有默默無聞的時候,我們也都有各自光芒燦爛的時刻……那美好的學習時光,在我們每一個同學心中都永遠揮之不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記憶中,我入學時身高1.59米,體重51公斤,在上第一節體育時,從高到低排列站隊,我排在第四名。我們班喜歡體育運動的同學很多,參加體育活動極積性很高,體育氛圍很濃。當年全校秋季運動會上,我們班獲得了年級團體總分冠軍。我個人獲得了兩項第一名:800中長跑2分49秒,鉛球7.46米;一項第二名:手榴彈投擲31.6米。為班里貢獻了21分(第一名8分,第二名5分)。另外,劉登文同學獲得60米短跑,跳高兩項第一名。馬忠英同學獲得跳高,跳遠兩項第一名。李永志同學獲60米短跑第六名。……往后的兩屆校運動會,我班的團體總分都名列前茅。男子籃球年級冠軍,從未旁落它班,年年被我們班獲得。1966年年初,重慶一中籃球班來學校與我們打了一場友誼比賽,我們勝出30多分,因他們是長期接受專業訓練的隊伍,輸了不服氣,又邀我們去重慶一中再賽一場,我們如約而去,又勝出15分,大家的高興勁,留在我們心里很久很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淡忘中的“文革”事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6年5月,“文革運動”開始,學校先是組織學生讀報,傳達一些文件精神,漸漸停課鬧革命,寫大字報,上街遊行,舉紅旗,呼口號,成立紅衛兵組織,赤衛軍組織,隨著形勢發展,出現造反派組織,發生了針鋒相對的兩個“造反派〞組織之間,相互謾罵攻擊,甚至發展到雙方“武斗”。后來其中一派奪取了學校的大權……(因造反派開始爭斗之后,本人離校到鄉下躲避“文革運動”,對學校的“文革運動”情況了解不多),這一段時光,沒有給我留下更多更深記憶,能回憶的事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①1966年10月中旬,我被選為紅衛兵代表,去北京接受毛澤東主席第五次接見百萬紅衛兵的活動。乘硬座火車20多個小時,第一次到了心中想往的祖國首都北京,心情興奮激動了很長時間,但僅住了三天時間,到處是鋪天蓋地的大字報,以大標語口號為主,每天看到的就是人潮涌動,人山人海……對北京留下了一時很難準確表述的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②1967年1月,我參加過一次“步行長征”活動。8位同學結伴,從學校出發,步行8天半時間,經過重慶綦江縣,東溪鎮,貴州的松坎鎮,桐梓縣,婁山關,板橋鎮,到達遵義市,參觀了“遵義會議紀念館”和多處紅軍紀念地址,受到了紅軍精神的洗禮。那次步行長征活動中,我們自覺堅持徒步翻山越嶺,爬坡過坎,做到了沒乘過一次車,沿途吃住均在紅衛兵接待站,大家的腳都走出了血泡,沒有叫苦喊累的,一路高歌而行,表現出了當年紅衛兵小將的精神風貌。為響應上級對紅衛兵返家的號召,我們在遵義市住了一晚上,第二天中午就乘火車返回重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③1967年4月初,我們班9位同學,自發相邀,乘火車到北京進了最一次紅衛兵大串連的活動(從那之后,全國紅衛兵大串連活動停止)。沿途乘的火車都是短途轉車,第一段到達西安,轉華陰,轉洛陽,轉鄭州,轉石家莊,最后到達北京豐臺站,從永定門步行到天安門,最后入住白石橋招待所,到北大,清華看了看滿校園的大字報,又去中山公園,頤和園,景山公園遊覽風景,共在北京住了4天時間,對當時的自己,算是開了眼界,見了大世面,現在回想不起有什么特別的意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感謝45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回顧初中讀書的過程,感到是我打牢文化基礎,積累知識,初塑“三觀”的重要時期,后來自己從軍習武,軍旅道路中能取得一些成績,除了靠軍隊培育,個人努力之外,主要還是吃了初中階段打下的基礎老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9年2月,學校復校鬧革命,我在學校辦公樓門口,見到了久別的王有貴老校長,他支持我報名參軍,全校50多名同學參加征兵體檢,20人合格,我在其中,在學校的推薦之下,我被招收為“文體兵”,從此走上了軍旅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感謝重慶45中對我的培養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重慶45中,永遠銘刻在我心中!</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湖市|
江华|
成安县|
武夷山市|
武定县|
安图县|
齐河县|
镇江市|
吴忠市|
清苑县|
阿巴嘎旗|
休宁县|
荣成市|
大悟县|
南澳县|
隆昌县|
延安市|
台江县|
广平县|
叶城县|
沿河|
馆陶县|
香港
|
曲阳县|
三河市|
锡林浩特市|
集贤县|
乌拉特后旗|
普陀区|
满洲里市|
新绛县|
历史|
临潭县|
金沙县|
巴中市|
黔西县|
政和县|
游戏|
隆回县|
刚察县|
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