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陸再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何一種地域文化都不會是孤立的,橫向看,會受同時代其他地區地域文化和社會現象的影響;縱向看,是本區域自身前代文化的積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宣文化逐漸形成自身鮮明特色,與此時,生活在其中的宣城人“剛柔相濟”的性格滋生了宣文化“勇于擔當”“海納百川”的胸襟,滋養了宣文化“開放包容”“崇文重教”的傳統,造就了宣文化“詩禮傳家”“務實進取”的態度,培育了宣文化“精益求精”的人文特點。“擔當、包容、崇文、求精”的精神內涵,雖然不是宣文化精神內涵的全部,但是相對來講表現得更明顯;雖然不是宣文化所獨有,但是在宣城表現更為突出。宣文化的特色及其精神內涵對生活在宣城大地的人們思維方式與行為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建設現代化美好宣城有一定的時代價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宣 文 化 特 色</b></p><p class="ql-block"><b>一、重經濟的品質</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域文化的發展對地域經濟的依賴和促進作用是十分明顯的。宣文化與宣城的經濟結構結合得非常緊密,其重經濟的品質主要體現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宣城境內礦產資源的開采冶煉。宣城自古以來礦產資源豐富,銅、鐵、錫、銀、鉬、錳、煤等種類較多。歷史上的宣城曾是最著名的銅礦開采冶煉中心。漢代,宣城以產善銅著稱,丹陽銅盛極一進,聲震華夏。唐代,宣城依然是全國礦產冶煉中心。從某種意義上講,漢代宣城為江南西部區域中心、隋唐為皖南區域中心,來自于銅礦的開采和冶煉。類似今日銅陵市和馬鞍山因礦興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宣城境內的農業經濟開發。東漢時,丹陽太守李忠就加大對宣城境內土地開發利用;三國時,孫吳政權開始在境內興修水利,勸課農桑,獎勵耕織。西晉末年,北方移民遷居境內,不僅帶來了大量勞動力,更帶來了先進生產力,宣城農業經濟得到飛躍發展。六朝時,宣城境內因“田土肥美”“良疇萬頃”成為東吳糧倉和諸候食邑或封地。唐代時,宣城是全國糧食生產基地。宋代,宣城境內圩田開發力度前所未有,糧食單產也前所未有。元代。宣城為朝廷依重的漕糧征收地,供應的稻米被稱為“上江糧米”。明清時,宣城境內糧食生產面積進一步增加,是蕪湖米市的重要供給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以宣城境內資源為交易對象的商品。史載,至遲戰國時,宣城即為江南商貿城市,直至六朝時仍為閩浙兩粵至長江南岸的商運樞紐,大宗交易的商品應是銅原料和銅產品。東晉時,由于大批中原人士移居境內,致使商貿日盛,邑人“竟商販不為田業”。普通販賣的應是農產品和手工業品。隋代,宣城商賈輻輳,成為“江東食貨集散地”。明清興起的寧國府商幫,主要是依賴販運境內農產品和手工業品起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重吸納的品質</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宣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善于博采眾長,具有重收納的品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產品制作來看:宣城境內發掘的新石器時代下陽遺址,專家考證,該遺址與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有一定的聯系,并有自身顯著特點。西周時期,宣城境內的銅資源被周王朝掠奪的同時,境內的先人也許從中原掠奪者手中學到或獲得了自身發展所需要的東西。郎溪出土的繩耳云紋圜底錐足鼎,外型,花紋與中原同期同類鼎相仿,唯腹內壁有四個對稱舌形支釘的作法不見于中原地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文學作品來看:南朝齊,宣城太守謝朓在宣城所作的山水詩博采謝靈運的山水詩成就自己的詩歌風格。宋代梅堯臣早年的詩歌創作,受西昆詩派的影響,后受《詩經》《離騷》及韓愈、孟郊等詩歌風格的影響,博采眾長,形成了自身的詩歌風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學術流派來看:宣城數學、天文學博采中國古算和外國數學、天文學形成自己的學術風格,獨立成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繪畫藝術來看:宣城畫派領軍人物梅清與石濤是亦師亦友的關系,有學者稱梅清是石濤的實際老師,石濤又青出于藍而勝于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戲曲舞蹈來看:皖南花鼓戲是在博采湖北民間的花鼓調和河南光山、羅山一帶的燈曲,與皖南當地民間歌舞合流而成的新劇種。</p> <h3><strong>三、重科技的品質</strong></h3></br><h3>宣文化中的科技含量很高,從工藝制作來看:廣德新杭陳家邊遺址出土的大型石錛,通體如玉一般溫潤,可見其制作工藝之高,處于當時石器制作技術的領先水平。1981年,涇縣桃花潭鎮出土的戰國時期的劍,至今仍熠熠閃光。漢代,宣城生產的“丹陽鏡”,被公認為漢鏡中的精品,鑄工精巧,花紋和字體至今清晰可見。1986年,宣州區向陽鎮鳳凰山出土的青瓷堆塑罐,通體為一盤口長頸罐形,左右側排列數尊僧像合掌、撫琴、吹簫,席座胡僧,吹簫胡僧上方有一人作向下爬行,撫琴胡僧左側有一翹首立尾爬行猴,另有數十只仰飛飛鳥。腹部貼有獸首銜環和雞、羊、虎、蟹、鱷等。造型別致,十分難得。唐代的紅線毯和宋代的宣州窯制作技藝,明清的天文儀器制作以及眾多的古建筑等等,無不體現宣文化物質產品的重科技品質。</h3></br><h3>從學術角度講,宣城數學、天文學,醫學,活字印刷和刻書更是宣文化重科技品質的集中體現。</h3></br><h3><strong>四、重精美的品質</strong></h3></br><h3>宣文化的重精美的審美品質十分明顯。從建筑物來看,宣城境內的名塔名廟名樓名閣名祠名居等古建筑隨處可見,不論其建筑外表,還是內部雕刻裝飾均給人以美的享受。旌德江村溥公祠地坪用清一色的花崗巖條石鋪筑,其梁架采用砌上明做法,精妙雅致。兩廊廡東向檐以獅首懸柱式處理,與享堂銜接一體,結構別致。享堂用料粗壯,做工精細,以硬山屋頂和人字軒、拱軒構成,雄偉氣勢。門正立面的額枋上,采用深浮雕加鏤空雕技法,將歷史題材“郭子儀上壽”“醉打金枝”“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等故事表現得栩栩如生。涇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有“寶公祠”“洪公祠”“二甲祠”三個祠堂和“德公廳屋”“愛日堂”兩個最大的民居。洪公祠依山而建,其后進看似兩層,其實是筑山為樓,兩側對應的美人靠更是精美絕倫。二甲祠“見木不見磚”,整個祠堂內墻全部用雕花木板封貼起來。德公廳屋前面的門樓既是大門又是牌坊。愛日堂前后三大進,大門坊是用整個漢白玉雕成的,富麗堂皇。每個建筑各有特色。尤其是寶公祠的柱礎和三雕藝術最為典型。國家文物協會會長羅哲文認為“這里的柱礎之大,雕刻之精,可與北京故宮媲美”。</h3></br><h3>從手工藝品看,唐代紅線毯和新疆吐羅番出土的唐代宣州產的紡織品,1000多年來,人們始終贊嘆不已。從書畫作品,宋代包鼎《乳虎圖》,元代邊魯《起居平安圖》,明清宣城書畫家的作品,如梅清的畫、包世臣的書法等,其精美一直為后世人所稱贊。</h3></br><h3> <h3><strong>五、重和諧的品質</strong></h3></br><h3>古代中國以江河水系為交通網絡。歷史上的宣城又是古代中國江河水系大樞軸上的一顆明珠。每當北方戰亂,大量的江淮之間乃至黃河流域的世家大族與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多遷至宣城。宣城敞開胸懷接納他們,容留他們。他們的到來,促進了文化的轉型、經濟的開發和民俗的新貌。宣城為農人漁樵之野,商人財富之源,軍人攻防之所,學人懷古之地,詩人流連之鄉,游人觀光之處;得意者來此放歌、失意者來此獨坐,治學者在此著述,施政者在此籌謀;山崇水秀,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是宣文化重和諧品質的具體體現。</h3></br><strong data-brushtype="text">宣 文 化 精 神 內 涵</strong><strong>一、擔當</strong><h3>宣城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環境塑造了宣城人剛柔相濟的性格,又鑄就了宣城人敢于擔當的底氣、勇氣和魄力。面對暴政或國家蒙羞、民族蒙難、文明蒙塵、百姓遭遇危機之時,表現為挺身而出、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和平建設年代,表現為敢闖敢試、一往無前的進取創新精神。<br></br></h3></br><h3>隋末天下大亂,狼煙四起。宣城縣人梅知巖(生卒年不詳)、涇縣人左難當(596-644),起兵據郡自保,國家統一之時,及時歸順,境內百姓免遭戰火。</h3></br><h3>南宋建炎年間,宣州知州張果面對連年洪災泛濫,民不聊生,開倉放糧,賑濟災民。民間傳說,他為救百姓免于滔滔洪水禍患,抱萬民冊入水而死,換來百姓安寧。</h3></br><h3>明代抗倭驅荷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宣城縣人沈有容一輩子獻身軍旅生涯,先后在北部邊疆,與土蠻、朵顏三衛、蒙古、女真進行數次對戰,屢立戰功;后又調到福建沿海等地,保衛祖國東南沿海數十年。萬歷三十年(1602),沈有容率兵直上東番島,一舉滅殲倭寇,奪回被擄男婦370多人。</h3></br><h3>清末名臣、廣德縣人張光藻(1815-1891),官至天津知府。同治九年(1870)在處置天津教案時,不畏外國殖民者強權,實事求是,秉公執法,維護國家主權,維護百姓利益,錚錚鐵骨和民族氣節令人景仰。</h3></br><h3>1925年11月成立的中共旌德三都農民補習學校支部,是皖南地區最早的黨支部,直接隸屬于中共中央局領導,梅大棟、曹宣天為支部負責人。1927年5月15日,黨組織領導旌德農民暴動,是安徽省境內第一次武裝反對國民黨的革命武裝暴動。1932年3月,皖南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在旌德江村成立。1925年至1949年,梅大棟一家三代五人精心保管全國唯一一尊由共產國際鑄造的馬克思銀像。新中國成立后,捐贈給人民政府,現存旌德縣檔案館。</h3></br><h3>1956年1月,安徽省第一座農村小型水力發電站——宣城縣楊村水電站建成發電。1978年1月,宣城縣洪林鄉鴿子村吳村自然村民組率先實行大包干,當年獲得大豐收。后被媒體譽為“皖南大包干”發源地。</h3></br><h3>黨的十八大以來,宣城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安徽省委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圍繞“打造新高地、爭當排頭兵”,宣城大地敢為人先的擔當事例舉不勝舉。</h3></br><h3>宣州區澄江街道花園村因在全省第一個開展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第一個實行村集體資產自主經營、第一個拿到合作社工商營業執照,被譽為“安徽股改第一村”。在城市化建設中,村里土地被市政建設征用,絕大多數村民上班找不到工作崗位、找到工作崗位又沒有相應技術、想種田又沒有田種,成了“三無”農民。村支委一班人在面臨重重困難和壓力,社會各界不看好的大背景下,沒有將征遷所得1400多萬元集體資金一分了之,而是用于發展集體經濟,“試水”股份制改革。2013年在安徽省率先實現了“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的“三變”改革。2016年8月,安徽省首個村辦敬老院、維也納國際酒店花園店、金色宴會大廳三個項目全部投入運營。當年底,公司實現總營業額1800多萬。2019年花園村經營收入突破5000萬元,2020年1-11月經營收入4554.37萬元。自2018年起,連續三年實現村集體股民分紅。同時,村里利用集體收入為全體村民購買城鎮居民養老醫療保險,極大地提升了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h3></br><h3>2015年初,宣城市榮膺第三屆安徽省文明城市,同時成為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2017年11月14日,中央文明委公布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宣城首創首成,開安徽省先例。作為建市時間短的中部發展中城市——宣城,在與全國100個地級提名城市中角逐,最終只有30個地級城市入選,宣城市名列其中,獲此殊榮實屬不易。</h3></br><h3>2017年,宣城在全省率先實施林長制改革。林長制改革是貫徹“兩山”理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關鍵之舉。2021年,宣城被國家林草局批復為全國僅六個、安徽省唯一的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成功打造“宣城樣板”。這些無不體現了宣文化敢為人先的擔當精神內涵。</h3></br><h3>擔當既是宣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宣城人民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民族的生動實踐和真實寫照。</h3></br><h3> <strong>二、包容</strong><h3>農耕社會生產力低下,社會財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多一個人就多一份生存危機。為了爭取資源和生存,原居民與外來移民發生格斗事例比比皆是。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三次移民潮。每次移民高潮,宣城均是北方人士遷移集聚地。“士多四方之志”,五方雜居,相融共生。宣城人民與生俱來就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滋養了宣文化“包容”的精神內涵。</h3></br><h3>檢閱宣城歷史,就會發現,來到宣城的無論是意氣風發的達官貴人、商賈名流,還是官場失意文人、身無分文的下里巴人,宣城人民總是以“海納百川”的胸襟歡迎他們、像對待家人一樣,容留他們,慰藉他們。他們在宣城都能尋找到自己的發展機會,“志得者在宣城歌唱、失意者來宣城解憂,治學者來宣城著書、施政者來宣城施展才華”。</h3></br><h3>元嘉九年(432),范曄被貶宣城,在宣城著就《后漢書》。建武二年(495),謝朓仕隱宣城,在宣城創作的山水詩看不到絲毫苦悶的宣泄,取而代之的是作者對生活的熱愛,“謝宣城”由此名揚天下、載譽千秋。謝朓離開宣城之后,再也沒有愉快的心情寫出在宣城時所寫的高質量詩歌作品。</h3></br><h3>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與嫂、侄兒一起寓居宣城。在宣城,韓愈完成了科考前的教育,造就了深厚文學功底,結識的文化圈朋友,為他倡導古文運動并成為領袖奠定了堅實基礎。宣城是大詩人白居易參加進士考試的寄籍地,白居易輝煌一生,離不開宣城給他提供的人生最寶貴的機會。大詩人李白,天寶十二年(753)被逐廟堂,浪跡江湖失意時來到宣城。宣城慰籍了他痛苦的心靈。在宣城,李白放歌暢飲,廣交朋友,快意人生,其傳世詩文十分之一作于宣城。</h3></br><h3>唐宋時期,各地世家大族始遷祖遷居宣城,宣城人民同樣以海納百川的胸襟敞開胸懷歡迎他們。他們在宣城開枝散葉,既光耀了自家的門庭,又帶動了宣文化的發展。如:以梅堯臣、梅文鼎等代表的宣城梅氏家族,以貢奎、貢師泰等為代表的宣城貢氏家族,以吳潛、吳淵等為代表的吳氏家族,以施弘猷、施閏章等為代表的宣城施氏家族,以沈懋學、沈有容等為代表的宣城沈氏家族,以呂從慶、呂賢基等為代表的旌德呂氏族,以江淹、江藩等為代表的旌德江氏家族,以仙克瑾、仙作舟等為代表的寧國仙氏家族等等。這些家族同時遷居其他地方的后代人,很少有超越宣城發展前景。</h3></br><h3>清同治年間至清末,大量的湖北人、河南人、安徽江北人、浙江人離開世代居住的貧瘠之地,遷居宣城境內,繁衍生息。們所帶來的家鄉文化,如花鼓戲等,在宣城大地得以發揚光大。</h3></br> <h3>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因戰備需要,上海、江蘇等地企業在宣城境內建有60多個小三線企事業單位,工作在境內的小三線職工(含家屬子女)最高峰時達十二三萬人。宣城人民為小三線發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至今仍有許多當年小三線職工早已將宣城當作他們的第二故鄉,有的來宣城創業,有的常常回宣城觀光旅游,足見他們對宣城感情之深。這些“小三線”,也為宣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人才、技術和管理經驗,為宣城市的社會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h3></br><h3>改革開放以來,蘇浙滬眾多企業來宣城投資興業,宣城自覺自愿成為蘇浙滬的后花園。2001年,宣城撤地設市之初,率先在安徽全省提出融入滬蘇浙。今日之宣城,市委市政府正帶領全市人民舉全市之力推進以蘇皖合作區為先導的“一地六縣”合作區建設,作為融入長三角一體發展的“一號工程”,著力“打造新高地,爭當排頭兵”,為建設現代化美好宣城踔厲奮發。</h3></br><h3>深入研究宣城的歷史,就會發現宣城歷史的輝煌源于宣文化“包容”的精神內涵?!鞍荨睘樾前l展贏得了無數次發展機遇。</h3></br><h3>(作者系宣城市委黨史地方志室副主任、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h3></br><h3><strong>擴展閱讀</strong><br></br></h3></br><a data-itemshowtype="0" data-linktype="2"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MTYyMDE0MQ==&mid=2247507071&idx=1&sn=5ab163b5e45c744c1541e5d5930d199b&chksm=e9f2a23dde852b2b40395f483430ff46a0a26b35855f9991bac83f43d8b227bf85dc0ae37f0d&scene=21#wechat_redirect" imgdata="null" imgurl="" linktype="tex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宣城文韻,靈秀清雅">宣城文韻,靈秀清雅</a><a data-itemshowtype="0" data-linktype="2"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MTYyMDE0MQ==&mid=2247487133&idx=1&sn=4d13741ec49654b1f188e95f3314312e&chksm=e9f170dfde86f9c96a2412b673d4fcc84eef6683656385e034dcd6f1b6b6a2ef931fa040c975&scene=21#wechat_redirect" imgdata="null" imgurl="" linktype="tex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宣文化與徽文化之比較">宣文化與徽文化之比較</a><a data-itemshowtype="0" data-linktype="2"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MTYyMDE0MQ==&mid=2247488642&idx=1&sn=9ddad74f9606039994c1de856f964c98&chksm=e9f16ac0de86e3d614c9b887cc918d1555cfbc822dc2479298b004b41d9395b74902698e14f5&scene=21#wechat_redirect" imgdata="null" imgurl="" linktype="tex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我們應該如何打造宣城文化">我們應該如何打造宣城文化</a><h3><a data-itemshowtype="11" data-linktype="2"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MTYyMDE0MQ==&mid=2247496908&idx=1&sn=ce3b79fc2034c41da51d767d8ef742e8&chksm=e9f28a8ede850398a5d500fdd81ffe0c53d3e261476b1bcf909b4963917ad22ce0fb1c2c1163&scene=21#wechat_redirect" imgdata="null" imgurl="" linktype="tex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寧國賞石文化概述?">寧國賞石文化概述?</a></h3></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邑县|
临朐县|
洛扎县|
尖扎县|
华阴市|
荔浦县|
济南市|
吉安市|
缙云县|
吉水县|
临西县|
桓仁|
合作市|
双柏县|
思南县|
淮阳县|
安西县|
忻城县|
临朐县|
宁夏|
尖扎县|
二连浩特市|
蒙阴县|
辽中县|
芷江|
临清市|
晋宁县|
清苑县|
合肥市|
华安县|
龙山县|
武山县|
睢宁县|
夏津县|
曲阜市|
雷波县|
同仁县|
昭通市|
锦屏县|
玛多县|
马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