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浹江,源于東錢湖和天童太白山麓。其中太白山麓一支由天童、鳳下、畫龍等溪流匯合入三溪浦水庫,下泄至東吳;另一支東錢湖水經邱隘后與來自太白山麓、三溪浦、東吳的溪水匯合于五鄉,后注入小浹江,最終經浹水大閘后流入東海。小浹江的主要河道位于北侖區小港街道境內,主河道全長28.4公里,河道寬約30~50米。小浹江跨越鄞州、北侖兩區,千百年來,不僅是一條承載鄞東、小港流域的灌溉、泄洪、蓄淡和航運功能的河流,更是一條承載著兩地厚重文化的江河。</p><p class="ql-block"> 宋朝以前,小浹江上無碶閘攔阻,海上咸潮可以直達鄞東五鄉、東吳等地,農田因經常受鹽堿侵襲而無法耕種。宋末元朝,官府在五鄉回江曾筑設東、西兩碶以泄鄞東之水,后因海涂淤積,明嘉靖年間(1556年)在小港興建了東崗碶,泄洪水,阻咸潮。從此,碶以上為河,碶以下為江,鄞東流域良田萬頃;清康熙九年(1670年),縣令王元土又將碶板調整為三塊,通過碶板調節可以控制水位;嘉慶十二年(1807年),位于長山村的燕山碶建成,小港流域自東崗碶至燕山碶間的十余里江道也變成了河道,兩岸數萬畝農田皆成沃土。之后,當地官府和百姓又在小浹江上建造了許多座碶閘或碶橋合一的石橋,構筑了堰、閘、碶、橋為主的水利文化,孕育了小浹江流域的農耕文明,也開啟了壯麗多彩海絲之路的新紀元。2011年,小浹江碶閘群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現今,小浹江上保留的碶橋合一的碶閘橋以及古橋梁尚有:東崗碶橋、燕山碶橋、義成碶、永濟橋、金銀渡橋、鄞鎮江橋、安樂橋、朱家渡橋等8座。下面分別予以展示和說明。</p> <p class="ql-block">以下三張小浹江照片取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碑</p> <p class="ql-block">東崗碶橋:</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侖區小港街道東崗碶村村北,東西南北向橫跨小浹江上,因橋臨近東崗山,故碶以山為名,村又以碶而名。</p><p class="ql-block"> 東崗碶橋始建于明嘉靖甲寅(1554年)年間,1555年完工。所在位置原為小浹江上一個古老的渡口(東江渡),東崗碶是繼宋朝建鄞縣五鄉東、西碶后,明朝在小浹江上建造的又一碶閘。碶閘建成后,起著阻咸、蓄淡、排澇、灌溉等水利工程設施的作用,同時兼作過江橋梁和防備倭寇、盜賊乘船直入的作用,這在水利橋梁史上并不多見。</p><p class="ql-block"> 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時任鄞縣縣令的魏成眾又發動民眾將東崗碶從七孔擴建為十三孔。現存的東崗碶系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建,為12墩13孔石砌梁式碶橋。橋全長28.9米,寬2.25米,高2.40米,碶孔跨徑1.95~2.10米,以三排方石柱并列為墩,迎水面制成分水形,上游方向砌左右翼墻;墩上鑿有三排豎槽二設雙重碶門;墩頂東西向橫置一根大條石與墩身榫卯連結作枕梁石,其上南北縱向并鋪四排條石為欄。石梁兩側原設有鐵欄,現僅存西側斷鐵欄。</p><p class="ql-block"> 東崗碶外表古樸,結構堅實,其間歷經風雨、潮流侵蝕,至今依然堅固如初。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東崗碶下游的燕山碶建成,東崗碶基本完成了“碶”的使命,而因鋪在碶門上的石板路,又變成了從小港、五鄉、楓林、梅墟與鎮海之間過客往返小浹江兩岸的通道。改革開放以后,由于公路、軌道交通的逐步建成,東崗碶橋的通道功能也漸漸消失。如今,東崗碶橋周圍已被開發成村民公園,成為村民休閑、散步、聊天和鍛煉的樂園。</p> <p class="ql-block">燕山碶橋</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侖區小港街道長山村前頭洋自然村,靠近通途路與海天路交叉口南側300米,東南、西北向橫跨小浹江上。燕山碶始建于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七月,燕山碶建成以后,小浹江自東崗碶至燕山碶的十余里江道成為內河,沿江農田由此避免了江水倒灌與咸潮侵蝕。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小浹江下游義成碶建成,代替了燕山碶的阻咸、蓄淡功能,燕山碶遂成為交通橋。</p><p class="ql-block"> 燕山碶橋全長26米,13孔,每孔跨徑2米,橋面寬2.6米。因橋東南端臨近小山,故橋的墩基為攻山鑿巖而成。同時仿照東崗碶橋建造工藝,橋以三塊石柱豎向并列插入墩基為墩,上架條石為梁,梁上再鋪設三塊長石板作為橋面,兩邊豎有石制橋欄。橋的每孔石柱上均鑿有二排閘孔,以安放閘板。墩的上游方向砌成分水形,旁立小堰,北筑浹水塘,以固碶身。</p> <p class="ql-block">橋欄板的榫卯結構</p> <p class="ql-block">橋墩迎水面的分水尖</p> <p class="ql-block">橋墩上鑿刻的欄板槽</p> <p class="ql-block">金銀渡橋</p><p class="ql-block"> 座落在北侖區小浹江上游的橋頭嚴村與鄞州區五鄉鎮村交界處,東西向橫跨于小浹江,橋的東頭屬北侖,橋的西頭屬鄞州。其上游三里建有鄞鎮渡橋(又稱鄞鎮通津橋),下游三里建有鄞鎮江橋,這三座橋均為鄞縣與鎮海的界橋,因此,專家們分析:金銀渡橋應該由“鎮鄞渡橋”的諧音演變而來。</p><p class="ql-block"> 金銀渡橋所在位置原先曾為渡口,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由里人丁道生之孫丁禮文發起募捐建造該橋。</p><p class="ql-block"> 金銀渡橋是五孔梁式石平橋,整橋全長46米,其中引橋22米,正橋長24米;橋面寬4.5米,其中內寬2.1米。橋基礎采用松木樁墊底,橋墩為石塊交錯疊石砌,空隙處用石塊填實。石墩由兩頭為圓形年糕式條石疊壓而成。承托橋面的龍門石伸出橋墩約30厘米;橋面用石板鋪就,兩側設條石欄板;望柱為方柱平頭形,柱與欄板齊平,并采用榫卯結構互相連接。整橋結實厚重,線條流暢。橋面中央欄板外側陰刻有楷書“金銀渡橋”4個大字。</p><p class="ql-block"> 橋西建有橋亭一座,取名“福德祠”,內供奉土地公公。橋亭柱子上刻有楹聯一副:</p><p class="ql-block"> 客從何來,到此地鑒觀,莫非峰青江上;</p><p class="ql-block"> 人惟少坐,或有時領略,正當月照波心。</p> <p class="ql-block">橋欄板上鐫刻的橋名</p> <p class="ql-block">現在坐落在橋西的橋亭</p> <p class="ql-block">原先的橋亭,照片取于網絡。</p> <p class="ql-block">鄞鎮江橋</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侖區小。港街道江橋頭村西端,東南西北向跨于小浹江上,亦是鄞、鎮兩縣界橋,橋西原為鄞縣的鐘家橋村(現歸屬北侖區),橋東的江橋頭村原屬鎮海。</p><p class="ql-block"> 鄞鎮江橋所在位置在東崗碶建造之前也是一個渡口,名任鐵渡。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這里建起了一座五孔石梁橋,為如今鄞鎮江橋的前身,亦取名為“任鐵渡橋”。此后,橋東的江橋頭村每逢一、六集市時候,附近鎮海、鄞縣鄉民紛紛到此趕集,攤位遍布老街,人群熙熙攘攘,熱鬧非凡。</p><p class="ql-block"> 到民國初年,任鐵渡橋已是風燭殘年,橋墩下陷、梁石傾斜,橋面起伏跌宕。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由鄞縣人士徐全華發起、鎮海老人丁載興出資一半,決定重建任鐵渡橋,還專門從上海請來工程師勘察設計。次年冬天,嶄新的五孔混凝土大橋落成,因為是鄞、鎮兩地鄉民共同出資建造,遂將橋名更改為“鄞鎮江橋”,并由時寓滬鄞籍書畫家王禹襄題寫橋名。</p><p class="ql-block"> 鄞鎮江橋全長48.70米,寬3米,高3米,4墩5孔,總跨徑27米,其中中孔跨徑5米,西北兩孔跨徑分別為5.5和4.5米,東南兩孔分別為4.5米和4.8米。橋墩扁薄,上寬下窄,實心薄腹,橋兩側設透空水泥欄桿,橋型典雅,具有歐式風格和民國時期新式橋梁特色。</p><p class="ql-block"> 橋東建有橋亭,原橋亭(廣濟庵)始建于清康熙四年(1655年)。我去拍攝時,橋東正在修建村民公園,原橋亭已被改建,同時在橋的另一側新修了涼亭一座。橋亭上刻有楹聯一副:</p> <p class="ql-block">從橋上眺望小浹江</p> <p class="ql-block">鄞鎮渡橋</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侖區小港街道渡頭董村,西北、東南向橫跨于小浹江上,因為地處鄞縣和鎮海的分界線上就被稱為“鄞鎮渡橋”。原橋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為三孔石板平橋。但是已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通途路建設時被拆毀,重建為鋼筋混凝土平橋,原橋南的橋亭也被拆,現存橋亭亦為新建。橋亭柱子上鐫刻一副楹聯雖是新刻,但楹聯仍是原橋亭所留。</p><p class="ql-block"> 易渡為橋,跨過江津通兩邑;</p><p class="ql-block"> 建亭立祠,座居曠野對雙峰。</p> <p class="ql-block">奇怪的是,古橋已被拆毀,然區級重點文物保護石碑卻仍立于橋頭。</p> <p class="ql-block">永濟橋</p><p class="ql-block"> 又名長山橋,位于北侖區小港街道長山村南的小浹江上,是小浹江留存八座古橋中惟一的一座石拱橋,東南、西北向橫跨小浹江,其所在位置在古時亦為渡口,名“小浹江渡”。</p><p class="ql-block"> 永濟橋始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以后屢毀屢修,現存的橋為兩墩三孔石拱橋,是清康熙九年(1670年)重建。橋全長42.5米,橋面寬3.8米,高4.3米;拱券系用條石縱列分節并列砌筑,中孔跨徑12.1米,拱矢高5米;兩個邊孔每孔凈跨7.2米,拱矢高4米。橋身用條石砌筑,微微隆起;橋面用長方形石板橫鋪,兩側各有13塊石欄板、14根望柱和2只抱鼓石。兩邊望柱上雕有4只石獅,翊翊如生;其它望柱均雕有方形素頭、方形覆蓮、圓形仰蓮、圓形覆蓮等,類型多樣,風格各異。與寧波其它古橋不同的是:其中間橋洞和兩邊孔洞的洞內頂端分別嵌有兩塊雕花石板,實屬少見。中間橋欄板上方鐫有橋匾,陰刻有“永濟橋”楷書橋名。</p><p class="ql-block"> 永濟橋南堍建有永濟庵和橋亭。</p> <p class="ql-block">橋的中孔兩側鐫刻有橋聯各一,但因年代久遠,損蝕嚴重,字跡已難以辨認。</p> <p class="ql-block">橋南的橋亭和永濟庵。</p> <p class="ql-block">安樂橋</p><p class="ql-block"> 又名小浹江橋,位于北侖區小港街道下邵村西端,西北東南向橫跨于小浹江之上。與小浹江上的其它橋梁一樣,建橋之前這里原先是“東陵渡”渡口所在。因為此處江面寬廣,風浪較大,往來渡船經常出險,橋建成后,遂取名“安樂橋”,以求百姓吉利安祥。</p><p class="ql-block"> 安樂橋全長61.5米,為六墩七孔石梁平橋,當地百姓又稱為“七孔橋”。其橋身中間微微隆起,橋面用3塊石板縱列鋪砌,兩側修以石欄板;6個橋墩以松木樁為基礎,樁上再用條石疊砌,兩頭渾圓,以免舟船撞擊損壞橋墩。從橋的橫側望去,安樂橋通體不施雕飾,簡樸而厚重。</p><p class="ql-block"> 目前,由于安樂橋的橋臺、橋面板、條石欄板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壞,歲月的滄桑在斑駁的橋石上展露無遺,前些年,有關部門已經在橋的上游數米處新建了鋼筋混凝土大橋,并對安樂橋實行封閉。</p> <p class="ql-block">橋中斷危石梁已經用鋼梁代替。</p> <p class="ql-block">橋西的橋亭</p> <p class="ql-block">朱家渡橋</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侖區小港街道姚張村姚家斗自然村東北,南北向橫跨小浹江。該橋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由當地一位朱姓善士出資建造,故名“朱家渡橋”;因為四墩五孔,村民也稱其為“五眼橋”。現存石橋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重建。2002年因受拖拉機撞擊,后曾進行過一次維修。朱家渡橋建造以后,使居住在小港周邊村落與鄞縣東鄉的村民有了通向小港、鎮海的便捷道路。</p><p class="ql-block"> 朱家渡橋全長49.2米,其中引橋長18.7米,正橋長30.5米,寬2.25米;中孔跨徑3.5米,高3米。建橋時,為克服江底土質粘軟,建橋時曾打入多排松木樁。鋪墊的橋墩用長3米、厚0.6米條石疊砌,東西兩頭設分水尖;橋頂為兩層伸臂石梁;橋面用3塊石板梁并列鋪砌,兩邊設石欄板,望柱同欄板齊平;12個橋欄栓和10塊橋欄板也采用整料,用榫卯與橋面條石銜接。全橋通體不施雕飾,簡樸而厚重,特殊的建筑結構和材料,使得朱家渡橋經受了百余年風浪侵蝕,至今橋體仍非常完好。</p> <p class="ql-block">從朱家渡橋眺望小浹江。</p> <p class="ql-block">本集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鹿泉市|
徐水县|
城市|
土默特左旗|
梅河口市|
高雄市|
定安县|
宁武县|
绥芬河市|
汕尾市|
二连浩特市|
哈密市|
玉田县|
大安市|
桃园市|
怀来县|
方山县|
长泰县|
皋兰县|
托里县|
吉林市|
西丰县|
潞城市|
岫岩|
博乐市|
清水县|
嘉义市|
小金县|
肇庆市|
罗田县|
岱山县|
浮山县|
蓬溪县|
夏邑县|
鞍山市|
临沧市|
鹿邑县|
酉阳|
潞西市|
正阳县|
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