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騎游來到“劍閣縣”,游覽劍門關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劍門關是我國最著名的天然關隘之一。關隘位于四川省劍閣縣城南15公里,大、小劍山中斷處。關隘兩旁斷崖峭壁,峰巒似劍,兩壁對峙如門,故稱“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天下第一關”、“蜀之門戶”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據(jù)《劍州志》卷二記載,三國時“諸葛亮相蜀,鑿巖架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旅,于山中斷處立劍門關”,并在關口“依崖砌石為門”。劍閣這個名稱就是依據(jù)諸葛亮架設的閣道和奇峰如劍的大小劍山而取。</p> <p class="ql-block">劍門關是入蜀咽喉、軍事重鎮(zhèn),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建關1700多年來,劍門關樓屢建屢毀,又屢毀屢建。</p><p class="ql-block">據(jù)記載劍門關原城樓是三層翹角式箭樓,閣樓正中懸一橫匾,書“天下雄關”,頂樓正中的匾額題有“雄關天塹”。可惜,這座歷經(jīng)千余年的雄偉古關樓,在1935年國民政府修筑川陜公路時被全部拆毀,僅存一塊長方形 “劍門關”石碑。1992年重建的關樓,在汶川地震中關樓損毀嚴重。現(xiàn)在的關樓是2010年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三國時期,蜀丞相諸葛亮率軍伐魏,路經(jīng)大劍山,見群峰雄偉,山勢險峻,便令軍士鑿山巖,架飛梁,搭棧道,以通行旅。</p> <p class="ql-block">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中這樣描述劍門關。“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p> <p class="ql-block">李白在《蜀道難》中這樣描述當年的蜀道。</p><p class="ql-block">“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p><p class="ql-block">“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p><p class="ql-block">劍門關景區(qū)內(nèi)有兩條徒步線路,猿道和鳥道。景區(qū)溫馨提示游客量力而行。看著眼前修復的蜀道,能感受到李白當年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劍門關前的古道也稱“金牛道”。秦惠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軍由此道入川滅蜀。相傳戰(zhàn)國時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無路入川,便謊稱贈金牛給蜀王,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金牛,這才打通了這條古道,所以稱為“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東漢永平四年(公元61年),司隸校尉楊厥重修劍門蜀道。</p><p class="ql-block">這是劍門關前“五丁開路”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這是劍門關前“姜維”的雕塑。據(jù)《三國志》記載:姜維籍貫是天水翼郡的羌族人。就是今天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姜家莊人。姜維二十七歲歸附蜀漢,隨諸葛亮領軍北伐,屢建戰(zhàn)功,被封為“平襄侯”。諸葛亮去世前,將復興漢室的重任交付與他。姜維志繼宏軌,繼續(xù)北伐中原。</p> <p class="ql-block">這是劍門關內(nèi)山上的“平襄侯”祠。蜀漢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姜維憑借劍閣天險,以3萬人馬擋住鐘會13萬人馬,使其不得入川。最后,因鄧艾偷渡陰平、取江油、破綿竹,兵臨成都,后主劉禪投降。姜維假意投降鐘會,暗中實施“日月幽而復明”之計未能成功。于次年(公元264年)正月十八遇害。</p><p class="ql-block">姜維不是劍閣人,生死均未在劍閣。但是在蜀漢后期,于此地列營守險、以寡敵眾,保衛(wèi)劍閣的事跡卻受到歷代的贊頌 。明代在劍門關建立起這座前祠后墓的平襄侯祠。</p> <p class="ql-block">民間傳說姜維死后化做山峰,繼續(xù)守衛(wèi)著劍門關。這座山峰遠觀真有幾分人臉的樣子。</p> <p class="ql-block">騎游來到昭化古城。昭化古城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縣治地之一,素有“巴蜀第一縣,蜀國第二都”之稱。昭化古城自唐虞開始,4000多年的歷史文明有史可鑒。盡管歷史悠久,但古城受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較小,是迄今為止國內(nèi)保存較好的一座古代縣城城邑,和保存最好的唯一一座三國古城。</p><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三國文化源遠流長,先主劉備曾在此厚樹恩德,廣收民心,操練兵馬,屯積糧草,創(chuàng)建了蜀漢政權的根據(jù)地。張飛曾在城外挑燈夜戰(zhàn)馬超,傳為千古佳話。</p><p class="ql-block">古城內(nèi)還存有武侯祠、關帝廟等遺址。蜀漢遺跡、遺風、民間傳說源遠流長,三國文化影響深遠。</p> <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始建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明清達至頂盛。古城“舊系土城”,現(xiàn)存的古城是明代修建的。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包筑以石,設四門:東名瞻凰,西名臨清,南名臨江,北名拱極。南門取其直面嘉陵江而名"臨江",于清代被毀,因此目前古城僅存東、西、北三道古城門。這是東門“瞻鳯”門。</p> <p class="ql-block">據(jù)記載古城四道城門各有特定的功用:古時城內(nèi)迎親皆從東門入,取紫氣東來之意;官員出入城都必走東、西兩門,象征如日中天、順應天意;嫁女出城須走南門,寄寓富貴、祥和之意;出殯發(fā)喪必走北門。這是古城的北門“拱極”門。</p> <p class="ql-block">在昭化古城建城以前,這里曾設有一個關隘,叫“葭萌關”。城池建成以后,“葭萌關”依然存在,它就設在“臨清門”這里,而且名字并未改變。所以臨清門即是古城的西門,同時也是“葭萌關”的關口,全國僅此一處。葭萌關地扼嘉陵江與白龍江匯合處,背靠牛頭山險峻山峰,史稱葭萌關為“全蜀咽喉,川北鎖鑰”,“雖彈丸之地,但有金湯之固”。</p> <p class="ql-block">古城內(nèi)這條幽靜的巷子,明、清時期是富商居住區(qū),是當時的“富人區(qū)”。如今這些當年的豪宅大多改建成客棧。本人游覽古城期間就居住在這條街上,找找當年富豪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這是清代古城首富的豪宅,辜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古城內(nèi)的古街。</p> <p class="ql-block">古時凡有城池者,必建城隍廟。城隍爺是城市的保護者。昭化古城隍廟始建于唐代,曾于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多次重建。后毀于"文革",現(xiàn)在的城隍廟是2008年在原址復建的。城隍廟門有一副極具昭化地域特色的對聯(lián):天地奇觀兩江太極彰顯葭萌故地,香高神靈城隍古廟佑福昭化千秋。</p> <p class="ql-block">城隍廟大殿上左邊是觀音,右邊是財神,中間是城隍爺,可見城隍爺?shù)匚恢摺?lt;/p><p class="ql-block">傳說這位城隍爺原來是昭化縣令,姓高名繼安。他任縣令期間愛民如子,懲惡揚善,深得百姓擁戴。建城隍廟時被眾人推舉為城隍爺。</p> <p class="ql-block">古城中的孔廟大殿,古樸莊重。</p> <p class="ql-block">孔廟中的考棚,明、清時期的科舉考場。</p> <p class="ql-block">古城在唐代還出過一位清官“何易于”。何易于是唐文宗太和年間(公元826-836年)益昌(今昭化古城)縣令,為官清正廉潔?勤政愛民?更難能可貴的是,為了維護百姓的利益,他甘冒革職?坐牢?砍頭的風險,抵制上司的派遣,違抗朝廷的詔令。</p><p class="ql-block">這是唐代“孫樵”記述的一段何易于挽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何易于嘗為益昌令,縣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樸嘗乘春自上游,多從賓客歌酒。泛舟東下,直出益昌旁。至則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驚問狀,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蠶,隙不可奪。易于為屬令,當其無事,可以充役。”刺史與賓客跳出舟,偕騎還去。”</p><p class="ql-block">故事說:何易于任益昌(今昭化)縣令,他的頂頭上司乘船沿嘉陵江春游,來到何易于的地盤,要何易于派幾名纖夫拉纖。何易于把笏板插在腰間,自己為上司拉纖。上司大驚問為什么,何易于說百姓春耕太忙了,我沒什么事給你拉纖吧。他的上司與賓客跳出船,騎馬回去了。</p> <p class="ql-block">一段漢代古城墻遺跡。</p> <p class="ql-block">古街上的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古城的縣衙。</p> <p class="ql-block">古城夜景。</p> <p class="ql-block">從昭化古城騎車去廣元市。這些年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逢山隧道,“蜀道難”已經(jīng)成為歷史。</p> <p class="ql-block">遇水架橋,一輛小自行車就可以在蜀道上自由馳騁。</p> <p class="ql-block">一路追趕春天,走著走著花就開了。</p> <p class="ql-block">騎游來到“廣元市”,廣元是女皇“武則天”的家鄉(xiāng),游覽廣元“皇澤寺”。皇澤寺位于廣元市西郊嘉陵江畔,背依烏龍山,舊稱烏奴寺,又名川主廟,是為了紀念李冰父子而建的。后因武則天生于廣元,又當了皇帝,川主廟被改名為皇澤寺,現(xiàn)在的皇澤寺是清代修復的。是一座依山取勢,古樸典雅,氣勢巍然的古建筑寺院。</p><p class="ql-block">皇澤寺是中國歷史上一座獨具特色的寺廟,它既是一座佛教寺廟,又是一座祭 祀武則天的祠宇。</p> <p class="ql-block">據(jù)說這是“武則天”為她自己造的字,比喻自己既是皇帝又是皇后,如日月當空。真不知道這個字怎么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初唐貞觀年間,利州(今廣元)都督武士彟(武則天的父親)曾在寺內(nèi)開窟造像。據(jù)說其夫人揚氏在寺南之江潭乘舟游玩時感龍孕而生下武則天。這是“皇澤寺”內(nèi)的二圣殿。</p> <p class="ql-block">大殿中央供奉著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真容銅像。</p><p class="ql-block">史書記載: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后,每次上朝議事,帝坐于東間,后坐于西間,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圣”。可見武則天登基前就參與朝政,而唐高宗軟弱無能,只是一個傀儡。</p> <p class="ql-block">武則天稱帝后,下詔賜寺名“皇澤”,取“皇恩浩蕩,澤及故里”之義,并在她晚年刻其真容貢奉在寺中。其真容為一石刻金妝像。這就是皇澤寺內(nèi)的武則天晚年石刻金妝像。</p> <p class="ql-block">皇澤寺的大佛樓。</p> <p class="ql-block">皇澤寺內(nèi)保存著從北魏時期至清代的豐富摩崖石刻造像。這些珍貴文物現(xiàn)僅存6個窟群,50個龕窟,大小佛像1203軀,大部分為盛唐時期的作品,分布在寺中“則天殿石龕”、“迎輝樓石龕”、“大佛樓石窟”、“中心柱石窟”、“五佛亭石龕”內(nèi)。</p> <p class="ql-block">記不清這是哪個石窟里的佛像了。只是覺得很精美。</p> <p class="ql-block">這是皇澤寺旁邊的“女皇文化陳列館”。</p> <p class="ql-block">陳列館內(nèi)詳細介紹了武則天和她家族的歷史,以及武則天的功績。感覺家鄉(xiāng)人還是有些偏愛這位女皇。</p><p class="ql-block">說到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對她的評價史書和各類文章典籍中,也是有褒有貶。本人學識淺薄,不敢妄加評論。但武則天死后,在她墓前給世人留下一座“無字碑”。是非功過任后人評說!游覽過中國多座帝王陵墓,陵墓碑文對逝者多為溢美之詞。武則天“無字碑”之氣魄、胸襟讓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游覽廣元“千佛崖”。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qū)老城北4千米處的嘉陵江東岸。始鑿于北魏時期,經(jīng)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又不斷開鑿。其開鑿歷史之長,居四川首位,也是四川省境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石窟群,素有“歷代石刻藝術的陳列館”之稱。</p><p class="ql-block">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全長388.8米,山崖頂高84米,窟龕最高處距地面45.5米,龕窟作多層次排列,最多達13層,現(xiàn)有54窟、819龕,大小造像7000多尊。占地面積7800平方米,建筑面積48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據(jù)清咸豐四年(1854年)碑文記載,全崖造像達“一萬七千有奇”。可惜在1935年國民政府修筑川陜公路時,一半以上造像被毀。現(xiàn)僅存龕窟400多個及大小造像7000余軀。</p><p class="ql-block">進入景區(qū)最先看到的竟然是這個佛窖。1935年修筑川陜公路時,大半佛窟被毀,佛像殘骸被分幾個佛窟埋藏。那個年代人活著都不容易,誰還會去保護文物呢?</p> <p class="ql-block">這是當年的老照片。1935年修筑的川陜公路(國道108線),與金牛古道重合從千佛崖下經(jīng)過。現(xiàn)在為了保護千佛崖,國家已經(jīng)將108國道改線。</p> <p class="ql-block">千佛崖佛窟中的佛像姿態(tài)端莊。</p> <p class="ql-block">千佛崖幸存下來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這位持蓮侍女身著薄紗裙,服飾的線條非常清晰流暢。</p> <p class="ql-block">感覺南方的摩崖佛像雕鑿更加細膩。</p> <p class="ql-block">大云洞居于千佛崖中心位置,規(guī)模最大,共計造像234尊,左右兩壁雕有148尊蓮花觀音像。窟正中一大佛立像為彌勒佛。據(jù)說這尊彌勒佛是武則天的化身。這尊彌勒佛立像后壁龕中,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坐像。按中國傳統(tǒng)應男左女右,而該二圣的排列是女左男右,佛龕男高女低,這體現(xiàn)出設計者的巧妙構思。</p> <p class="ql-block">這尊佛像形態(tài)端莊,氣宇軒昂。</p> <p class="ql-block">這尊佛像面帶笑容非常慈祥。</p> <p class="ql-block">這座佛窟佛像眾多,雕鑿精美,色彩艷麗。可惜當年修筑川陜公路時,民工在佛窟中居住并生火做飯。使佛窟受到很大的破壞。看著真讓人心疼。但當年國家積貧積弱,強敵入侵,民族危亡,也真的顧不上那么多了。現(xiàn)在國家繁榮昌盛,文化古跡得到了嚴格的保護。</p> <p class="ql-block">傳說女皇武則天出生時,有一只彩鳳繞她家房屋翱翔了一圈,便向東山飛去了。時任都督的武父一時興起,遂將利州(廣元古稱)西山改為烏龍山,東山喚名鳳凰山。</p><p class="ql-block">鳳凰樓位于東山公園最高處,是廣元市的地標性建筑,站在樓頂最高處可以俯瞰廣元市全景。遠看鳳凰樓既像一只高傲的金鳳凰,又像穿著龍袍站立著的女皇。</p> <p class="ql-block">在鳯凰樓頂俯看廣元市容。</p> <p class="ql-block">從廣元騎車去“明月峽”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一路橋隧相連,天塹變通途。</p> <p class="ql-block">來到明月峽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明月峽位于四川廣元嘉陵江西陵峽東段,面積 6.1 平方千米,距廣元33千米左右。</p><p class="ql-block">明月峽原名朝天峽,因旁邊的朝天鎮(zhèn)而得名。朝天,即朝拜天子之 意。因唐朝玄宗皇帝避“安史之亂”,南遷成都路過此地時,當?shù)毓賳T在此接待并朝拜而得名。明清時期,文人墨客們?nèi)±畎自姟扒屣L 清,明月明”之意,將朝天峽改名為明月峽。但當?shù)乩习傩杖韵矚g按舊俗稱其為朝天峽。</p> <p class="ql-block">明月峽可稱其為古蜀道咽喉中的咽喉,是當時連接南北的唯一通道,地勢險峻。數(shù)千年來,人們?yōu)榱舜蛲ㄊ竦溃谶@里留下了古今六條道路,所以人們又稱此處為中國交通史博物館,是研究中國古代和近代交通的重要場所。 這六條道路是:1、遠古時候山民們走出的羊腸小道。2、先秦時官府倡導在峽壁上建立的棧道。3、峽中江邊纖夫們走出來的纖道。4、嘉陵江上的航道。5、民國時期修建的川陜公路。6、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修建的寶成電氣化鐵路。</p> <p class="ql-block">明月峽古棧道和它上方的原川陜公路。</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可以看到對岸的寶成鐵路與古棧道隔嘉陵江相望。</p> <p class="ql-block">明月峽古棧道始建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當年川陜之間的交通要道“金牛道”的咽喉工程。是早于萬里長城的“國家重點工程”。當年秦軍入川,劉邦出蜀,諸葛亮北伐,這條棧道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從古至今圍繞這條棧道發(fā)生過數(shù)百次戰(zhàn)斗。棧道多次被燒毀,屢毀屢建。本人游覽過國內(nèi)許多景區(qū)的棧道,大多數(shù)都是鋼筋水泥的現(xiàn)代化棧道。而明月峽古棧道復建,完全仿照當年的建筑樣式,還利用了部分當年在巖壁上開鑿的樁柱孔。復建的棧道完全為木制。最大限度的還原了古棧道當年的風貌。</p> <p class="ql-block">明月峽古棧道遺址是迄今中國開鑿時間最早,形制結(jié)構最科學,遺存樁孔眼數(shù)量最多,保存最完好,最具古棧道風貌的地段。明月峽雄奇險峻,李白過此處留下了《蜀道難》不朽詩篇。不走古棧道,不知蜀道難。</p> <p class="ql-block">春秋戰(zhàn)國時期修筑的金牛古道從明月峽景區(qū)通過。這就是傳說中能日糞千金的金牛。貪財?shù)氖裢趺宥×κ块_路,迎金牛歸蜀,修筑了這條長安(今西安)到成都的金牛古道。迎來的卻是秦國的大軍。</p> <p class="ql-block">明月峽的險峻可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民國政府修建川陜公路時的艱難,而見一斑,當時工程技術人員試圖繞過明月峽另尋他途,但最終失敗了。不得不沿明月峽古棧道,在上方崖壁用炸藥炸開了一條凹槽式的道路,勉強通過了峽谷。這就是老川陜公路上有名的“老虎嘴”。現(xiàn)在“老虎嘴”已經(jīng)成為明月峽景區(qū)的一景。</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為保護文化古跡,老川陜公路(108國道)已經(jīng)改道。景區(qū)內(nèi)的一段公路變成了景區(qū)游覽路,供游客游覽觀光。</p> <p class="ql-block">從明月峽去漢中。退休前曾多次到四川出差,四川的公路交通變化太大了。</p> <p class="ql-block">走了一段縣級公路,還是體驗到了“蜀道難”。這段30多公里的路,大約推車10公路左右。因為坡度大彎道多,在條路夜間禁止客車通行。</p> <p class="ql-block">早春的川北山村風景如畫。</p> <p class="ql-block">騎游離開四川進入陜西,來到漢中市。漢中因漢水而得名。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發(fā)源于漢中市域的寧強縣。公元前451年,楚國在漢江中游的安康設漢中郡(轄今安康、漢中);東漢初,郡治遷入本地后仍稱漢中,延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據(jù)說漢中是劉邦的龍興之地,劉邦出漢中入中原擊敗項羽。因此把自己建立的王朝定名為漢朝。此后才有“漢人”、“漢族”的名稱。因此漢中自稱為“漢人老家”。這是漢中“漢人老家”漢文化美食一條街。</p> <p class="ql-block">游覽“興漢盛境”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興漢勝境位于漢中市近郊,景區(qū)以弘揚漢文化為要旨,不惜巨資(據(jù)說超過200億),極盡奢華。景區(qū)園林風光秀美,仿漢朝宮殿建筑形制精湛,氣勢恢宏。</p> <p class="ql-block">漢中“興漢盛境”景區(qū)主體建筑是一座宏偉的漢代皇宮。雖然是現(xiàn)代仿建的,但非常逼真、豪華。走入宮殿真有一種時光穿越感。</p> <p class="ql-block">宮殿內(nèi)部建筑大氣而精美,主要采用紅、黑、和金色三種主色調(diào)。這三種色彩在燈光的配合下,演繹著莊嚴與奢華。</p><p class="ql-block">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回到2000多年前那個比羅馬帝國更強盛的大漢盛世。這是我游覽過的最宏偉,最精美奢華的仿古建筑,感受到震撼和激動。</p> <p class="ql-block">宮殿內(nèi)展出各種精美的藝術珍品。</p> <p class="ql-block">廊道內(nèi)照明的宮燈,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p> <p class="ql-block">宮殿內(nèi)的“先祖堂”,很有幾分西方教堂的建筑風格。主要講述漢人的起源與漢人先祖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與我們漢人的先祖?zhèn)兒蟼€影。</p> <p class="ql-block">這座漢代皇宮大殿建筑風格的“先賢堂”。貢奉著我們漢族先秦歷史上的八位圣賢。</p> <p class="ql-block">八位可以稱呼為“子”的先秦圣賢。</p> <p class="ql-block">這座“創(chuàng)漢興漢堂”,很有些大型博物館的建筑風格,清新明快。</p> <p class="ql-block">“創(chuàng)漢興漢堂”貢奉著六位,對創(chuàng)立漢朝和興盛漢朝做出杰出貢獻的六位圣賢。</p> <p class="ql-block">這是興漢盛境中“漢樂府”的古裝歌舞茶座,是仿漢代皇宮的宴會大殿。古時帝王大宴群臣,帝王坐臺上群臣坐臺下,舞女在中間表演。如果時間允許坐下來一邊品茶,一邊看漢代歌舞表演,來一次漢朝的穿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游覽漢中拜將壇。拜將壇位于漢中市南門外,在古漢臺西南約200米處。相傳是當年劉邦拜韓信為漢大將軍,舉行隆重的授印儀式時所筑。登壇拜將時還留下了著名的《登壇對》。南臺下西面屹立一尊高大的石碑,正面上刻“漢大將韓信拜將壇”八個大字,背面刻詩一首:</p><p class="ql-block">辜負孤忠一片丹,</p><p class="ql-block">未央宮月劍光寒。</p><p class="ql-block">沛公帝業(yè)今何在,</p><p class="ql-block">不及淮陰有將壇。</p><p class="ql-block">說的是劉邦一統(tǒng)天下后,呂后與蕭何設計,在未央宮殺害了韓信。這就是民間所說的“成也蕭和,敗也蕭何。”雖然劉邦“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誅殺功臣。但韓信后來居功自傲,個人野心膨脹,也是他被殺的一個原因。</p> <p class="ql-block">游覽古漢臺(漢中博物館)。當年劉邦在漢中當漢王時的王府,就建在這里的一座三級臺地上。劉邦率軍由漢中出發(fā)逐鹿中原,擊敗項羽而定天下,故將國號定為漢。他駐過的高臺就被后人尊稱為古漢臺。宋代的張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猶是漢家基”的詩句,其中的“一坯土”,就是指殘存的高臺。</p> <p class="ql-block">古漢臺的最高處,是一座三層高樓--望江樓,它就是始建于南宋時期的天漢樓。望江樓高17.5米,融南北建筑之長,清末民初建筑風格,是漢中標志性的古建筑。</p><p class="ql-block">望江樓曾是漢中的最高層建筑,據(jù)說在過去,登臨三樓向南眺望,一眼就可以看見漢江,是人們飽覽漢中風光的最佳去處,正如望江樓二樓榴聯(lián)上寫的:"漢水東流幾千里,秦云北望第一樓"。現(xiàn)在,隨著漢中城市規(guī)模的拓展,登樓已不能望江了。</p> <p class="ql-block">望江樓對面,是建于明代的桂蔭堂,據(jù)說堂前那幾株大樹就是古漢桂,每逢中秋佳節(jié),香飄四溢,是漢中城內(nèi)尋香訪桂之處。堂內(nèi)陳列有漢中漢代史跡。</p> <p class="ql-block">古漢臺南院是漢臺碑林,里面的碑林博物館中最重要的一組陳列,這就是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褒斜道石門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漢臺碑林分為兩個陳列室:東面是褒斜古棧道陳列室,西面是石門十三品陳列室。</p> <p class="ql-block">石門十三品陳列室,陳列了從褒斜谷石門隧洞內(nèi)外鑿遷下來的13方精品摩崖石刻,又稱"漢魏十三品"。1967年修建石門水庫時,為搶救文物經(jīng)專家評審,從石門古棧道兩側(cè)近二百塊摩崖石刻中,精選出具有很高歷史研究和書法藝術價值的十三塊石刻,將石刻四周鑿空,整體鑿下,移存到漢中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袞雪》是魏王曹操的手書,"袞雪"旁有"魏王"二小字。原刻在石門南約半里的褒河水中的一巨石上,右行橫書,字徑45厘米,據(jù)說這是曹操絕無僅有的手跡。褒水流經(jīng)石門之下,因石多浪激,如飛雪翻滾。相傳建安二十年(215)和建安二十四年 (219)曹操兩次來漢中,在褒河邊見褒水浪花飛濺如滾雪之狀,遂大書"袞雪"二字以抒懷。"袞雪"本為"滾雪"之意,曹操曰:"袞在水邊,何以缺水?"</p> <p class="ql-block">本人學識淺薄,基本看不懂這些珍貴的摩崖石刻。就是聽講解,也是似懂非懂。但這一幅宋代的棧道交通法規(guī)我看懂了。</p><p class="ql-block"> 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p><p class="ql-block">這不但是我國最早的交通法規(guī),也是最早的交通禮儀,所以稱之為“儀制令”。初一看覺得有濃厚的封建意識。現(xiàn)代提倡人人平等,不分貴賤。但細想在特殊的時間、地點,人還是要分貴賤的,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例如國家領導人迎接外國元首,長安街封路,我們就應該避讓。</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騎游來到安康市,游覽“香溪洞”景區(qū)。香溪洞景區(qū)位于安康市城南約5公里處。據(jù)碑文記載,創(chuàng)建于明代成化初年。相傳是八仙呂洞賓的修行煉丹之地。昔稱“古洞仙蹤”,是陜南著名的道教圣地。</p><p class="ql-block">據(jù)說因山中小溪旁長有奇花“香團刺”(俗稱七里香),每逢春季盛開之時,花隨水轉(zhuǎn),水播花香,香味遠揚,令人陶醉,故名“香溪洞”。 </p> <p class="ql-block">進入香溪洞風景區(qū)需要經(jīng)過三座天門,這是景區(qū)的三天門。</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景區(qū)內(nèi)的“香溪”。可惜來的早了點,溪邊的“七里香”還沒開。</p> <p class="ql-block">景區(qū)內(nèi)的“仙洞”,傳說呂洞賓曾在洞中修仙。</p> <p class="ql-block">通往山頂“玉皇閣”的“天梯”。“天梯”又陡又長,本人沿天梯登上山頂,感覺確有幾分難度。</p> <p class="ql-block">山頂?shù)挠窕书w。</p> <p class="ql-block">山上始建于明成化初年的道觀。</p> <p class="ql-block">隔漢江遠眺“安瀾公園”的安瀾塔。江邊的崖壁上是安康市的宣傳口號“安寧康泰”。</p> <p class="ql-block">游覽安康市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游覽安康市博物館,一大收獲是較詳細的了解了有關“三線建設”。三線建設是指自1964年起,國家在中國中西部地區(qū)的13個省、自治區(qū)進行的一場,以備戰(zhàn)為指導思想的大規(guī)模國防、科技、工業(yè)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p><p class="ql-block">三線建設是中國經(jīng)濟史上一次極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遷移過程,發(fā)生背景是中蘇交惡以及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攻勢。</p><p class="ql-block">三線建設的實施,為增強我國國防實力,改善生產(chǎn)力布局,以及對中國中西部地區(qū)工業(yè)化做出了極大貢獻。但是由于三線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相對落后,各種配套設施不完善。造成有些企業(yè)單位在建成之后,經(jīng)營發(fā)展都出現(xiàn)困難。這種不因地制宜強行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的做法,導致后來一些企業(yè)破產(chǎn)和關停并轉(zhuǎn),造成很大損失。</p> <p class="ql-block">抗戰(zhàn)時期國民黨軍隊竟然把武當山的銅神像,拆下來運到漢中準備熔化了造炮彈。不知道是不是神仙顯靈,熔煉過程中熔爐竟然裂膛傷人,這才停止熔煉。這批珍貴的文物才得以幸存。那個國破家亡的年代神仙都不能自保,百姓的命運可想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如今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安詳?shù)亩俗诓┪镳^的玻璃展柜內(nèi),供游人欣賞。只有國家強大了,人民才有好日子過,神仙也是如此啊。</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江区|
孝义市|
云南省|
聂拉木县|
万盛区|
黎城县|
德化县|
晴隆县|
古交市|
墨脱县|
长宁区|
遂川县|
依安县|
商水县|
布尔津县|
昆明市|
嘉义县|
丹东市|
兰西县|
绥滨县|
调兵山市|
扶沟县|
天长市|
嫩江县|
凤城市|
湘西|
临漳县|
金山区|
山西省|
思南县|
乐至县|
泌阳县|
大连市|
搜索|
和政县|
瓮安县|
新乡县|
德州市|
怀远县|
龙口市|
东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