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3日,我們乘坐艾瑪?shù)纤梗ˋmadeus)號游輪,從德國科隆出發(fā),經(jīng)過18小時的航行,抵達(dá)荷蘭的阿姆斯特丹。</p><p class="ql-block">早餐后,即去參觀了位于阿姆斯特丹的荷蘭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當(dāng)我們推開荷蘭國家博物館的大門時,就走進(jìn)了人類藝術(shù)的至高殿堂,這里鋪展開來的是人類最崇高的智慧與藝術(shù)。而我則是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去膜拜世界頂尖藝術(shù)家們的巔峰之作。毫無疑問,這是一次震撼心靈的視覺盛宴。</p> <p class="ql-block">荷蘭國家博物館文化藝術(shù)廣場</p><p class="ql-block">荷蘭國家博物館,始建于1798年,1808年正式開放。該博物館是荷蘭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世界十大博物館之一。1885年,博物館成為阿姆斯特丹的一座標(biāo)志性建筑。之后,阿姆斯特丹市立現(xiàn)代美術(shù)館(1896年)、梵高美術(shù)博物館(1973年)相繼建成。此外,于1888年4月,正式開幕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span style="font-size: 18px;">與國家博物館遙相呼應(yīng),</span>共同形成了如今以荷蘭國家博物館為中心的集繪畫、雕塑、藝術(shù)、音樂為一體的文化藝術(shù)廣場。</p> 阿姆斯特丹市立現(xiàn)代博物館<br>阿姆斯特丹市立現(xiàn)代博物館,是荷蘭一座現(xiàn)代藝術(shù)博物館,位于廣場的一角,其造型很奇特,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喜愛藝術(shù)的人們,在這里來一次邂逅藝術(shù)之旅。 梵高美術(shù)博物館<br>梵高是荷蘭最有名的畫家,梵高美術(shù)博物館建于1973年,收藏了梵高黃金時期最珍貴的200余幅畫作,約為其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 由于時間關(guān)系,我們只能透過窗明幾凈的玻璃,遠(yuǎn)眺博物館的大廳以及滾動播放梵高作品的巨大屏幕,感受魅力無窮的梵高藝術(shù)精華。 以梵高作品為主題的旅游紀(jì)念品商鋪,設(shè)置在廣場一偶,小巧精致、清新脫俗。介紹說,這是將藝術(shù)與商品結(jié)合的最好的一家特色小店。 荷蘭皇家音樂廳<div>荷蘭皇家音樂廳,與波士頓交響樂大廳、維也納金色大廳一同被視為世界上最佳音樂廳。道路一側(cè),擺滿了盛開著的象征美好、莊嚴(yán)、華貴與成功的荷蘭國花——郁金香。</div> <p class="ql-block">荷蘭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荷蘭國家博物館為紅磚外墻宮殿式的建筑,呈現(xiàn)出富麗堂皇的皇家氣派以及濃郁的藝術(shù)氣息。國家博物館以收藏倫勃朗、維米爾、哈爾斯等荷蘭“黃金年代”藝術(shù)巨匠的精品而著稱,數(shù)百年來一直是荷蘭文化景觀的核心靈魂。每年吸引慕名前往的世界各國游客,逾百萬人次,盛況不衰。</p> <p class="ql-block">荷蘭國家博物館研究圖書館</p><p class="ql-block">荷蘭國家博物館中的研究圖書館,是博物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荷蘭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藝術(shù)史圖書館,藏書量達(dá)45萬卷。這個圖書館基本保持了它最初的模樣,上下四層書架,高高的大廳,美麗精致的鐵質(zhì)螺旋梯和欄桿,書架上密密麻麻地擺放著各類藝術(shù)書籍,古樸簡單無裝飾,但卻蘊(yùn)藏著神圣和力量,散發(fā)著獨(dú)特的歷史氣息,被認(rèn)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圖書館之一。</p> <p class="ql-block">荷蘭國家博物館研究圖書館內(nèi)的鐵質(zhì)鏤花旋轉(zhuǎn)樓梯和欄桿,最能體現(xiàn)圖書館古樸、典雅、經(jīng)典、悠遠(yuǎn)的歷史印記。</p> <p class="ql-block">荷蘭國家博物館,以收藏荷蘭繪畫名家頂峰時期的杰作而聞名遐邇。其中最負(fù)盛名的是倫勃朗的巨幅油畫名作《夜巡》 。此外,博物館還陳列著眾多其他引人入勝的珍貴藏品以及各種雕塑和工藝品。</p> <p class="ql-block">荷蘭國家博物館一層大廳的</p><p class="ql-block">部分雕塑</p> <p class="ql-block">荷蘭國家博物館兩個余小時的參觀,讓我們在時間上“捉襟見肘”,不可能窮盡博物館館藏眾多的世界知名藝術(shù)珍品。但是,即便是走馬觀花式的游覽,亦能極大地滿足我們對世界極品的渴望與探尋。</p><p class="ql-block">在大飽眼福的同時,整個心靈都在強(qiáng)烈地期待時間的停止,屏心靜氣,快速反應(yīng),滿目所及的世界瑰寶蔚為大觀,感慨萬千。當(dāng)時的心情難以言表,無以復(fù)加。</p><p class="ql-block">在荷蘭國家博物館現(xiàn)場收集、記錄并整理了部分資料,將所見所思展示如下,既可持續(xù)欣賞,日后還能常常翻閱回顧。接著,讓我們走進(jìn)荷蘭國家博物館,欣賞部分展品。</p> <p class="ql-block">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p><p class="ql-block">(Rembrandt Harmenszoon</p><p class="ql-block"> van Rijn,</p><p class="ql-block">1606年~1669年),荷蘭現(xiàn)實(shí)主義繪畫巨匠,歐洲17世紀(jì)最偉大的畫家之一。倫勃朗的畫作體裁廣泛,擅長肖像、風(fēng)景、風(fēng)俗、宗教、歷史等畫作領(lǐng)域。</p><p class="ql-block">倫勃朗簡介:</p><p class="ql-block">1632~1640年,</p><p class="ql-block">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成熟階段。</p><p class="ql-block">1640~1648年,</p><p class="ql-block">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深化階段。</p><p class="ql-block">1648~1669年,</p><p class="ql-block">晚年生活的困難階段。</p><p class="ql-block">倫勃朗自畫像(來自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夜巡》(1642年)</p><p class="ql-block">倫勃朗最著名的畫作《夜巡》是一幅無價珍品,也是荷蘭國家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在博物館中,《夜巡》是唯一一幅被單獨(dú)罩在巨型玻璃房里的珍寶,嚴(yán)格控制其溫度與濕度,精心保護(hù)有加。</p><p class="ql-block">倫勃朗的《夜巡》,是為阿姆斯特丹城市保安繪制的一幅集體肖像畫。倫勃朗設(shè)計的情景是:保安隊接到報警,他們準(zhǔn)備出發(fā)去查看,隊長在交代任務(wù),有人在擦槍筒,有人在扛旗幟,周圍還有一群孩子在看熱鬧。這幅畫采用了強(qiáng)烈的明暗對比筆法,用光線塑造形體,畫面層次豐富,并富有戲劇性。它生動地刻畫了荷蘭人民反抗異族統(tǒng)治斗爭的場景,是帶有風(fēng)俗畫和歷史畫性質(zhì)的史詩性杰作。</p><p class="ql-block">畫面背景中有一頭戴高高禮帽的男子,在他身后左側(cè),依稀可見一位只露出半張面孔的男人,正在窺視發(fā)生的一切……據(jù)傳,這就是畫家本人。</p> <p class="ql-block">當(dāng)?shù)貙W(xué)生在老師的指導(dǎo)下,欣賞倫勃朗的名作《夜巡》。</p> <p class="ql-block">東方三博士拜見耶穌</p><p class="ql-block">(約1480~1485)</p><p class="ql-block">蓋爾特根·托特·辛特·揚(yáng)斯</p><p class="ql-block">(Geertgen tot Sint Jans,</p><p class="ql-block">約1460~1495年),</p><p class="ql-block">尼德蘭畫家</p><p class="ql-block">注:舊時尼德蘭地區(qū),包括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北部部分地方。</p><p class="ql-block">畫中的東方三博士,分別代表來自中世紀(jì)已知的三個大陸:歐洲、亞洲和非洲,他們在向新生兒耶穌致敬。</p> <p class="ql-block">耶西之樹</p><p class="ql-block">作者同上</p><p class="ql-block">畫中象征性地描繪了基督的家譜。底部是耶西的睡像,耶西是一系列國王的祖先,包括所羅門、大衛(wèi)和耶穌。中部拿著豎琴的是大衛(wèi)王。頂部,圣母坐在寶座上,圣子坐在她的腿上。</p> <p class="ql-block">十字架(1507~1510年)</p><p class="ql-block">科內(nèi)利斯.范.雅各</p><p class="ql-block">(Cornelisz van Oostsanen, </p><p class="ql-block">Jacob,1475~1533年),</p><p class="ql-block">荷蘭畫家。</p><p class="ql-block">藝術(shù)家選擇了一個很高的視角,描繪了基督在各各他山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情景。在此,畫家創(chuàng)造了一個更廣闊的景觀,使耶穌受難的故事情節(jié),獲得連續(xù)渲染的效果。這種敘事性描繪筆法,在中世紀(jì)的繪畫中被廣泛使用。</p> <p class="ql-block">圣·杰羅姆和圣·凱瑟琳</p><p class="ql-block">(約1480~1490年)</p><p class="ql-block">杰羅姆和凱瑟琳,坐在玫瑰花叢旁的一張長滿草的長椅上。凱瑟琳是國王的女兒,宮廷貴婦們的榜樣。凱瑟琳的腳下是一把劍和一個破碎的輪子,她手里拿著一本昂貴的心形書籍,被認(rèn)為可能是一本世俗言情書。杰羅姆則溫柔地?fù)崦{子。</p> <p class="ql-block">一對夫妻的肖像</p><p class="ql-block">(1529年)</p><p class="ql-block">邁爾頓·范·希姆斯柯克</p><p class="ql-block">( Maarten van </p><p class="ql-block">Heemskerck,</p><p class="ql-block">1498~1574年),荷蘭畫家。</p><p class="ql-block">一個男人正忙著記賬,他的妻子賢惠地坐在紡車旁。該男子的肖像(商人)是荷蘭公民最早的職業(yè)肖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一群衛(wèi)兵(1529年)</p><p class="ql-block">迪爾克·雅各布斯</p><p class="ql-block">(Dirck Jacobsz,約1497~</p><p class="ql-block">1567年),荷蘭畫家。</p><p class="ql-block">這是已知的,最早的荷蘭民兵的畫像,畫中17個男人驕傲地凝視著我們。其中右上角手握畫筆的是畫家自己。最下面一排右起第四個人看上去是隊長。衛(wèi)兵負(fù)責(zé)城市秩序、公共安全和保衛(wèi)城市。</p><p class="ql-block">這幅集體肖像是資產(chǎn)階級自我意識和自信的教科書范例,典型的荷蘭風(fēng)格。</p> <p class="ql-block">儲藏豐富的廚房(1566年)</p><p class="ql-block">約阿希姆·布克萊爾</p><p class="ql-block">(Joachim Beuckelaer,</p><p class="ql-block">約1533~約1570/4),</p><p class="ql-block">佛蘭德斯畫家。</p><p class="ql-block">注:佛蘭德斯,西歐的一個歷史地名,包括現(xiàn)在的比利時的東弗蘭德省和西弗蘭德省、法國的加來海峽省和諾爾省、荷蘭的澤蘭省。</p><p class="ql-block">約阿希姆·布克萊爾擅長描繪市場和廚房場景,精心陳列食品和家用設(shè)備。這幅油畫<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豐盛的食物令人印象深刻,它</span>讓觀賞者充分領(lǐng)略了畫家在此類主題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蓋世才華。</p><p class="ql-block">但這幅畫的主題并不是蔬菜、肉、燉菜和鍋碗瓢盆,而是在背景中顯現(xiàn)出來的基督拜訪馬大和瑪麗亞的情景。這種前景和背景的對比,表現(xiàn)出畫家不屈于市俗的作畫理念。</p> <p class="ql-block">雞蛋舞(1552年)</p><p class="ql-block">彼得·阿爾岑</p><p class="ql-block">(Pieter Aertsen,</p><p class="ql-block">約1507~1575年),尼德蘭畫家,最具特色的是他的風(fēng)俗畫,被認(rèn)為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風(fēng)俗畫先驅(qū)。</p><p class="ql-block">此畫描述的是,在一家妓院,一個年輕人隨著風(fēng)笛手的音樂跳著雞蛋舞。舞蹈的規(guī)則是,舞者把一個雞蛋放在劃定的圈里滾動,但不能碰碎,而且還需將一只碗蓋住雞蛋。畫家認(rèn)為,這是一種“毫無意義”的娛樂,加上對其他人物不敬行為的刻畫,起到對放蕩風(fēng)氣道德的警告。</p> <p class="ql-block">維納斯和阿多尼斯</p><p class="ql-block">(約1587年)</p><p class="ql-block">巴托羅美奧·斯普朗格</p><p class="ql-block">(Bartholomeus Spranger,</p><p class="ql-block">1546~1611年),佛蘭德斯畫家,一生專以完美的人體畫而著稱。</p><p class="ql-block">這幅油畫,描繪了獵人阿多尼斯正深擁著他熱愛的維納斯以作告別。油畫左下角,維納斯的陪同丘比特正在揮手與獵人告別。</p> <p class="ql-block">奧德修斯與娜烏西卡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雅克布·約爾丹斯</p><p class="ql-block">(Jacob Jordaens,</p><p class="ql-block">1593~1678年),佛蘭芒三大巴洛克畫家之一,一生致力于專業(yè)的宴會現(xiàn)場畫和宗教畫。</p><p class="ql-block">這幅畫出自荷馬神話史詩《奧德賽》,講述了從特洛伊歸來的英雄奧德修斯,遭遇海難赤身裸體、滿身泥濘。娜烏西卡公主和她的隨從,被他的狼狽不堪嚇了一跳。娜烏西卡給奧德修斯送上了食物和衣服,并把他帶回宮中,帶到母后之前,最后還將英雄平安送上歸程。</p> <p class="ql-block">宴會風(fēng)格生活·靜物畫</p><p class="ql-block">阿德里安?凡?烏德勒支</p><p class="ql-block">(adrian van utrecht,</p><p class="ql-block">1599~1652年),</p><p class="ql-block">比利時畫家,擅長靜物畫。</p><p class="ql-block">這幅油畫中,玻璃杯和花瓶在昏暗的光線下泛出微光。檸檬與龍蝦的色彩形成鮮明對比,葡萄、桃子和草莓柔軟的果肉與瓷盤冰冷的表面構(gòu)成反差效果。在畫面背景中,則有金色高腳杯映襯著肉質(zhì)火腿。描繪大量水果以及其他食物的畫作中,通常會加入珍貴的玻璃器皿、蝶子以及裝飾性的容器。這種畫作通常被稱為“炫耀畫”或宴會靜物畫。</p> <p class="ql-block">人類的墮落(1592年)</p><p class="ql-block">科內(nèi)利斯·科內(nèi)利茲·</p><p class="ql-block">凡·哈勒姆</p><p class="ql-block">(cornelis cornelisz van </p><p class="ql-block">haarlem,1562~1638),荷蘭黃金時代著名畫家和制圖師,主要畫肖像以及神話與圣經(jīng)題材。</p><p class="ql-block">夏娃受蛇的誘惑(在畫中被描繪成擁有人的頭和軀干),偷食了禁果,并讓亞當(dāng)食用,夏娃因此犯下了無法饒恕的罪過。畫面左側(cè)(亞當(dāng)手臂的下方),偽裝成云朵的上帝顯現(xiàn)出來,并決意將亞當(dāng)和夏娃逐出伊甸園,之后他們成為了人類的祖先。</p> <p class="ql-block">伯利恒的兒童謀殺案</p><p class="ql-block">(1590年)</p><p class="ql-block">作者同上</p><p class="ql-block">猶太王希律聽說伯利恒生了一個孩子,注定要成為“猶太人之王”。于是,他殘忍地下令屠殺所有兩歲以下的孩子。畫家將這場大屠殺描繪成一場可怕的噩夢,恐怖接踵而至:在左下方,一個士兵割斷了一個孩子的喉嚨;而在他們的上方,一個女人挖出了一個士兵的眼睛,整個畫面觸目驚心。</p> 沐浴的芭絲謝芭(1594年)<div>作者同上</div><div>芭斯謝芭是《圣經(jīng)》中一個重要的美女。大衛(wèi)王在屋頂上看到芭斯謝芭在兩個仆人的幫助下在屋外沐浴,便愛上了美麗的芭絲謝芭。畫面背景芭斯謝芭的形象,被大衛(wèi)王顯影在宮殿外墻的墻根處。畫中并沒有大衛(wèi)王的影子,但大衛(wèi)王卻讓觀者承擔(dān)了監(jiān)視三個裸體女人的角色。</div> <p class="ql-block">繪畫課(1808年)</p><p class="ql-block">路易斯·莫里茨</p><p class="ql-block">(Louis Moritz ,</p><p class="ql-block">1773~1850年),荷蘭畫家。</p><p class="ql-block">畫中通過臨摹一尊古典半身像,一個女人正在完善她的繪畫技巧。房間的裝飾靈感來源于古典文物,女人的服飾也讓人聯(lián)想到希臘或羅馬的長袍。</p> 音樂課(1808年)<div>作者同上</div><div>這兩部作品都強(qiáng)調(diào)了19世紀(jì),富裕女性藝術(shù)教育的重要性。</div> <p class="ql-block">彈奏樂器的女人(1633年)</p><p class="ql-block">讓·米恩斯·莫萊納爾</p><p class="ql-block">(Jan Miense Molenaer,</p><p class="ql-block">1610~1668年),</p><p class="ql-block">荷蘭風(fēng)俗畫家。</p><p class="ql-block">在17世紀(jì),家庭音樂非常流行,許多有錢人的家里都會演奏至少一種樂器。畫中的年輕女子正在彈奏鍵盤琴,嘴角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兩個孩子專心地聽著。樂器的蓋子上繪有圖案,展現(xiàn)的是一對高貴夫婦在鄉(xiāng)村漫步的場景。一個男子正在走進(jìn)房間。這幅畫的構(gòu)圖充滿愛情的象征意義:當(dāng)時,表現(xiàn)愛情常用演奏音樂來隱喻,而琴上栓著的猴子是對情欲的警告。</p> <p class="ql-block">自畫像(1887年)</p><p class="ql-block">文森特·威廉·梵高</p><p class="ql-block">(Vincent Willem van Gogh,</p><p class="ql-block">1853~1890年),</p><p class="ql-block">荷蘭后印象派畫家。</p><p class="ql-block">1886年,梵高從他的哥哥西奧那里,聽說了法國繪畫有了新的多彩多姿的風(fēng)格后,搬到巴黎定居。他很快改變了畫風(fēng),摒棄了在荷蘭時期使用的暗色和濁色色調(diào),轉(zhuǎn)而使用較為明亮的顏料。他的畫作技法也發(fā)生了改變,由原先油彩淋漓的恣意揮灑變?yōu)槎坦P觸點(diǎn)描。他將自己作為現(xiàn)成的免費(fèi)模特進(jìn)行創(chuàng)作,在自畫像上嘗試了法國的風(fēng)格。當(dāng)然,這樣做主要是為了節(jié)省支付模特的成本。梵高用富有節(jié)奏的筆觸和鮮明的色彩,把自己描繪成一個穿著時髦衣服的巴黎人。自畫像標(biāo)志著凡高畫風(fēng)向亮色的印象派風(fēng)格的轉(zhuǎn)變。</p> <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路德教堂附近</p><p class="ql-block">(1885年)</p><p class="ql-block">作者同上</p><p class="ql-block">《麥田》風(fēng)景畫。受弗蘭斯·哈爾斯和倫勃朗作畫風(fēng)格的影響,梵高帶了一個小畫板和一只畫盒,用快速的筆觸使這一景色永垂不朽。</p> 有樹的河岸(1887年)<div>作者同上</div><div>梵高1886年搬到巴黎,了解了法國印象派的繪畫風(fēng)格。在這幅畫中,他嘗試了明亮鮮艷的色彩,簡短的線條筆觸和現(xiàn)代風(fēng)格的構(gòu)圖。這是在巴黎阿斯涅爾附近塞納河岸邊的特寫作品。</div> <p class="ql-block">摩納哥附近的濱海路</p><p class="ql-block">(1884年)</p><p class="ql-block">克勞德·莫奈</p><p class="ql-block">(Claude Monet,</p><p class="ql-block">1840~1926年),法國畫家,被譽(yù)為“印象派領(lǐng)導(dǎo)者”,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chuàng)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從蔚藍(lán)色海岸的馬丁角,莫奈畫出了通往摩納哥的沿海線。畫中山路上站著一個獨(dú)行者,太陽高懸,獨(dú)行者的影子映的很短。莫奈使用紅、綠、藍(lán),十分耀眼的顏色,在陽光的襯托下閃閃發(fā)光。這幅畫早在1900年就捐給了荷蘭國家博物館,但當(dāng)時,莫奈的作品還鮮為人知。</p> <p class="ql-block">七月(夏日繁花)(1900年)</p><p class="ql-block">雅各布斯·范·洛伊</p><p class="ql-block">(Jacobus van Looy,</p><p class="ql-block">1855~1930年),荷蘭畫家。</p><p class="ql-block">在這幅畫中,畫家慷慨地澆灌了大面積的藍(lán)色鮮花(羽扇豆)。畫的背景依稀可見房子和樹籬后面的干草車,畫的右下角,有一個倒扣在花叢中的花盆。很顯然,這幅畫的靈感來自于梵高的風(fēng)景畫,但雅各布斯·范·洛伊對自然和光線的表現(xiàn)更加真實(shí)一些。</p> <p class="ql-block">莉茲?安辛格肖像畫</p><p class="ql-block">(1902年)</p><p class="ql-block">特蕾莎·施瓦茨</p><p class="ql-block">(Thérèse Schwartze,</p><p class="ql-block">1851~1918年 ),荷蘭上流社會首屈一指最受歡迎的女肖像畫家,能為最親近的人畫像是她的最愛。</p><p class="ql-block">這幅畫特蕾莎·施瓦茨最好的肖像作品之一。畫中的主人是其侄女及合伙人莉茲?安辛格。畫家以她女性特有的細(xì)膩筆觸,采用強(qiáng)烈的明暗對比手法,營造出一種溫馨的氛圍。透過帽檐下女子露出的自信眼光,通過衣袖透明布料可見女子豐潤的手臂,質(zhì)感超強(qiáng)。同時,畫家大膽地使用鮮艷的紅色,搭配鮮活的綠色,散發(fā)出強(qiáng)大的氣場,令人贊嘆。</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女子與“帕克”</p><p class="ql-block">(1879~1885年)</p><p class="ql-block">作者同上</p><p class="ql-block">畫中身著意大利服裝的年輕女子與愛犬帕克交換了一個眼神,一個優(yōu)美又充滿溫情的瞬間被定格。此時女子正背轉(zhuǎn)身姿,露出年輕、迷人的肩頸,動作自然松弛,充滿美感。她正低頭望向帕克,與帕克真誠仰望的眼神交接,頓時融化了整個畫面。</p> <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宮殿大街處的</p><p class="ql-block">運(yùn)河橋(1898年)</p><p class="ql-block">喬治·亨德里克·布萊特納</p><p class="ql-block">(george hendrik breitner,</p><p class="ql-block">1857~1923年),荷蘭畫家和攝影師,也是阿姆斯特丹印象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他用自己的畫筆和相機(jī)以及他的獨(dú)特視角,生動記錄了那個時代阿姆斯特丹的街道、港口和城市底層市民的日常生活。</p><p class="ql-block">這幅畫,描繪了一個灰蒙蒙的冬日,阿姆斯特丹的某座橋梁。一位女士緊裹著皮草大衣朝我們走來。在她身后,一位婦女手拉著孩子,旁邊跟著一條小狗。這幅畫,女人走過來的方式和圖像的剪輯,非常具有攝影性,給人的印象是清晰的攝影作品。</p> <p class="ql-block">路易斯·羅耶和卡羅琳娜?</p><p class="ql-block">克里斯特的肖像(1830年)</p><p class="ql-block">查爾斯·范·貝弗倫</p><p class="ql-block">(Charles van Beveren,</p><p class="ql-block">1809~1850年),比利時浪漫主義畫家,以其細(xì)膩的風(fēng)景畫和人物畫而著名。</p><p class="ql-block">這幅畫的主人是路易斯?羅耶和卡羅琳娜?克里斯特夫婦,他們在羅馬逗留了一年,被抓拍到的畫像。路易斯?羅耶坐在他的雕塑工作室中,周圍環(huán)繞著他的作品。卡羅琳娜?克里斯特的肖像畫上,可以看到路易斯的雕像作品,而她手中的一封信和墻上的一幅風(fēng)景畫,暗示他們正在意大利旅程。卡羅琳娜?克里斯特脖子上掛著的十字架吊墜,說明其天主教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黃色騎兵(1885~1886年)</p><p class="ql-block">作者同上</p><p class="ql-block">黃色騎兵(因?yàn)樗麄冎品系狞S色絲帶)的精英軍團(tuán),以極快的速度從沙丘中飛馳而來。前面的指揮官扯住韁繩讓馬減速,他的戰(zhàn)馬欲騰空躍起……畫家充分利用了騎兵們紅黑相間的頭飾和制服上的黃色絲帶,重復(fù)使用這些顏色,增強(qiáng)了軍隊的活力。最前面飛奔的馬揚(yáng)起沙子,模糊了后面騎兵的視線,剩下的黑、黃、紅的色彩則更加顯眼醒目。</p> <p class="ql-block">捕撈靈魂</p><p class="ql-block">阿德里安?彼得茲?凡?</p><p class="ql-block">德?范尼</p><p class="ql-block">(Adriaen Pietersz. Van De </p><p class="ql-block">Venne,1589~1662年),</p><p class="ql-block">荷蘭畫家。</p><p class="ql-block">這幅寓意畫表現(xiàn)了12年的休戰(zhàn)期間,新教和天主教教會不辭辛苦爭相“贏得靈魂”的社會現(xiàn)實(shí)。油畫通過視覺雙關(guān)和隱喻,生動地刻畫了當(dāng)時的宗教現(xiàn)狀。左岸是信奉新教的北方荷蘭人,右岸是信奉天主教的南方荷蘭人,在寬闊的河流中,雙方都在捕撈靈魂。而新教徒顯然比天主教徒收獲要多。此外,陽光照耀著左岸,樹木翠綠茂盛。但天主教徒所在河岸的上空聚集著烏云,樹枝已經(jīng)凋零。這是詩篇啟示,暗喻新教像一棵被陽光雨露滋潤的樹,蓬勃興旺,<span style="font-size: 18px;">畫家的宗教信仰顯而易見。</span></p><p class="ql-block">畫面左下角那位身穿咖啡色外套站立著的男人,是畫家給自己描繪的肖像,在他周圍是新教中的重要人物。</p> <p class="ql-block">飲水者</p><p class="ql-block">皮埃特·梅爾納斯</p><p class="ql-block">(Piet Meiners,</p><p class="ql-block">1857~1903年),荷蘭畫家。</p><p class="ql-block">這幅畫是根據(jù)享爾·莫格斯(Henr Murgers)的書改編的,書中描述了一位連酒都喝不起的法國藝術(shù)家的貧困狀況。面包和水的靜止?fàn)顟B(tài)從鏡子中反襯出來,以及窗外樹葉的凋零和清冷蕭條背景的刻意寫實(shí),寓意藝術(shù)家們無法忍受這種痛苦,就像倒映在鏡子中的面包和水,可望而不可及的苦澀生活。畫家認(rèn)為,整個畫面盡管是形式多樣性且微妙,但由于隱藏了色彩,以這種低調(diào)柔和的色彩,以顯示構(gòu)圖的平衡性。</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風(fēng)景與繪圖員</p><p class="ql-block">(約1650~1652年)</p><p class="ql-block">楊·博特(Jan·Both,</p><p class="ql-block">1618~1652年),荷蘭畫家、繪圖員,他為荷蘭的意大利風(fēng)景畫的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xiàn)。</p><p class="ql-block">我們的眼睛可以在這幅畫中漫游:沿著公路過橋,可見遠(yuǎn)處有一位坐在轎子上的旅行者,騾子馱著他的行李,橋上走過來一位繪圖員。畫家試圖讓我們相信,他的畫是從生活中的一個場景而來。其實(shí),這是畫家在荷蘭工作室里畫出來的。</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探險隊返回阿姆斯特丹</p><p class="ql-block">科內(nèi)利斯·克拉斯·</p><p class="ql-block">范·魏林根</p><p class="ql-block">(cornelis claesz. van </p><p class="ql-block">wieringen,1576~1633年),</p><p class="ql-block">荷蘭畫家。 </p><p class="ql-block">反映大航海時期,船隊從印度尼西亞群島返回的盛況。</p> <p class="ql-block">阿姆斯特丹維根達(dá)姆</p><p class="ql-block">大街上的書店(1820年)</p><p class="ql-block">約翰內(nèi)斯·耶爾格赫爾</p><p class="ql-block">(Johannes Jelgerhuis,</p><p class="ql-block">1770~1836年),</p><p class="ql-block">荷蘭畫家、戲劇家。</p><p class="ql-block">這幅畫,反映的是阿姆斯特丹的文化精英在這家書店里相遇。這些活動體現(xiàn)在畫面中滿滿的書柜、懸掛的橫幅、印刷品的包裝和地板上的印刷機(jī)上。畫家以其戲劇家獨(dú)特的眼光,利用強(qiáng)大的透視效果,使得書店更像是一座城市背景下的舞臺裝飾。通過書店的背景透視,觀賞者可以感受到的是一座城市。</p> <p class="ql-block">荷屬東印度皇家軍隊的撤離</p><p class="ql-block">(殖民士兵的運(yùn)輸)</p><p class="ql-block">(1883~1884年)</p><p class="ql-block">艾薩克·伊斯雷爾斯</p><p class="ql-block">(Isaac Israels,1865~1934年),荷蘭印象派畫家。</p><p class="ql-block">畫中的這支軍隊,即將離開鹿特丹,他們中的許多人來自貧窮和失業(yè)的農(nóng)村。1850~1900年間,約有8.5萬名士兵前往東印度群島,另有同樣數(shù)量的東南亞和西非的士兵就地增援共同作戰(zhàn),荷蘭政府試圖通過戰(zhàn)爭,加強(qiáng)對印度尼西亞群島的殖民統(tǒng)治。</p> <p class="ql-block">十字弓箭手協(xié)會慶祝</p><p class="ql-block">《蒙斯特條約》的宴會</p><p class="ql-block">(1649年)</p><p class="ql-block">巴塞洛繆斯·范·德·赫斯特</p><p class="ql-block">(Bartholomeus van </p><p class="ql-block">der Helst,1613~1670年),</p><p class="ql-block">荷蘭畫家。</p><p class="ql-block">1648年6月18日,阿姆斯特丹十字弓箭手協(xié)會舉行宴會,慶祝《蒙斯特條約》的簽署,這標(biāo)志著與西班牙的戰(zhàn)爭結(jié)束。衛(wèi)隊指揮官們握手以示和平,飲酒角杯被傳來傳去。鼓上貼著詩稿,贊美條約并抒發(fā)了阿姆斯特丹武裝民兵的勝利喜悅。</p> <p class="ql-block">三兄弟的肖像畫</p><p class="ql-block">(約1627~1632年)</p><p class="ql-block">托馬斯?德?凱伊塞爾</p><p class="ql-block">(Thomas de Keyser,</p><p class="ql-block">1596~1667年),</p><p class="ql-block">荷蘭畫家、建筑師。</p><p class="ql-block">畫中的十字架表明三個孩子來自天主教家庭,墻上的紙片給出了他們的名字,并說明年紀(jì)最小的男孩全身赤裸的原因,是他已經(jīng)拒絕接受所有財產(chǎn)。這幅作品可能是對基督教義的暗示:只有最窮困的人才能進(jìn)天堂之門。</p> <p class="ql-block">圣方濟(jì)各的愿景</p><p class="ql-block">(1583~1585年)</p><p class="ql-block">洛多維科?卡拉奇</p><p class="ql-block">(Lodovico Carracci,</p><p class="ql-block">1555~1619年),</p><p class="ql-block">意大利畫家。</p><p class="ql-block">這幅畫中,瑪麗亞與輕搖圣嬰的圣徒在一起。畫家借助昏暗背景與瑪麗亞周圍天堂之光間的對比以及濃郁的情感交流,得以強(qiáng)化圣方濟(jì)各的愿景與教義,讓人感受到了宗教的溫暖和祥和,展現(xiàn)了宗教藝術(shù)中的神秘與敬畏感。</p> <p class="ql-block">安特衛(wèi)普商人家庭的</p><p class="ql-block">三幅肖像畫(1635年)</p><p class="ql-block">雅各布?約爾丹斯</p><p class="ql-block">(Jacob Jordaens,</p><p class="ql-block">1593~1678年),</p><p class="ql-block">荷蘭佛蘭德斯畫家。</p><p class="ql-block">這幅畫中的三個人物,分別是母親(右面)、兒子(左面)以及兒媳(中間)。母親戴著黑色帽子反映出她的寡婦身份;兒子坐椅的左側(cè),畫有奉獻(xiàn)盤以及帶鐐銬的雕像,這暗示兒子已被任命為安特衛(wèi)普(比利時小城)的主施賑人員;兒媳則帶著昂貴的珍珠項鏈、手鏈和水晶獎?wù)隆?lt;/p> <p class="ql-block">一個尖叫的孩子(1615年)</p><p class="ql-block">亨德里克·德·凱澤</p><p class="ql-block">(Hendrick de Keyser,</p><p class="ql-block">1565~1621年)</p><p class="ql-block">亨德里克·德·凱澤是荷蘭一位建筑師和雕刻家,巴洛克風(fēng)格的藝術(shù)家,被認(rèn)為是荷蘭黃金時代的主要建造者,文藝復(fù)興時期的頂峰人物。</p><p class="ql-block">這件雕塑(下圖下方)描繪了愛神丘比特,偷了蜂蜜后被蜜蜂蟄了。希臘詩人忒俄克里托斯曾在一首詩里,描述了這一事件。雕塑家借鑒了這首詩,刻畫出一個極端的面部表情,特別傳神。</p> <p class="ql-block">靜物與魚,海鮮和鮮花</p><p class="ql-block">(1612~1615年)</p><p class="ql-block">克拉拉·皮特斯</p><p class="ql-block">(Clara Peeters,</p><p class="ql-block">1594~1657年),荷蘭畫家。17世紀(jì)極為罕見且成功的女性藝術(shù)家,以靜物畫著稱。這一時期之前的靜物畫多采用寓言性的表現(xiàn)手法,而皮特斯則更加注重表現(xiàn)物品的本身。</p> <p class="ql-block">一瓶花和一只死青蛙</p><p class="ql-block">(1634年)</p><p class="ql-block">雅各布·馬雷爾</p><p class="ql-block">(Jacob Marrel,</p><p class="ql-block">1614~1681年),荷蘭畫家。</p><p class="ql-block">雅各布·馬雷爾專門研究郁金香的各種神態(tài)。畫中,郁金香扮演著主要角色,紅白及紅黃條紋相間,形狀各異的郁金香格外引人注目。 雖然大自然創(chuàng)造了它們,但它們也會枯萎死亡——就像右邊那只死青蛙一樣。</p> <p class="ql-block">滑冰者的冬季風(fēng)景(1608年)</p><p class="ql-block">亨德里克·艾弗坎普</p><p class="ql-block">(Hendrick Avercamp,</p><p class="ql-block">1585~1634年),荷蘭畫家。</p><p class="ql-block">這幅畫,描述了眾多滑冰者在冰凍河流上享受生活的一天,房屋旁邊的村民在做著日常的家務(wù),生動地再現(xiàn)了阿姆斯特丹冬季的生活情景。冬日的天空是蕭瑟的,樹木是寂寞凄涼的,但畫家運(yùn)用濃近淡遠(yuǎn)的空間透視法與鮮艷色彩,使畫面充滿立體感與活力。哪怕一年四季中最沉寂的冬季,冰雪覆蓋、萬物蕭條,在他的筆下也是繽紛多姿、輕松愉快的。</p> <p class="ql-block">路易?拿破侖</p><p class="ql-block">(1778~1846年)</p><p class="ql-block">1806~1810年間,路易?拿破侖擔(dān)任荷蘭國王(任荷蘭國王時稱洛德韋克一世,Lodewijk I),素以仁政治天下,深受臣民的愛戴。他致力于推廣荷蘭文化,并參與創(chuàng)立了荷蘭皇家藝術(shù)和科學(xué)院、荷蘭國家圖書館和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即荷蘭國立博物館前身)。</p> <p class="ql-block">萊斯貝特的肖像</p><p class="ql-block">(1430年)</p><p class="ql-block">“很久以來,我一直在尋找一個敞開心扉的人”,這句中世紀(jì)荷蘭語,寫在S形的旗幟上。畫中主人來自荷蘭的貴族家庭,她戴著婚禮上的珠寶:一條項鏈、五枚戒指和一條帶小鈴鐺的腰帶。</p> <p class="ql-block">跪在圣·艾格尼絲前祈禱</p><p class="ql-block">(1465年)</p><p class="ql-block">格爾特魯伊·海克</p><p class="ql-block">(Geertruy Haeck)</p><p class="ql-block">圣·艾格尼絲是天主教中的圣徒,被敬奉的童貞女及殉道者。</p> <p class="ql-block">慈悲的撒瑪利亞人</p><p class="ql-block">(1537~1545年)</p><p class="ql-block">畫中描述了一個來自撒瑪利亞帶著頭巾的男人,正在安撫幫助一個因野蠻暴力而受傷的人。</p> <p class="ql-block">游客正在觀賞墻上掛著的油畫</p><p class="ql-block">《滑鐵盧之戰(zhàn)》</p><p class="ql-block">(1824年)</p><p class="ql-block">讓?威廉?皮尼曼</p><p class="ql-block">(Jan Willem Pieneman,</p><p class="ql-block">1779年~1853年),</p><p class="ql-block">荷蘭畫家。</p> <p class="ql-block">抹大拉的瑪麗亞</p><p class="ql-block">(1480年)</p><p class="ql-block">卡洛·克里韋利 </p><p class="ql-block">(Carlo Crivelli,</p><p class="ql-block">1435~1495年),</p><p class="ql-block">意大利文藝復(fù)興時期的畫家。</p><p class="ql-block">這幅畫根據(jù)該圣經(jīng)故事進(jìn)行創(chuàng)作,抹大拉的瑪麗亞是一個遇見耶穌的人,畫中抹大拉的瑪麗亞右手高舉盛油膏的罐子,卷曲的長發(fā)極富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肖像畫(1670年)</p><p class="ql-block">簡·德·貝恩</p><p class="ql-block">(Johanna Ie Gillon,</p><p class="ql-block">1633~1702年),肖像畫家。</p><p class="ql-block">畫中主人穿著奢華的服飾,手持琵琶,神情自若,展示她高貴的氣質(zhì)與非凡的音樂天賦。</p> 名畫欣賞 <p class="ql-block">荷蘭國家博物館的展品,除了17世紀(jì)荷蘭高水平的繪畫作品外,還有其他獨(dú)具特色的珍品,比如栩栩如生的雕塑、精致的船模、精美的代爾夫特瓷器、裝飾藝術(shù)品以及17世紀(jì)的歷史文物等等,琳瑯滿目,應(yīng)接不暇。</p> 雕塑欣賞 <p class="ql-block">救世主基督(1598年)</p><p class="ql-block">喬瓦尼·巴蒂斯塔·卡奇尼</p><p class="ql-block">(Giovanni Battista </p><p class="ql-block">Caccini,1556~1613年)</p><p class="ql-block">這尊耶穌半身像是佛羅倫薩圣瑪麗亞貝內(nèi)德蒂家族帳幕的一部分。帶著救世主的表情,卡奇尼遠(yuǎn)離了他那個時代流行的冷酷風(fēng)格,充滿了即將到來的巴洛克風(fēng)格。</p> <p class="ql-block">約翰內(nèi)斯·蒙特的肖像</p><p class="ql-block">巴塞洛繆·艾格斯</p><p class="ql-block">(Bartholomeus Eggers,</p><p class="ql-block">1637~1692年),荷蘭雕塑家</p><p class="ql-block">這尊雕塑比較特別的是雕塑家引入了一個有趣的方法,將蒙特左手設(shè)計成擺弄衣領(lǐng)上流蘇的狀態(tài),惟妙惟肖,巧妙地隱藏了半身像的古板特征。</p> <p class="ql-block">一個陌生女人的肖像</p><p class="ql-block">(約1825年)</p><p class="ql-block">洛倫扎·巴托里尼</p><p class="ql-block">( Lorenzo Bartolini,</p><p class="ql-block">1777~1850年),</p><p class="ql-block">意大利的雕塑家。</p><p class="ql-block">巴托里尼是意大利雕塑藝術(shù)的革新者,他打破了當(dāng)時使用以古典古代為模型的傳統(tǒng)習(xí)慣,為新古典主義注入了,敏感的虔誠和自然主義的細(xì)節(jié)。巴托里尼從佛羅倫薩文藝復(fù)興時期的雕塑中汲取靈感,將女人的手放在胸前。巴托里尼的現(xiàn)代風(fēng)格,使他成為歐洲上游社會非常受歡迎的肖像畫家。</p> 作者同上 <p class="ql-block">大衛(wèi)</p><p class="ql-block">《舊約》記述了牧童大衛(wèi),用了投石彈弓殺死巨人歌利亞的故事。此雕塑展示大衛(wèi)做好致命一擊的準(zhǔn)備。</p> <p class="ql-block">其他藝術(shù)品欣賞</p><p class="ql-block">圣母與圣嬰的祭壇壁<br></p><p class="ql-block">教堂中的祭壇壁,描繪了圣母瑪麗亞懷抱圣嬰與圣希羅尼穆斯和尼古拉斯在一起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戰(zhàn)艦“威廉雷克斯”號模型</p><p class="ql-block">(1697~1698年)</p><p class="ql-block">荷蘭國家博物館的展廳里,有一艘高4.1米、長4.6米的“威廉雷克斯”號戰(zhàn)艦?zāi)P停胺Q夢幻之作。這個模型做工精細(xì),每個細(xì)節(jié)都展示著曾經(jīng)令荷蘭稱霸海上的高超航海技術(shù),再現(xiàn)荷蘭一度輝煌的海上霸主地位。</p> <p class="ql-block">代爾夫特藍(lán)瓷</p><p class="ql-block">代爾夫特是一座建于1246年的荷蘭古城,皇家代爾夫特藍(lán)瓷又稱為“代爾夫特藍(lán)”,是繼荷蘭風(fēng)車、奶酪、木鞋、郁金香外的又一張國家名片。</p><p class="ql-block">17世紀(jì)荷蘭東印度公司將大量中國瓷器(多為青花瓷)帶回荷蘭,這種白底藍(lán)花瓷器。深受荷蘭民眾的歡迎。代爾夫特小鎮(zhèn)的陶匠便開始模仿中國的青花瓷,不僅學(xué)習(xí)吸收了中國青花瓷的釉質(zhì)特點(diǎn)和染藍(lán)技術(shù),還借鑒日本瓷的彩繪工藝和技法,創(chuàng)造出了獨(dú)特的代爾夫特藍(lán)瓷。在技術(shù)上代爾夫特藍(lán)色突破了中國的青花瓷工藝,其藍(lán)色更為濃郁。代爾夫特藍(lán)瓷是荷蘭的國寶,它對歐洲的陶瓷發(fā)展有著極大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梳妝鏡(鎏金銀玻璃鏡)</p><p class="ql-block">約瑟夫?杰梅因?杜泰利斯</p><p class="ql-block">(1828~1829年)</p><p class="ql-block">國王威廉一世,請杜泰利斯為他的女兒瑪麗安公主打造的一件梳妝臺,作為她與普魯士王子艾伯特的結(jié)婚禮物。</p> <p class="ql-block">蹲臥的靈緹犬(格力犬)</p><p class="ql-block">靈緹犬在歷史上曾被用作獵犬,憑借速度和靈敏性而成為珍貴品種。在中世紀(jì),它們還成為地位的象征,代表著一種帝王或貴族生活方式。雕像采用木質(zhì)材料,栩栩如生。狗領(lǐng)子上的盾形紋章表明它屬于貴族階層的寵物。</p> <p class="ql-block">有幸參觀荷蘭國家博物館,被博物館獨(dú)特的環(huán)境氛圍、藝術(shù)魅力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深深吸引、感動,并震撼到。有哲人說,若想探尋或認(rèn)識一個國家的歷史與文化,最快捷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就是參觀當(dāng)?shù)馗黝惒┪镳^。深以為然。</p><p class="ql-block">荷蘭國家博物館環(huán)境優(yōu)雅寧靜,館藏豐富而精湛,國家瑰寶琳瑯滿目,相信每位參觀者都經(jīng)歷了一次意義非凡的藝術(shù)洗禮。雖然不可能一一對應(yīng),并窮盡博物館中的藏品,但是,即便只是匆匆一覽,就足以讓我欣喜萬分。由于時間限定,只能留下意猶未盡的遺憾,期待再見……</p><p class="ql-block"> 2024.04.30 于上海</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源县|
张北县|
德钦县|
嫩江县|
仙游县|
库伦旗|
巴塘县|
滦平县|
嫩江县|
宣汉县|
遂川县|
宣恩县|
喀什市|
全州县|
阿拉尔市|
台州市|
高州市|
临泽县|
曲沃县|
铅山县|
东乌珠穆沁旗|
湛江市|
贵定县|
宜兰县|
阳高县|
灵丘县|
海原县|
观塘区|
如东县|
绥滨县|
萝北县|
区。|
库车县|
靖西县|
南川市|
屯昌县|
吉林市|
固原市|
苍梧县|
垣曲县|
马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