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書院在衡陽市湘江與蒸水交匯處的一座小山上,海拔69米。石鼓山雖小,卻峻峭挺拔,三面臨江,風光旖旎,竟有湖南第一名勝之稱。<div>石鼓書院始建于唐代,因建在石鼓山而得名。唐初,宰相齊映被貶為衡州剌史,建合江亭于山上。唐憲宗元和年間,衡州人李寬筑屋山巔,取名“尋真觀”,并在此靜心讀書,為石鼓書院之雛型。宋代太平興國二年(978年),宋太宗趙光義御賜“石鼓書院”匾額。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衡州人李士真請求郡守在石鼓山建立書院,招收生徒講學。<br></div><div>據說,石鼓書院是中國四大書院中創建最早,并具有確切史志記載的一座書院。作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湖湘文化發祥地的石鼓書院鼎盛了一千多年,在中國書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正所謂“石出蒸湘攻錯玉,鼓響衡岳震南天”。不幸的是,1944年7月,石鼓書院在衡陽保衛戰中毀于日寇炮火。2006年6月,衡陽市人民政府重修石鼓書院。<br></div> 二月初一日,徐霞客踩著泥濘的道路,游覽回雁峰,在雁峰寺千手觀音殿吃中飯,然后再去游覽石鼓書院。他在日記中寫道:“(石鼓)山在臨蒸驛之后、武侯廟之東,湘江在其南,蒸江在其北,山由其間度脈,東突成峰,前為禹碑亭,大禹《七十二字碑》在焉。其刻較前所摹望日亭碑差古(此碑比起前面臨摹的望日亭碑稍古一些),而漶漫殊甚( 但碑文模糊得很),字形與譯文亦頗有異者(徐霞客看得十分仔細!)。其后為崇業堂,再上,宣圣殿(供奉孔子的殿堂)中峙焉。殿后高閣甚暢,下名回瀾堂,上名大觀樓。西瞰度脊,平臨衡城,與回雁南北相對,蒸、湘夾其左右;近出窗檻之下,惟東面合流處則在其后,不能全括。然三面所憑牽,近而萬家煙市,三水帆檣;遠而岳云嶺樹,披映層疊,雖書院之宏偉,不及吉安白鷺大觀(與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宏比,規模稍小),地則名賢樂育之區[韓文公、朱晦庵、張南軒講學之所],而兼滕王、黃鶴之勝(歷代名賢樂于在此任教(韓愈、朱熹、張栻),兼有滕王閣、黃鶴樓的景色),非白鷺之所得侔矣(侔,相等。不是白鷺洲書院能夠比得上的)。樓后為七賢祠,祠后為生生閣,閣東向,下瞰二江,合流于前,耒水北入于二里外,與大觀樓東西易向。蓋大觀居山頂,收南北西三面之奇,而此則東盡二水同流之勝者。又東為合江亭,其址較下而臨流愈近。亭南崖側,一隙高五尺,如合掌東向,側肩入,中容二人,是為朱陵洞后門。求所謂‘六尺鼓’不可得。亭下瀕水有二石如豎碑,豈即遇亂輒鳴者耶?自登大觀樓,正對落照(夕陽)見黑云銜日,復有雨兆。下樓,踐泥濘冒黑過青草橋,東北二里入綠竹庵。晚餐畢,颶風怒號,達旦甫止,雨復瀟瀟下矣。”徐霞客這篇石鼓書院游記,短短五百字,有寫景,有抒情,有敘述,有對比,從西到東,一景不漏,可以作為當代導游的講解詞。 2023年11月26日下午三時,導航到達石鼓書院,停好車,進入景區,看到景區門口有一塊大石頭,大石頭上有七尊青銅塑像,名“石鼓七賢”。“七賢”是誰?那是石鼓書院創始人李寬,唐代韓愈、李士真,宋代周敦頤、朱熹、張栻、黃斡。將他們立在景區門前,讓游客一目了然。 進入景區,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四角亭,亭額掛著“禹碑亭”匾額,亭柱上有一副楹聯:蝌蚪成點畫,天地衍大文。該聯由當代著名書法家史穆題書。 再看亭中那塊禹碑,字跡彎彎繞繞,筆畫有點像蝌蚪的形狀,被稱為“蝌蚪文”。我看著這些文字,根本無法辨認。 禹碑旁邊附有明代狀元楊慎的一篇《禹碑釋文》,文字是認識的,但要讀懂此文,還是非常困難的。 過了禹碑亭,走過一座長橋,石鼓書院門樓立于高高的石階之上,說明那里的地勢較高。 門額“石鼓書院”四個字,是當代著名書法家沈鵬所書。大門兩邊掛有一副對聯:“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經中”,讀來既通俗易懂,又覺得涵義深奧。古代,石鼓書院以“四書五經”作為正統教材,這副對聯是石鼓書院的真實寫照。 進入石鼓書院,院子內有一個用石頭雕鑿而成的大鼓,置于石頭基座上。這種鼓,普通人一看都知道不能敲。《徐霞客游記》記載:“求所謂‘六尺鼓’不可得。”當年,徐霞客沒有看到,我們怎會看得到呢?不過,有史料介紹,晉代庚仲初《觀石鼓書》云:“鳴石含潛響,雷駭震九天。”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則載:“具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經,鼓鳴則有兵革之事。”那是說,“石鼓鳴,有戰事”,老百姓不愿看到戰爭,于是有位盧龍的大力士,在村民的鼓動下,一鼓作氣,將石鼓推入深潭。從此,人們再也沒有看過那個石鼓。現存的石鼓是1965年在陶鑄同志建議之下用花崗巖雕鑿而成的。 石鼓書院坐東朝西,進入書院后,一排排房屋沿著山坡逐級抬升,中間以石階相連。第二排建筑以中軸線為界,分為左右兩幢,南面一幢是武侯祠,北面一幢是李忠節公祠。兩所祠堂內分別寫有簡介:<div>武侯祠簡介:武侯,諸葛亮(181~234),因諸葛亮曾封過武鄉侯,故世稱武侯。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任荊州牧,諸葛亮以軍師駐臨蒸(今衡陽),督辦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軍賦。相傳諸葛亮就駐在石鼓山上。后人在臨蒸驛旁建武侯廟祭祀。宋代重修石鼓書院時,將武侯廟移至石鼓山(據《徐霞客游記》記載:“山在臨蒸驛之后,武侯廟之東。”說明那時候的武侯廟在石鼓山之西,并未移到山上)。南宋理學家張栻(1133~1180)曾作《武侯祠記》,并親書勒石立碑。</div><div>李忠節公祠簡介:李忠節公名節芾(?~1275),其時元軍將犯,李芾臨危受命,任潭州(今長沙)知州兼湖南按察使,率領軍民抵抗元軍三月有余。城破,舉家殉國。元代時就在衡州城南金鰲山李芾故宅建李忠節公祠,配祀李芾部將沈忠和衡陽縣令穆演祖,清代移建石鼓山。元代宋本與陳沆先后作《記》。清同治年間(1862~1864)重修石鼓書院時,彭玉麟(時任兵部右侍郎)為李忠節公祠題寫門聯:義烈炳潭州,千秋名義垂竹帛;崇祠仍故宅,一龕清供有梅花。</div> 參觀過兩座祠堂,向東登十數級石階,上面的地形稍窄,正中只有一幢建筑,為二層樓閣,歇山頂的大觀樓。樓前立有一尊孔子雕像。 走進大觀樓,底層正面墻上掛著七塊線刻人物畫像,那是石鼓書院“七賢”畫像,及其事跡。正是有了他們的杰出貢獻,才有今天名聲遠播的石鼓書院。廳內兩根柱上掛有一副長聯:珠璣文字任流傳,昌黎首唱,石湖繼吟,霞客紀游,姜齋感舊,佳節數從頭,太息前人俱往矣;錦繡江山煩指點,左挾岣嶁,右挹回雁,遠連青草,近接朱陵,風光都在眼,喜看形勝更超然。上聯“昌黎首唱”,“昌黎”是唐代大文豪韓愈別名,是他第一個作《合江亭》詩,故謂之首唱;“石湖繼吟”,南宋田園詩人范成大,號石湖,他在石鼓山作《石鼓書院》《合江亭》等詩篇;“霞客紀游”,說的是徐霞客游石鼓書院故事;“姜齋舊感”說的是王夫子,姜齋是其號,他曾以《摸魚兒》詞牌填《瀟湘小八景》詞。據衡陽文化學者甘建華考證,此聯由當代楹聯名家歐建鴻先生所撰。 走過大觀樓,后面一幢樓閣,名“合江亭”。有介紹說,合江亭始建于唐貞元三年(787年)至七年(791年)間,為衡州刺史齊映(757—795)所建。貞元十七年(801年)后,衡州刺史宇文炫又改建為樓閣式建筑。之后,石鼓山上的建筑屢有廢興,合江亭均在必建之列。唐永貞中(805年),韓愈遭貶途徑衡州,登石鼓山,游合江亭,留下千古名作《題合江亭寄剌史鄒君》長詩,后代步其韻而和者眾。合江亭亦因詩中“瞰臨眇空闊,綠凈不可唾”而稱“綠凈閣”至今底層猶掛“綠凈閣”匾額。合江亭門前有一副楹聯“石鼓雙江水;昌黎一首詩”,真實記錄了韓愈與合江亭的故事。<br> 合江亭堂上掛有一篇文章,正是韓愈所作《題合江亭寄剌史鄒君》,讀來頗有感慨。 站在合江亭后面的觀景臺上,望湘江與蒸江匯合一處向北流去,在煙波浩渺的江面上,有不少漁民劃著小船在打魚。夕陽下恰是一幅“漁舟晚唱”的優美畫面。 踏著石階走到江邊,回過身來朝上看,合江亭猶如一頭雄獅,俯瞰二江,守衛著衡陽人民的幸福安康。 從江邊沿著步道往回走,崖腳有個小山洞,旁邊石崖上刻著“朱陵后洞”“介崖”二幅字。這就是徐霞客日記中寫到的“ 亭南崖側,一隙高五尺,如合掌東向,側肩入,中容二人,是朱陵洞后門。”“朱陵”即道教尊崇的朱陵大帝,我們在衡山水簾洞游覽過“朱陵宮”。傳說,朱陵后洞與衡山朱陵宮相通。這在古代可能會有人相信,如今基本上是沒有人信的。不過在旅游景點上,有一點傳說,也并非壞事,給游客可多一點旅游中的樂趣。 這是連接石鼓山與西邊陸地的大橋。這樣看,石鼓山似乎是個島嶼。只是旱季橋底下干涸,人可以在橋下活動。到了雨季,橋下水位抬高,石鼓山就成了一座孤島。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诏安县|
高淳县|
陇西县|
横山县|
平潭县|
平乐县|
西昌市|
达州市|
扎囊县|
蒲江县|
太湖县|
蒙城县|
政和县|
九江县|
河东区|
北辰区|
攀枝花市|
丘北县|
龙陵县|
红原县|
普格县|
玉山县|
常山县|
桦川县|
赤峰市|
新闻|
玛曲县|
六盘水市|
万州区|
夏邑县|
靖江市|
新化县|
南京市|
永昌县|
琼结县|
蚌埠市|
华亭县|
博湖县|
新化县|
视频|
衡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