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杭州這座宛如一幅煙雨蒙蒙的水墨畫城市中,有一座橋,靜靜地橫跨于京杭大運河之上,見證著歷史的滄桑與城市的繁華,它就是拱宸橋。</p><p class="ql-block">拱宸橋,是京杭大運河南端的標志性建筑,現(xiàn)已成為杭州的一道亮麗風景,值得一游!</p> <p class="ql-block">4月27日,中午12點多鐘,我和愛人乘地鐵至拱宸橋東,前往探訪。</p><p class="ql-block">沿途風景,春色迷人。春光明媚, 百花盛開,春雨潤物,新綠吐芽。<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人間最美四月天,</span>春風吹過,處處生機盎然……</p><p class="ql-block">下午1點半左右,到達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走出地鐵站,遠遠望去,一條美麗的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好像穿越著時光,串出了屬于杭州的氣質(zhì)。而橫跨于京杭大運河之上的拱宸橋,似乎在向我們招手……</p> <p class="ql-block">拱宸橋離地鐵站不遠,步行10多分鐘可達。</p><p class="ql-block">當我們來到古橋前,近距離接觸巍峨高大雄偉壯觀的古橋時,為之震撼……</p> <p class="ql-block">拱宸橋,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區(qū)大關(guān)橋之北,東連麗水路、臺州路,西接橋弄街,連小河路。是三孔駝峰薄拱薄墩聯(lián)孔石拱橋,也是杭州古橋中最高最長的石拱橋,杭州的重要門戶。</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崇禎四年(1611)。橋長92.10米,高16米,橋面中段寬5.9米,兩端橋堍處寬12.2米。橋身用條石錯縫砌筑,橋上貫穿長鎖石,橋面呈柔和弧形。歷史上曾數(shù)度坍圮,今橋為清光緒十一年(1885),杭人丁丙主持重修。</p><p class="ql-block">橋名取自《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元。”喻四裔歸附,天下太平之意。清康熙乾隆數(shù)下江南,均是穿越此橋進杭。</p> <p class="ql-block">此橋見證了杭州從明朝以來的歷史變遷和發(fā)展。一座拱宸橋,半部杭州史。</p><p class="ql-block">這拱宸橋,對于杭州的意義很不一般。很久以前,返鄉(xiāng)的杭州人看到這座古橋后,總會不由自主地坦然和興奮起來。</p><p class="ql-block">遠走他鄉(xiāng)的游子見到故鄉(xiāng)熟悉的石拱橋迎面而來時,總會在心里喊出:我回來了!</p> <p class="ql-block">來到橋頂,舉目看向兩岸風光,思緒萬千……</p><p class="ql-block">運河上往來船只,連綿不絕,繁忙有序。俯看橋下,有<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四個防撞墩,上雕避水神獸蚣蝮(</span>中國古代神話中龍生九子之一),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為避免船撞而設(sh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古橋上的行人,來來往往,熙熙攘攘,游人如織。</p><p class="ql-block">比起西湖的秀美,錢塘江的奔放,融入人們生活之中的京杭大運河,沉淀了更多的煙火氣息。</p> <p class="ql-block">拱宸橋周邊,是清末杭州對外開放的最早地區(qū)。其時,橋下帆檣爭逐,橋上人煙紛雜。附近有海關(guān)、有花園、有游娛場所,有豪宅大院。</p><p class="ql-block">在杭州近百年現(xiàn)代化進程中,第一條鐵路、第一座紗廠均誕生于此。解放后,此處是杭州最重要工業(yè)基地。</p><p class="ql-block">今天雖大多搬遷,然高大寬敞的廠房倉庫,仍作為盛世遺珍,以各種展覽館、博物館、創(chuàng)業(yè)基地等形式保護呈現(xiàn)。</p> <p class="ql-block">橋車岸,是運河文化廣場。廣場上有一牌坊,牌坊上書寫“南北通津”、“利澤千秋”。</p><p class="ql-block">東橋頭,有一座雙層八角亭。亭內(nèi)有一石柱,石柱上刻有拱宸橋三次重建的經(jīng)歷。</p> <p class="ql-block">橋西,為歷史文化街區(qū)。<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京杭大運河和橋西歷史文化街區(qū),</span>靜靜的訴說著兩千多年中華民族的傳奇!</p> <p class="ql-block">據(jù)了解,中國大運河的歷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隋朝大規(guī)模開鑿了大運河,隋文帝楊堅開廣通渠,鑿山陽瀆。</p><p class="ql-block">隋煬帝楊廣即位后遷都洛陽,詔發(fā)民夫百余萬,開鑿通濟渠和永濟渠。開鑿了一條以洛陽為起點,以北京和杭州為北方和南方為終點,全長2700公里的南北運河。</p><p class="ql-block">而真正意義上的京杭大運河,直到元朝才形成。元朝定都北京,由于政治中心的北移,為了將江南的漕糧運到北京,元朝政府決定將大運河進行改造。元朝開鑿大運河和兩個人密切相關(guān),一個是元世祖忽必烈,一個是水利專家郭守敬,將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取直,比隋唐時期的大運河足足縮短了900公里。</p><p class="ql-block">這是世界上里程最長的人工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串聯(lián)起北京、天津、徐州、揚州、杭州等數(shù)十座城市。</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運河宛若驚龍,貫穿黃河、長江等五大水系,串起七大古都,連接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堪稱中華文明的又一條“母親河”。</p><p class="ql-block">2014年6月,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的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橋西歷史文化街區(qū),早在清同治年間,就是繁盛的水陸碼頭,被稱為“北關(guān)夜市”。車來人往,街市喧囂,還曾有個洋氣名字:小上海。</p><p class="ql-block">歷史倏忽而過,曾有的繁華不再,經(jīng)改造,原本落寞的拱宸橋一帶變身文化街區(qū),清末民初建筑風格,重現(xiàn)了曾有的氣質(zhì),保存了老杭州人的念想。</p><p class="ql-block">走在白墻黑瓦的建筑間,看到書院、醫(yī)館、手工作坊、博物館等充滿文化的設(shè)施和店鋪,錯落有序布滿街巷,為街區(qū)帶來了“文藝范”和“煙火氣”。運河文化的韻味融入街角里巷,歷史感和煙火氣在這里交織。</p><p class="ql-block">店鋪之間有通向運河的碼頭,便于水路交通和運輸物品。文化街區(qū)還聚集著眾多各具特色的小店,個性低調(diào)的招牌隨處可見,成了年輕人喜愛的文藝新地標。</p> <p class="ql-block">中華老字號“方回春堂”。始創(chuàng)于清同治六年,為錢塘方清怡先生所創(chuàng),是中國最古老國藥館之一。</p><p class="ql-block">“方回春堂”橋弄街店,古運河旁,老建筑古色古香,別有韻味。</p> <p class="ql-block">橋西直街,杭州最“詩”的一條街。</p><p class="ql-block">這里有拱宸書院和舒羽咖啡館兩個詩歌文化場所。</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常年活躍著一批往來的詩人身影。同和里弄堂里,圍墻上鑲嵌著“魯迅、周作人、豐子愷、郁達夫、陳鶴琴、蔣維喬、俞平伯”等文化名人與拱宸橋的因緣。</p> <p class="ql-block">在橋西,我們還參觀了杭州工藝美術(shù)博物館、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等景點。</p><p class="ql-block">這些景點由原運河沿岸老廠房等工業(yè)遺存改造而成,現(xiàn)已成為運河畔亮麗的人文景觀。</p><p class="ql-block">橋西,漫卷歷史,滿載文化,大氣古樸,浸潤繁華煙火。</p> <p class="ql-block">黃昏時分,漫步在拱宸橋上,眺望遠方,心曠神怡。<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春風拂面,</span>欣賞著運河兩岸一座座江南特色建筑在霓虹燈映襯下的美景,格外愜意……</p> <p class="ql-block">圖文:徐飛云</p><p class="ql-block">時間:2024年4月27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睢宁县|
荆门市|
顺义区|
湟源县|
咸阳市|
建阳市|
临清市|
开原市|
浦县|
宜兴市|
霍州市|
米易县|
舟山市|
富源县|
平阳县|
清原|
肇州县|
康保县|
镇安县|
宁德市|
乌兰县|
康保县|
兰考县|
东方市|
永德县|
民勤县|
资阳市|
湄潭县|
拉孜县|
昌宁县|
株洲市|
宜城市|
东兴市|
泰和县|
阳谷县|
克东县|
克山县|
静宁县|
平顶山市|
浦县|
虹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