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莊子像和孔子像的區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馬遠《孔丘像》的誤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馬遠《孔丘像》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是美術史學界“普遍公認”的南宋畫家馬遠的真跡和宋代孔子畫像代表作品。然而有多種證據顯示,此畫并非馬遠真跡,畫面中的人物形象也不是孔子,而是莊子。李烈初認為此畫是余紹宋所藏馬遠《莊子像》的模本,但根據筆者考察,此畫的摹本來自1920年刊登在《時報圖畫周刊》上的一幅冠名為馬遠的《孔子像》,兩者都是民國收藏家狄平子的舊藏。而《時報圖畫周刊》中的這幅《孔子像》又臨摹自余紹宋所藏《莊子像》。所以,現存馬遠《孔丘像》應該是馬遠《莊子像》模本的模本,其制作時間應該在1920年之后。</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馬遠《孔丘像》 冊 絹本設色</p><p class="ql-block">27.7cm×23.1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一、馬遠《莊子像》與馬遠《孔丘像》的關系</p><p class="ql-block">在周積寅主編的《歷代畫目大典》一書中,收錄有一條馬遠《莊子像》的簡介(無配圖):“莊子像,軸。收藏:原龍游余氏寒柯堂。影印:《金石書畫》第28期。按語:非莊子像,系馬遠《孔子像》(即《孔丘像》)頁之臨本。”</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說,周積寅認為刊登于《金石書畫》上的《莊子像》屬于一幅偽作,系馬遠《孔丘像》的臨本。學者李烈初認為馬遠《孔丘像》應該是馬遠《莊子像》的模本。</p><p class="ql-block">周積寅和李烈初所提到的馬遠《莊子像》其實最初發表在1934年第6期的《金石書畫》上。</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宋 馬欽父《莊子像》 影印于《金石書畫》報</p><p class="ql-block">1934年11月5日第3版(第一次影印)</p><p class="ql-block">《金石書畫》是《東南日報》的特種副刊,創刊于1934年9月15日,“逢五出版,月初三期”,創辦人就是余紹宋本人。他不僅是當時著名的辦報人,同時也是著名的收藏家,所藏圖書、金石書畫多為精品。通過《金石書畫》一至二十五期的目錄就不難看出其藏品之豐富。由于余氏所藏馬遠《莊子像》在第六期《金石書畫》中的影印比例非常小,部分細節無法分辨,于是《金石書畫》后來又重新放大刊印了馬遠《莊子像》。通過第二次放大影印的圖片我們可以看出,此畫簽題為“宋馬遙父繪莊子像”,畫面右側的標題為:“北宋馬遙父繪莊子像,明項子京書小像”。由此可見,第六期刊印此畫時確實弄錯了馬遠的名號,在第二次重印時編輯改正了這一筆誤,而且將其標題寫得更為具體嚴謹。不過這次又犯了一個新的錯誤,將馬遠的活動年代寫錯了。因為馬遠為南宋畫家,而標題中卻為“北宋馬遙父”。</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宋 馬遙父繪《莊子像》 影印于《金石書畫》報</p><p class="ql-block">1935年6月25日第2版(第二次影印)</p><p class="ql-block">根據圖中的編號將畫面印章辨識如下:</p><p class="ql-block">1.神品;2.子京;3.墨林秘玩;4.項元汴印;5.墨林堂;6.項墨林鑒賞章;7.神品上;8.子孫永保;9.子京父印;10.項墨林鑒賞章;11-18.模糊不可識。</p><p class="ql-block">通過印文可見,編號1至10中的所有印章都為項元汴用印,說明此幅《莊子像》至少在明代就已存在(當然也不排除偽作的可能)。如果將此畫和故宮藏馬遠《孔丘像》比較,發現兩者有著非常高的相似度。</p><p class="ql-block">那么,現存《孔丘像》是不是真如李烈初所言,是馬遠《莊子像》的模本呢?如果是,造假者為什么不連同印章一起仿模呢,會不會如李烈初所猜測的可能是“造假者嫌麻煩,就將手頭的假印章隨便蓋了幾個”呢?我們先不必急于下結論,再考察一幅民國年間刊登在《時報圖畫周刊》上的馬遠《孔子像》。</p><p class="ql-block">二、《時報圖畫周刊》中的《孔子像》</p><p class="ql-block">如上文所述,馬遠的《莊子像》先后兩次刊登于1934年和1935年的《金石書畫》報上,然而早在1920年,《時報圖畫周刊》在19期就曾刊登過一幅同樣冠名為馬遠的《孔子像》(以下簡稱時報《孔子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馬遠畫《孔子像》 影印于《時報圖畫周刊》</p><p class="ql-block">1920年10月8日 第4版</p><p class="ql-block">從影印資料來看,這幅馬遠《孔子像》為紙本畫像,畫面上沒有題款、鈐印、題簽等信息。畫幅尺寸較為緊湊,不知是編輯出于版面調整的緣故將其裁剪成這樣,還是畫幅本來如此,目前尚無法考證。如果將時報《孔子像》和現存《孔丘像》對比,發現它倆的相似度要遠遠高于馬遠《莊子像》。如下圖所示,現存《孔丘像》和時報《孔子像》中人物頭部的輪廓、發際線的高度、以及向前凝視的神情等都非常相似,甚至連眉弓邊緣線處的細微轉折也如出一格。</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頭部對比圖 從左至右依次為 </p><p class="ql-block">故宮藏馬遠《孔丘像》 時報《孔子像》 馬遠《莊子像》</p><p class="ql-block">再如下圖所示,現存《孔丘像》和時報《孔子像》人物右臂和胸部中間的兩根線條有一定空隙,但這兩根線條在馬遠《莊子像》中卻交叉在一起。從肘部轉折處的線條可以看到,前兩幅畫中的三根線條雖然靠得很近,但沒有相交,而《莊子像》中的三根線條卻相交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衣紋對比圖 從左至右依次為</p><p class="ql-block">故宮藏馬遠《孔丘像》 時報《孔子像》 馬遠《莊子像》</p><p class="ql-block">再如下圖所示,越是在結構復雜、線條密集的地方,就越能顯示出時報《孔子像》和馬遠《孔丘像》的相似性,兩幅畫中人物的結構輪廓根據筆者在制圖軟件中的“疊加”對比,發現兩圖輪廓線幾乎可以達到重合的程度,只是線條的筆法、粗細、力度等方面略有差異而已。但它們雖然和馬遠《莊子像》在外形輪廓上也比較相近,但還遠遠達不到重合的程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衣紋對比圖 從左至右依次為</p><p class="ql-block">故宮藏馬遠《孔丘像》 時報《孔子像》 馬遠《莊子像》</p><p class="ql-block">基于此,筆者認為現存《孔丘像》與時報《孔子像》存在臨摹復制的關系。那么,兩者誰是母本,誰又是摹本呢?從兩幅畫的線條質量上來看,時報《孔子像》中的行筆遒勁有力,線條起止明確,果斷流暢,而馬遠《孔丘像》的行筆緩慢猶豫,不夠連貫,有亦步亦趨之感,線條起止不明,描摹的痕跡非常明顯,用筆雖有“顫筆”,但無“金錯刀”的筆力,顯得軟拙無力,線條雖有“屋漏痕”的形式,但無“屋漏痕”的筆意。</p><p class="ql-block">綜合以上理由,筆者認為現存《孔丘像》應該是根據時報《孔子像》臨摹而成。所以,李烈初認為馬遠《孔丘像》可能是新中國成立初期臨摹余紹宋藏馬遠《莊子像》的這一論斷可能不太準確。不過,余紹宋所藏馬遠《莊子像》雖然在外形輪廓及一些細節上與上述兩幅《孔子像》有一定的差異,但人物形象整體的外形輪廓,線條的疏密程度,以及服飾的樣式,面部神情,身體的動態等特征還是非常相似,應該與《孔丘像》和《孔子像》有著密切的關系。既然三幅畫有著如此密切的關系和相似度,為什么有兩幅畫被認為是孔子的形象,而另一幅卻被認為是莊子的形象呢?</p><p class="ql-block">三、是莊子還是孔子</p><p class="ql-block">要想得知上述三幅畫中的人物形象到底是孔子還是莊子,我們首先得梳理一下現存較早的莊子像或孔子像,考察它們之間有何相似的特征,進而作出較為合理的判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套《圣君賢臣全身像》冊頁,原屬清宮南薰殿藏品,美術史學者一般認為它是某位佚名的明代宮廷職業畫家所作。此套冊頁有46頁,共描繪有歷代46位圣君賢臣,其中有兩頁就是孔子和莊子的畫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佚名《圣君賢臣全身像》之《孔子像》冊 絹本水墨</p><p class="ql-block">28.6cm×21.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佚名《圣君賢臣全身像》之《莊子像》冊 絹本水墨</p><p class="ql-block">28.6cm×21.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這兩幅冊頁中的孔子和莊子似乎有點相似,不過,兩者之間也有明顯的差異,其中最重要的差異就在于人物服飾邊緣的裝飾圖案上。</p><p class="ql-block">李烈初的提示可能最有說服力,他認為畫家在莊子的大袍邊緣飾以豹紋,是想傳達一種“豹隱”的思想。后世多以“豹隱”來比喻哪些隱居不仕,潔身自好的隱士,以區別“不擇食以肥其身”的官員。延伸后的意思也指一些在野之士隱文修身,伺機而動,東山再起之意。莊子一生逍遙快活,雖做過“蒙縣漆圓史”,但史書傳記都認同他“終身不仕”,屬于真正意義上的“豹隱”,而非延伸意義上的“豹藏”、“豹變”等。所以,畫家用飾有豹紋衣邊的服飾來表現莊子“豹隱”的人生特點,十分貼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道家李泌、道君皇帝宋徽宗、《老君變化十世圖》中的子午冠和馬遠《孔丘像》中戴法一致</p><p class="ql-block">通過考察現存元、明時期莊子圖像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發現除了“豹紋”這一相似特征外,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莊子的額頭并沒有像現存馬遠《孔丘像》和時報《孔子像》那樣夸張地凸出。</p><p class="ql-block">另外,學術界對于歷代孔子像的研究成果也比較豐富,駱承烈和孔祥民兩位學者曾對現存海內外的歷代孔子像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梳理和收集,在《畫像中的孔子》一書中共收錄了150幅歷代孔子像。這些孔子像雖然相貌各異,但卻找不出一幅額頭隆起的孔子像,而且兩位作者也沒有收錄馬遠的《孔丘像》,可見他們也對此畫像也持有懷疑態度。所以,現存馬遠《孔丘像》和時報《孔子像》并沒有歷代孔子造像傳統的普遍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代畫家華祖立《玄門十子圖卷》中的莊子像,以趙孟頫《十子圖》石刻本和木刻本摹寫而成</p><p class="ql-block">小結</p><p class="ql-block">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馬遠《孔丘像》并非馬遠真跡,畫面中的人物形象也不是孔子,而應該是莊子,其模本在1920年的《時報圖畫周刊》上發表過,兩者其實都是狄平子的舊藏。不過《時報圖畫周刊》上刊印孔子像時,現存馬遠《孔丘像》似乎還沒有被“復制”出來,所以它的制作時間應該在1920年之后。而在《時報圖畫周刊》中影印過的《孔子像》很可能又“臨”于余紹宋曾經收藏過的馬遠《莊子像》,但臨摹者由于受明清“壽星像”造型特點的影響,將莊子的額頭部分刻意凸出,從而使人物形象顯示出某種“神異”之相。</p><p class="ql-block">它們雖然有著同樣重要的歷史價值,但這不能成為馬遠《孔丘像》可以繼續稱作馬遠真跡的理由,至少我們應該稱它為“(摹)馬遠《莊子像》”或“(傳)馬遠《莊子像》”。(節選)</p><p class="ql-block">來源:《美術》雜志</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察雅县|
加查县|
靖安县|
福州市|
昭苏县|
易门县|
巍山|
将乐县|
基隆市|
沙河市|
汤原县|
铜陵市|
乳山市|
贵德县|
灵川县|
张家川|
延寿县|
武隆县|
东辽县|
吉林市|
将乐县|
永吉县|
梅河口市|
新田县|
股票|
双柏县|
连平县|
嵊泗县|
咸宁市|
措勤县|
巍山|
临邑县|
马尔康县|
新野县|
和平区|
绵阳市|
唐山市|
宣汉县|
新沂市|
大埔县|
湘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