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過個三五小時來看手機里微信,你會發現,左列一個個五顏六色方框的右上角,都有個紅紅的圓點。底部“發現”二字上面那個圓形邊沿右上邊,也會有這樣一個圓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段時間,只要見有紅紅的圓點,我都會點進去看看。無論是方框里面的微信群、私信、微信運動、訂閱號,還是底部那個圓形里面的朋友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之初對微信的迷戀,我想不少與我一色的微友都差不多,就跟剛娶了“媳婦”似的,任卿卿我我卿卿,一點也不覺膩味,說不完道不盡的“甜言蜜語”,看不夠的美照,不是發在群里,便是發在圈里。只是“蜜月期”一過,也就一年半載,多則二三年,激情銳減,還沒到“七年之癢”,有的便沒了音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倒不是“便沒了音訊”一類,至今一兩個月我還是要到群里圈里“晃動晃動”。激情自然不如從前。除了手頭沒什么可拿得出的“貨”,審美疲勞和怕打擾朋友,都是后來我冒泡少的緣故,自然也是忠實于我內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和眾多微友一樣,群里微友不都在我通訊錄里,在我通訊錄里的微友,朋友圈都一般可見。別的群別的圈啥情況我不知道。我所在的群所在的圈,個性還是比較鮮明。有微友喜歡圈,有微友喜歡群。喜歡圈的微友,朋友圈就像是老天專門賜予他的,唯朋友圈不能辜負,日日都發朋友圈,一年到頭也顧不得進群去“晃動晃動”。喜歡群的微友,群就當是他的家,啥事都發在群里,但決不泄露朋友圈半點。反正朋友圈我是沒見過他丁點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然,群里圈里微友有只做看客的,也有表現都十分活躍的。凡此種種,大概就是老話講的“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群里圈里都不見冒泡的微友,略略一掃,大體是年事已高或是官階較高。官階較高者,或是工作日理萬機顧不上,或是多年積行成習已無興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相較于“兩高”,日日冒泡的微友,乍一看似乎就是“無官一身輕”或者是“無所事事”。可稍一細看,其實不盡然,日日冒泡的微友也有“停擺”已多年的將軍教授,也有重任在肩的大小領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冒泡不冒泡,想必多是性格興趣使然,與其它都沒太多關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與圈的“散”不同,群更便于微友一起聊天說事,又不像開個面攤,還需要工商注冊、稅務登記、衛生許可這些“禮數”,于是乎,多如牛毛的群如雨后春筍般冒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掐指一算,七七八八加起來我已入了十幾個群。一個群少則幾人,多則好幾百人。也許是建個群輕而易舉,一些群建起來沒幾天就沒了動靜,形如“僵尸”。但也有群主很是珍惜免禮到手的“牌照”,建群后,天天都向群員問好,多年如一日雷打不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平日里我入的這些個群,動也好靜也好,都沒太在意。只因我不是群主。便于有過相同經歷又十分熟悉的好友同群聊天說事,或方便召集活動什么的,有個群是再好不過的事。我就有個這樣的群,群名取得不僅富有詩情畫意,而且每逢年末歲首之時,群主都要張羅大家聚一聚,其它大小節日總也忘不了問候群員。不久前,這個深受大家喜歡、充滿情懷的群,突然“炸開了鍋”。原來群主利用群員職場影響,一直在干見不得陽光的事。那張“陽春白雪”面具一經撕開,所有群員直接來了個集體退群。退群不足為奇,炒老板魷魚也偶有耳聞。但趕上“員工”一起炒“老板”魷魚,運氣好壞不說,這破天荒之舉我還是頭一回。當然退群的同時我也將“老板”從我通訊錄中刪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退群和“拉黑”是不禮貌。可當有了“垃圾”又不能清理,禮貌讓道健康或許也是一種禮貌。正所謂“渣滓不去,清虛不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算群里微友,我朋友圈微友不過600,和“社牛”差著一大截,故所見所聞自然不多,在“社牛”面前更是不值一提。所以遇此難堪,竟一時沒回過神來。現在想想,如果沒有微信,人的這么點小心思小動作,還不至于這般“無處藏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的確,讓人迷戀的微信,也讓我們一些不曾發現的事暴露無遺。與好友幾個近日茶敘聊起微信,又聽到些似曾見過而誰也沒說過的好些個“景”。一好友說,使用微信以來,但凡有信息發出,管他什么信息,群里必有微友伸出“大拇指”,圈里必有微友送上“小桃心”。即使有微友一時半會沒來得及“伸”沒來得及“送”,但早晚也會把“大拇指”“小桃心”給補上。另一好友說:這好理解,這都是些“特粉”。又有好友說出截然相反的一“景”,就是任你怎么伸出“大拇指”送上“小桃心”,人家也不搭理。“不在群里圈里搭理,多半是不怎么看微信的人,要不就是沒把你當回事。”前面那好友這么插話道。那好友接著又說,還有一種文化人,每當他有作品發到圈里還總不忘了私信給你,看似很看重你的他,卻對你的信息不曾有過一次回應,是真沒看見還是看過就當沒看,只有他自己清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聽好友幾個說完這些個“景”,我又說了說我所見過的一“景”。本來誰刷到了走路的微友,順手送顆“小桃心”,一般就當作打個招呼問個好,并非刻意。我那好友在位時,不管他一天走沒走路,送“小桃心”的人都不下3位數。退下來不久,所獲“小桃心”呈斷崖式下跌,最后僅剩個位數的“小桃心”還包括我送的一顆在內。后來干脆他把微信運動這個功能關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點怪怪又不好說出口的這一“景”又一“景”,聽了后還真是有些令人“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想起喜歡作美篇那兩年,每每發到朋友圈和所有群,都獲贊上百,心里還免不了一陣竊喜。有一天閑來無事,回頭翻看我的美篇,發現那美篇記錄上分明只有幾十人次閱過。點開沒點開過,美篇它不會作假。此后我不再發美篇到群里圈里。改發到美篇相應欄目,閱讀量一下越過四千,過五六千的也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見機而作、應時應景、攀枝附葉其實都不足為怪。是人難免沒個嗜好,只是微信讓嗜好“無處藏身”罷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 《重慶晚報》2024年3月18日刊用(有刪減)</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川县|
成都市|
京山县|
江达县|
锡林郭勒盟|
新化县|
洛川县|
泸西县|
澜沧|
泗水县|
陆河县|
陇西县|
环江|
石林|
金沙县|
定安县|
渝北区|
云南省|
元阳县|
高青县|
宁波市|
淳安县|
山东|
崇文区|
平安县|
宝兴县|
揭东县|
梁山县|
奇台县|
永登县|
旺苍县|
井冈山市|
盱眙县|
兴和县|
灵武市|
北海市|
建阳市|
徐水县|
宿松县|
克东县|
延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