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難得一見的歷史遺跡</p><p class="ql-block"> ——嘉興子城</p><p class="ql-block"> 嘉興有一處保存完好的歷史遺跡——嘉興子城(位于嘉興市南湖區),在其他城市是很難看到的。</p> <p class="ql-block">嘉興子城城門</p> <p class="ql-block">子城</p> <p class="ql-block">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嘉興子城</p> <p class="ql-block"> 石獅寓意威嚴自尊與宏偉大氣,象征著富貴吉祥和神圣不可侵犯。子城城門兩側原矗立有石獅一對,后母石獅被掩埋于地下。2019年10月,嘉興子城遺址公園建設施工時發現母石獅,經清理修復重置于原位。</p> <p class="ql-block">嘉興子城門前的石獅</p> <p class="ql-block">嘉興子城城門前的廣場</p> <p class="ql-block"> 一般我們所見到的“古城”,基本都是以古建筑的復建示人,而嘉興子城則保留了“考古”的形態,給人以更真實而神秘的感覺。</p><p class="ql-block"> 嘉興子城相傳始建于三國吳黃龍三年(公元231年),歷經1700多年,一直為嘉興歷代縣、府衙所在地,子城見證了嘉興城市變遷的每一歷程。</p><p class="ql-block"> 衙署是中國古代行政機構辦公的場所,遵循中國傳統官制,有著嚴格的等級和功能布局。衙署名不同,其等級、職能和管轄范圍也不同,而衙署的變遷反映著城市地位的變化。嘉興子城是國內罕見的保存完好的府級衙署遺址,對研究中國古代城市制度和嘉興的地方歷史具有重要價值。嘉興子城遺址內衙署的歷史變遷,可以使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吳風越韻、水鄉綠都”嘉興千年古城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子城門洞內的石碑:中華民國二十七年 綏靖司令部</p> <p class="ql-block">民國綏靖司令部營房</p> <p class="ql-block">從子城內看城門</p> <p class="ql-block"> 嘉興府治在子城內,自五代晉天福年間升嘉興為秀州時即始建于此,宋為州、郡、府、軍府,元改為安撫司,為路,明代至清末為府,下轄七縣,俗稱一府七縣。</p> <p class="ql-block"> 漢代府縣治所兩旁各筑一桓,后二桓之間加木為門,曰桓門。宋避欽宗諱改為儀門,即禮儀之門。明清衙署第二重門通稱儀門(清末避宣統皇帝溥儀諱,儀門改為二門),是主事官員迎送賓客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儀門遺址</p> <p class="ql-block">儀門遺址</p> <p class="ql-block"> 據明弘治《嘉興府志》載:“嘉興府儀門三間,東西翼室各五間。”考古發掘顯示,子城儀門遺址留有從五代到明清不同時期的遺存,在此期間平面格局未有較大改變,與方志所載相互印證。儀門遺址原有立柱12根,南北連通甬道。現存部分礎石為五代原物,除翼室席文鋪地為五代遺址外,現存殘磚墻基及方形砌石、條石階沿等多為明清時期遺物。</p> <p class="ql-block">明清礎石</p> <p class="ql-block"> 大堂建筑遺址位于臺基中北部,平面呈長方形,由不規則青磚和方形石塊砌筑。</p> <p class="ql-block"> 大堂舊時是官府中舉行儀式、審案的地方。萬歷《嘉興府志》載:“府治在舊子城內。中為正堂,而軒其前。后為穿堂,為后堂。”</p><p class="ql-block"> 在大堂區域內柱底磉墩垂直下方發現有五代礎石,可知明清時期此部分建筑在五代原基礎上重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 明清大堂遺址距地表0.4~0.8米,被民國道路疊壓。大堂臺基大致呈方形,邊緣由規格不一的條石包砌,整個臺基被青磚砌筑的墻體分割為四部分,作為不同建筑的基礎。</p> <p class="ql-block">大堂遺址</p> <p class="ql-block"> 大堂是衙署建筑的中心,也是體量最大的單體建筑。經考古勘探發掘,發現明清時期大堂基址疊壓在五代宋元(稱“設廳”)基礎之上。</p><p class="ql-block"> 設廳基址廢棄后,明代在此基礎上加高,并向南擴建了一部分擴展為大堂,清代沿用。</p> <p class="ql-block"> 子城自建立至清一直是嘉興歷朝歷代縣、州、府、軍、路、府的衙署,記錄著嘉興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和地域以及建筑技術等信息,更記錄著歷代地方政權、制度、職官的演變,蘊含著深厚的制度文化。</p> <p class="ql-block">大堂遺址</p> <p class="ql-block">大堂遺址</p> <p class="ql-block"> 衙署在漢代稱為寺、署,唐以后稱官署、衙署、公署、公廨、衙門等。到了明清時期,官府或叫衙門、衙署、公廖、公署,于是就有了府衙、縣衙、縣署等稱謂。進入民國時期,“衙門”一詞廢止,地方官府遂用政府稱謂。</p> <p class="ql-block"> 現大堂遺址保護展示建筑建于遺址上方,建筑平面輪廓與明清大堂遺址重疊,呈現明清大堂建筑體量及在子城內的空間關系。</p> <p class="ql-block">大堂遺址保護建筑——端本堂</p> <p class="ql-block">大堂遺址保護建筑</p> <p class="ql-block"> 端本堂的前面,有北宋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題寫匾額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御制戒石銘: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上天難欺 黃庭堅</p> <p class="ql-block">御制戒石銘背面:公生明</p> <p class="ql-block">嘉興子城內的綠地</p> <p class="ql-block">嘉興子城內的綠地</p> <p class="ql-block"> 嘉興子城內還有一座浙江省最大的天主教堂——嘉興天主堂。</p> <p class="ql-block">嘉興天主堂</p> <p class="ql-block">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嘉興天主堂</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杭州教區嘉興市天主堂</p> <p class="ql-block">嘉興天主教愛國文化創作園地</p> <p class="ql-block"> 在距嘉興子城大約500米的地方,有一座銅牌坊,對著子城的一面,上書:首藩名郡,背對著子城的一面,上書:秀州古治。從這里前往子城的道路上,鑲嵌著36塊銅牌,記載了自西晉元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發生在子城的歷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嘉興子城南面的牌坊:首藩名郡</p> <p class="ql-block">嘉興子城南面的牌坊:秀州古治</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习水县|
兰考县|
锡林郭勒盟|
宽甸|
弥渡县|
仙游县|
冀州市|
杭锦后旗|
宣化县|
湖南省|
富锦市|
普宁市|
沁水县|
云安县|
色达县|
武邑县|
山东省|
固阳县|
偃师市|
四川省|
鲁甸县|
南通市|
丰宁|
兴国县|
安龙县|
论坛|
米林县|
隆尧县|
临邑县|
元阳县|
日喀则市|
海口市|
建宁县|
翁牛特旗|
介休市|
景泰县|
伽师县|
永昌县|
海淀区|
抚顺县|
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