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為參加慶祝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三支隊成立75周年系列活動,我們于4月17日來到從化區呂田鎮蓮麻村。</p><p class="ql-block"> 慶祝大會結束之后,參觀黃沙坑革命舊址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 黃沙坑革命舊址位于蓮麻村黃沙坑客家圍屋內,從化區將其打造成黃沙坑革命舊址紀念館。2016年命名,同年9月30日正式對外開放。2018年,該館又進行了升級改造,更加全面地介紹從化的革命斗爭史,成為廣州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紀念館分為多媒體播放廳、驍勇善戰、崢嶸歲月、星星之火、薪火相傳、燎原烈火等六個部分。</p><p class="ql-block"> “粵北會戰”展廳即在燎原烈火項下。從化是粵北會戰的重要戰場。</p> <p class="ql-block"> <b>“十二集”政工隊與粵北會戰:</b></p><p class="ql-block"> 韶關成為廣東戰時省會后,中共廣東省委青年部部長吳華動員、布置800名青年(其中200名共產黨員),加入第十二集團軍政工隊訓練班,在其中成立以廖錦濤為書記,陳中夫、陳長源為委員的黨的秘密工作委員會,在各個中隊中設立了支部或小組。1939年3月,訓練班在翁源香泉水開學……</p><p class="ql-block"> 是年8月,香泉水訓練班畢業,隊員被分配到第十二集團軍各師、團,組織政工隊。為有效領導各政工隊,黨組織及時將工委改成總支(書記廖錦濤),各政工隊設支部,并取得集團軍政治部主任李煦寰的支持,設立政工總隊部,黨組織掌握了其總務、督察、視察組。被派往各師、團政工隊的隊員,深入開展部隊政治工作和駐地群眾工作,鼓舞士氣、激勵群眾、消除軍民之間的隔閡,建議取消體罰、肉刑,改善士兵生活,教育士兵克服雇傭觀點,增強當抗日軍人的責任感和光榮感。隨著軍隊政治素質的提高和軍民關系的改善,軍隊的戰斗力也得到提高。</p><p class="ql-block"> 同年12月,廣州日軍分兩路進攻粵北,第十二集團軍起面迎擊。政工隊轉入戰時工作,出入槍林彈雨,或到前線鼓勵官兵殺敵,協助指揮和聯絡工作,或組織群眾搬運彈藥,輸送給養,搶救傷員。日軍撤退后,政工隊員負責收容傷病員,掩埋尸體。這種“不怕犧牲的忘我精神,對提高士兵的抗戰情緒和取得這次戰斗的勝利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1940年5月,日軍再次向粵北進犯,第十二集團軍在清遠、佛岡、從化、新豐一帶迎敵。經過11天激戰,終將日軍逼回廣州。是役,政工隊員大多數被派駐連隊,臨戰時隨同連排長檢查戰備設施,戰時協助連排長指揮戰斗,傳達軍令,安置和搶救傷員,并成立軍民合作站,組織運輸隊、擔架隊、鋤奸隊等。兩次粵北會戰,第一次打破日軍策應昆侖關作戰的企圖,第二次打破其擴大廣東占領區、打通粵漢路的企圖。政工隊在兩次戰役中,均發揮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國共產黨廣東歷史》第一卷(1921-1949).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黨央出版社.2021.3.第1版.p365-366</p> <p class="ql-block"> 歩入展廳。</p> <p class="ql-block"> 左側宣傳墻: <b>從化革命歷史</b></p> <p class="ql-block"> 右側宣傳墻: <b>從化革命歷史重要事記</b></p> <p class="ql-block"> 第一分展廳</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粵北會戰期間行軍照。</p> <p class="ql-block"> <b>第一次粵北會戰</b></p> <p class="ql-block"> <b>第一次粵北會戰——貓耳山伏擊戰</b></p> <p class="ql-block"> <b>第一次粵北會戰——牛背脊戰斗</b></p> <p class="ql-block"> <b>第一次粵北會戰——東明阻擊戰</b></p> <p class="ql-block"> 鐘小洛的父親鐘紫前輩,當年戰斗在六十三軍一五三師政工隊。</p> <p class="ql-block"> 第二分展廳</p> <p class="ql-block"> <b>第二次粵北會戰——良口之戰</b></p> <p class="ql-block"> <b>謳歌勝利的《良口烽煙曲》</b></p><p class="ql-block"> 《良口烽煙曲》又名《粵北勝利大合唱》,是第二次粵北戰役剛結束,一五四師政工隊負責人何芷(解放后曾任中國戲劇協家會廣東分會副主席、省政協委員)和作曲家黃友棣教授合作的一部大合唱,何芷作詞,黃友棣譜曲。全曲分《良口頌》、《魔爪揉碎村莊的和平》、《破路歌》、《粵北的銅鑼響了》、《石榴花頂上的石榴花》,《血戰雞籠崗》和《怒吼吧!珠江》等七個樂章。這些樂章是軍民團結抗日的壯歌,是戰役中數萬將土和從化民眾用自己鮮血匯成無數激動人心的故事,起到了鼓舞軍民斗志、增強抗戰必勝信心的作用,也反映了政工隊在戰爭中工作的業績。</p> <p class="ql-block"> <b>第二次粵北會戰——陳圍、黃圍肉搏戰</b></p> <p class="ql-block"> <b>第二次粵北會戰——麻村戰</b></p> <p class="ql-block"> <b>第二次粵北會戰——雞籠崗追擊戰</b></p> <p class="ql-block"> 慶祝粵北會戰勝利</p> <p class="ql-block"> <b>重要黨史事件和人物活動紀念地</b></p> <p class="ql-block"> 位于前廳正中的粵北會戰相關歷史圖片,這些圖片來源于1939年、1940年的《中華(上海)》、《少年畫報》以及新加坡的《星光》報刊。</p> <p class="ql-block"> 展廳中的《南粵抗戰豐碑第四集——粵北會戰》電視片(廣東省民政廳于2015年制作),因故未能播放。</p> <p class="ql-block"> 參加此次從化活動的“十二集”政工隊后人留影。</p> <p class="ql-block"> 葉穗虹的父親葉銓在一五三師政工隊,母親李梓在“十二集”政治部機要室;</p><p class="ql-block"> 鐘小洛的父親鐘紫在一五三師政工隊;</p><p class="ql-block"> 李冰的父親李震在一五七師政工隊;</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親伊玲在通訊兵團政工隊。</p><p class="ql-block"> 下圖前輩:</p><p class="ql-block"> 左上:葉銓; 左下:李梓; 中:鐘紫;右上:李震(李卓江); 右下:伊玲(劉春碧)</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重溫粵北會戰的歷史,仿佛看到當年“十二集”政工隊前輩們活躍在戰場上的身影。他們正值金色年華,義無反顧地與廣大官兵一起,同仇敵愾,浴血奮戰,去奪取戰斗的勝利。黨史專家曾慶榴教授指出:“共產黨員在廣東參加國民黨軍隊的工作,對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國民黨軍隊抗日、堅持持久抗戰和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起了重要、積極的作用。”遺憾的是,這些內容在展覽中缺失了。我們衷心希望當地行政主管部門,在進一步修改完善展覽時,能夠補闕掛漏,充分展示由中共地下黨主導下的“十二集”政工隊的光輝業績。對于粵北會戰,他們同樣功不可沒。</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花莲县|
无为县|
安丘市|
蓬溪县|
本溪市|
潮安县|
万盛区|
右玉县|
静宁县|
鄂尔多斯市|
荆门市|
都安|
遵义县|
河南省|
英吉沙县|
玛曲县|
收藏|
鄂尔多斯市|
祁东县|
新干县|
武陟县|
炎陵县|
涞水县|
镇赉县|
三河市|
尚义县|
阿尔山市|
鹤庆县|
英吉沙县|
习水县|
桐城市|
邢台市|
朝阳区|
伊宁市|
大渡口区|
鄱阳县|
伊金霍洛旗|
察哈|
咸丰县|
靖宇县|
河北省|